清朝平定羅卜藏丹津之亂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清朝平定青海羅卜藏丹津,指清世宗雍正元年(1723年)至雍正二年(1724年),撫遠大將軍年羹堯率軍平定青海和碩特蒙古首領羅卜藏丹津反清變亂的作戰。

背景

青海和碩特蒙古原屬厄魯特蒙古四部之一。明朝末年,和碩特首領顧實汗率部眾進入西藏和青海。清朝康熙年間,顧實汗後裔分為三部,即西藏之和碩特汗國,青海之鄂齊爾圖汗,河西之阿拉善親王。康熙十六年(1677年)厄魯特蒙古準噶爾噶爾丹興兵襲殺鄂齊爾圖汗,青海和碩特蒙古各部避居甘肅大草灘。清廷平定噶爾丹,青海和碩特蒙古各部接受清朝招撫。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十一月,康熙帝封顧實汗第十子達什巴圖爾為和碩特親王。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達什巴圖爾去世。其子羅卜藏丹津襲封親王。原為和碩特蒙古控制的西藏,被準噶爾汗策旺阿拉布坦占領。清廷於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派胤禵率兵進藏,驅逐準噶爾軍,組建了以康濟鼐為首席噶倫的地方政府。既驅逐了西藏的準噶爾勢力,又結束了和碩特對西藏的控制。

過程

羅卜藏丹津雖參戰有功,但其獨霸青藏高原的計劃被挫敗,故對清朝極為不滿。雍正元年(1723年)六月,羅卜藏丹津乘駐西寧的撫遠大將軍胤禵回京之機,公開宣布重建和碩特先人霸業,暗中聯合伊犁準噶爾汗國策旺阿拉布坦應援,與和碩特蒙古各台吉在察罕托羅海(今日月山與青海湖之間)會盟,讓他們放棄清廷之封爵,恢復以前舊稱。羅卜藏丹津自稱「達賴渾台吉」,統率各部。親王察罕丹津,郡王額爾德尼等不從,羅卜藏丹津便發兵進攻。雙方四次交戰,察罕丹津、額爾德尼戰敗,退到甘肅河州(今甘肅臨夏),並向清朝求援。七月,雍正帝命駐西寧的兵部侍郎常壽往諭,命羅卜藏丹津收兵。羅卜藏丹津扣留常壽。九月,青海塔爾寺大喇嘛察罕諾門罕跟隨羅卜藏丹津反清,煽動遠近喇嘛及百姓二十餘萬人,掠牛馬,燒草谷,抗清兵,犯西寧。青海大亂。

十月,川陝總督年羹堯率軍自甘州(治今甘肅省張掖市)至西寧,奏請進剿。十月初二日,雍正帝授年羹堯為撫遠大將軍,指揮清軍平亂。各路清軍尚未聚齊,羅卜藏丹津攻破西寧附近幾處聚點,進攻西寧。西寧守軍固守,年羹堯指揮部下用大炮將敵軍擊退。初戰得勝,年羹堯令清軍繼續肅清西寧附近之敵,收復失地。全面部署平亂作戰,以總兵周瑛率兵截斷敵軍從青海入藏之路,派都統穆森駐防吐魯番副將阿喇納駐防噶斯(今青海油砂山近),防羅卜藏丹津與策旺阿拉布坦會合,命參將孫繼宗駐防在布隆吉爾(今甘肅安西東)策應。

年羹堯奏請朝廷增派副都統花色等率領鄂爾多斯兵、副都統查克丹率領歸化(今呼和浩特土默特兵,總兵馬黷伯率領大同鎮兵,至甘州會同作戰。年底,清軍先後在鎮海、南川、申中、北川、奇嘉等堡獲勝,西寧附近形勢基本穩定。年羹堯又奏請朝廷,選陝西、甘肅、四川、大同、榆林綠營兵及蒙古兵,共一萬九千人,由岳鍾琪率領,分別由西寧、松潘、甘州和布隆吉爾四路進剿,防守西寧、永昌、布隆吉爾、巴塘、里塘(今四川理塘)、黃勝關(松潘北)、察木多(今西藏昌都)等重要關口,以保證後方與進軍路線的安全。在歸化與張家口購買駱駝之外,另請太僕寺撥給三千戰馬,以巴里坤屯田軍選兩千隻駱駝,調到青海備用;貯備軍糧,請撥發優質火藥、駱駝一百隻。雍正帝准奏,並加戰馬一千匹,增發火藥一倍。

雍正二年(1724年)正月,雍正帝授四川提督岳鍾琪為奮威將軍,命其跟隨撫遠大將軍年羹堯進兵平亂。年羹堯將陸續到達的六千清軍分三路:總兵吳正安出北路,總兵黃嘉林和副將宋可進出中路,奮威將軍岳鍾琪和侍衛達鼐出南路,準備二月進兵。西寧東北郭隆寺喇嘛忽然齊聚操演,又傳令東山一帶藏民在正月十一日起事。年羹堯即派岳鍾琪和前統領蘇丹,統兵進發。正月十二日,叛軍一萬餘人在哈拉直溝攔截清軍,清軍攻占三座山,擊垮十座營寨。乘勝開進郭隆寺,沿途搗毀七座營寨。正月十三日,抵達郭隆寺。寺後山洞中有一千餘名叛軍頑抗。清軍放槍炮,堆柴焚燒,消滅叛軍六千餘人。羅卜藏丹津從西寧附近敗走後,退到青海柴達木以東的敖拉木胡盧。郭隆寺之戰後,二月下旬,清軍三路大軍進至伊克喀爾吉,捕獲敵軍頭目阿爾布坦溫布。三月,岳鍾琪率軍到達布爾哈屯,直逼羅卜藏丹津駐地額母納布隆吉。分兵一路向北,加強柴達木兵力,截斷敵軍逃往噶斯之路。羅卜藏丹津先逃往烏蘭穆和爾,又逃往柴達木。岳鍾琪率領清軍,一夜馳行一百六十里,在黎明時抵羅卜藏丹津駐地。叛軍在夢中驚醒,馬不及鞍,倉皇逃走,羅卜藏丹津改穿婦人服裝逃走,投靠策旺阿拉布坦。清軍出師十五日,殲敵數萬。

結果

戰後,清廷改西寧衛西寧府,雍正帝依年羹堯擬奏的《青海善後事宜十三條》、《禁約青海十二事》,將藏區分治並對青海蒙古各部編、實施盟旗制度,同時派駐「辦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務大臣」(簡稱西寧辦事大臣),管理青海一切政務,標誌該地蒙藏部落由清朝藩屬變成理藩院直屬的藩部,正式併入清朝版圖。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