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之屠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大同之屠是指清朝順治六年(1649年),清軍在中國山西大同地區的一次大規模屠城事件[參1]。清代編纂的《雲中郡志》、《大同府志》和《大同縣誌》對這場屠殺諱莫如深,但是從清初文人的作品及清初史料中仍能看出端倪[參2]

由於清廷推行民族歧視和壓迫政策[註1],當時漢人社會普遍具有反滿情緒。晉、陝地區的反清復明運動最大的特色是當地百姓的廣泛參與,上自文武高官、下至普通軍民幾乎都自願地奮起反抗清廷,這正是清廷難於對付和下令屠城的主要原因。清軍在鎮壓大同反清復明運動中不分青紅皂白,濫殺無辜,表現的野蠻殘酷令後人髮指。清代官修史書雖然盡力遮蓋真相,從一些檔案和地方志里仍然可以窺見血跡斑斑的歷史場面。大同城破以後,清軍根據多爾袞的命令實行屠城,執行得相當徹底[參3]。大同和大同左衛兩座城裡的監獄關有重犯五名,由於「城破盡屠,無憑究擬」,人都殺光了,無法找到原告證人,新任地方官只好提請銷結案件[參4]

背景

順治五年(1648年),江南七省的反清鬥爭先後取得大好局面的同時,原降清的大同總兵姜瓖不滿於清朝的壓迫和歧視,在順治六年十二月初三日(1649年1月)於大同起義歸南明。姜瓖連陷旁近府縣,富喀禪遣諸將根特、杜敏赴援[參5],其附近十一城皆響應他的號召,以割辮為標誌[參6],遵用永曆正朔[參7],史稱「戊子之變」或「姜瓖大同反正」。多爾袞得知消息,派遣阿濟格紅衣大炮急赴大同,初四日到達大同城下[參8],進行圍剿,一方面又對姜瓖進行勸降,宣布若能悔罪歸誠,仍將「照舊恩養」[參9]。多爾袞見招降無效,加派端重親王博洛、承澤親王碩塞、多羅親王滿達海,連同阿濟格繼續作戰。順治六年六月,清軍攻克了山西部分州縣,阿濟格圍困大同數月,大同城內已經食盡,「兵民飢餓,死亡殆盡,余兵無幾」,守將楊振威等人於10月斬殺姜瓖及其兄弟首級,獻城投降。

屠城

大同

阿濟格入城後恨城內兵民固守,下令對大同「屠城斬牆」,除楊振威的官兵家屬外,「官吏兵民、盡行誅之」[參10],九月戊午日,清廷諭和碩英親王曰:「斬獻姜鑲之楊震威等二十三人及家屬並所屬兵六百名,俱著留食,仍帶來京候封,其餘從逆之官吏兵民,盡行誅之」[參11]。清軍見人就殺,見東西就搶,見房子就燒,男女老幼都被斬盡殺絕。除了個別寺院僧尼外,就連曾經明令保護的楊震威等二十三人的家眷也都被殺死。二十九日又挨門逐戶地搜殺,直到殺的連一個漢人都沒有方才罷手[參12]

附近州縣

大同一失,山西各地出現連鎖效應,諸城不守,汾州、運城、太谷等地相繼淪陷。清軍每攻一城,皆把當地人殺光,製造了一個又一個「無人區」[參13]。順治六年九月二十二日,陝西清軍攻克運城,明義軍元帥韓昭宣陣亡,戰死官兵一萬餘人,「屍滿街衢」;另一位首領虞胤乘亂逃出[參14]。同月,博洛、滿達海二親王會兵合攻汾州。十三日夜間,用紅衣大炮猛轟北關,第二天從城牆坍塌處衝入城內,義軍所設巡撫姜建勛、布政使劉炳然突圍出城後被清軍擒殺。由於清軍攻破汾州後把城中百姓屠戮一空,嵐縣、永寧州(今離石縣)紳士惟恐同歸於盡,把義軍委派的知縣、知州綁赴軍前,開城投降[參15]

毀城

為了防止人民的反抗鬥爭,拆除城牆上部五尺,毀壞一切防禦工事。以後過了三年,大同府遷回大同時,城內仍然人煙稀少,荒廢不堪,雜草叢生,野獸出沒,清朝只好從各地往大同遷移人口。清軍實施大同大屠殺後,全城只剩下5個重案犯。清朝派來的大同知府,上書順治,稱既然沒有了苦主,就可以釋放這5個人了。這份奏摺,至今保存在第一歷史檔案館[參4][參16][參13]

遇害人數

經過清軍的屠殺,大同城成為了一座屍橫遍野的荒城。從零星的史書中可以看到有關大屠殺的記載。

  • 順治七年十二月清宣大山西總督佟養量揭帖中報告:「大同、朔州、渾源三城,已經王師屠戮,人民不存。」隨之而來的是大片耕地荒蕪,「如渾源州原額地(指明代冊額)七千九百九十五頃四十九畝零,除先任宣大耿部院題免無主荒地外,又姜逆叛之後,屠戮復荒無主地四千八百餘頃,見今成熟地八百三十二頃三十六畝。朔州原額地三千二百六十五頃八十八畝零,除耿部院題免無主荒地外,又姜逆叛後,人民屠戮復荒無主地一千六百八十一頃,見今成熟地三百八十九頃七十二畝。大同共額地一萬三千七百二十一頃七十六畝八分零,除耿部院題免無主荒地外,又姜逆叛後,人民屠戮復荒無主地七千一十八頃零,見今成熟地二千四十五頃四十六畝六分零」。「實核三州縣戶口之死亡者一萬八千八百六十四丁,而見存者五千四百七十九丁,所遺荒田一萬三千五百頃余,該糧二萬七千八百三十餘兩」[參17]
  • 《朔州志》記:「城破,悉遭屠戮。」[參18]
  • 《五台縣誌》記:「自戊子延及辛卯(1648—1651),人民死徙,地土荒蕪,迄今三十餘年,流亡尚未全復,土田尚未盡墾也。」[參19]
  • 乾隆《汾州府志》收錄了胡庭作《李節婦傳》:節婦居郡城之南郭,奇妒,夫畏之過於嚴父。甲申(1644),賊自成陷郡城。李舍舍賊可五六十輩,紛紛托索器物肆媟嫚。李察其為首領者招之曰:「我夫遠出,諒不肯相免,幸禁士卒,夜靜暗中來,勿使張揚,去與我留少顏面。」首領亦幸其秘密,喜甚。迨夜,李與妾及一女奴升屋脊,去梯,俟首領入,遽亂聲鑼。巡捕者逮詣自成,斬以殉。李不肯退,曰:「為一婦人,誅一將,部曲誰肯甘心?雖畏法,臨啟行時,何難戕害?」自成發令箭,驅眾賊出,封其門。己丑(1649,順治六年),城屠,被虜,至濠次,撲馬下,擊石碎首死。[參20]從這裡也可以看出來清朝親王攻破汾州,全城遭殃,男子被屠殺一空,女子、財物成了滿洲貴族軍隊的戰利品的局面。

影響

山西人民的反清鬥爭高潮的興起,是清朝統治集團實行嚴酷統治的必然結果;山西人民的反清鬥爭沉重地打擊了清朝統治者,迫使清政府不得不實行一些讓步政策[參21]

注釋

    註:

  1. ^ 詳見清初六大弊政

參考資料

    參:

  1. ^ 顧城,《隱匿的疆土:衛所制度與明帝國》,光明日報出版社,255頁。
  2. ^ 張曉娟,《清代文人筆下的「戊子之變」》,《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 2013 (3) :37-39。
  3. ^ 顧誠,《南明史·姜瓖等人領導的山西反清運動》,光明日報出版社
  4. ^ 4.0 4.1 順治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宣大巡按金志遠題本,見《明清檔案》第十一冊,A11—20號
  5. ^ 清史稿·富喀禪傳》。
  6. ^ 參見順治六年四月山西巡按蔡應桂揭帖,見《明清檔案》第十冊,A10—71號;同月山西巡撫祝世昌揭帖,上書A10—74號。
  7. ^ 《清世祖實錄》卷四十二,順治六年八月陝西總督孟喬芳疏報:「山西逆寇虞允等稱偽永曆年號,陷蒲州及臨晉、河津等縣。」
  8. ^ 《清世祖實錄》卷四十一。
  9. ^ 《清世祖實錄》卷四十一。
  10. ^ 《清世祖實錄》卷四十六
  11. ^ 《大清世祖章皇帝實錄》卷四十六,己丑九月戊午
  12. ^ 王仰東,《姜瓖與山西的反清復明運動》,《史志學刊》 , 2007 (2) :5-8。
  13. ^ 13.0 13.1 剃发令:多尔衮屡行种族灭绝. 網易網. [2018-03-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8). 
  14. ^ 山西巡按御史蔡應桂「為恭報恢城剿賊捷功事」揭帖,見《明清檔案》第十一冊,A11—2號。
  15. ^ 順治六年九月十八日滿打亥(滿達海)、孛羅(博洛)奏稿,見《明清檔案》第十冊,A10—144號;同件又見《明清史料》丙編,第八本,第七三一頁。按,康熙三十九年《靜樂縣誌》卷十記:「建勛知不支,縊死南城樓。」
  16. ^ 满清血腥屠杀史:人头堆积如山丘 人口骤减几千万. 中國經濟網. [2018-03-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6-21). 
  17. ^ 《清代農民戰爭史資料選編》第一冊上,第一五三—一五五頁。
  18. ^ 雍正十三年《朔州志》卷八《武備·兵氛》。
  19. ^ 康熙二十六年《五台縣誌》卷八《祥異志·兵革》。
  20. ^ 乾隆三十五年《汾州府志》卷二十六《雜識》。
  21. ^ 葛華婷,《關於山西反清鬥爭幾個問題的歷史思考》,《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 2009 (5) :29-31

相關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