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霄派
道教 |
---|
道教主題 |
神霄派是道教的一個派別。在北宋末年從天師道演化形成,代表人物為王文卿、林靈素。「神霄」之名,來源於《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該經根據古代天有「九霄」、「九重」之說,指認其中最高一重為「神霄」。神霄派主要修習五雷符,謂行此法可役鬼神,致雷雨,除害免災。其理論基礎是天人合一、天人感應與內外合一說。謂上天與我同體,人之精神與天時、陰陽、五行一脈相通,此感必彼應;而其基礎又在於行法者平時的內修,行法者內修功行深厚,風雲雷雨可隨召而至。宋徽宗頗為推崇神霄派,並自號「教主道君皇帝」。
簡介
北宋宋徽宗宣和初(1119年),王文卿渡揚子江,遇一異人「汪君」(「火師汪真君」),授以「飛章謁帝之法及嘯命風雷之書」,能召風雷。後游清真洞天,遇一老嫗,授以噓呵風雨之文,再經汪君指點,乃能役鬼神,致雷電。此後,除旱治疾,濟人甚眾,名聞江湖間。
據《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續編》卷五《火師汪真君傳》載,汪真君,名子華,字時美。唐玄宗開元二年(714)生於蔡州汝陽縣。年四十棄儒學道,與顏真卿同師白雲先生李約,再師赤城先生司馬承禎。後住南嶽祝融峰下修道,九年不出山。再遇紫虛元君幸南嶽,授以至道。再修二十八年,丹成道備。
南宋時期道士薩守堅也以神霄雷法出名,並且後來還演化出薩祖派、西河派、天山派等以薩守堅為祖師的道派。元代神霄派代表人物有莫月鼎、胡道玄。明代的神霄派以陶仲文、周玄真、周思得為代表。神霄派道士以祈晴祈雨、驅邪治疾為能事,以擅長役吏雷霆而聞名。
全真道金丹派尊奉的五位為重要人物(南五祖)之一陳楠得自稱「辛忠義」(「行忠義」)的道人所傳「太上三五邵陽鐵面火車五雷大法」,能夠「役使鬼神,呼召雷雨,耳聞九天,目視萬里」。神霄派也奉他為本派祖師之一。南宗南五祖之一白玉蟾並撰有多種雷法著作。《道法會元》收錄有陳楠、白玉蟾所傳神霄派譜系。
第三十代張天師張繼先亦對發展神霄派有貢獻。第四十三代張天師張宇初《道門十規》稱:「神霄自汪、王二師而下,則有張、李、陳、白、薩、潘、楊、唐、莫諸師,恢弘猶至。」其中的張,即指張繼先。張繼先撰有《明真破妄章頌》,以闡發雷法理論。
該派主張通過內煉作為符籙之本,認為要想祈禳靈驗,就要運用自己的元神。王文卿說:「中理五氣,混合百神,以我元命之神,召彼虛無之神;以我本身之氣,合彼虛無之氣,加之步罡訣目,秘咒靈符,斡動化機,若合符契,運雷霆於掌上,包天地於身中。」 薩守堅說:「行先天大道之法,遣自己元神之將,謂之法也。」「學者無求之他,但求之吾身可也。夫五行根於二氣,二氣分而為五行,人能聚五行之氣,運五行之氣為五雷,則雷法乃先天之道,雷法乃在我之神,以氣合氣,以神合神,豈不如響斯答耶!」「會此之道,參此之理,則二氣不在二氣,而在吾身。五行不在五行,亦在吾身。吹而為風,運而為雷,噓而為雲,呵而為雨,千變萬化,千態萬狀,種種皆心內物質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