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承負論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承負論道教理論。按照《太平經》所載:「承者為前,負者為後,承者,乃謂先人本承天而行;負者,乃先人負於後生者也。」[1]意思即為前人惹禍,後人遭殃。如果是善的話則是前人種樹,後人乘涼。[2]

詞源

按照《說文解字》,「承,奉也。」[3]而負則「負,恃也。」[4]故此,承有承托之意,而恃亦有負肩之意。而承負之解即由此而來。當套上天道循環之意,即有承者在前負者在後的意思,因此可得出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的解說。

解釋

道教相信天道循環,認為善惡有承負報應,並且會帶給後人危害。所謂天道循環,亦即因果報應的天理,善惡有報。[5]而按照道教的承負解說,亦即當我們一出生時已承受祖先的福蔭或罪業。如依照天道循環,亦即我們現在所作的事情亦會使下一代承擔我們的福蔭罪業[6]。故此《易經》云:「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7]

與佛教的因果論異同

承負論與因果論有所不同,佛教的因果論為「因果自負」,亦即各人因果各自負,並且通三世。亦即今生不報,若來生種子業力成熟時則會受報。[8]而道教亦有輪迴之說,如《太上老君虚无自然本起经》:「何谓五道?一道者,神上天为天神;二道者,神入骨肉形为人神;三道者,神入禽兽为禽兽神;四道者,神入薛荔,薛荔者,饿鬼名也;五道者,神入泥黎,泥黎者,地狱名也。」[9]雖然如此,亦有說法認為道教的輪迴概念是從佛教吸收過來,因如融入輪迴概念,則承負論很難說得過去,並且人們認為自作自受比較公平。比方說如果今生拯救了魚,然後當拯救者遇難時,被別人救上了。這時佛教會認為救人的是魚轉生為人報答回拯救者,此為建基於輪迴說;反觀道教則認為沒有轉生一事,按照承負論是因祖先和自身的福份所庇佑[10]

參看

參考資料

  1. ^ 于吉. 太平經.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互聯網: 互聯網. [2023-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3) (中文(繁體)). 
  2. ^ 李養正. 第七節. 道教概說. 中國大陸: 中華書局. 1989-02-01 [2023-04-23]. ISBN 710100285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23) (中文(简体)). 
  3. ^ 許慎. . 國家教育研究院. 台灣: 中華民國教育部. [2023-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3) (中文(繁體)). 
  4. ^ 許慎. . 國家教育研究院. 台灣: 中華民國教育部. [2023-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3) (中文(繁體)). 
  5. ^ 天道循環. 教育百科. 中華民國教育部. [2023-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3). 
  6. ^ 李耀輝. 道教之生死與承負觀. 嗇色園. 香港: 嗇色園. 2021-10-13 [2023-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3) (中文(繁體)). 
  7. ^ 伏羲. 坤. 周易. 互聯網: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2023-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4) (中文(繁體)). 
  8. ^ 星雲大師. 星雲說偈 如是因果. 人間福報 (台灣: 佛光山). 2013-02-02 [2023-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3) (中文(繁體)). 
  9. ^ 太上老君虛無自然本起經. 互聯網: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2023-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4) (中文(繁體)). 
  10. ^ 靈魂觀念和修行. 台灣雄文堂. 台灣. [2023-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29) (中文(繁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