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通宝
康熙通宝,清政府在清圣祖玄烨在位期间(即康熙年间,公元1662年至1722年)铸行的制钱。康熙通宝分别由全国的20多个铸钱局生产[1]。
历史
顺治十八年正月(1661年2月),顺治帝去世,其八岁的第三子玄烨继位为康熙帝,开铸“康熙通宝”钱[2]:序。次年(1662年)正式改元“康熙”,但除宝泉局和江宁府局二局之外的其他各钱局均停铸[3]:34-35。康熙六年(1667年),户部题准复开各省钱局,并增设湖南、苏州、巩昌、福建等局[2]:序[4]:58-59。康熙九年(1670年),江宁、苏州等多个地方钱局停铸[3]:36,其后各局多有停铸、复铸[2]:序。
开铸之初,康熙通宝每文重一钱四分。正面钱文为以楷书写“康熙通宝”四字[a],按上至下、右至左的顺序直读。背面钱文与顺治末年的相同,户部宝泉局、工部宝源局铸造的,仿顺治十四年始铸的顺治四式,背面以满文写“宝泉”(ᠪᠣᠣ
ᠴᡳᠣᠸᠠᠨ)、“宝源”(ᠪᠣᠣ
ᠶᡠᠸᠠᠨ);各地方钱局铸造的,仿顺治十七年始铸的顺治五式,背面穿左以满文记局名,穿右以汉字记局名[5]:487-488。
康熙通宝的钱重在铸行之初与顺治末年的制钱相同,为每文一钱四分,材质为铜七铅三。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钱重减为每文一钱,材质为铜六铅四。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恢复为每文一钱四分[5]:486-488。
轻钱争议
彭信威所著《中国货币史》、王健等人合著的《中国通宝币制史稿》、塙史朗《清朝钱谱》[6]:29等钱币学著作,汪有民文章《户部“康熙通宝”的分期与版别初探》、张国民文章《康熙通宝轻钱初探》等研究文章中都称康熙四十一年重铸一钱四分康熙通宝时,曾另铸有重七分的“轻钱”。王祖远文章《康熙通宝钱概述》中也称康熙通宝依照重量有三种形制,大的每枚重一钱四分,中的一钱,小的七分[1]。
根据吴进《康熙四十一年未铸七分“轻钱”康熙通宝》考证,并不存在法定重量为每文七分的轻钱,传世的轻薄小钱应当是偷工减料的一钱康熙通宝[7]。
铸钱局
京城钱局
钱局 | 所属部 | 背文 | 图片 | 简介 |
---|---|---|---|---|
宝泉局 | 户部 | ᠪᠣᠣ ᠴᡳᠣᠸᠠᠨ |
沿自明朝,其铸钱供官民流通使用[8] | |
宝源局 | 工部 | ᠪᠣᠣ ᠶᡠᠸᠠᠨ |
沿自明朝,其铸钱用于工部所管的各项工程[8] |
地方钱局
最初,康熙朝在各地省镇设铸钱局共十四所,后陆续增至二十一局,康熙六十年(1722年),清廷规定一省一局原则,裁减七局[5]:487。后人将其中二十个地方钱局的名字联字成诗,也就是康熙通宝背文诗,曰:“同福临东江,宣原苏蓟昌。南河宁广浙,台桂陕云漳。”除此之外,另有背“巩”、背“西”康熙通宝,存世稀少[9]。
康熙七年(1668年),四川和贵州省均获准开局铸钱,但直至雍正年间,两省才真正开始铸钱[4]:59。由于并无背“密”的康熙通宝钱被发现,布威纳推测,可能是因为密云镇局距离大同局、蓟州局、宣化局以及两个京局的距离太近,铜料被其他钱局用光,而未铸钱[4]:63。
钱局 | 局址 | 背文 | 钱背图片 | 简介 |
---|---|---|---|---|
大同府局 | 山西省大同府 | ᡨᡠᠩ 同 | 初设于顺治二年(1645年),康熙元年(1662年)开铸康熙通宝,康熙后期,由于大同地区铜料来源紧缺,铸币逐年减少[10]。 | |
福建省局 | 福建省福州府 | ᡶᡠ 福 | 初设于顺治六年(1649年),位于福州都司巷,康熙元年停铸,六年复开,九年停[4]:58-59,二十四年复开[9]。 | |
临清镇局 | 山东省临清州 | ᠯᡳᠨ 臨 | 康熙元年(1662年),开铸康熙通宝钱。康熙六十年(1721年),临清局被并入山东省局[11]。 | |
山东省局 | 山东省济南府 | ᡩᡠᠩ 東 | 顺治十八年(1661年),开铸康熙通宝钱,次年停铸。康熙六年(1667年)复开,康熙九年(1670年)停铸[3]:34-36。 | |
江西省局 | 江西省南昌府 | ᡤᡳᠶᠠᠩ 江 | 康熙九年(1670年)停铸[4]:59 | |
宣府镇局 | 直隶省宣府镇 | ᠰᡳᡠᠸᠠᠨ 宣 | 康熙元年(1662年)开铸康熙通宝钱,但不久停铸。康熙六年(1667年)复开,十年(1671年)又停[12]。 | |
山西省局 | 山西省太原府 | ᠶᡠᠸᠠᠨ 原 | 康熙九年(1670年)停铸[4]:59 | |
ᠰᡳ 西 | 彭信威《中国货币史》认为背“西”可能也属于山西省局铸钱[5]:497。 | |||
苏州府局 | 江苏省苏州府 | ᠰᡠ 蘇 | 康熙六年(1667年)开铸,康熙九年(1670年)停铸[4]:58-59 | |
蓟州镇局 | 直隶省蓟州镇 | ᡤᡳ 薊 | 康熙元年(1662年)开铸康熙通宝钱,但不久停铸。康熙六年(1667年)复开,十年(1671年)又停[12]。 | |
武昌府局 | 湖北省武昌府 | ᠴᠠᠩ 昌 | 康熙六年,湖广省分为湖北省和湖南省。当始铸于康熙七年之后[4]:59,九年停铸,十八年或二十六年[4]:67复铸,三十九年又停[13]。 | |
湖南省局 | 湖南省长沙府 | ᠨᠠᠨ 南 | 康熙六年(1667年)开铸,康熙九年(1670年)停铸[4]:58-59 | |
河南省局 | 河南省开封府 | ᡥᠣ 河 | 康熙元年(1662年)开铸康熙通宝钱,但不久停铸。康熙六年(1667年)复开,康熙九年(1670年)再次停铸[3]:34-36[4]:81。 | |
江宁府局 | 江南省江宁府 | ᠨᡳᠩ 寧 | 顺治十八年(1661年),开铸康熙通宝钱[3]:34-36。原属江南省,康熙六年裁撤江南省,属江苏省。康熙九年(1670年)停铸[4]:59 | |
广东省局 | 广东省广州府 | ᡤᡠᠸᠠᠩ 廣 | 康熙七年(1668年)开铸,康熙九年(1670年)停铸[4]:59,仅铸造有391贯[4]:59-60。 | |
浙江省局 | 浙江省杭州府 | ᠵᡝ 浙 | 康熙六年(1667年)开铸,康熙十三或十四年(1670-71年)停铸[4]:63 | |
台湾府局 | 福建省台湾府 | ᡨᠠᡳ 臺 | 台湾府开炉鼓铸始于康熙二十八年四月二十六日,於康熙三十一年即停铸[14]。 | |
桂林府局 | 广西省桂林府 | ᡤᡠᡳ 桂 | 康熙九年(1670年)停铸[4]:59-60,康熙十八年(1679年)复开,三年后停铸[4]:64 | |
陕西省局 | 陕西省西安府 | ᡧᠠᠨ 陝 | 康熙九年(1670年)停铸[4]:59-60 | |
云南省局 | 云南省 | ᠶᡡᠨ 雲 | 康熙二十一年,云南府铸钱局复开,同时在大理、禄丰、蒙自增设铸炉。 | |
漳州府局 | 福建省漳州府 | ᠵᠠᠩ 漳 | 康熙十九年(1680年)设,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 停铸[9] | |
巩昌府局 | 甘肃省巩昌府 | ᡤᡠᠩ 鞏 | 康熙六年(1667年),陕西右布政使司改称巩昌布政使司,同年经户部提准,在巩昌府设立铸钱局。康熙七年(1668年)十二月,巩昌布政使司改称甘肃布政使司,并将治所迁徙到临洮府兰州,巩昌局暂停铸钱并逐步迁往兰州[15]。 |
罗汉钱
罗汉钱是康熙通宝一个版别的俗称,由宝泉局铸造,外观通常为黄色,也有少量为红铜质,其钱文中的“熙”字有其他版别所用的“熈”字不同,“通”字的“辶”单点而非其他版别的双点。一说为1713年康熙帝60大寿时所铸[16],时称“万寿钱”,因其特殊的颜色,一开始发行便被认为具有“压胜”之力,后收藏界称之为“罗汉钱”;另说1718年清军入藏作战,当地喇嘛出金和罗汉数尊熔铸铜钱,以赍军需,故称“罗汉钱”[2]:162。但大卫·哈蒂尔(David Hartill)称,罗汉钱的传说最早出现于1851年前后,并认为其与当时日本流传的宽永通宝的类似故事有关[17]:286[18]。
注释
- ^ 正面钱文多数为“康熈通寳”,少数为“康熙通寳”,其中前者的“熙”字和两者的“宝”字与现在台湾正体或香港繁体的规范用字不同。
参考
- ^ 1.0 1.1 王祖远. 康熙通宝钱概述. 收藏. 2018, (2).
- ^ 2.0 2.1 2.2 2.3 刘征. 顺治康熙图谱. 北京. 2006-05.
- ^ 3.0 3.1 3.2 3.3 3.4 [清]唐与昆纂辑,严宏点校.制钱通考.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北京).1994年2月.ISBN7-81001-793-4
-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4.14 4.15 4.16 4.17 布威纳. 清钱编年谱/CH’ING CASH UNTIL 1735. 台北: 美亚出版有限责任公司. 1976 (英语).
- ^ 5.0 5.1 5.2 5.3 彭信威. 中国货币史. 上海: 群联出版社. 1954.
- ^ 塙史朗. 清朝钱谱(拓本·解说集). 东京: 东京清朝钱币俱乐部. 1973-07-15 (日语).
- ^ 吴进. 康熙四十一年未铸七分“轻钱”康熙通宝. 江苏钱币. 2014, (1).
- ^ 8.0 8.1 《中国历代职官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
- ^ 9.0 9.1 9.2 徐心希. 宝福局与清代闽台两地货币的铸造和流通研究. 中国钱币. 2010.
- ^ 清朝大同府铸币鉴赏. 大同市人民政府. [2018-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20).
- ^ 山东省情资料库·金融库·第一卷 货币·第二类 铜铸币·第六辑 制钱. 山东省情资料库. [2018-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04).
- ^ 12.0 12.1 刘果肖. 宝直局初探. 河北师范大学. 2012.
- ^ 椿井琢光. 清朝钱图说(十三). 收集. 1999, (6 ): 35-37 (日语).
- ^ 叶真铭. 乾隆时期福建宝福局为台湾铸钱小考. 中国钱币. 2008, (4).
- ^ 谢飞. 清代甘肃铸钱局--宝巩局历史沿革初探. 丝绸之路. 2015, (8): 13–16.
- ^ Y.K. Leung. K'ang Hsi T'ung Pao ( 1661 ~ 1722 A.D. ) - Part E.. Tripod.com. 2018 [22 September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22) (英语).
- ^ David Hartill. Cast Chinese Coins. Trafford: Trafford Publishing. 2005-09-22. ISBN 9781412054669.
- ^ Chinese Coinage Web Site (Charm.ru) - K'ang Hsi Coin Char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y Vladimir Belyaev, Y.K. Leung, and John O. Dell. Retrieved: 22 September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