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手持戟、把女仆当椅凳坐的
(山东嘉祥武梁祠拓片,汉刻)

[註 1]是一種結合長柄武器[1]。其中矛頭的部分稱作刺,戈的部分稱作援,裝於木柄或竹柄上。戟有鉤、剢、劃、刳、刺(扎入)、剌(割劃開)六功能,用途廣泛可供戰車、步兵、騎兵使用。其中雙手使用的為長戟,單手使用的叫手戟

歷史

最早出現在中國的商代,商代遺址有發現刺援分鑄的戟。

周朝初年(约西元前1120年)的木槨墓,曾出土了九支戟。

西周時期曾有刺援連在一起合鑄的戟,以青銅製成,但不久後就被淘汰。

東周時期的銅戟是採用刺援分鑄,戟在實戰應用上與戈、矛並重。春秋時期出現了車戟的概念。春秋晚期,步兵與騎兵亦使用戟。春秋時期的戟刺較長,援平直。戰國時期的銅戟刺變得短小,援變成弧曲形,此時的戟又稱雞鳴戟,戰國時有些戟在援的下方與後方出現了倒鉤,亦有二果戟(裝有兩個援的戟)、三果戟(裝有三個援的戟)的出現。戰國晚期開始出現鐵製的戟,且刺援合鑄,成T字形。

西漢的戟主要是鋼鐵製,銅戟已經少見,戟是西漢最主要的長柄武器,隨著車戰的衰微與騎兵的興起,T字形戟逐漸淘汰了其他類型的戟。亦被使用為儀仗工具。

戟在漢朝兩晉時期仍作為重要的武器。南北朝以後因重裝騎兵的興起與的大量使用,戟只在步兵裝備中有少量保留。[2]

五代時期,戟已經不是實戰兵器,轉為儀仗禮兵的器物。[3]

宋代出現一種叫作方天戟的武器,雖然名稱中也有戟,但是形制和商代出現的戟有決定性的差別。[4]方天戟可視為由發展出來的武器,槍尖兩邊都有彎月形刀刃。只有一邊有有彎月形刀刃的稱為青龍戟戟刀[5]。而戟刀在《武經總要》中被歸類在刀八色內,所以雖名為戟,但按古譜分類其實是雙手使用的長柄刀。

藝術創作

小說中的戟

由於後世諸小說的影響,使得許多在較後世才出現的武器如方天畫戟流星錘眉尖刀偃月刀蛇矛大斧火器等常被讀者誤認三國時期即有。因此可以推測在小說中時期使用上述武器的武人,如呂布王雙關羽張遼張飛魏延周瑜呂蒙陸遜黃忠姜維夏侯惇徐晃黃蓋韓當馬超馬岱司馬昭等,實際上應是使用如戟或類似的長柄武器,而非如小說家所寫的較新式的武器。

遊戲創作

註解

  1. ^ 「戟」,拼音注音ㄐㄧˇ,音同「己」

參考來源

  1. ^ 存档副本. [2020-0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6). 
  2. ^ 成東、鍾少異,《中國古代兵器圖集》,第164頁。
  3. ^ 成東、鍾少異,《中國古代兵器圖集》,第180頁。
  4. ^ 《中國兵器事典》,蔣豐維 著。
  5. ^ 《武器事典》,市川定春 著。

延伸阅读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戎政典·棨戟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圖書集成

另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