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摶秋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林摶秋
导演
罗马拼音Lin Tuan-Chiu
昵称阿伯
别名林博秋、林翼雲、林傳智
国籍 中華民國
出生(1920-10-06)1920年10月6日
日治臺灣新竹州桃園街
逝世1998年4月4日(1998歲—04—04)(77歲)
臺灣台北
职业電影製片家、導演、劇作家
语言台語
教育程度 日本明治大學政治經濟科
配偶邱寶月
1940年结婚—1998年结束)
儿女長女
次子:林嘉義
父母父:林添富
出道地点 日本
出道日期1942年
出道作品《奧山社》
相关团体玉峰影業公司

林摶秋(1920年10月6日—1998年4月4日),台灣桃園區人,劇作家、戲劇導演、電影製片家電影導演。在前往日本留學時,因日文無「搏」字,故被日本教師改名為「林博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恢復原名[1]。日治時期至戰後初期以新劇劇本創作與導演為主,戰後投身電影事業,成立「玉峯影業公司」及創設「湖山製片廠[2]。劇本作品有《奧山の社》(《深山的部落》)、《閹雞》、《高砂館》、《地熱》和《從山上看街市的燈火》等;執導電影作品有《阿三哥出馬》、《嘆烟花》(上、下集)、《錯戀》、《五月十三傷心夜》等。

林摶秋1938年從新竹中學肄業後赴日就讀日本明治大學政治經濟科。就學期間經由紅磨坊新宿座負責人佐佐木千里的介紹,進入東寶影業,擔任導演助理,奠定日後的製片事業基礎;自明治大學畢業後,旋即加入東京新宿紅磨坊劇團文藝部[3]。在此劇團林搏秋發表首部作品《奧山の社》(《深山的部落》),被《東京新聞》稱譽為「臺灣本島人第一位劇作家」[4]。1943年1月起林搏秋開始與台灣本土劇團合作以及籌組研究會,所推出的作品皆叫好叫座。二二八事件爆發後,林搏秋離開劇壇,返鄉接管家族事業。至1957年林搏秋投入電影事業,籌組玉峰影業公司,建立台灣專業的電影產業[4]。於玉峰影業時期林搏秋執導6部作品,隨著台語片市場蕭條,於1961年暫停拍片,後來雖短暫復出,但玉峰影業仍於1971年結束營運[5]

不論是台灣新劇或是戰後台灣台語電影,林搏秋為台灣帶來最新的技術與思潮,為該領域奠定厚實的基礎。

生平

林摶秋之父林添富經營謙記商行(大豹炭鑛事務所),主掌大豹煤礦經營權,負責台北地區8個礦場的運輸行銷事務,家境富裕。林摶秋1938年從新竹中學肄業後赴日升學,1942年畢業於日本明治大學政治經濟科。就學期間便熱衷觀賞戲劇,並經由紅磨坊新宿座負責人佐佐木千里的介紹,進入東寶影業,擔任導演助理[4]支援電影攝製工作,奠定日後的製片事業基礎。畢業後隨即加入東京地區以領導「新喜劇運動」聞名的新宿紅磨坊劇團文藝部,於此期間發表首部作品《奧山の社》(《深山的部落》),被《東京新聞》稱譽為「臺灣本島人第一位劇作家」[4]。返台後,投入台灣新劇運動,直至二二八事件後,林搏秋告別劇場,返家接管煤礦事業。1957年林搏秋因日籍導演岩澤庸德批評臺灣電影業落後日本三十年,因而決心振興臺灣電影,首先成立「玉峯影業公司」,並於自家位於鶯歌鎮中湖里的嘉美牧場原址,創設「湖山製片廠」[3],且設有演員訓練班。[5]1971年因臺灣台語電影整體環境式微,林搏秋結束玉峰影業公司,湖山製片廠也隨之沒落[5]。1998年,林摶秋因心臟衰竭病逝於台北。

新劇創作時期

1943年1月林搏秋於假期間返台,與桃園青年團體雙葉會合作公演《阿里山》,由簡國賢改編劇本、林搏秋執導,獲得各界高度肯定。正式束裝返台後,1943年4月29日與王井泉張文環呂泉生等人籌組厚生演劇研究會,繼承因中日戰爭而中斷的新劇運動。9月3日起一連6天,推出《閹雞》、《高砂館》、《地熱》、《從山上看見的街市燈火》等四劇[6],演出轟動一時。林摶秋一人負責這次公演所有劇目之編劇、導演工作;同時由於編、導技術成熟,當時劇評喻為「台灣新劇運動的黎明」[7],是台灣現代戲劇史上劃時代的演出。該會後因戰爭而中止所有活動。

1946年林摶秋與王井泉成立「人人演劇研究會」,原要出演《海南島》,但適逢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頒布〈台灣省劇團管理規則〉實施嚴格的劇本審查制度,當局以該劇「主題晦暗」為由未讓其審核通過,林摶秋只得改為上演《醫德》與《罪》,並改名為「人劇座」重新送審才能演出[8]。不久,二二八事件爆發,自此揮別劇壇,返鄉務礦。

台語電影拍攝時期

1955年起臺灣台語電影攝製盛行,造成一窩蜂搶拍現象,然成果品質低落,故曾遭來台拍攝電影的日籍導演岩澤庸德批評「臺灣的電影業,比日本落後三十年」[5]。因受其刺激,1957年林摶秋於是籌組玉峰影業公司,並於鶯歌鎮中湖里興建湖山製片廠[9],拍攝台語電影。林摶秋秉持著臺灣電影要走出自己的路之精神創設玉峰影業,除引進在日本學習的技術,從拍攝、沖印到後製皆能獨立完成外,並設有演員訓練班,藉由自己培訓演員來完成專業化一條龍的電影產業建立[10]

玉峰影業公司前後共招募5期演員及攝影、燈光、場景設計等技術人員的培訓。演員訓練班學員包含:李玉芬、吳東如、張潘陽、張美瑤、簡和引、林龍松、黃雪映等人。師資方面請來文學家張文環、音樂家呂泉生、作曲家郭芝苑、舞蹈家李彩娥、編劇賴耀培等前來授課。[5]

玉峰影業公司創立後,林摶秋共執導6部作品,包括《阿三哥出馬》、《嘆烟花》、《後臺》、《錯戀》(重映時更名為《丈夫的秘密》)、《五月十三傷心夜》(又名《女性的條件》)及《六個嫌疑犯》,其中《後臺》因故停拍、《六個嫌疑犯》拍攝完畢後卻無上映。[5]玉峰影業隨著台語片市場蕭條曾於1961年暫時宣告歇業,解散公司演、職員,林搏秋本人也暫停拍片計畫,直到1965年才又以《五月十三傷心夜》復出。[11]1971年玉峰影業就在台語電影整體的景氣下滑以及電視出現的情況下,而結束營運。

影視描繪

註腳

  1. ^ 石, 婉舜. 一九四三年臺灣「厚生演劇研究會」研究. 臺北市:國立台灣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2: 51. 
  2. ^ 開放博物館-林搏秋導演專題. [2023-06-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9). 
  3. ^ 3.0 3.1 林搏秋(1920~1998). 台灣文學辭典資料庫. [2022-09-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6). 
  4. ^ 4.0 4.1 4.2 4.3 臺灣本土第一位劇作家、臺語片時代的奇才導演──林摶秋. [2022-09-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9). 
  5. ^ 5.0 5.1 5.2 5.3 5.4 5.5 林搏秋導演專題-開放博物館. [2022-09-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9). 
  6. ^ 厚生演劇研究會. 台灣文學辭典資料庫. [2022-09-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6). 
  7. ^ 瀧田貞治. 台灣に於ける新演劇運動の黎明—厚生演劇數數の新紀錄. 新建設. 1943年10月, 2 (10): 38. 
  8. ^ 施如芳等. 百變千幻不思議:台語片的混血與轉化. 聯經出版. 2017年10月11日: 473–474. 
  9. ^ 李泳泉. 台灣電影閱覽. 玉山社. 1998: 15. 
  10. ^ 玉峰影業的股東名冊. 國家文化記憶庫. [2022-09-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6). 
  11. ^ 林, 奎章. 尋找台語片的類型與作者:從產業到文本. 臺北市:國立台灣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8: 116–11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