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量货币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称量货币,又称重量货币金属称量货币,是金属成为货币后,铸造为一定形式前的一种形态,流通时须通过成色鉴定和称衡重量来确定价额。与之相对的,计数使用的货币被称为“数量货币”。

概述

两河流域泥板中用楔形文字记录了当地先民使用称量货币的情况。西亚诸王朝的法典上、当地百姓的私法文书上都有称量货币的使用记录。中国古代、古印度、古埃及也都有漫长的称量货币时代。文献记载、称量砝码文物等均可证明称量货币时代的存在[1]:1

相比数量货币,称量货币依靠货币材料的价值发挥货币职能。在交易使用时需要进行称重的称量货币属于初级形态,事先称量、估值定价的称量货币则属于发展成熟的形态[1]:10-11

西亚称量货币

公元前2113年,乌尔那木建立乌尔第三王朝。该王朝颁布了《烏爾納姆法典》,在法典的出土泥板中已整理出27条法律条文,其中16处提及白银称量货币,8处以“舍客勒”为单位,6处以“弥那”为单位,还有两处未使用单位。乌尔纳姆之子舒尔吉在位期间,规范了白银称量货币所用的单位,60舍客勒等于1弥那,每舍客勒折合今8.33克,每弥那合今500克[1]:8-9

中国称量货币

青铜先秦时期广泛使用的一种铜合金,是当时兵器礼器及生产生活用具等的常用金属。青铜器及其碎片不仅能够回炉熔铸新的铜器,而且也常被用作货币。1959年在湖南省宁乡县黄材寨子山出土的一件商代兽面纹在出土时内有224件铜斧,这些铜斧规格形状相同,而且没有使用痕迹,应当是作为货币来使用的。除了青铜器残片,还有专门制作的圆饼状铸块被用作货币,青铜饼在使用中又多砸成大小不一碎块,所以出土的青铜称量货币,主要有青铜饼、青铜块和青铜器残片等三大类。此外,商周时期的铜贝也是称量货币[2][3]

中国明清时期的碎银子也是称量货币,以“”和“”为称量单位[1]:1,使用时需要根据平色及重量来确定价值。

参考

  1. ^ 1.0 1.1 1.2 1.3 石俊志. 称量货币时代. 北京: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21-11. ISBN 9787522014128. 
  2. ^ 朱活主编. 中国钱币大辞典·先秦编. 北京: 中华书局. 1995: 20-21. ISBN 9787101012415. 
  3. ^ 汪庆正主编. 中国历代货币大系·先秦货币.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8: 11. ISBN 7-208-003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