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地戰警:邁阿密行動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絕地戰警:邁阿密行動
  • Bad Boys: Miami Takedown
《絕地戰警:邁阿密行動》的PC封面
类型動作冒險射擊
平台Nintendo GameCubeMicrosoft WindowsPlayStation 2Xbox
开发商Blitz Games
发行商Empire Interactive
Crave Entertainment
模式單人游戯
发行日GameCube
  • 北美:2004年11月14日
  • PAL:2004年10月15日
Windows
  • PAL:2004年3月12日
  • 臺灣:2005年2月15日
[1] PlayStation 2
  • PAL:2004年2月27日
  • 北美:2004年9月14日
Xbox
  • PAL:2004年2月25日
  • 北美:2004年9月14日

絕地戰警:邁阿密行動》(英語:Bad Boys: Miami Takedown)是一個改編自電影《絕地戰警2》的第一第三人稱射擊遊戲,由布里提茲遊戲(Blitz Games)開發,帝王國際(Empire Interactive)、魁夫娛樂(Crave Entertainment)發行,於2004年11月14日發行

遊戲背景

遊戲以邁阿密為背景,故事描述一種的新型毒品「蘭花」一直在邁阿密四處出現,[2]並引發幾起離奇的死亡案件,玩家扮演緝毒小隊(TNT)Marcus Burnett和Mike Lowrey出現在邁阿密的不同關卡掃蕩毒品並查明真相和揪出幕後首腦,遊戲分為五個章節,每個章節都有2~3個關卡。[3]

遊戲最大的特色就是掩護模式(Cover Mode),玩家有時會遭遇4~15名重裝武力的幫派分子,必須尋求掩護點來降低傷害,除此之外,遊戲還分為搜索模式(Explore Mode)、狙擊模式(Sinper Mode)及首領對決模式(Boss Mode)[4]
除此之外,玩家也可以選擇尋找放置在地上的武器,或是射擊歹徒的武器,讓他投降,以便使用沒收而來的武器。但是除了狙擊槍,其他的都可以拿到。

劇情

遊戲故事接續電影的事件,一開始描述遊戲壞蛋之間的交易。毒販圖利奧·門多薩對被名叫阿基莫夫的俄羅斯商人騙貨感到相當不爽。他們解決矛盾後決定合作。同時,兩名TNT特務,雷·傑克森和他的夥伴李-安·里德,正要去吃間餐廳。傑克森待在車裡,而里德走進餐廳。當她在吧檯坐下時,車子突然爆炸,傑克森被炸死在車內,里德則被一個叫「嬰兒惡魔」的幫派綁架。

Act 1

伯內特和洛瑞被霍華德隊長指派去救援還活著的特務,並消滅「嬰兒惡魔」幫派。他們成功救出里德,不過伯內特對此並不感到意外,因為他和里德有過往的牽連。後來,這對拍檔被派到一間荒廢的房子,那裡是「嬰兒惡魔」的藏身之地,他們很快找到了老大:波蘇·威廉斯。伯內特與幫派老大展開槍戰,但對方最後成功逃脫。

Act 2

塔蒂亞娜·薩文,阿基莫夫的助手,企圖讓波蘇加入門多薩的團隊,以換取嬰兒惡魔的地盤。波蘇拒絕了,並開始大聲咆哮,直到他在稱呼塔蒂亞娜為「共產主義者」後被她用飛刀射中頭部,當場斃命。接著,嬰兒惡魔搶劫了一家銀行,洛瑞和伯內特被派去制止他們。事後,塔蒂亞娜趁搶劫之機企圖逃跑,但車子出了車禍。她改走路逃跑,穿過邁阿密的巷弄,洛瑞和伯內特追趕並擊退剩餘的嬰兒惡魔幫成員,最後面對來幫助塔蒂亞娜逃脫的俄羅斯黑手黨。

兩人分頭行動;伯內特穿過小M餐廳,洛瑞則上到屋頂。當伯內特被切斷後,洛瑞在邁阿密的屋頂追趕塔蒂亞娜,一路對抗俄羅斯黑手黨。塔蒂亞娜登上她的直升機,並用它攻擊洛瑞。起初,直升機佔了上風,但洛瑞最終戰勝,成功摧毀直升機,殺死了塔蒂亞娜。TNT雙人組重新集結,並計劃在一個畫廊展開他們的下一個任務。

Act 3

麥克和馬克斯被派往橢圓現代藝術館,試圖查明它與俄羅斯人的關聯,結果發現它是由基里爾·阿基莫夫擁有的,而馬克斯曾燒毀了他的錢。伯內特獨自行動,成功控制了畫廊的安全室,監視到阿基莫夫和賈布提·西羅(門多薩的保鏢)正在討論在碼頭的57號倉庫進行的交易。洛瑞使用消音武器穿越畫廊的另一部分,查明俄羅斯人在做什麼。隨後,兩人對此產生懷疑,認為俄羅斯人在守衛其他東西,後來被揭示為一個毒品實驗室。洛瑞摧毀了實驗室,並以爆炸性的方式逃脫,最後被武裝嚴密的俄羅斯人包圍。伯內特來救援他的搭檔,雙人一起從畫廊打出來。

Act 4

麥克、馬克斯和李安決定前往碼頭幹掉阿基莫夫。伯內特單槍匹馬闖進去,洛瑞提供狙擊支援,李安則負責觀察。伯內特成功混入,並看到門多薩和阿基莫夫之間的交易。過程中,他驚訝地發現一開始被認為死於汽車爆炸的特工傑克森還活著,而且還跟門多薩勾結。伯內特拼命從倉庫逃出來,不僅要對付殘餘的俄羅斯黑手黨,還得面對剛到達的哥倫比亞販毒集團。洛瑞把狙擊槍交給伯內特,自己則上了阿基莫夫的船。

在船上,阿基莫夫出現了,還挾持了李安。逼不得已,馬克斯抓準時機,耐心等待,終於成功狙殺了阿基莫夫。李安透露她在門多薩的船上放了個追踪器,三人隨即展開追捕。

Act 5

麥克、馬克斯和李安攻進門多薩的豪宅,對抗他的哥倫比亞販毒集團私人軍隊。當馬克斯和麥克清理豪宅時,李安與雷·傑克森對峙。經過一番交流後,傑克森被門多薩射殺,而門多薩後來逃脫。馬克斯趕到,最後與門多薩的保鏢西羅對決。馬克斯打敗了西羅,和麥克重新匯合,準備擊潰哥倫比亞販毒集團。兩人一路打到門多薩那裡,門多薩正站在一門大炮上等著他們。在馬克斯吸引門多薩的火力,麥克射擊門多薩的同時,兩人成功制服了毒販。門多薩極度絕望地求饒,趁兩人分心時拔出隱藏武器,解除了麥克的武裝。馬克斯踢給他門多薩的金色執法者,將毒販解決,他的屍體正好落在西羅旁邊。包括李安在內的TNT特工們重新集合。麥克和馬克斯互相唇槍舌劍,讓李安感到不悅,痛斥了他們兩個。儘管被困在這個島上,三人依然取得了勝利,意氣風發地離開。

遊戲模式

  • 搜索模式(Explore Mode)[5]

可讓你搜查邁阿密的環境和尋找罪犯的犯罪證據

  • 掩護模式(Cover Mode)[6]

如果遭遇眾多武力分子,可以尋求掩護點來降低傷害

  • 狙擊模式(Sinper Mode)[6]

僅在擁有狙擊槍的時候才可以使用這個模式,不過大部分的關卡狙擊槍都是無限彈藥

  • 首領對決模式(Boss Mode)[6]

除了Tatiyana的武裝直升機可以自選掩護點之外,其餘都是固定掩護點,例如左右移動

相關音樂

預告片的主題曲選用世界摔角娛樂選手希爾頓·班哲明英语Shelton Benjamin的進場主題曲《Desperate Times》[7]。而遊戲主選單的主題曲則是Bad Manners與SirReal於2003年發行的單曲《What Who》,這個單曲隨後收錄在2009年發行的專輯《Ill Mannered》

評價

评价
评论得分
媒体得分
PS2NGCXboxPC
Game Informer4/10[8]5/10[8]4/10[8]不适用
GameSpot3/10[10]3/10[9]3/10[10]不适用
GameZone3/10[11]不适用不适用不适用
IGN3.6/10[12]3.6/10[12]3.6/10[12]3.6/10[13]
任天堂力量不适用5/10[14]不适用不适用
英国PlayStation官方杂志1/10[15]不适用不适用不适用
官方Xbox杂志不适用不适用1/10[16]不适用
PC Gamer英国不适用不适用不适用36%[17]
TeamXbox不适用不适用3.8/10[18]不适用
X-Play英语X-Play1/5颗星[19]1/5颗星[19]1/5颗星[19]不适用
The Times1/5颗星[20]不适用1/5颗星[20]1/5颗星[20]
汇总得分
Metacritic36/100[23]35/100[21]35/100[24]43/100[22]

根據遊戲評論整合網站Metacritic的統計,《絕地戰警:邁阿密行動》在各個平台上普遍獲得了貶低的評價[21][22][23][24]

這款遊戲在GameTrailers的「十大最佳與最糟糕電玩」中被評為第10名最糟糕[25];而在「十大最爛電影改編遊戲」中名列第三。

儘管評價不好,這款遊戲仍成為了Blitz Games在英國市場銷售成績最佳的作品[26]

參考資料

  1. ^ GNN 記者 小賢. 《絕地戰警 2》2 月 15 日在台上市 - 巴哈姆特. 巴哈姆特. [2005-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2. ^ 絕地戰警2 - 巴哈姆特. [2010-0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7). 
  3. ^ 絕地戰警2 - 巴哈姆特的攻略百科. [2010-0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6). 
  4. ^ [原創]絕地戰警 II V1.0內附完整中文使用說明書(Rar@英文@銀牌@magee0045) - 其他 - 香港人網 Myradio 線上討論區 網上電台 | 論壇 | 網絡廣播 - Powered by Discuz![永久失效連結]
  5. ^ PChome線上購物 - 3C《絕地戰警II 英文版》
  6. ^ 6.0 6.1 6.2 絕地戰警2 攻略百科:遊戲模式 - 巴哈姆特. [2010-0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5). 
  7. ^ YouTube上的Bad Boys 2 Game Trailer
  8. ^ 8.0 8.1 8.2 Bad Boys: Miami Takedown. Game Informer. No. 140. December 2004: 168. 
  9. ^ Navarro, Alex. Bad Boys: Miami Takedown Review (GC). GameSpot. 2004-09-28 [2020-1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0). 
  10. ^ 10.0 10.1 Navarro, Alex. Bad Boys: Miami Takedown Review (PS2, Xbox). GameSpot. 2004-09-24 [2020-1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22). 
  11. ^ Knutson, Michael. Bad Boys: Miami Takedown - PS2 - Review. GameZone. Oct 2008 [2020-1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06). 
  12. ^ 12.0 12.1 12.2 Goldstein, Hilary. Bad Boys: Miami Takedown (GCN, PS2, Xbox). IGN. 2004-09-27 [2016-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2-16). 
  13. ^ McNamara, Tom. Bad Boys II Review (PC). IGN. 2004-06-30 [2016-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03). 
  14. ^ Bad Boys: Miami Takedown. Nintendo Power. November 2004, 185: 130. 
  15. ^ Bad Boys II. Official UK PlayStation 2 Magazine. April 2004. 
  16. ^ Bad Boys: Miami Takedown. Official Xbox Magazine. January 2005: 74. 
  17. ^ Bad Boys II. PC Gamer UK. May 2004. 
  18. ^ Fisher, Matthew. Bad Boys: Miami Takedown Review (Xbox). TeamXbox. 2004-10-04 [2020-1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11). 
  19. ^ 19.0 19.1 19.2 Speer, Justin. Bad Boys: Miami Takedown Review (GC, PS2, Xbox). X-Play. 2004-11-03 [2020-1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4-11-24). 
  20. ^ 20.0 20.1 20.2 Wapshott, Tim. Bad Boys II (PC, PS2, Xbox). The Times. 2004-08-27 [2016-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1-09). 需付费查阅
  21. ^ 21.0 21.1 Bad Boys: Miami Takedown for GameCube Reviews. Metacritic. [2016-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28). 
  22. ^ 22.0 22.1 Bad Boys: Miami Takedown for PC Reviews [mislabeled as "PlayStation 2"]. Metacritic. [2016-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13). 
  23. ^ 23.0 23.1 Bad Boys II: Miami Takedown (ps2: 2004): Reviews. Metacritic. [2016-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13). 
  24. ^ 24.0 24.1 Bad Boys: Miami Takedown for Xbox Reviews. Metacritic. [2016-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02). 
  25. ^ Raidertoad. [GT Countdown] Top 10 Best and Worst Games of All Time. YouTube. 2011-01-22 [2016-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21). 
  26. ^ Dring, Christopher. Revealed: The most successful UK game developers. GamesIndustry.biz. 2019-04-12 [2023-0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25)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