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正辭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范正辭(936年—1010年),直道,齊州(今山東省濟南市)人,歷北宋宋太祖趙匡胤宋太宗趙炅宋真宗趙恆三朝,趙炅年間任侍御史知雜事,終年七十五歲。其父范勞謙獲嘉縣縣令,有兩子范識范諷皆為進士,而其中范諷更曾為龍圖閣直學士,另有一孫范寬之官至尚書省刑部郎中濠州知州[1][2]

生平

范正辭從事研究《春秋公羊》及《穀梁》而登第,之後被調任安陽主簿。宋太祖趙匡胤年間代選官,及後任國子監監丞戎州知州,改著作佐郎。調回朝廷任職之後,負責治理淄州拖欠賦稅錢糧,後得到淄州轉運使稱讚,轉職左讚善大夫,就任淄州知州。在任淄州知州其間適逢宋太宗趙炅出征北漢,各州糧草不及預期,淄州郡內有一負責監督人民繳納賦稅長山縣官員張秀,因收受賄錢二千,即被范正辭杖殺,以令郡中官員畏服。[3]

太平興國年間改為出任殿中丞棣州深州通判,後遷國子博士[4]

雍熙四年(即公元987年)九月,范正辭被任命為江南轉運副使[5]

御史中丞劉保勳上奏饒州有限多訴訟久未審判,范正辭被推選任饒州知州。一到達饒州立即將長期關押不予判決的囚犯審判發落,更將拖延不判之官員六十三人停職。[6][7][8]

任饒州知州其間有詔令要求饒州兵調往京師,有一名叫王興之士兵,因懷鄉而不想調遣,更用刀將自己的腳弄傷。范正辭得悉此事後將王興斬殺。之後王興之妻上訴,范正辭獲趙炅召見,要求上廷解釋事件,而范正辭認為東南諸郡因物資豐裕人心易動,王興竟敢煽動軍心,若不嚴懲擔心後患無窮。趙炅盛讚其做事果斷,除擔任江南轉運副使之外,更特升遷為膳部員外郎及賜錢五十萬。[9][10][11]

另外饒州有民名叫甘紹,家財萬貫但被群盜所掠,州緝捕十四人,皆被定死罪。范正辭巡經那處,引招那十四名罪犯問話,囚犯皆哭訴被冤枉,范正辭認為此案不實,命令將囚犯押解往其他地方再作審訊。不久有民告發群盜所在地,范正辭秘密派遣監軍王願掩捕,但王願未至群盜已經察覺而逃去,范正辭立即單騎出城二十里追及一賊,賊拉弓持肖來逼,范正辭即大呼以鞭擊中賊雙目,將其捕獲,賊本想自殺但不遂,其餘賊人則棄贓渡江逃去,追捕不獲。范正辭發現賊尚有餘息即載歸,並命醫治其創傷,至賊傷痊癒,按其罪狀伏法,而之前被冤枉的十四人皆獲得釋放。[12][13][14][15]

端拱二年(即公元989年)時為徐河之戰,與洛苑副使綦仁澤西京作坊副使尹宗諤一同掌管折中倉。因時有不法商人利用折中法之漏洞,後來折中法被取締,但被取締之後國家經費損失百萬計,所以及後折中法又再恢復。[16][17][18]

之後范正辭被遷為倉部員外郎,幕府同知以考核州縣官優劣。及後又改為刑部判官,又曆戶部及鹽鐵判官,再遷為考功司員外郎三州通判[19]

淳化年間既出任戎州及淄州知州,又出任棣州及深州通判。[20]

淳化二年(即公元991年),趙炅考慮到當時分別有京官外官之差異,總不能區分他們好壞,所以任命王沔謝泌王仲華為京官及外官官考課,而張弘高象先及范正辭則為幕職及州縣官官考課,當時號稱磨勘院。另外又命魏廷式趙鎔李著一同比較三班院侍從官以上官員之功過。[21]

到公元997年,宋真宗趙恆即位,范正辭被遷為膳部郎中,召為三司勾院判官,不久複為鹽鐵判官。咸平二年(即公元999年),出任河東轉運使[22]

咸平三年,當時農民出身之益州士兵王均作亂起義,時為忠武軍節度使行軍司馬李昌齡被命作梓州知州、董儼壽州知州,而王德裔楊緘皆任轉運使。但兼任侍御史知雜事之范正辭上言,李昌齡等人貪污著名,更利用大型遠洋船庇護犯人,因而令李昌齡被貶為河陽縣知縣。同時又上言舉薦吳奮等五人,認為他們足以在大郡出任知縣及縣令等職,而趙恆亦從之。[23][24][25]

咸平五年三月,西夏李繼遷集結重兵攻陷靈州,靈州知州裴濟被殺。此事范正辭被牽連,因而被貶為滁州團練副使[26][27]

及後被赦,複為倉部考功員外郎、鄆州通判及淮陽軍知府,之後又複膳部郎中。因年老求為兗州監商稅。大中祥符三年(即公元1010年)四月卒,年七十五。[28]

參考文獻

  1. ^ 《宋史‧卷三百零四‧列傳第六十三‧范正辭傳》:「范正辭,字直道,齊州人。父勞謙,獲嘉令。大中祥符三年四月卒,年七十五。子識、諷,並進士及第」
  2. ^ 《宋史‧卷三百零四‧列傳第六十三‧范正辭傳》:「子寬之,終尚書刑部郎中、知濠州」
  3. ^ 《宋史‧卷三百零四‧列傳第六十三‧范正辭傳》:「范正辭,字直道,齊州人。父勞謙,獲嘉令。正辭治《春秋公羊》、《穀梁》,登第,調補安陽主簿。開寶中,判入等,遷國子監丞、知戎州,改著作佐郎。代還,治逋欠於淄州,轉運使稱其能,轉左讚善大夫,就知淄州。太宗征河東,諸州部糧多不及期,正辭所部長山縣吏張秀督民輸,受錢二千,即杖殺之,郡中畏服。」
  4. ^ 《宋史‧卷三百零四‧列傳第六十三‧范正辭傳》:「太平興國中,改殿中丞,通判棣、深二州,遷國子博士。」
  5. ^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十八》:「雍熙四年九月,庚辰,以國子博士范正辭為江南轉運副使。」
  6. ^ 《宋史‧卷三百零四‧列傳第六十三‧范正辭傳》:「御史中丞劉保勳奏充台直,會有言饒州多滯訟,選正辭知州事,至則宿繫皆決遣之,胥吏坐淹獄停職者六十三人。」
  7. ^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十八》:「先是,有言饒州多滯訟,選正辭知州事,至則宿繫皆決遣之,胥吏坐淹獄停職者六十三人。」
  8. ^ 《容齋四筆‧范正辭治饒州》:「范正辭太平興國中,以饒州多滯訟,選知州事。至則宿繫皆決遣之。青史坐淹獄停職者六十三人。」
  9. ^ 《宋史‧卷三百零四‧列傳第六十三‧范正辭傳》:「會詔令料州兵送京師,有王興者,懷土憚行,以刃故傷其足,正辭斬之。興妻詣登聞上訴,太宗召見,正辭廷辨其事。正辭曰:“東南諸郡,饒實繁盛,人心易動。興敢扇搖,苟失控馭,則臣無待罪之地矣。”上壯其敢斷,特遷膳部員外郎,充江南轉運副使,賜錢五十萬。」
  10. ^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十八》:「會詔令料州兵送京師,有王興者懷土憚行,以刃故傷其足,正辭斬之。興妻詣登聞上訴,召正辭廷辨其事。正辭曰:「東南諸州,饒實繁盛,人心易動。興敢扇搖,苟失控禦,則臣無待罪之地矣。」上壯其果斷,故擢用之。又遷膳部員外郎,賜錢五十萬。」
  11. ^ 《容齋四筆‧范正辭治饒州》:「會詔令料州兵送京,有王興者,懷土憚行,以刃故傷其足,正辭斬之。興妻上訴,太宗召見正辭,庭辯其事。正辭曰:“東南諸郡,饒實繁盛,人心易動,興敢扇搖。茍失控馭,則臣無待罪之地矣。”上壯其敢斷,特遷官,充江南轉運副使。」
  12. ^ 《宋史‧卷三百零四‧列傳第六十三‧范正辭傳》:「饒州民甘紹者,積財鉅萬,為群盜所掠,州捕繫十四人,獄具,當死。正辭按部至,引問之,囚皆泣下,察其非實,命徙他所訊鞫。既而民有告群盜所在者,正辭潛召監軍王願掩捕之。願未至,盜遁去,正辭即單騎出郭二十里,追及之。賊控弦持肖來逼,正辭大呼,以鞭擊之,中賊雙目,執之。賊自刃不殊,餘賊渡江散走,追之不獲,旁得所棄贓。賊尚有餘息,正辭即載歸,令醫傅藥,創既愈,按其奸狀,伏法,而前十四人皆得釋。」
  13. ^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十八》:「饒州民甘紹者,積財鉅萬,為髃盜所掠。州捕繫十四人,獄具,將死。正辭行部,引問之,囚皆泣下。正辭察其非實,命徙他所詢鞫。既而民有告髃盜所在者,正辭潛召監軍王願。未至,盜覺,遁去。正辭即單騎出郭三十里追及之。賊控弦持書來逼,正辭大呼,以鞭擊之,中賊雙目,仆之,賊自刃不死。餘賊渡江散走,追之不獲。其被傷者有餘息,傍得所棄贓,正辭即載歸,令醫傅藥,創既愈,究其姦狀,伏法,而前十四人皆得釋。正辭,齊州人也。」
  14. ^ 《折獄龜鑑‧孔循慮囚》:「范正辭,齊州人,父勞謙。正辭為江南轉運副使,饒州民甘紹者,積財鉅萬,為盜所掠。州捕得十四人,獄具當死。正辭按部至,引問之,囚皆泣下。察其非實,命徙他所訊鞫。既而,民有告群盜所在者。正辭潛召監軍王願掩捕之,盜遁去。正辭即單騎出,追及之。賊控弦持來逼,正辭以鞭擊之,中賊雙目,執之以歸。按其奸狀伏法,而前十四人皆得釋。」
  15. ^ 《容齋四筆‧范正辭治饒州》:「饒州民甘紹者,為群盜所掠,州捕系十四人,獄具將死。正辭按部至,引問之,囚皆位下。察其非實,命徒他所訊鞫。既而民有告盜所在者,正辭潛召監軍掩捕之。盜覺遁去。正辭即單騎出郭二十里追及之。賊控弦持矟來逼,正辭大呼,以鞭擊之,中賊雙目,仆之。余賊渡江散走。被傷者尚有余息,旁得所棄贓,按其奸狀伏法,十四人皆得釋。此吾鄉裏事,而郡人多不聞之。」
  16. ^ 《宋史‧卷三百零四‧列傳第六十三‧范正辭傳》:「端拱二年,代歸,與洛苑副使綦仁澤、西京作坊副使尹宗諤同監折中倉。先是,令商人輸米豆而以茶鹽酬其直,謂之“折中”,複有言其弊,罷之,至是複置焉。」
  17. ^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三十》:「端拱二年九月,自河北用兵,切於饋餉,始令商人輸芻糧塞下,酌地之遠近而優為其直,執文券至京師,償以緡錢,或移文江、淮給茶鹽,謂之折中。有言商人所輸多弊濫者,因罷之,歲損國用殆百萬計。冬十月癸酉,復令折中如舊。又置折中倉,聽商人輸粟京師而請茶鹽于江、淮,膳部員外郎范正辭、洛苑副使綦仁澤、作坊副使尹崇諤同掌其出納。每一百萬石為一界,祿仕之家及形勢戶不得輒入粟,御史臺糾之。會歲旱,罷。(塞下納芻糧,京師納粟,皆謂之折中,其實兩事。塞下折中自雍熙始,既罷復行。京師折中,今始行之,又以旱罷。實錄與范正辭傳并兩事為一事,故載其行罷輒差謬,取本志刪修,庶不失實云。淳化二年五月,復置折博倉,即此折中倉也【三三】。)【三三】即此折中倉也「此」原作「其」,據宋本、宋撮要本改。」
  18. ^ 《續資治通鑑‧第十五卷》:「端拱二年九月,自河北用兵、切於饋餉,始令商人輸芻糧塞下,酌地之遠近而優為其直,執交券至京師,償以緡錢,或移文江、淮給茶鹽,謂之折中。有言商人所輸多弊濫者,因罷之,歲損國用殆百萬計。冬,十月,癸酉,複令折中如舊。又置折中倉,聽商人輸粟京師而請茶鹽于江、淮,命膳部員外郎范正辭等掌其出納。每百萬石為一界,祿仕之家及形勢戶不得輒入粟,御史台糾之。會歲旱,罷。」
  19. ^ 《宋史‧卷三百零四‧列傳第六十三‧范正辭傳》:「遷倉部員外郎,同知幕府州縣官考課,改判刑部,曆戶部、鹽鐵二判官,遷考功員外郎,通判定、揚、杭三州。」
  20. ^ 《容齋四筆‧知州轉運使為通判》:「淳化中,范正辭既知戎、淄二州,而通判棣、深。」
  21. ^ 《續資治通鑑‧卷十六‧宋紀十六》:「淳化二年十月,帝慮中外官吏清濁混淆,莫能甄別,壬午,命王沔、謝泌、王仲華同知京朝官考課,張弘、高象先、范正辭同知幕職、州縣官考課,號曰磨勘院。又命魏廷式與趙鎔、李著同較三班院殿直以上功過。」
  22. ^ 《宋史‧卷三百零四‧列傳第六十三‧范正辭傳》:「真宗即位,遷膳部郎中,召判三司勾院,俄複為鹽鐵判官。咸平二年,出為河東轉運使。」
  23. ^ 《宋史‧卷三百零四‧列傳第六十三‧范正辭傳》:「三年,以本官兼侍御史知雜事。」
  24. ^ 《宋史‧卷三百零四‧列傳第六十三‧范正辭傳》:「時李昌齡自忠武行軍起知梓州,董儼知壽州,王德裔、楊緘皆任轉運使,後失官宰畿邑。正辭上言:“昌齡輩貪墨著聞,願陛下罷其民政。”詔追還儼敕,餘悉代之。又言:“治民之官,牧宰為急。”舉吳奮等五人堪任大郡,複請令奮等各舉知縣、縣令,從之。」
  25. ^ 《宋史‧卷二百八十七‧列傳第四十六‧李昌齡傳》:「咸平二年,起為殿中少監。會詔群臣言邊事,昌齡求麵陳事機,不報。王均之亂,命知梓州。知雜御史范正辭劾其廣舶宿犯,亟代還,知河陽。」
  26. ^ 《宋史‧卷三百零四‧列傳第六十三‧范正辭傳》:「坐鞫任懿獄,貶滁州團練副使。」
  27. ^ 《宋史‧ 卷六‧本紀第六‧真宗一》:「咸平五年,三月丁酉,李繼遷陷靈州,知州裴濟死之。庚戌,比部員外郎洪湛削籍流儋州,工部尚書趙昌言責授安遠軍司馬,知雜御史范正辭滁州團練副使。」
  28. ^ 《宋史‧卷三百零四‧列傳第六十三‧范正辭傳》:「會赦,複為倉部考功員外郎、通判鄆州,知淮陽軍,複膳部郎中,以年老,求監兗州商稅。大中祥符三年四月卒,年七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