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氏肺吸蟲
衛氏肺吸蟲 | |
---|---|
光學顯微鏡下的衛氏肺吸蟲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扁形动物门 Platyhelminthes |
纲: | 吸蟲綱 Trematoda |
亚纲: | 複殖亞綱 Digenea |
目: | 斜睪目 Plagiorchiida |
科: | 并殖科 Paragonimidae |
属: | 並殖屬 Paragonimus |
种: | 衛氏肺吸蟲 P. westermani
|
二名法 | |
Paragonimus westermani (Kerbert, 1878)[1]
|
衛氏肺吸蟲(学名:Paragonimus westermani,又譯卫氏并殖吸虫)为斜睪目住胞科並殖屬的动物。是一種扁平似似咖啡豆的寄生蟲,是肺吸蟲症致病原中最重要者,必須透過數種中間宿主才能感染人類或其他物種,並完成生活史,呈世界性分布,但東亞、東南亞為主要感染盛行區域。
形態
成蟲雌雄同體,大小約1公分左右,體型卵圓、色澤棕紅,與咖啡豆極為相似,兩個狀似銀杏葉的睪丸並列於蟲體後三分之一處,因此分類於並殖科,口吸盤與腹吸盤約略等大,分別位於蟲體前端和腹部中央。肺吸蟲的卵呈黃褐色,長度介於68至118微米、寬約39至67微米之間,具有厚壁,且因一端較平使得外觀不對稱,較大的一端則有清楚可見的卵蓋。
生活史
當肺吸蟲的卵碰觸乾淨的水源,纖毛幼蟲(miracidium)便可進入作為第一中間宿主的川蜷、瘤蜷體內,並先後發育成胞狀幼蟲(sporocyst)、雷氏幼蟲(redia),待發育成尾動幼蟲(cercaria)後便可以感染淡水甲殼綱動物等第二中間宿主,包括淡水蟹(如澤蟹、屎蟹、宮崎蟹、毛蟹等)和淡水蝦(如螯蝦、淡水長臂大蝦),並於這類宿主的鰓或肌肉組織形成囊腫(cyst),再發育成囊狀幼蟲(metacercaria)。生食這些受感染的第二中間宿主,可讓這些幼蟲有機會侵犯腸胃道,並循腹腔穿過橫膈並發育成蟲,可在人或其他動物體內造成肺部、腹腔、甚至可因蟲體移行至各處,造成其他器官的損害。
盛行區
衛氏肺吸蟲分布于日本、朝鮮半島、菲律賓、馬來西亞、泰國、印度、尼泊爾、印度尼西亞、中華民國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遼寧、吉林、黑龙江、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山東、贵州、河南等地,營寄生生活,终末宿主虎、豹、狼、貂、猴、野猫、伶鼬、猞猁、家猫、麝猫、犬、猪、牛及人等。[1]
衛氏肺吸蟲為世界性分布,是可寄生人體的各種肺吸蟲中,研究最多的一種,其中又以日本、韓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東南亞及新幾內亞為主要盛行區,印度、非洲則有零星案例發生,這可能與東亞喜食未完全熟食淡水域水產的飲食文化習慣有關,例如中菜的(淡水)醉蝦、(淡水)醉蟹、日本菜生食的(淡水)刺身及韓國菜的醬油蟹(淡水),其製作過程未能完全殺死寄生蟲所致。此外,若其他動物曾不慎食入這些受感染物種,同樣也可能被感染,若人類或貓、狗、豬吃下牠們,在處理不完全的情況下,也會有染病的風險,但目前尚未有人與人直接傳染的案例。中華民國則因部分河川污染嚴重,居民少用淡水蝦蟹,儘管有衛氏肺吸蟲分布,但少有此類病例。
診斷與治療
患者可能出現咳嗽、呼吸困難、血痰、胸痛、腹痛、腹瀉等典型症狀,乍看與結核病的極為相似,因此必須藉由檢驗痰液、糞便、胃液中的蟲卵作為鑑別診斷(differential diagnosis)的依據,此外,血液中的嗜酸性白血球(eosinophil)數量也會增高,淋巴球也會製造出相應的抗體,因此也是診斷的輔助項目,目前以藥物praziquantel或Bithionol作為主要的治療。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 寄生蟲學-Nematoda(線蟲)-Paragonimus westermani(衛氏肺吸蟲)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英文)人類肺吸蟲之衛氏肺吸蟲 英國劍橋吸蟲研究小組
- 維基物種上的相關信息:衛氏肺吸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