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英格丽德 (1946年)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超强台风英格丽德
Typhoon Ingrid(英文)
1946年7月18日的天氣圖(由日本氣象廳繪畫)
1946年7月18日的天氣圖(由日本氣象廳繪畫)
路徑圖
超强台风英格丽德的路徑圖
超强台风英格丽德的路徑圖
概況
形成日期1946年7月12日
消散日期1946年7月20日
最低氣壓944 hPa
影響
財產損失未知
死傷人數香港:11死7傷[1][2][3][4]
澳門:數人死6傷[5][6][7]
影響地區菲律賓英屬香港葡屬澳門中國(台灣、廣東、廣西)
1946年太平洋颱風季的一部分

超强台风英格丽德(英語:Typhoon Ingrid,國際編號:4606聯合颱風警報中心06W[8])是1946年太平洋颱風季第6個被命名的熱帶氣旋,亦是引致皇家香港天文台需要懸掛二戰後首個八號九號十號風球的熱帶氣旋。

英格丽德於1946年7月12日生成,先後影響菲律賓呂宋島臺灣中南部地區,再於7月18日在香港掠過,並給港澳造成災害,兩日後減弱消散。至於英格丽德登陸菲律賓及中國大陸後的影響,兩地的氣象部門及媒體則未有詳細記載。

命名

英文

Ingrid一名是從當年美國海軍擬定的颱風名稱表中得來。在1945年,美國海軍開始為在西太平洋地區形成的颱風冠上女性名稱。那些名都是軍官妻子的名稱,而那些軍官都是被委派到關島菲律賓天氣預報中心工作的。[9]

中文

在中文地區,中華民國交通部中央氣象局所使用的譯名是「英格瑞」,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的譯名則是「英格麗德」。[10]

在香港,因爲當地的天文台在1947年前都不會為颱風冠名,[11]故對「英格瑞」這個名稱未予承認,[12]在其熱帶氣旋警告訊號資料庫中一直以「無名[13]或「一九四六年七月的熱帶氣旋」來稱呼之[14],但香港民間有使用「英格瑞」一名的例子。[12][15]

發展過程

英格丽德於7月12日在菲律賓以東的海面形成,形成後大致向西北偏西移動。經多日的進一步增強,它於7月15日增強成四級颱風。之後它在菲律賓呂宋北部登陸並減弱為二級颱風,出海後進入南海北部,掠過東沙島東北海面。英格丽德最後於7月18日在珠江口一帶登陸,隨後在廣東西部沿岸轉向西移動並減弱,於7月20日在廣西內陸消散。[14]

影響

菲律賓

英格瑞接近菲律賓時的天氣圖

英格丽德曾登陸並吹襲呂宋北部,但至於英格麗德對該區的影響則未見記載。

英屬香港

颱風過後,啟德機場滿目瘡痍
  • 當地懸掛之最高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十號風球
  • 最接近當地位置:皇家香港天文台總部以南70公里(正面吹襲)

皇家香港天文台於7月16日夏令時間下午4時10分懸掛一號風球[13]次日,香港的風勢開始加強,夏令時間中午12時15分,天文台改掛相等於現在八號東北烈風或暴風信號七號風球[註 1][13]

隨著英格丽德趨向香港,天文台在7月18日夏令時間上午11時30分改掛九號風球[13],並在夏令時間下午3時15分改掛十號風球[13]十號風球維持4小時45分鐘[13],成為香港二戰後有紀錄以來首個引致天文台需要懸掛十號風球的熱帶氣旋。其中心在該日下午最接近天文台,當時位於天文台以南約70公里,並錄得最低平均海平面氣壓為每小時985.7百帕斯卡[16]

隨著英格丽德進入內陸,天文台在夏令時間晚上8時改掛相等於現在八號東南烈風或暴風信號的八號風球[13],最終在夏令時間晚上10時除下所有信號。[13]

英格丽德在香港造成11死7傷[1][2][3][4][17],另有四艘船隻受損,包括兩艘遠洋輪船及兩艘漁船。[18] 在十號風球下,市區內的房屋亦有大量損毀,重災區主要集中在香港島地區,在灣仔西營盤德輔道西等地區尤為嚴重。[19]

葡屬澳門

當地懸掛之最高熱帶氣旋信號: 十號風球

英格丽德在7月18日至19日期間最接近澳門。從現時地球物理暨氣象局所提供的數據顯示,在英格麗德襲澳前,當地在7月17日吹和緩北風。至翌日英格麗德趨向珠江口,澳門開始吹強風,駐澳葡萄牙海軍在當日下午3時錄得最高平均風速每小時60公里。至7月19日風勢逐漸緩和。

英格丽德的環流亦為澳門帶來降雨。從地球物理暨氣象局所提供的數據,英格丽德在7月17日至20日為澳門帶來120.3毫米的雨量。當中在7月19日錄得最高雨量67.1毫米。

以下是現時地球物理暨氣象局所提供的當時(1946年7月17日-20日)上午九時、下午三時及晚上九時的數據:

日期 時間 風向[20] 風速
(公里/小時)[21]
海平面氣壓
(百帕斯卡)[22]
當日雨量
(毫米)[23]
7月17日 9時 14 998.1 4.1
15時 14
21時 東南偏東 15
7月18日 9時 30 1001.4 0.0
15時 60
21時 東南偏東 46
7月19日 9時 東南偏南 32 1000.1 67.1
15時 東南偏南 22
21時 東南偏南 25
7月20日 9時 東南 20 1005.3 49.1
15時 東南偏東 10
21時 東南偏東 4

風暴導致騎樓街3號下乘妓寨倒塌[5],一名25歲妓女及56歲嫖客死亡。港務局派出「尼頓士號」於海面巡邏,沿海面救獲漁民數名並拾獲浮屍數具[6]。以下是當時測得的風速及氣壓數據[24]

  • 最接近距離:數里
  • 最低海平面氣壓:974.8百帕斯卡
  • 陣風速度:每小時138公里

中華民國

英格丽德在吹襲香港和澳門之後便吹襲廣東廣西兩省,為該區帶來豪大雨。據部分縣誌記載,廣東省寶安、東莞、中山、羅定、虎門等地區因颱風緣故田禾受摧殘,損失過半。[25]

雖然英格丽德未曾登陸臺灣本島,所帶來的災情相對輕微,[26] 無人傷亡,[26] 但它的環流仍為臺灣中南部地區帶來豪大雨。從臺灣省氣象局所提供的總雨量分佈圖,英格麗德在7月16日及7月17日為臺灣帶來522.5毫米的雨量。當中臺東縣成功鎮大武鄉在兩日來錄得最高雨量,前者為108.8毫米,後者為98.8毫米(不過從另一數據指大武鄉是測得最高雨量的地方,雨量為112.8毫米[26])。除了上述兩者及恆春半島(87.8毫米),臺灣其餘各鄉鎮皆測得少於50毫米的雨量。[27]

英格丽德也為臺灣各地帶來強風及烈風。當中高雄縣在7月16日及17日期間錄得最高風速每秒約18米(每小時約64.8公里),但無測得最高陣風。[26]新竹縣是錄得最高陣風風速的地方,風速超過每秒約20米(每小時約72公里),成功鎮及花蓮縣亦測得陣風風速每秒接近20米。[28]

熱帶氣旋警告使用紀錄

英屬香港

皇家香港天文台 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上一熱帶氣旋 一號風球
    1946-07-16 16:10 - 12:15
下一熱帶氣旋
1945年9月熱帶風暴 1946年8月颱風
1942年10月颱風 七號風球
    1946-07-17 12:15 - 11:30
颱風葆蓮
1941年9月颱風 八號風球
    1946-07-18 20:00-22:00
1946年9月颱風
1942年7月颱風 九號風球
    1946-07-18 11:30-15:15
1949年9月熱帶氣旋
1941年9月颱風 十號風球
    1946-07-18 15:15-20:00
颱風姬羅莉亞

葡屬澳門

葡萄牙海軍[註 2] 熱帶氣旋信號
上一熱帶氣旋 九號風球
    1946-07-18 13:00-16:30
下一熱帶氣旋
1944年7月颱風 1949年9月熱帶氣旋
1944年7月颱風 十號風球
    1946-07-18 11:30-13:00
    1946-07-18 16:30-1946-07-19 03:00
1949年9月熱帶氣旋

備註

  1. ^ 當時三號強風信號並未設立,詳見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香港)#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的歷史及改革
  2. ^ 澳門氣象台於1952年成立,此前觀察氣象的工作由駐守澳門的葡萄牙海軍負責。

參考資料

  1. ^ 1.0 1.1 陸上損害輕微. 工商日報第四頁. 1946年7月19日. (繁體中文)
  2. ^ 2.0 2.1 印刷工人 一死一傷. 工商日報第四頁. 1946年7月20日. (繁體中文)
  3. ^ 3.0 3.1 颶風之下 疍婦溺斃. 工商日報第四頁. 1946年7月20日. (繁體中文)
  4. ^ 4.0 4.1 第三街塌屋後 掘出屍首五具. 工商日報第四頁. 1946年7月21日. (繁體中文)
  5. ^ 5.0 5.1 本澳居民談風變色 風姨肆虐澳境 損失達百萬元 屋宇局部傾塌四十餘間 兩間全倒壓斃男女二人. 市民日報. 1946年7月20日. (繁體中文)
  6. ^ 6.0 6.1 颶風肆虐 損失續誌 電線損壞十份之九 電話不通亦過半數 *海面執獲浮屍數具. 華僑報. 1946年7月21日. (繁體中文)
  7. ^ 陸上情形 颶風猛烈施威 摧毀房屋物資. 世界日報第一版. 1946年7月19日. (繁體中文)
  8. ^ 侵台颱風資料庫:1946年颱風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央氣象局
  9. ^ Hurricanes -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颶風:常見問題]. 美國國家海洋及大氣管理局. 美國聯邦政府. [2021-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17) (英语). 
  10. ^ 張慧媛. 飓风“英格丽德”登陆墨西哥 双风暴致34人亡. 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中國天氣網. 2013-09-17 [2020-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19). 
  11. ^ 歷年天災的回顧. 香港歷史與社會.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計劃. 2009-04-20 [2021-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2) (中文(香港)). 
  12. ^ 12.0 12.1 1946十號風球蹂躪啟德 澳門沉船220死. 巴士的報. 2017-08-23 [2021-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1). 
  13. ^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香港天文台警告及信號資料庫: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香港天文台. [2021-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2) (中文(香港)).  引证错误:带有name属性“HKOTyphoonDatabase”的<ref>标签用不同内容定义了多次
  14. ^ 14.0 14.1 自一九四六年以來引致天文台需要發出十號颶風信號的颱風路徑圖. 香港天文台. [2021-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2) (中文(香港)). 
  15. ^ 香港颱風故事. 五旬節聖潔會永光書院圖書館. [2021-09-01] (中文(香港)). 第三章 戰後歷歷在目的颱風故事 戰後初颱︰英格瑞(1946年) 
  16. ^ 自一九四六年起引致天文台發出十號颶風信號的颱風. 香港天文台. [2021-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2) (中文(香港)). 
  17. ^ 〈歷年天災的回顧〉,頁75
  18. ^ 〈歷年天災的回顧〉,頁81
  19. ^ 〈歷年天災的回顧〉,頁89
  20. ^ Wind Direction [風向]. 地球物理暨氣象局. [2021-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2) (英语). 
  21. ^ Wind Speed [風速]. 地球物理暨氣象局. [2021-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2) (英语). 
  22. ^ Mean Sea Level Preassure [海平面平均氣壓]. 地球物理暨氣象局. [2021-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2) (英语). 
  23. ^ Rainfall [降雨量]. 地球物理暨氣象局. [2021-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2) (英语). 
  24. ^ 《澳門與颱風(Macau e os Tufões)》. 地球物理暨氣象台. 
  25. ^ 江彥文. 中國氣象災害大典.廣東卷. 中國北京: 氣象出版社. 2006年06月: 167. ISBN 750294155X (中文(简体)). 
  26. ^ 26.0 26.1 26.2 26.3 百年侵台颱風路徑圖集:表1-1897-1948年間侵襲臺灣及其近海189次颱風資料一覽表(f)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央氣象局
  27. ^ 1946年07月16-17日B181颱風(英格麗德)總雨量分佈圖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央氣象局
  28. ^ 1946年07月16-17日B181颱風(英格瑞)侵臺期間各地最大風速及最大陣風分佈圖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央氣象局

文獻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