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属香港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7年10月22日) |
香港 Hong Kong | |||||||||||||||
---|---|---|---|---|---|---|---|---|---|---|---|---|---|---|---|
1841年-1941年 1945年-1997年 | |||||||||||||||
国歌:《天佑国王/女王》 | |||||||||||||||
![]() 1842年割香港岛(红色),1860年割九龙半岛(红色),1898年租借新界(红框内) | |||||||||||||||
地位 | 英国直辖殖民地(1842年-1941年,1945年-1981年) 英国属地(1981年-1997年) | ||||||||||||||
首都 及最大城市 | 赤柱[1](1841年) 维多利亚市(1841年-1941年,1945年-1997年) | ||||||||||||||
常用语言 | 英语、粤语 | ||||||||||||||
族群 | 香港人 | ||||||||||||||
英国君主 | |||||||||||||||
• 1841年-1901年 | 维多利亚女王 | ||||||||||||||
• 1901年-1910年 | 爱德华七世 | ||||||||||||||
• 1910年-1936年 | 乔治五世 | ||||||||||||||
• 1936年 | 爱德华八世 | ||||||||||||||
• 1936年-1941年,1945年-1952年 | 乔治六世 | ||||||||||||||
• 1952年-1997年 | 伊丽莎白二世 | ||||||||||||||
香港总督 | |||||||||||||||
• 1843年-1844年 | 砵甸乍(首任) | ||||||||||||||
• 1992年-1997年 | 彭定康(末任) | ||||||||||||||
辅政司/布政司 | |||||||||||||||
• 1843年 | 麻恭(首任) | ||||||||||||||
• 1993年-1997年 | 陈方安生(末任) | ||||||||||||||
历史 | |||||||||||||||
1841年1月26日 | |||||||||||||||
• 南京条约割香港岛 | 1842年8月29日 | ||||||||||||||
1860年10月24日 | |||||||||||||||
1898年6月9日 | |||||||||||||||
• 香港日占时期 | 1941年12月25日-1945年8月30日 | ||||||||||||||
• 香港交接 | 1997年7月1日 | ||||||||||||||
面积 | |||||||||||||||
1848 | 80.4平方公里 | ||||||||||||||
1901 | 1,042平方公里 | ||||||||||||||
人口 | |||||||||||||||
• 1991年估计 | 560万 | ||||||||||||||
人类发展指数 | 0.808 极高 | ||||||||||||||
货币 | 港元(HKD)(1862年起) | ||||||||||||||
| |||||||||||||||
今属于 | ![]() ∟ ![]() ∟ 广东省深圳市(部分边界海域) |
英属香港(英语:British Hong Kong)是指1841年至1941年及1945年至1997年期间英国治下的香港。统治时期一般称为香港英治时期、英治香港或者港英时期。
称谓
英属香港经年之间,覆盖范围有过变迁。“香港”用作英国殖民地名之后,直指香港岛及附属领域。其后英国取得九龙、租借新界,地理上以大香港(英语:Greater Hong Kong)称香港全境,以分别香港岛和香港仔。官方以外,一般人都会直称香港。官方英文初期拼作“Hongkong”,战后“Hong Kong”成为通用拼法。统治香港的政府称为香港政府(Hong Kong Government或Government of Hong Kong),日本语则作“香港政厅”。
港英政府或港英当局最初是中国共产党或香港左派媒体对英国治下的香港政府的称呼。1960年代,香港亲北京的左派便以“港英”称呼当时的殖民地政府[2],将殖民地时期的政府称为港英政府,以区别同样简称香港政府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3],“港英”一词亦可用来形容一切和香港殖民地时期有关的事物。例如整个殖民地时期可称为“港英时期”[4]。
历史
割让香港至二战
1842年至1898年,清政府先后割让新安县城外50公里的香港岛、九龙半岛及租借新界予英国,合称割让香港。香港自古是中原的边陲弃土,当初连英国人也指香港“荒芜、无价值”,后来才发掘到它是优良港口。[5]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香港避过了德国军舰的攻击。1941年12月,大日本帝国在偷袭美国珍珠港六小时后偷袭英属香港,香港保卫战爆发,英军和加拿大援军激战17天后不敌,日军开始了三年零八个月的香港日占时期。扣除日占时期,英国总计统治香港55,804天(约152年9个半月)[注 1]。
战后至1960年代
日本战败投降后,为免当时的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乘势收回香港,英国率先重占香港并恢复统治。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高层对英属香港的方针是“长期打算,充分利用”,[6]因此中国人民解放军没有进攻香港。1945年起至1960年掀起逃港潮,大量中国大陆居民以合法及非法途径逃难来香港。1950年代,因中国人民志愿军参与朝鲜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遭联合国禁运,香港亦因此从转口港转为发展工业。
1950-1960年代有三次大型暴动。1956年10月10日亲国民党人士发起“双十暴动”。1966年,香港爆发“六六暴动”,源自天星小轮加价事件。同年文化大革命已经在中国大陆爆发,而中共中央对香港本来维持上述方针,并要求香港工委等香港左派阵营不要轻举妄动,但1967年负责港澳事务的廖承志被红卫兵夺权,香港左派就受到红卫兵指示在香港煽动起六七暴动。暴动期间加上民兵侵入英界爆发沙头角枪战,造成严重伤亡。香港政府最终成功镇压暴动。
1970-1990年代
经历过1960年代的暴动,香港政府于1970年代初调整政策方针,逐步吸纳华人进入决策机制,改善政府与普罗大众的沟通,成立民政事务处。1973年受第一次石油危机影响,香港经历经济大衰退,但自1974年开始长达20多年的高速增长。1970年代中,在香港总督麦理浩爵士推动下,地下铁路开始建造,廉政公署成立,开始实施九年免费教育,并进一步扩展公共住房计划,如十年建屋计划及居者有其屋计划,皆为香港未来的经济奇迹奠定基础。
1984年12月1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赵紫阳与英国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在北京签订《中英联合声明》,确认1997年7月1日英国结束对香港的统治,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7]
1997年
1997年7月1日,香港交接仪式进行,在国际上改称中国香港,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英属香港时期正式结束。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依照《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以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式管治香港,五十年不变。
政治
英属香港共经历六位英国君主,分别是维多利亚女王、爱德华七世、乔治五世、爱德华八世、乔治六世、伊丽莎白二世;每位君主都在香港留下相应纪念事物或地名。
英国君主是英属香港的最高统治者,香港总督是英国君主的全权代表。初期香港主要官员全由英国人担任,但后逐渐接纳华人进入政府部门,如陈方安生、曾荫权都是英治时期的官员,并直接过渡至特区时期。
1842年,清政府割让香港岛予英国。当时仍为英国全权代表的砵甸乍于1842年10月27日在香港发出告示,指“香港乃不抽税之埠,准各国贸易,并尊重华人习惯”。维多利亚女王1843年4月5日颁发《英王制诰》,《制诰》在同年6月抵港,而耆英与砵甸乍于6月26日在香港就《南京条约》换约,砵甸乍遂依据《制诰》,正式成为首任香港总督。
砵甸乍上任总督后,随即依据《英王制诰》成立香港政府(英语:Hong Kong Government),设立行政局、定例局和最高法院。当中,砵甸乍在1843年8月宣布委任三名官守议员加入定例局。该三名官守议员分别为庄士敦(前护理总督)、莫里森(商务总监中文秘书兼传译员)及金尼(首席裁判司),因此定例局最初连总督在内,只有四名成员。定例局在1844年1月11日举行首次会议,并在1844年2月26日通过首条香港法例。
香港总督由英国任命,由英国议会监察,行政局及定例局(其后称为立法局)议员由政府委任,大多数为官守议员。1850年,立法局首度引入非官守议员,至1880年委任首名华人议员伍廷芳。行政局到1896年才开始有非官守议员。
开埠初期,在港居留的英国人曾数度力促成立自治政府,英廷一直不予首允,称香港华人占多数,不会由少数欧籍人士统治。其后,一个类似市议会的机构洁净局(市政局前身)于1883年成立,1887年起引入由选举产生的成员。卫生局于1936年改组为市政局。初期香港殖民地政府有意从英国借调官员管理华人,但这种并行的政制,从未认真施行,其后因罪案日多,终于在1865年废除这个制度,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取代。是年英廷大幅修订香港总督的训令,规定“任何法例若对亚、非裔人士有所禁制,而欧籍人士则不受其限者”,总督均不得批准施行。政府把香港当作开放的营商贸易之地,采取“放任政策”,一切秉公办理[8]。
经济


1842年成为自由港后,香港便成为区内一个重要的转口港。多间英国洋行在香港设立,吸引不少华人从事与贸易相关的业务,如搬运及交通等。部分华商在香港设立南北行经商。工业方面,早年香港主要依赖造船业,在红磡及香港仔等地均设有船坞。香港开埠初期政府不收取任何税款,只依赖卖地及牌照等收入,自1850年代起收取小量税项,但由于一直不抽关税,故对香港经济发展影响甚微。
20世纪初,除了秉承以往的转口贸易外,香港的工业也开始有所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工业生产受到影响,使香港多了不少工厂,以九龙一带为多。1930年代,当时全球经济大萧条,银本位货币制度受到冲击,都对香港经济构成一定影响。1937年,港元正式成为香港法定货币。同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香港成为中国大陆的重要对外窗口,大量物资经香港进入中国。
1980年代,香港市民的经济渐渐改善。1988年,香港人均GDP超过10,000美元,香港自此晋身发达地区行列。而随着香港制造业的式微,因素甚多。在1970年代后期,香港的土地价格开始上涨,住房、地产成为新兴商业活动。原本预留作兴建工厂的土地都被改为兴建住屋及大型商场之用。随着中国大陆1978年实行经济改革并开放对全球的贸易,在香港的工厂亦因为大陆更低廉的工资而逐渐北移。
与此同时,新加坡、韩国及台湾(亚洲四小龙)亦经历与香港相类似的发展,生产和香港相似的货品,实行保护主义以保障本地区的公司,因此外地对香港的商品需求减少。
社会
医疗方面,最早建立的华人医院为1872年创立的东华医院,为上环华人居住区的市民提供免费医疗服务至今。1874年,西营盘医院(政府公立医院)成立,为是香港第一所非军用的政府医院。当时的主要医院还包括那打素医院及雅丽氏纪念医院(两者今合并为雅丽氏何妙龄那打素医院)等。1960年代,行政局尝试改善医疗系统以提供价钱低廉的健康服务给香港市民,于是医疗部门拟出一份预测未来15年市民对医疗服务的建议书。香港流感是一种最初1968年在香港爆发的流行性感冒,该病随后在同年传到美国。该疫症一直持续到1969年。
治安方面,香港殖民地警队于1844年5月1日正式成立。警队早期的工作范围非常广泛,除负责治安外,还负责消防、人口登记、出入境、签发车牌狗牌、交通以及邮政。在1967年,警队更因在处理六七暴动有功,获英国君主授予警队“皇家香港警察”称号。辅警则获封皇家香港辅助警察,并由雅丽珊郡主担任荣誉总监,以增加他们的廉洁精神和归属感。警队在香港的发展中对维持安全及稳定有其贡献,但其贪污的习气一直存在,对市民生活乃至有效施政都有不良的影响。直至1960年代暴动,港督麦理浩爵士了解到贪污问题严重,于1974年成立总督特派廉政专员公署。廉政公署的努力扭转警队乃至整个社会的习惯,也令香港成为世界上最廉洁的城市之一。
教育
香港政府于1847年推行公立学校教育制度,补助中文学校的经费,并于1873年将教会学校也纳入在内。首间官立学校中央书院(今皇仁书院)于1862年开办。1887年,香港西医书院成立。1971年,政府推出六年免费强制小学教育,1978年推广至中三程度。在这之前,香港的小学毕业生都要参加香港小学会考,取得学历的确认,以便投身社会工作。自从六年强制小学教育推行后,小学会考被升中试取代,作为升读中学的竞争准则。“九年免费教育”推行后,升中试为学能测验所取代,并于中三设立“中三淘汰试”,以筛选适合升读高中教育的学生。
语文
香港开埠后,政府奉行自由港原则,尊重华人生活方式。政府文书以英文为准,中文在香港民间社会广泛应用。1920年代,总督金文泰于1926年3月1日成立香港首间中文官立学校,名为官立汉文中学(今为金文泰中学),由教育司署的汉文视学官兼任该校校长。1928年,金文泰进一步颁布《中小学中文课程标准》,规定香港的中文学校与中华民国国民政府采用相同的“六三三”学制,让中文学校学生能够衔接中国大陆的学校课程。在其提倡下,香港大学于1927年增设中文系,并请来前清遗老赖际熙与区大典等翰林教授经典。
香港的中文媒体、中文电影等等中文应用都非常发达,从1930年代第一部粤语电影开始,香港便一直是粤语电影的中心,香港人讲粤语的人数,亦长期占绝大多数,自开埠以来,香港的中文报纸等媒体,亦长期是华人世界最发达的中文媒体。香港教育界及大专学生从1970年起开始争取香港人最常用的中文成为法定语文。香港政府于是在1971年成立公事上使用中文问题研究委员会,最终给予中文与英文同等的法定地位。1974年,政府正式修改《法定语文条例》,中文获立为法定语文。1987年起则进一步规定所有法例都必须以中英文制定和颁布。[9]
除了市区粤语广州话(通称广东话)之外,香港原居民主要以粤语围头话、客家话沟通;水上人则多用粤语蜑家话、鹤佬话。战前战后的英国及其他国家(包括后来自英国独立者)的白人居民多数能用各种口音的英语。不少英语词语融入广州话中,各种广州话词语亦传入英语,例如“巴士”、“士多”、“的士”均来自英语;“kowtow”、“dai pai dong”分别译自“叩头”、“大排档”。
汉字书体方面,英属香港沿用晚清以来之传承字形。与中国大陆、新加坡、马来西亚分别推行简化字不同,香港政府并无大力干涉书体习惯。民间时有为求方便与快捷而使用各种简笔字,但文件来往、街边招牌、电视台、学校教学等等皆使用传承字,正、俗体并存。1986年,香港教育署语文教育学院出版《常用字字形表》,作为教育参考字形。
文化
文学小说
影视
战前香港电影业始于20世纪最初。战后香港电影及电视业在上海和东南亚华人制片人同来香港之下,发展逢勃。初年主要电影语言有国语、广东话两种,而国语占大部分。自70年代初起,广东话占比例。香港电影业全盛时期,号称“东方好莱坞”,当中亦奠定了功夫片和英雄式血洒风格动作片的地位。
流行音乐
体育
足球和赛马是香港最受大众欢迎的体育运动,其中香港足球代表队于1920年代开始直到1960年代后期是亚洲中具实力的足球队,部分香港足球员更选择代表中华民国出战亚洲杯、亚运会和奥运会。
香港赛马是大中华地区中独具特色的一个体育项目,香港赛马会是全球具有影响力的赛马会之一,每年缴付大量博彩税予香港政府。
单车、网球、壁球、羽毛球等运动项目亦由英国人在早期带入到香港,成为大中华地区最早接受这些运动的地区。香港最后以英国属土身份参与的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中,香港代表队的李丽珊夺得滑浪风帆项目的金牌,这是香港历史上第一面奥运金牌。
节日
在香港开埠初期的1875年,香港政府订立《公众假期条例》(Public Holidays Ordinance),订明公众假期和银行假期日期,所以公众假期也俗称“银行假期”。其后条例经多次修订,英文名称亦改为General Holidays Ordinance。该条例指明政府部门在假期当日暂停办公,亦规定银行在假期当日无须办理与可转让票据有关的付款等事宜。值得注意的是,该条例只是方便政府和商业运作,并无规定雇主必须让雇员于公众假期当天放假,部分雇员可在公众假期放假,纯粹是雇主给予的额外福利。
当时洋人一般跟随英国的习惯庆祝节日,华人则庆祝中国传统节日。当时洋人的假日包括公历新年、复活节、英王寿辰及圣诞节;华人的假日主要为农历新年及冬节,在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及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及节气也会进行一些应节的活动,但不会放假。
20世纪初,香港社会新增两个纪念日,分别是1912年起华人的中华民国国庆日(10月10日)及1918年起洋人的和平纪念日(11月11日)。至二次大战期间的1941年日本军事占领香港前,华人与洋人的节假日通常各自为政,也没有公众假期的概念。
1945年8月30日英国恢复管治香港,节假日的习惯得以恢复。1947年1月10日,香港政府修订《公众假期条例》,新制订的假期有香港重光纪念日。当时中华民国国庆日也是香港的公众假期之一,至大约1950年代初期,才因为中国大陆政权交替、中华民国政府迁台而取消。这些公众假期主要是政府、银行业以及与银行业关系较密切的行业(如贸易公司)所采纳。
1950年代至1960年代期间,香港已经有正式的公众假期,但是当时香港经济模式及就业市场的职位分布,以制造业等蓝领职业为主,基于前述的《公众假期条例》适用范围问题,大部分香港市民都不能够享有公众假期。1962年4月,香港政府因遵循国际劳工公约每年最少6天有薪假期的规定,实施《工业雇佣(有薪假期与疾病津贴)条例》(Industrial Employment(Holidays with Pay and Sickness Allowance) Ordinance),首次为法定假日立法,规定在工厂工作的劳动工人或月薪700港元以下的非劳动工人,可享每年6天有薪假期,分别是农历年初一、农历除夕或年初二、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冬至或随后的元旦(由雇主选择其中1天)。这6天假期就是“法定假日”,因初期实施时的适用对象关系,所以也俗称“劳工假期”、“工厂假期”等[10]。
该法例于1974年1月废除,有关法定假日的条文则纳入《雇佣条例》,使《雇佣条例》涵盖的所有雇员,不论是否受雇于工厂,一律享有法定假日。法定假日的日数其后数度增加,1977年,新增元旦、农历年初三、重阳节、1天浮动假期(由雇主选择何时发放,下同),即增至10天;1983年,新增1天浮动假期,即增至11天;至特区时期的1997年,取消2天浮动假期,新增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纪念日、国庆日;1999年,新增劳动节,即增至12天,一直至今。惟与每年17天的公众假期相比,仍然少了5天。
至约1980年代至1997年6月30日英治时期结束期间,香港公众假期如下:
名称 | 公历日期 | 农历日期 | 简介及备注 |
---|---|---|---|
每个星期日 | 每个星期日 | 见上文。不是法定假日 | |
元旦 | 1月1日 | 见上文。 | |
农历年初一 | 1月下旬 至 2月下旬 其中连续三天 |
正月初一 | 见上文。 |
农历年初二 | 正月初二 | ||
农历年初三 | 正月初三 | ||
清明节 | 4月4日 、 4月5日 其中一天 |
见上文。 | |
耶稣受难节 | 3月下旬 至 4月下旬 其中一个连续的 星期五、六、一 |
见上文。不是法定假日 | |
耶稣受难节翌日 | |||
复活节星期一 | |||
端午节 | 5月下旬 至 6月下旬 其中一天 |
五月初五 | 见上文。 |
英女王寿辰 | 6月第2或第3个星期六、
及紧接其后的星期一 |
庆祝英国君主伊丽莎白二世生日,但伊丽莎白二世真正的生日是4月21日。 1950至1980年代初,公众假期定于4月21日,即伊丽莎白二世真正的生日。及后考虑到4月已有清明节及泛复活节假期,为免太多假期集中在4月,及英女王官方寿辰为6月(因英国的天气以6月较好)。故由1983年开始,公众假期改为6月,通常为6月第2或第3个星期六,及紧接其后的星期一。而由1950至1980年代初,7月1日亦为公众假期。 1997年6月,英治时期结束前夕,最后一次英女王寿辰公众假期,为配合7月1日及2日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日公众假期,故特别把英女王寿辰公众假期定于6月第4个星期六及紧接其后的星期一,即6月28及30日,以连同6月29日星期日、7月1日及2日,串连成连续5天公众假期。 | |
英女王寿辰后第一个星期一 | |||
8月份最后一个星期一之前一个星期六 | 8月最后的星期一 之前一个星期六、 8月最后的星期一 |
香港重光纪念日。纪念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盟军胜利 ,香港结束3年零8个月日治时期,英国于同年8月下旬恢复管治香港的日子,中环王后像广场的和平纪念碑有官方纪念仪式。
1946年起,定于8月30日。1968年起,改定于8月第一个星期一及8月最后的星期一。1983年起,改定于8月最后的星期一之前一个星期六、及8月最后的星期一。 英治时期结束后取消,曾新增性质类似的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公众假期(8月第3个星期一)(不是法定假日),虽然同为纪念二战时对日战争胜利,但非纪念英国恢复管治香港,而是纪念1945年8月中旬日本无条件投降,中国抗日战争胜利,故日期定于8月中旬的第3个星期一。仅实行了两年(次),即1997年8月18日及1998年8月17日,1999年起,新增劳动节及佛诞为公众假期,由于政府坚拒增加每年公众假期天数,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不再是公众假期,名义上与重阳节“合并”[11],实为取消,官方纪念仪式改为重阳节在香港大会堂纪念花园举行。 | |
8月份最后一个星期一(香港重光纪念日) | |||
中秋节翌日 | 9月上旬 至 10月上旬 其中一天 |
八月十六 | 见上文。 |
重阳节 | 10月上旬 至 11月上旬 其中一天 |
九月初九 | 见上文。 |
圣诞节 | 12月25日 | 见上文。 | |
圣诞节翌日 | 12月26日 | 见上文。不是法定假日。 |
公众假期17天,法定假日11天,法定假日为其中9天公众假期,另加2天由雇主选择何时发放的浮动假期,如雇主无明文指定,则通常于英女王寿辰后第一个星期一及8月份最后一个星期一发放。
此外,1983年,政府更改农历年初一二三和中秋节翌日的补假方式。之前这些假日如适逢星期日,会于该天后,即农历年初四或八月十七补假;由1983年起,更改为该天前,即农历除夕(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和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补假,如前述,这种补假方式,可能造成假期损失,且一直维持了30年,至2013年才再有更改。
当时适逢星期六的公众假期(或其补假日),每年最多可达6天,最少也有3天,因耶稣受难节翌日、英女王寿辰、8月份最后一个星期一之前一个星期六,是一定适逢星期六。以1992年及1993年为例,该两年适逢星期六的公众假期,除上述3天外,1992年尚有清明节、中秋节翌日、圣诞节后第一个周日;1993年则有农历年初一、重阳节、圣诞节。即连续两年,适逢星期六的公众假期均为达上限的6天,还有1993年因农历年初二适逢星期日,而以农历除夕作补假。故此造成不少假期损失。
对日校中小学学生而言,泛英女王寿辰和泛香港重光纪念日这4天公众假期中,其中3天是一定适逢星期六及/或暑假中,也是假期损失(虽然属泛复活节的耶稣受难节翌日也一定适逢星期六,但日校中小学学生已因复活节而获复活节长假期,故此不论)。
另外,1981年7月29日当时的英国储君查尔斯王子与戴安娜举行婚礼当天,以及1986年10月21日当时的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港当天,当时香港政府亦跟随英国政府的做法,将当天定为额外的公众假期。
注释
参考文献
- ^ 《中国丛报》香港岛人口统计
- ^ 激进分子连闯驻港部队 港舆论:不严惩将后患无穷. 人民网. [2021-1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02).
- ^ 彭定康访港称赞狱中黄之锋,“末代港督”把末代忘了?. 环球网. [2021-1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02).
- ^ 经略:“社会保护运动”还是“离岸政治”. 观察者网. [2021-1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02).
- ^ Morris, Jan. Hong Kong:Epilogue to an Empire. Faber and Faber. 1988 [2008]: 70.
Robert Montgomery Martin, an early Colonial Treasurer, arriving in 1844, dismissed it almost at once as small, barren, unhealthy and valueless
- ^ “长期打算,充分利用”,齐鹏飞,《中共党史研究》1997年第03期第23-30页。后来增删为:齐鹏飞.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暂时不动香港"战略始末. 中共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 2008-11-07 [2020-1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0) –通过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 ^ 中英香港联合声明. 中国网. 2014-01-28 [2014-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3).
- ^ 香港年報. [2014-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1).
- ^ 〈香港特别行政区法定语文政策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PDF),载《中大译讯》,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2000年1月。
- ^ 同是打工仔 點解勞工假、銀行假相差5日?原來有段故 「1950年代始訂勞工假」. hk01.com. [2016-12-26].
- ^ [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1998年假期(修订)条例草案》委员会(会议纪要) 1998年7月16日)
外部链接
![]() |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香港历史照片库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