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笱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鱼笱,又名鱼罶鱼筌,是一种竹子制作的捕鱼器具,鱼儿一旦进入就出不来。[1]中國,鱼笱先秦时期就出现了,一直延续至今已经二千多年历史。

分類

中國

把竹子破开,削成篾条,纵横交错编织,一般耗时2天到5天。[2]

鱼笱的顶端大,尾部小,中间是束腰,仿佛一个喇叭,内部有向里头内翻的竹片,鱼儿一旦进去了就出不来。[2]

把鱼笱放置在溪水的下游,拿器物在上游和中游赶鱼儿,鱼儿惊吓之后往下游逃命,钻入鱼笱。[2]

臺灣

臺灣多數原住民族都有魚笱或類似的漁具,最早於 1744-1747 年(乾隆 9-12 年)由臺灣監察御史六十七命畫工所繪製之《番社采風圖》中的〈捕魚〉一圖中,即可見目加溜灣哆囉嘓等社民在溪中以類似魚笱的漁具捕魚[3]。各族形制、做法各有些差異,以大武壠族與巴宰族的魚笱為例,前者魚笱的笱身有弧度,編織時由底部往上編;後者笱身較直,編織時由上往下編[4]

文学典故

《诗经·尔雅·释器》:“嫠妇之笱谓之罶”(嫠妇:寡妇;罶:音同“柳”,捕鱼的竹篓子,鱼儿进入就出不来。)

唐朝文学家皮日休《初冬偶作寄南阳润卿》:“迎潮预遣收鱼笱,防雪先教盖鹤笼”。

唐朝文学家陆龟蒙《奉和袭美太湖诗·崦里》:“处处倚蚕箔,家家下鱼筌”(筌,音同“全”,即鱼笱。)

参考文献

  1. ^ 吕叔湘、丁声树. 《现代汉语词典》. 北京市: 商务印书馆. 1998年: 445页. ISBN 7-100-01777-7 (中文(简体)). 
  2. ^ 2.0 2.1 2.2 鱼笱:乡间的捕鱼利器. 梁治荣. 江门新闻网. [2006-06-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9-19) (中文(简体)). 
  3. ^ 杜正勝  . 番社采風圖.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文物圖像研究室.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998 [2023-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22) (中文(臺灣)). 
  4. ^ 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 日光小林部落|大武壠族漁獵文化-魚笱的差異. 國家文化記憶庫. [2023-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22) (中文(臺灣)).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