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稿:曾培堯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点评: 纵观条目,充斥着宣传语调,修改近半年都未能改善,故拒绝再次提交。 Zhuofan Wu欢迎来赣语维基 2023年12月25日 (一) 02:46 (UTC)

曾培堯(1927—1991)臺灣抽象繪畫藝術家,創作媒材多元橫跨油畫、版畫等推動臺灣南部美術發展。1947年進入臺南工業專門學校建築工程學科(今成功大學)臺灣前輩藝術家顏水龍創立「美術教室」學習素描,1950年該課程由臺灣前輩藝術家郭柏川接任並繼續追隨學習,[1]:22-301953年起至郭柏川畫室學習,1954年加入郭柏川集合臺南地區藝術同好成立的「臺南美術研究會」(簡稱南美會),擔任常務理事兼總幹事,推展南臺灣的藝術活動及從事藝術文化推廣,並陸續發起創辦「自由美術協會」、「南部現代美術會」、「世代畫會」及「六合畫會」等,影響臺灣南部的美術風氣與現代抽象繪畫運動。[2]:20

生平傳略

1927年出生於臺南,日本名「曾圻太郎」,父親曾耀昆歷任公學校教職,母親曾郭教額為家庭主婦,為家中的長子,下有弟三人、妹二人。[1]:14公學校三年級時在住家附近的臺南大天后宮觀看畫家創作寫生的影響,喜愛繪畫創作。[2]:161945年於臺南專修商業學校畢業,1946年任職臺灣省臺南汽車貨運公司擔任辦事員,1947年臺灣省立臺南民教館民眾學校高級班畢業,到臺糖的龍巖糖廠任職會計工作,開始在工作之餘攜帶畫具四處寫生。由臺南工業專門學校(今成功大學)老師引介於進入同校任教的顏水龍(1903-1997)成立「美術教室」學習素描,之後由郭柏川接任課程,1953年入郭柏川畫室學習,受郭柏川引導創作風格由客觀寫實具象轉變為抽象的主觀表現,及隔年加入參與「臺南美術研究會」(簡稱南美會)[3]擔任總幹事參與臺灣南部的藝術活動。[2]:17-191962年於國立臺灣藝術館舉辦首次個展、參加首屆西貢國際美展;1963年參展第7屆巴西聖保羅國際雙年展;1964年參展東京都美術館中日美術交流展;1965年參展義大利羅馬現代藝展等。[4]

1960年代起,推廣現代繪畫美術理念與黃朝湖、陳英傑、劉生容柯錫杰莊世和、鄭世璠成立「自由美術協會」,[5]:2181964-1967年間參加自由美術協會展覽。1968年與劉文三、李朝進、莊世和創辦「南部現代美術會」,[5]:274-2751968-1989年間舉辦「南部現代美展」,現代文藝季講座及討論會。[1]:64曾培堯嘗試以現代繪畫超現實主義、抽象表現主義色域繪畫與硬邊繪畫、拼貼等技法,融入臺灣在地民俗神話等符號元素,作為繪畫創作的題材,呼應當時的臺灣美術抽象繪畫風潮。[2]:22在國立教育電台講述「現代美術欣賞」,到各地大專院校及民間團體舉辦藝術專題演講,並撰寫現代美術思潮等文章達五百多篇。[2]:22並成立「曾培堯畫室」、「世代畫會」,不定期舉辦藝術相關的活動,教育培養藝術愛好者及帶領學生至戶外寫生,臺灣素人畫家洪通也曾經進入「曾培堯畫室」學習作畫持續1年半。[1]:110-1171977年開始出版美術理論相關書籍如翻譯井守則雄《幼兒的造型指導》,及1978年出版《構圖研究》以美術史經典作品實例,分析畫面構圖所形成穩定、生動的效果。[1]:1401987年發現直腸癌並接受開刀治療,在身體重病虛弱之時,整理《曾培堯畫集1945-1989》於1990年出版,完成生平最大心願,於1991年病逝於臺北市立陽明醫院。[2]:22並去世前半年(1991年)在「印象藝術中心」舉辦生前最後一次個展。[1]:144

除了翻譯國外藝術美學構圖書籍與在臺灣南部推廣教育美術活動之外,也無形中影響子女對藝術創作的興趣,與蘇淑澐女士結婚育有鈺雯、鈺慧、鈺倩、鈺涓四女,其中二女鈺慧畢業於文化大學美術系,么女鈺涓現為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系專任副教授,以數位科技藝術活耀於臺灣藝術界。

作品風格

早年追隨顏水龍、郭柏川兩位台灣前輩藝術家,作品風格特色為素描及鄉村風景寫實以堅實飽滿的色彩及線條,描繪樸實寧靜的鄉野風景,表達內心幽靜,廣闊的田野鄉村生活為主要作品。[2]:24在1950-60年代臺灣美術現代繪畫抽象風潮中,曾培堯進入郭柏川畫室學習以及參加南美會的藝術展覽活動,作品風格轉變由為客觀寫實繪畫轉化為表現內在情感主觀的抽象繪畫,用色彩與動態線條、粗擴筆觸,物體變形造型的表現為創作特色,融合民間信仰、宗教思想圖像元素,運用抽象、具象超現實、幾何硬邊等技法,並開始把作品命名稱以「生命系列」,藉以畫作名稱表達自我的內心追求生命意義的探索與感受。[6]後期1980年代則是運用大量的墨跡滴流等自動技法,並揉合油畫與裸女體、佛像造型,用半具象與抽象圖案結合,藉以表現出人對於生命意識永恆的追求,探討生命的生與死、神性與人性之間的矛盾情感。[7]

參考資料

  1. ^ 1.0 1.1 1.2 1.3 1.4 1.5 徐, 婉禎. 《生命.大覺-曾培堯》. 臺中: 國立臺灣美術館. 2020.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蔡, 獻友. 《曾培堯〈聲聞乘〉》. 臺南: 臺南市政府. 2014. 
  3. ^ 國立臺灣美術館. 「聚合、綻放」臺灣美術團體與美術發展--戰後初期至70年代臺灣美術團體活動年表(1945-1979). 臺中. 2017: 6. 
  4. ^ 《典藏目錄2》. 台中: 臺灣省立美術館. 1991: 122. 
  5. ^ 5.0 5.1 黃, 冬富. 臺灣美術團體發展史料彙編2(戰後初期美術團體1946-1969). 臺中: 國立臺灣美術館. 2019. 
  6. ^ 席, 德進. 〈謳歌生命的畫家-談曾培堯連作〉收錄於《曾培堯畫集》. 臺北: 藝術家出版社. 1990: 154. 
  7. ^ 文化部. 作品欣賞. 曾培堯數位紀念美術館. 2018 [2023-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27). 

Category:臺灣1000專案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