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User:揚州十日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有关扬州十日的记载主要来自《扬州十日記》,這是一本僅八千字不到的小書;但此书长期被清廷禁止无法流通,导致清末以前大部分人对此屠杀事件一无所知。直到清末有心人士将此书由日本带回,「扬州十日」事件才广为世人所知,陈天华在《狮子吼》写道:“有当时一个遗民,于万死一生之中,逃出性命,做了一本《扬州十日记》,叙述杀戮之惨。”可說是辛亥革命的舆论准备之一。《扬州十日记》在史学界影响很大,一些书籍如:《清代通史》、《辞源》、《辞海》,《中外历史年表》、《清史编年》等皆予引用。

据《扬州十日記》所载,清军攻破扬州城后进行了为期十天的大肆屠杀,“诸妇女长索系颈,累累如贯珠,一步一跌,遍身泥土;满地皆婴儿,或衬马蹄,或藉人足,肝脑涂地,泣声盈野。”“初四日,天始霁。道路积尸既经积雨暴涨,而青皮如蒙鼓,血肉内溃。秽臭逼人,复经日炙,其气愈甚。前后左右,处处焚灼。室中氤氲,结成如雾,腥闻百里。”

清兵攻克南京后,多铎在《谕南京等处文武官员人等》的布告中,就露骨地宣称:“昨天兵至维扬,城内官员军民婴城固守,予痛惜民命,不忍加兵,先将祸福谆谆晓谕。迟延数日,官员终于抗命,然后攻城屠戮,妻子为俘。是岂予之本怀,盖不得已而行之。嗣后大兵到处,官员军民抗拒不降,维扬可鉴。”这等于是一份扬州大屠杀的自供状。

诗篇

由《扬州历代诗词》所收,不下50首。如“兵戈南下日为昏,匪石寒松聚一门。痛杀怀中三岁子,也随阿母作忠魂。”(清黄宗羲《卓烈妇》);“深闺日日绣凤凰,忽被干戈出画堂。弱质难禁罹虎口,只余梦魂绕家乡。”(张氏《绝命诗五首》之一);“明日还家拨余烬,十三人骨相依引。楼前一足乃焚馀,菊花(婢女名)左股看奚忍!”(清蒋士铨(焚楼行》)等等。

死難人數質疑

近代有学者(如张德芳)對《扬州十日記》记录的死亡人數提出质疑。张德芳曾经根据有关资料考证当时扬州人口,表明《明史·地理志》记载的万历年间扬州府人口为“八十一万七千五十六”;《扬州府志》所载人口较为复杂,在成化嘉靖年间扬州府属全区人口在“七八十万左右”。这样,估计到了“扬州十日”发生的1645年,扬州府人口“不会超过一百万”。考虑到各种因素,这一年集中在扬州城里的人口“至多不会超过二三十万”,认为“八十万”的数字有夸大失实之嫌。[1]

满文书院院长金宝森等亦提出,從南明兵力、揚州守軍、清軍兵力、居民人數等幾個主要方面考查,一、當時清軍不足三萬人; 二、揚州人口不可能超過八十萬人;三、負責埋死的僧人也僅有三千人,無以應付八十萬具屍體,另外焚屍的巨量木柴亦難以取得;四、揚州新舊兩城的面積(約380萬平方公尺),扣除一半的建築物佔地,也不足以承擔八十萬人口;從諸多數據均可說明《揚州十日記》關於清軍屠殺至少八十萬人的說法應為誇大。真實發生於歷史上的,應是屠城五日(至1645年5月25日),五月二日5月27日),開始賑濟口糧。[2]


相關條目

注解

  1. ^ 张德芳,《<扬州十日记>辨误》
  2. ^ 金宝森,《扬州十日记》证讹,《满族研究》,1989-4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