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使用者:揚州十日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有關揚州十日的記載主要來自《揚州十日記》,這是一本僅八千字不到的小書;但此書長期被清廷禁止無法流通,導致清末以前大部分人對此屠殺事件一無所知。直到清末有心人士將此書由日本帶回,「揚州十日」事件才廣為世人所知,陳天華在《獅子吼》寫道:「有當時一個遺民,於萬死一生之中,逃出性命,做了一本《揚州十日記》,敘述殺戮之慘。」可說是辛亥革命的輿論準備之一。《揚州十日記》在史學界影響很大,一些書籍如:《清代通史》、《辭源》、《辭海》,《中外歷史年表》、《清史編年》等皆予引用。

據《揚州十日記》所載,清軍攻破揚州城後進行了為期十天的大肆屠殺,「諸婦女長索系頸,累累如貫珠,一步一跌,遍身泥土;滿地皆嬰兒,或襯馬蹄,或藉人足,肝腦塗地,泣聲盈野。」「初四日,天始霽。道路積屍既經積雨暴漲,而青皮如蒙鼓,血肉內潰。穢臭逼人,復經日炙,其氣愈甚。前後左右,處處焚灼。室中氤氳,結成如霧,腥聞百里。」

清兵攻克南京後,多鐸在《諭南京等處文武官員人等》的布告中,就露骨地宣稱:「昨天兵至維揚,城內官員軍民嬰城固守,予痛惜民命,不忍加兵,先將禍福諄諄曉諭。遲延數日,官員終於抗命,然後攻城屠戮,妻子為俘。是豈予之本懷,蓋不得已而行之。嗣後大兵到處,官員軍民抗拒不降,維揚可鑑。」這等於是一份揚州大屠殺的自供狀。

詩篇

由《揚州歷代詩詞》所收,不下50首。如「兵戈南下日為昏,匪石寒松聚一門。痛殺懷中三歲子,也隨阿母作忠魂。」(清黃宗羲《卓烈婦》);「深閨日日繡鳳凰,忽被干戈出畫堂。弱質難禁罹虎口,只余夢魂繞家鄉。」(張氏《絕命詩五首》之一);「明日還家撥餘燼,十三人骨相依引。樓前一足乃焚餘,菊花(婢女名)左股看奚忍!」(清蔣士銓(焚樓行》)等等。

死難人數質疑

近代有學者(如張德芳)對《揚州十日記》記錄的死亡人數提出質疑。張德芳曾經根據有關資料考證當時揚州人口,表明《明史·地理志》記載的萬曆年間揚州府人口為「八十一萬七千五十六」;《揚州府志》所載人口較為複雜,在成化嘉靖年間揚州府屬全區人口在「七八十萬左右」。這樣,估計到了「揚州十日」發生的1645年,揚州府人口「不會超過一百萬」。考慮到各種因素,這一年集中在揚州城裡的人口「至多不會超過二三十萬」,認為「八十萬」的數字有誇大失實之嫌。[1]

滿文書院院長金寶森等亦提出,從南明兵力、揚州守軍、清軍兵力、居民人數等幾個主要方面考查,一、當時清軍不足三萬人; 二、揚州人口不可能超過八十萬人;三、負責埋死的僧人也僅有三千人,無以應付八十萬具屍體,另外焚屍的巨量木柴亦難以取得;四、揚州新舊兩城的面積(約380萬平方公尺),扣除一半的建築物佔地,也不足以承擔八十萬人口;從諸多數據均可說明《揚州十日記》關於清軍屠殺至少八十萬人的說法應為誇大。真實發生於歷史上的,應是屠城五日(至1645年5月25日),五月二日5月27日),開始賑濟口糧。[2]


相關條目

註解

  1. ^ 張德芳,《<揚州十日記>辨誤》
  2. ^ 金寶森,《揚州十日記》證訛,《滿族研究》,1989-4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