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军备竞赛
此条目可能包含原创研究。 (2016年5月14日) |
核武器 |
---|
核技术主题 |
核军备竞赛(英语:Nuclear arms race、俄语:Ядерная гонка)是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及它们的盟友为了在核战争上称霸的一场军备竞赛。冷战时,除了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外,其他国家亦发展出核武技术,但这些国家的核弹头数目都不足以和此二国相比。
历史
为了对付轴心国,美国的曼哈顿计划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完成史上第一件核武器[1]。当时与美国结盟的苏联,开始向开发核武的可行性进行了初步研究[2]。
美国并未告知苏联其实验结果。直至1945年的波茨坦会议上,斯大林才被知会[3][4]美国不相信苏联能够把实验保持机密,而不泄露给德国间谍;更不相信和苏联的用心。即使于战争时,很多政界人士和军中领导均指出苏联将会是一个潜在的对手。
除此之外,苏联的间谍亦一连串渗透美国核计划。这些核间谍(包括克劳斯·富克斯[5]和西奥多·霍尔)使斯大林得以清楚知道美国的发展[6]。时任美国总统的杜鲁门在通知斯大林关于核武的事的时候,他对斯大林的冷静惊讶万分,认为斯大林甚至不知道他在说什么。但斯大林对美国的计划已经有了长时间的了解[7]。讽刺的是杜鲁门在就任总统前,对美国的核武计划一无所知,所以斯大林比杜鲁门自己还要早知道曼哈顿计划的存在[7]。
1945年8月,在杜鲁门的授权下,美军向日本投放原子弹。两架B-29轰炸机分别于广岛和长崎投下小男孩原子弹和胖子原子弹。
冷战
二战结束后的头几年,美国一直在核武的知识和至为重要的原料上称霸。起初,科学家认为铀元素的蕴藏量十分低,但后来却发现了并不如此,当美国以为可以透过这样的独特优势来屈服苏联,但失败。苏联默默的大力研发核武器。战时苏联因为缺乏铀而令核武器发展受阻。但随着东欧的稳定供应,他们获得了本土的来源。当美国的智囊认为苏联直到1950年代的中期也不可能发展出核武器的时候,苏联于1949年的8月29日引爆第一枚试爆,震惊全世界。核弹的设计(西方称这个核弹为"Joe One")大概是从胖子原子弹中抄袭过来的。
各国政府投放大量资源去增加核武的数量和品质,而且研究氢弹,由美国首先于1952年11月1日试爆。同样的苏联对于美国的能引爆可服役的热核武器感到惊讶,他们要到翌年8月才成功,而且直到1955年才能成功研发多阶段式氢弹。苏联的氢弹差不多全是自主研究结果,因为当时苏谍取得的常为基本,甚至是错误的氢弹版本。
1950年在投射方面最重要的发展是洲际弹道飞弹的投入使用。导弹一直被认为是核武器的理想平台,也是比冷战初期作为主要投射手段的战略轰炸机更有效的潜在投射系统。随着1957年10月4日史普尼克计划的开始,苏联向世界展示了他们有能够击中世界任何地方的导弹。美国则在1959年10月31日发射了他们自己的。太空竞赛展示了对核子武器投射(ICBM助推火箭)相当重要的科技,尽管他们保持着为了科学与探索的良善面貌。
这段时期同时也显现出两国想要对抗核子武器攻击的意图,两方强权建造了大型的雷达天线来侦测来袭的轰炸机与导弹。用于对抗轰炸机的战斗机以及对ICBM的反弹道导弹也发展了。大型地下碉堡被建筑出来以保全这些超级强权领导人的性命,而大众则被告知要建造辐射尘避难所,并被教导在遭遇核子攻击时该如何反应(民防)。这些炸弹在任一方的一次攻击中就能夺去上百万人的性命。
所有的这些防御措施都不够坚固。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和苏联都有足以消灭对方的力量。各方发展了自己的二次打击能力,也就是说,他们即使在受到对方的全面袭击(特别是受到潜水艇的攻击)之后,仍然可以发动毁灭性打击。这个政策就是后来著名的相互保证毁灭的一部分:各方知道任何对对方的攻击对自己而言也是毁灭性的,从而会(按理)避免攻击对方。
苏联和美国的知识分子希望使用核武器来争取对方或其他势力(如中国)的让步,但任何使用这些武器的方法都伴随着巨大风险,各方都避免出现约翰·福斯特·杜勒斯所指的像边缘政策一样的情况。一些人如麦克阿瑟认为核武器应该在朝鲜战争时使用,而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不同意。
各方也不知道应如何比较他们的兵械库的强弱,从而大规模制造核武器以确保自身遭受到核打击后仍有足够力量进行反击,双方因此各生产了数万枚核弹头,虽然有报告声称只要有 200 枚核武器能够在第一次核打击中生存下来,就足够维持必要的反击能力。美国往往缺乏信心。在20世纪50年代,他们相信了实际上不存在的轰炸机差距(航空摄影后来发现苏联在阅兵时用他们的轰炸机玩了一种“表面游戏”,让轰炸机绕着大圆圈飞,让他们看起来有比实际多得多的轰炸机);在1960年美国总统选举中,出现了因实际上是完全假造的苏联与美国之间的导弹差距对政府的谴责。苏联政府机构往往对领导和赫鲁晓夫夸大自己的武器力量。
20世纪60年代早期,在美国产生了另外一个争论:他们的武器能不能在关键时刻起效。核导弹的各部分(弹头、导航系统、火箭等)都已经单独测试过了,但把他们作为整体进行测试是不可行的。评论家批评说,并不清楚弹头在上层大气和外太空遇到重力和温度突变时能否运行,肯尼迪也不希望使用一个真正的弹头对洲际弹道导弹进行一次危险的测试。最接近真实的一次测试是1962年的军舰鸟测试,美国海军伊森·艾伦号潜艇发射了一枚北极星导弹到超过1000英里远的圣诞岛上的核测试场。这次测试被评论家(包括柯蒂斯·勒迈,他曾经怀疑导弹的精确度,以鼓励新轰炸机的发展)质疑,因为这是一次单一的测试(有可能是一次异常),也是一次低空的潜射弹道导弹发射(与洲际弹道导弹发射的条件不同),这个重大的修改在测试前已经对弹头实施了。
年 | 发射器数 | 弹头数 | 有效载重量(百万吨) | |||
---|---|---|---|---|---|---|
美国 | 苏联 | 美国 | 苏联 | 美国 | 苏联 | |
1964 | 2,416 | 375 | 6,800 | 500 | 7,500 | 1,000 |
1966 | 2,396 | 435 | 5,000 | 550 | 5,600 | 1,200 |
1968 | 2,360 | 1,045 | 4,500 | 850 | 5,100 | 2,300 |
1970 | 2,230 | 1,680 | 3,900 | 1,800 | 4,300 | 3,100 |
1972 | 2,230 | 2,090 | 5,800 | 2,100 | 4,100 | 4,000 |
1974 | 2,180 | 2,380 | 8,400 | 2,400 | 3,800 | 4,200 |
1976 | 2,100 | 2,390 | 9,400 | 3,200 | 3,700 | 4,500 |
1978 | 2,058 | 2,350 | 9,800 | 5,200 | 3,800 | 5,400 |
1980 | 2,042 | 2,490 | 10,000 | 7,200 | 4,000 | 6,200 |
1982 | 2,032 | 2,490 | 11,000 | 10,000 | 4,100 | 8,200 |
除了美国和苏联以外,英国、[10]中华人民共和国[11]以及法兰西[12]也发展出小的多的核武器库存。
1952年10月3日,英国在澳大利亚的飓风行动[13]中成功引爆原子弹后,成为了第三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冷战期间,其核吓阻力量来自潜艇以及装有核武器的战机。决心级核潜艇装备美制的北极星导弹,而火神战略轰炸机、美洲豹攻击机龙卷风战机、以及其他英国皇家空军的攻击机则携带WE.177核弹提供了空中的吓阻力。
1960年1月13日,法兰西在阿尔及利亚[14]的蓝色跳鼠计划中成功引爆核弹后,成为了第四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在冷战期间,法国核子吓阻着重于Force de Frappe,这是一个由携带诸如AN-22无导引炸弹和视距外ASMP导弹的达梭幻象IV式轰炸机、Pluton及Hades弹道导弹、再加上装备战略核子导弹的可畏级潜艇构成的三位一体核子武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64年10月16日成功引爆一枚测试代号596[15]的铀-235炸弹后,成为第五个有核子力量的国家。在冷战期间,中国的核子吓阻武力包含了由轰-6搭载的无导引炸弹、如东风-2、东风-3和东风-4导弹系统[16],而在冷战后期则有夏级潜艇。
1970年代,军备竞赛使双方均出现经济困难,加上中国的新角色和在裁减军备验证能力上的提升,促使多个军备管制协议的签订。这个时期使双方都可以减少于武器系统上的支出。第一和第二阶段的战略武器限制谈判均限制了双方的武器库存量。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则禁止了核试验、反弹道导弹系统和太空武器,从而希望停止核军备竞赛的扩张。
这些条约其实并不完全成功。两国依旧制造大量的核武,新武器技术(例如多目标重返大气层载具)限制了这些条约的效用,两大强权依旧保留了足以毁灭对方多次的能力。
随着卡特总统的任期完结,罗纳德·里根接任总统。美国放弃裁军,反而透过制造新武器和反武器系统来开展新一场的军备竞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战略防御计划。它是一个太空的反弹道导导弹系统,故有星球大战计划这个外号。于1980年代的后半期,苏联经济岌岌可危,不能再在军费上与美国相比。戈尔巴乔夫曾透过一系列的谈判,企图与里根政府在裁减核武库存上达成共识
冷战后
随着冷战结束,美国和俄罗斯更明显制止核武的扩散(特别是俄罗斯)。两国均减少了新系统的研发和军火库的核武存量。现时,两国均仍然存放约两千枚核弹。而在美国,储备管理计划负责管理老化的核武器
至于苏联,冷战结束后,原本大量投放于研发核武器的资源和资金,则转移到修补过往因核军备竞赛而导致的环境破坏,而以往的核武工厂正是最主要的清理点。在美国,在华盛顿州汉福特(Hanford)的钚生产设施,和在科罗拉多州 Rocky Flats 的制造设施就是当中污染最重的地方。
1995年出版的《Essentials of Post-Cold War Deterrence》指出美国政府对这批核武的政策和方略。
除了清理铀元素的工厂外,在犹他、科罗拉多、新墨西哥和亚利桑那四州交汇的纳瓦霍族保留地亦是受严重污染的地区。数以百计废弃的矿场仍未被妥善清理,威胁当地纳瓦霍族社群的健康。
进入21世纪后,美俄两国的核武器总量远低于冷战时期,但其核武数量还是高于其他拥核国。
其他核军备竞赛
印度及巴基斯坦
南亚国家印度及巴基斯坦在核军备上亦有竞争。在1974年时印度以和平核能爆破(Peaceful nuclear explosions)为名义于塔尔沙漠进行了微笑佛陀(Smiling Buddha)核试验,从1974年第一次核武器测试到1988年为止,印度借由20多次于大气中进行的和平核能爆破方式来测试能于军事上应用的核武器技术。巴基斯坦本身并未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在受到邻国印度核武器测试的威胁后巴基斯坦从1970年代中后期开始便暗中发展核武器,最终于1998年5月28日时于俾路支省查盖县的拉斯岛山(Ras Koh Hills)进行了贾盖-I核试验,而成为第七个被确认成功开发并且测试核武器的国家。但印巴两国在1998年后好像就未再进行过核试验。
朝鲜核问题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于1974年加入国际原子能机构,随后于1985年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1992年签订《保障监督协定》,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监督并多次接受其核查。
在最高峰会议与美国签订了朝美框架协议,美国同意用重油和两座核电厂换取平壤当局放弃核武,但是小布什总统上台后采取邪恶轴心的对抗政策,由于朝鲜认为美国与韩国的补偿措施未能到位,2006年10月9日不顾国际社会的反对,进行了核试验成功。
2018年4月21日,朝鲜劳动党委员长金正恩宣布朝鲜将停止核武器和弹道导弹试验,后邀请中国、美国、英国、俄罗斯、韩国五国记者前往丰溪里报道朝鲜政府将位于该地的核试验场爆破摧毁。
以色列
一般相信,以色列拥有大量的核武和利用中距离导弹发射核弹头的能力。但以色列政府一直拒绝向承认或否认他们是否真的有核武的计划,反而非正式地执行一个听起来模棱两可的政策,就是“以色列不会是中东地区最先引进核武的国家”。一般都相信,以色列是其中一个拥有核武但没有签署核不扩散条约的国家(另外三个是印度、巴基斯坦和朝鲜)。在一个2006年12月的访问中,以色列总理艾胡德·奥尔默特称伊朗有意“好像和美国、法国、以色列和俄罗斯一样拥有核武”。奥尔默特的办公室随后称这样的引述断章取义,偏离了前文后理,奥尔默特在访问中从来没有承认或否认以色列核武的状态。根据核武威胁计划(Nuclear Threat Initiative)基于莫迪凯·瓦努努的资料显示,以色列于1980年时拥有约二百枚核子爆炸装置,和一个名叫耶利哥(Jericho)的导弹发射系统。
参见
参考资料
- ^ Key Issues: Nuclear Weapons: History: Pre 冷戰: Manhattan Project. [2010-03-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5-23).
- ^ The Soviet Nuclear Weapons Program. nuclearweaponarchive.org. [2022-01-10].
- ^ The Potsdam Conference between allied forces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7-10-24.
- ^ Atomic Bomb: Decision - Truman Tells Stalin, July 24, 1945. [2010-03-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27).
- ^ Klaus Fuchs: Atom Bomb Spy. [2010-03-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3-02-02).
- ^ 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 History: People of Wartime Los Alamos: Spies. [2010-03-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03-06).
- ^ 7.0 7.1 Potsdam Note (Animatio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Gerards Segal, The Simon & Schuster Guide to the World Today, (Simon & Schuster, 1987), p. 82
- ^ Edwin Bacon, Mark Sandle, "Brezhnev Reconsidered", Studies in Russian and East European History and Society (Palgrave Macmillan, 2003)
- ^ United Kingdom Nuclear Forces. [2010-03-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6).
- ^ China Nuclear Forces. [2010-03-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2).
- ^ France Nuclear Forces. [2010-03-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3).
- ^ ([//web.archive.org/web/20160117155758/http://www.aic.gov.au/publications/lcj/wayward/ch16.html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 toxic legacy : British nuclear weapons testing in Australia [in: Wayward governance : illegality and its control in the public sector]]
- ^ Chapitre II, Les premiers essais Français au Sahara : 1960-196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enat.fr (in French)
- ^ China's Nuclear Weapons
- ^ Theater Missile Systems - China Nuclear Forces. [2010-03-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6).
外部链接
- (英文)Erik Ringmar, "The Recognition Game: Soviet Russia Against the WestPDF," Cooperation & Conflict, 37:2, 2002. pp. 115-36. -- the arms race between the superpowers explained through the concept of recogn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