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角水牛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短角水牛
化石时期:更新世早期至中期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偶蹄目 Artiodactyla
科: 牛科 Bovidae
属: 水牛属 Bubalus
种:
短角水牛 B. brevicornis
二名法
Bubalus brevicornis
Young, 1936
亚种
  • B. b. brevicornis
    Young, 1936
  • ?周氏短角水牛 B. b. chowi
    Dong et al., 2014
  • ?关中短角水牛 B. b. guanzhongensis
    Li et al., 2017

短角水牛学名Bubalus brevicornis)是一种已灭绝水牛,生存于更新世早期至中期,于1936年由古生物学家杨锺健发表,为中国水牛化石中年代较早者[1],其牛角较粗短,杨氏将其与牛角细长的德氏水牛分为中国水牛的两大支系,圣水牛王氏水牛杨氏水牛与现生水牛可能都是短角水牛演化支在更新世晚期分别形成的类群。本种的化石在中国河南山东山西四川广西等地均有出土[2],除指名亚种外,可能还包含周氏短角水牛关中短角水牛两个亚种

发现与研究

短角水牛为中国水牛中年代较早的物种,约生存于更新世早期至中期,最早的化石于河南省渑池县出土,为一整体不完整、但角部保存良好的头骨化石,于1936年由古生物学家杨锺健发表,此样本的头骨很大,牛角相对之下显得较小,杨氏认为本种与殷墟出土的圣水牛相似,但其牛角延展方向较后者更往外,且角心较后者的大,年代亦比后者早很多;与早几年发现的王氏水牛相比,本种的角心则较小,长度也较短;而德氏水牛的角则较本种的细长。杨氏遂把当时已知的中国水牛依颅骨和牛角形态,将其分为角心细长的德氏水牛与角心粗短的短角水牛两大支,前者在更新世晚期以前就消失,后者则进一步演化出圣水牛、王氏水牛等[1][3]

随后在山东山西四川等地陆续有本种化石出土。2006年福建疑似有本种化石出土,年代为更新世晚期,但有学者认为这些样本应属现生水牛[4]。2014年,有一出土于广西崇左的水牛化石出土,其角心粗短,经鉴定后被认为是短角水牛的亚种,即周氏短角水牛(Bubalus brevicornis chowi[2],但亦有观点认为此标本应归入丁氏水牛[5],2018年有学者将此亚种独立为新种周氏水牛Bubalus chowi),且鉴定其年代为距今约100万年前的更新世早期,可能是中国已知年代最早的水牛化石[6][7]

2017年,陕西渭河盆地出土的两件水牛化石被认为是短角水牛的亚种,命名为关中短角水牛(Bubalus brevicornis guanzhongensis),过去认为中国的更新世水牛中除圣水牛外,都在全新世前即灭绝,此亚种的标本年代为距今约4000年前的全新世中期,显示短角水牛也有生存至全新世[4]

演化

杨锺健将中国水牛化石分为德氏水牛与短角水牛两大支后,有学者补充认为短角水牛演化支包括三角水牛固镇水牛杨氏水牛王氏水牛,演化过程中牛角由粗短(短角水牛与三角水牛)渐变为粗大(固镇水牛、杨氏水牛与王氏水牛),其中杨氏水牛为短角水牛和王氏水牛中间的演化环节;角心短小的现生水牛可能也与短角水牛的演化支较为接近[8][9]。2000年后有学者提出另一观点,将三角水牛、杨氏水牛与现生水牛归为一支[2][3][10][3]

参见

以下为其他出土于中国的水牛化石[5]

参考文献

  1. ^ 1.0 1.1 Young, C. C.(杨锺健). New finds of Fossil Bubalus in China. Bulletin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 1936, 15 (4): 507-516 [2021-02-14]. ISSN 1673-274X. doi:10.1111/j.1755-6724.1936.mp15004007.x.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4). 
  2. ^ 2.0 2.1 2.2 Dong, W.; Liu, J.-Y.; Zhang, L.-M.; Xu, Q.-Q. The Early Pleistocene water buffalo associated with Gigantopithecus from Chongzuo in southern China.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2014, 354: 86–93. ISSN 1040-6182. doi:10.1016/j.quaint.2013.12.054. 
  3. ^ 3.0 3.1 3.2 郭建崴. 记北京郊区发现的化石水牛一新种兼论中国化石水牛的系统关系. 董为 (编). 第十一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论文集. 海洋出版社. 2008: 93-102 [2021-02-14]. ISBN 978750277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4). 
  4. ^ 4.0 4.1 Li, Z.; Li, Y.; Zhang, Y.; Li, W. New Fossil Record of a Subspecies of Bubalus from the Weihe Area, Shaanxi,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e and Biology. 2017, 19 (05): 1207–1212. ISSN 2522-6584. doi:10.17957/IJAB/15.0423. 
  5. ^ 5.0 5.1 同号文、陈曦、王晓敏. 北京平原地区水牛化石新材料:时代与环境问题. 第四纪研究. 2015, 35 (3): 561-572 [2021-02-13]. doi:10.11928/j.issn.1001-7410.2015.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9). 
  6. ^ 董为. 广西崇左与巨猿伴生的早更新世水牛补记. 第十六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论文集. 海洋出版社. [2021-02-14]. ISBN 978752100213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7). 
  7. ^ 董为、王元、白炜鹏、张颖奇、刘金毅、金昌柱. 广西崇左缺缺洞早更新世晚期堆积中与巨猿伴生的偶蹄类. 人类学学报. 2020, 39 (2). ISSN 1000-3193. doi:10.16359/j.cnki.cn11-1963/q.2020.0007. 
  8. ^ 周明镇、徐余瑄. 河南孟县一新种水牛化石. 古生物学报. 1957, 5 (3): 457–465 [2021-02-14]. ISSN 0001-66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1). 
  9. ^ 刘嘉龙、甄朔南. 淮北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和一个有关的原则. 中国科学. 1980, 10 (8): 770-778. doi:10.1360/za1980-10-8-770. 
  10. ^ 薛祥煦、李晓晨. 陕西水牛化石及中国化石水牛的地理分布和种系发生 (PDF). 古脊椎动物学报. 2000, 38 (3): 218–231 [2021-02-18]. ISSN 1000-311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