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禅
封
由于三皇之首,天皇伏羲,以木德而帝天下,被尊为天下共主,伏羲道场泰山,木主东方,亦被称为青帝。后世所谓泰山北斗象征巅峰之意,即源于泰山象征著天下共主、三皇之首、青炎黄白玄、五帝之首青帝伏羲之意,历代自认功垂千秋之帝王多以封禅祭祀天皇伏羲,向天皇伏羲表功,以更为坚定玉玺所载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之愿。这种仪式流传至春秋战国时期,当时齐、鲁的儒士认为泰山是天下最高的山,人间的最高帝王应当到这座最高的山上去祭祀至高无上的神灵,而泰山是齐、鲁分界。后来在齐、鲁祭祀泰山的仪式扩大为统一帝国的望祭,并定名为“封禅”。
封禅二字中,封是祭天的意思,禅是祭地的意思。封禅之礼,最初见于《管子·封禅篇》,但此篇今已佚。据《史记·封禅书》记载管仲的论封禅:古代封泰山、禅梁父的帝王有72代,而管仲本人记得有十二个。从无怀氏到周成王,都受命后举行封禅典礼。帝王受命要有十五种不召而来的祥瑞体现,这样才能举行这种典礼。《管子》一书出自战国齐稷下学派手笔,因此或许代表了这批阴阳家们对封禅的看法。
首位真正举行封禅大典的是秦始皇。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三年(前219年),巡狩郡县,与齐鲁儒士讨论封禅典礼。博士们议论纷纷,但提不出一个具体的仪礼程序。秦始皇遂借用原来秦国于雍城祭祀上帝的仪典,先到泰山行封礼,然后到梁父行禅礼。[1]汉初,经济萧条,汉文帝十三年(前167年)虽讨论过封禅,但没有经济条件去做。武帝后经济好转,于是命名儒赵绾、王臧等人“草巡狩、封禅、改历、服色事”。但因窦太后极力反对而作罢。[2]元封元年(前110年),武帝才行封禅,封于泰山,而禅于肃然山(泰山东北),并改元元封。然而这次封禅,不但具体仪式主要由方士草订,并且其行事神秘,史官亦不知其详。[3]此后每隔五年修封一次。前后共举行过5次。东汉建武三十年(54年),张纯等大臣奏请汉光武帝封禅,但他以自己无德而不许。两年后,他认为“赤刘之九,会命岱宗”的谶文,命梁松等求九世封禅的制典,遂东巡,封于泰山,禅于梁阴,并改元为中元元年(56年)。
其后在中国历史上,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都举行过封禅。历代帝王中唯有女皇武则天别出心裁,登基之前随夫君唐高宗以皇后身分封禅泰山,称帝后封禅嵩山。
- 武帝刘彻
参考文献
- ^ 《史记·封禅书》:即帝位三年,东巡郡县,祠驺峄山,颂秦功业。于是征从齐鲁之儒生博士七十人,至乎泰山下。诸儒生或议曰:“古者封禅为蒲车,恶伤山之土石草木;埽地而祭,席用葅秸,言其易遵也。”始皇闻此议各乖异,难施用,由此绌儒生。而遂除车道,上自泰山阳至巅,立石颂秦始皇帝德,明其得封也。从阴道下,禅于梁父。其礼颇采太祝之祀雍上帝所用,而封藏皆秘之,世不得而记也。
- ^ 《史记·封禅书》:今天子(汉武帝)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元年,汉兴已六十馀岁矣,天下艾安,搢绅之属皆望天子封禅改正度也,而上乡儒术,招贤良,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欲议古立明堂城南,以朝诸侯。草巡狩封禅改历服色事未就。会窦太后治黄老言,不好儒术,使人微伺得赵绾等奸利事,召案绾、臧,绾、臧自杀,诸所兴为皆废。
- ^ 《史记·封禅书》:乙卯,令侍中儒者皮弁荐绅,射牛行事。封泰山下东方,如郊祠太一之礼。封广丈二尺,高九尺,其下则有玉牒书,书秘。礼毕,天子独与侍中奉车子侯上泰山,亦有封。其事皆禁。明日,下阴道。丙辰,禅泰山下阯东北肃然山,如祭后土礼。天子皆亲拜见,衣上黄而尽用乐焉。江淮闲一茅三脊为神藉。五色土益杂封。纵远方奇兽蜚禽及白雉诸物,颇以加礼。兕牛犀象之属不用。皆至泰山祭后土。
- ^ 《泰山文化纪年》:1、乾隆十三年(1748年)二月二十八日,清高宗奉皇太后(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高宗之母)东巡,驻跸泰安府。次日,祭岱岳庙,侍太后登岱顶,祀碧霞元君。2、乾隆十六年(1751年)四月十六日,清高宗与皇太后南巡回銮,幸泰安,祀岱岳庙。3、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四月十一日,清高宗南巡回銮,抵泰安,谒岱岳庙,登岱顶,礼碧霞祠。4、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四月十九日,清高宗南巡回銮,途经泰安,谒岱岳庙,次日登山祀碧霞祠。5、乾隆三十年(1765年)四月,清高宗奉皇太后南巡,回銮谒岱岳庙, 驻跸灵岩寺。6、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二月,清高宗为恭贺皇太后八十寿辰,奉太后东巡,二十四日至泰安府, 驻跸白鹤泉 (此地是年建成行宫)。次日高宗躬谒岱庙。7、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三月,为庆祝大小金川叛乱平定,清高宗“恭奉皇太后巡幸山左,登岱延禧”。三月十四日至泰安府,谒岱庙,驻跸白鹤泉行宫。十五日登岱顶,祀碧霞祠。8、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正月,清高宗南巡,过泰安府。二十六日,驻跸白鹤泉行宫,次日谒遥参亭、岱庙。9、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二月初六,清高宗与皇子颙琰(即后之清仁宗嘉庆皇帝)南巡江河至泰安,躬谒遥参亭,“诣岱庙行礼”。10、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二月,清高宗东巡。三月初四日至泰安府,谒岱庙,驻跸白鹤泉行宫。次日以八旬之龄与皇子颙琰登岱顶,祀碧霞祠。初七日躬诣岱庙。
- 周善策:〈封禅礼与唐代前半期吉礼的变革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