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新古典主义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雅典扎皮翁宫
柏林勃兰登堡门
美国国会大厦

新古典主义义大利语Neoclassicismo,德语:Neoklassizismus),是西方世界对古希腊罗马经典风格的复古和改造。新古典主义运动以19世纪初为盛。该运动在视觉艺术、文学、戏剧、音乐和建筑方面均有卓越表现,上接洛可可风格,下启帝政风格歌特复兴风格

特点

新古典主义发生之时恰逢18世纪的启蒙时代,并一直延续到19世纪之初,期间它无视了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在欧洲和美洲大范围扩展。该风格明显影响了当时欧洲的装饰艺术、建筑绘画文学、戏剧和音乐等众多领域,以义大利德国英国美国的最为兴盛[1]

新古典主义风格由18世纪的德国人约翰·约阿希姆·温克尔曼所创,但最兴盛的地区却是在意大利的罗马[2][3][4][5]。信奉新古典主义的艺术家会主动从希腊罗马埃及波斯(现伊朗)等靠近西欧的古代文明中汲取灵感[6],他们虽然在模仿古代的艺术品,但也明确知晓自己所模仿的内容为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西欧化改造。

新古典主义起源自对上两代复杂艺术,即“巴洛克”和“洛可可”的反思,旨在重振古希腊古罗马的几何图形之美。该艺术的特点是理性中立的风格,不会赞颂、美化或者强调某个特定的价值观,而是维持“繁简间的平衡”。在具体表现中,新古典主义艺术不会在主体结构中做任何的装饰,却在角落中尽可能的多加装饰,以尽填满零散的空间,避免在视觉上陷入“过度复杂”或“过度简单”的两极。

历史背景

1778年的约翰·亨利希·菲斯利画作
华盛顿林肯纪念堂

18世纪出现了崇尚希腊罗马古文明的复苏,并在该世纪末导致古典主义思想全面运动,称为“新古典主义运动”。对即将重现的古代文明表现出正直和公正的崇拜,及进一步发掘研究的热情,是构成这场运动的基础。另一方面贵族对奢侈和享乐的追求,激发了大规模革命的意志力;而理性主义的支持者们觉悟到自己正面临君主制一意孤行和肆意横行的压迫,同时洛可可艺术则占据统治地位。

对于探索遗失的古文化来说,没有什么比义大利南部维苏威火山灰下的惊人发现更具戏剧性了。它激发人们对考古学的兴趣,并大大推动其发展。随著两座被埋没古城庞贝赫库兰尼姆面貌逐渐地揭开,在欧洲受教育的阶层中掀起了希望的波澜。因为在那里有繁荣的古希腊文明和古罗马帝国悲惨命运的生动纪录。

新古典主义的影响

庞贝古城的重新发掘和挖掘,掀起一股遗失已久的古典思潮,它并激发18世纪欧洲的想像力及对古典风格的强烈崇拜。

雕刻

新古典主义在雕刻艺术上以浅浮雕(bas relief)图式表现,因此截然不同于巴洛克风格的深度雕刻。代表艺术家有安东尼奥·卡诺瓦约翰·弗拉克斯曼乔瓦尼·巴蒂斯塔·皮拉内西贝特尔·托瓦尔森

建筑

建筑方面,杰斐逊设计的维吉尼亚大学校园和法国的苏弗洛所建的巴黎万神殿是最著名的建筑之一。除了维吉尼亚大学外,杰弗逊连住家都是自己亲手设计的。美国的白宫,由詹姆斯·霍本和本杰明·亨利·拉特罗布设计,也属于此风格。正是本杰明·亨利·拉特罗布将此风格介绍到了美国。详见新古典主义建筑

美国白宫

音乐

古典主义音乐是此时期欧洲音乐的主流表现,是传统认知上,也就是狭义的古典音乐,时间约在1750至1820年,代表人物即海顿莫札特贝多芬,音乐风格简洁明快、动机清楚。古典主义的音乐发展可以看作人们对启蒙时代品味的追求与音乐家对巴洛克时期繁复精致的曲风所作的反动。

随著巴赫集巴洛克音乐之大成,将旋律、主题的变换、调式复调音乐的手法等推向巅峰,在他死后音乐的风尚却迅速改变:主调音乐支配、旋律和风格变得简明活泼、装饰音退化等等。又随著乐团编制扩大与逐渐标准化、钢琴取代大键琴等外在环境的改变,海顿J·C·巴哈等人对古典时期音乐的风格与曲式作出贡献,在莫札特创作的时代达至鼎盛,贝多芬承继成熟的曲风又随著时代将其带向新的境界。

值得注意的是,这边的“古典”主义音乐并非指希罗时期的“古典”,而是指艺术史术语中的“新古典”;至于音乐史的“新古典”则指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作为现代音乐开端的新古典主义音乐,绝不同于此时期。名称用法不同于其他艺术领域仅是约定俗成而已。

文学

绘画

新古典主义绘画兴起于1760年初。当时由约翰·约阿希姆·温克尔曼发起了一场反对浮夸的洛可可风格的运动,运动宣扬回归古希腊、古罗马时代的简朴。作为这场运动的先驱,安东·拉斐尔·门斯是当时最符合温克尔曼所宣扬的美学理念的画家。他的大型壁画巴那斯山便是和温克尔曼合作完成的作品。壁画以古希腊、古罗马作为背景。场景的构造采用了正交视图。在颜色和线条的选择上,壁画更加突出线条和形状。同时景深的缺失让画面呈现出浅浮雕的效果。以上的这些元素都体现出了温克尔曼的风格。

随后这场运动蔓延到罗马。米兰画家博西Giuseppe Bossi)和阿皮安尼Andrea Appiani),罗马画家卡姆基尼Vincenzo Camuccini),波伦亚画家贝拉基Pelagio Palagi)便是其中四位代表画家。

当这场新古典主义浪潮席卷大不列颠和德国之时,却在法国放慢了它的步伐。直到1770年,在约瑟夫·玛丽·维恩(Joseph-Marie Vien)的影响下,法国的画家们才接受了这股风潮。

参考文献

  1. ^ Stevenson, Angus.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 2010-08-19. ISBN 9780199571123. 
  2. ^ Stevenson, Angus.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 2010-08-19 [2024-01-21]. ISBN 9780199571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02). 
  3. ^ Kohle, Hubertu. The road from Rome to Paris. The birth of a modern Neoclassicism. Jacques Louis David. New perspectives. August 7, 2006 [2022-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2). 
  4. ^ Baldick, Chris. 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Literary Terms需要付费订阅 (Online Version) 4th.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5 [2023-11-17]. ISBN 978019178323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31).  已忽略未知参数|entry-url= (帮助); |entry=|title=只需其一 (帮助)
  5. ^ Greene, Roland; et al (编). The Princeton Encyclopedia of Poetry and Poetics 4th rev.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2. ISBN 978-0-691-15491-6.  |entry=|title=只需其一 (帮助)
  6. ^ Kohle, Hubertus. The road from Rome to Paris. The birth of a modern Neoclassicism. Jacques Louis David. New perspectives. August 7, 2006 [2022-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2).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