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老子化胡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老子化胡又称老子化佛,是指中国著名思想家老子西出函谷关,在天竺现化释迦牟尼佛以教化天竺人的相关传说。根据老子化胡说,佛教其实源自于老子的思想,与道教同源。该说法目前已经不被主流学术界接受[1]

学说沿革

起源

根据以洪修平先生,日本学者田茂雄为代表的多位学者考证,“老子化胡”一说最早是由佛教编造。该说法声称在最初,佛教为传入中国和在中原生存发展一事而不得不依附于道教,于是编造了“老子化胡”这个说法并称佛教为“浮屠道”,甚至为了让中原社会接受佛教,创立了“老子化身释迦牟尼佛”或“老子教化释迦牟尼佛”的相关理论[2]。由于道教在早期尚未完全巩固地位,因此道教也对这个理论加以利用,借此与佛教合作以扩大势力范围,但当佛教立足之后,便贬斥道教为“外道”,并且否定了老子化胡说的正确性[3]

出现

“老子化胡”说源出东汉,当时佛教传入中国不久,为了在中国立足,必须与盛行于中国的传统信仰相结合和依附于黄帝、老子的神仙术,时人敬神,把黄帝老子释迦佛放在一起合祭。老子化胡说最早见于《后汉书·襄楷传》,该传载太平道于吉的弟子襄楷于延熹九年(166年),上疏汉桓帝:

“又闻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此道清虚,贵尚无为,好生恶杀,省欲去奢。今陛下嗜欲不去,杀罚过理,既乖其道,岂获其作哉!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爱,精之至也。天神遗以好女,浮屠日:“此但革囊盛血。”遂不师之。其守一如此,乃能成道。今陛下淫女艳妇,极天下之丽,甘肥饮美,单天下之味,奈何欲如黄老乎?”

从中可以看出,佛教初入中国时曾经混迹于华夏固有的黄老道及处于萌芽期的古道教[2]

宗教史学家刘玲娣表示她认为佛教徒提出了老子化胡说 这个说法很有可能是正确的,但她声称由于目前尚未有足够证据证明其正确性,因此它仍然只是一个推论,此外, 不论老子化胡说由何者所提出,这个事实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该说法的内容[3]

发展

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第三十》宣称:“临儿国,《浮屠经》云:其国王生浮屠(Buddha)。浮屠,太子也,父曰屑头邪(Suddhodana),母云莫邪(Māyā)。浮屠身服色黄,发青如青丝,乳青毛,蛉赤如铜。……此国在天竺城中。……浮屠所载与中国老子经相出入,盖以为老子西出关,过西域之天竺,教胡。浮屠属弟子别号,合有二十九,不能详载,故略之如此。”

《魏略·西戎传》,“浮屠所载与中国老子经相出入,盖以为老子西出关,过西域,之天竺,教胡。”

《高士传》曰:“老子化戎俗为浮屠”;《皇朝实录》云:“于阗国,西五百里有毗摩伽蓝,是老子化胡之所建。老子至是白日升天,与群胡辞决曰:我昔游天上,简定人鬼之录,寻当下降。因立此祠焉”。

六朝时有人写出《老子化胡经》,证明两教同源,或强调佛教只是道教别支。历史上道士与僧侣为化胡说的真伪曾多次辩论。宋朝又出现《老子八十一化》宣扬此说。

《齐书·顾欢传》:“道经云:‘老子入关之天竺维卫国,国王夫人名曰净妙,老子因其昼寝,乘日精入净妙口中,后年四月八日夜半时,剖左腋而生,坠地即行七步,于是佛道兴焉。’”

消失

在汉魏六朝时期,佛教徒对老子化胡说作出了猛烈的批驳,最后这些批驳意见演变为汉传佛教道家思想的基础上所提出的对于道教本身的全面的抨击意见[3]。随着人们对历史事实的认识不断加深,老子化胡说不断受到挑战,道教在历次论辩中几乎全部落败,最后道教成为了失败的一方[4]

参见

参考文献

  1. ^ 重松俊章. 魏略の佛傳に關する二三の問題と老子化胡説の由來 (PDF). 九州大学学术情报リポジトリ (史渊). 1938, 18: 1-25. doi:10.15017/234432 –通过九州帝国大学法文学部. 
  2. ^ 2.0 2.1 李亚飞.夷夏之辨与汉魏晋南北朝佛道论争——“老子化胡说”的缘起、演变及影响[J].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2017
  3. ^ 3.0 3.1 3.2 刘玲娣. 从“老子化胡说”看汉魏六朝佛教徒的老子观 (PDF).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8, 61 (1): 32-37 –通过武汉大学. 
  4. ^ 刘立夫. 《老子化胡经》与佛道之争.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30 (4) –通过吉首大学. 《老子化胡经》自南北朝以来便为佛道二教的一大公 案,每当佛道关系紧张之时,《老子化胡经》便首当其冲,双 方围绕此书的真伪,辩论了近一千年。老子化胡之说本属 向壁虚构,道教方面尽管屡加改装,以补其缺,但仍然抵挡 不住佛教的破斥,道教在历次的辩论中几乎没有发现得胜 的纪录。 

参考书目

  • 《三国志》魏书 卷三十 乌丸鲜卑东夷传
  • 《后汉书》列传 卷三十 郎𫖮襄楷列传下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