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化胡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老子化胡又稱老子化佛,是指中國老子西出函谷關,在天竺化身釋迦牟尼佛,對天竺人實行教化的傳說。根據老子化胡說,佛教其實亦源出老子,與道教同源。

學說沿革

根據以洪修平先生,日本學者田茂雄為代表的多位學者考證,「老子化胡」一說最早是由佛教編造。該觀點認為,最初,佛教為了傳入中國,為在中原生存發展,不得不依附於道教,於是編造了「老子化胡」的說法,自稱佛教為「浮屠道」,甚至為了讓中原社會接受佛教,創造出「老子化身釋迦牟尼佛」或「老子教化釋迦牟尼佛」的理論。[1]當佛教立足之後,又貶斥道教為「外道」,否認老子化胡的說法。

「老子化胡」說源出東漢,當時佛教傳入中國不久,為了在中國立足,必須與中國的傳統信仰相結合,依附於黃帝、老子的神仙術,時人敬神,把黃帝老子釋迦佛放在一起合祭。該說最早見於《後漢書·襄楷傳》,該傳載太平道于吉的弟子襄楷於延熹九年(166年),上疏漢桓帝:

又聞宮中立黃老、浮屠之祠。此道清虛,貴尚無為,好生惡殺,省欲去奢。今陛下嗜欲不去,殺罰過理,既乖其道,豈獲其作哉!或言老子入夷狄為浮屠。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愛,精之至也。天神遺以好女,浮屠日:「此但革囊盛血。」遂不師之。其守一如此,乃能成道。今陛下淫女艷婦,極天下之麗,甘肥飲美,單天下之味,奈何欲如黃老乎?

從中可以看出,佛教初入中國混跡於華夏固有的黃老道家以及萌芽期的道教。[1]

另根據《三國志·魏書·烏丸鮮卑東夷傳第三十》:「臨兒國,《浮屠經》云:其國王生浮屠(Buddha)。浮屠,太子也,父曰屑頭邪(Suddhodana),母云莫邪(Māyā)。浮屠身服色黃,髮青如青絲,乳青毛,蛉赤如銅。……此國在天竺城中。……浮屠所載與中國老子經相出入,蓋以為老子西出關,過西域之天竺,教胡。浮屠屬弟子別號,合有二十九,不能詳載,故略之如此。」

《魏略·西戎傳》,「浮屠所載與中國老子經相出入,蓋以為老子西出關,過西域,之天竺,教胡。」

《高士傳》曰:「老子化戎俗為浮屠」;《皇朝實錄》云:「于闐國,西五百里有毗摩伽藍,是老子化胡之所建。老子至是白日升天,與群胡辭決曰:我昔游天上,簡定人鬼之錄,尋當下降。因立此祠焉」。

六朝時有人寫出《老子化胡經》,証明兩教同源,或強調佛教只是道教別支。歷史上道士與僧侶為化胡說的真偽曾多次辯論。宋朝又出現《老子八十一化》宣揚此說。

《齊書·顧歡傳》:「道經云:『老子入關之天竺維衞國,國王夫人名曰淨妙,老子因其晝寢,乘日精入淨妙口中,後年四月八日夜半時,剖左腋而生,墜地卽行七步,於是佛道興焉。』」

參考文獻

  • 《三國志》魏書 卷三十 烏丸鮮卑東夷傳
  • 《後漢書》列傳 卷三十 郎顗襄楷列傳下

外部連結

  1. ^ 1.0 1.1 李亞飛.夷夏之辨與漢魏晉南北朝佛道論爭——「老子化胡說」的緣起、演變及影響[J].當代中國價值觀研究,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