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
《西游记》 | |
---|---|
作者 | 吴承恩(有争议) |
类型 | 小说 |
语言 | 中文书面语 |
版本 | |
成书年代 | 16世纪(明朝中叶) |
发行信息 | |
保存状态 | 章回:100 |
出版时间 | 1592年 |
出版地点 | 明朝 |
系列作品 | |
续作 | 西游补 |
《西游记》,简称《西游》[来源请求],是中国古代明朝的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全书58.5万字(世德堂本),共100回,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四大奇书之一。成书于16世纪明朝中叶,一般认为作者是明朝的吴承恩。书中讲述唐三藏与徒弟孙悟空、猪八戒和沙悟净等师徒四人前往西天取经的故事,表现了惩恶扬善的古老主题,兴佛灭道的代表作,也有观点认为《西游记》是暗讽权力官场的讽刺小说。
因《西游记》的传颂,明清之际吴元泰、吴政泰、余象斗等因而又据佛、道两教之有关戏曲杂剧和神话传说,撰写《东游记》、《南游记》和《北游记》,再加上杨志和之另本《西游记》,合称《四游记》。
《西游记》自问世以来,在中国及世界各地广为流传,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中国,乃至亚洲部分地区《西游记》家喻户晓,其中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僧等人物和“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等故事尤其为人熟悉。几百年来,西游记被改编成各种地方戏曲、电影、电视剧、动画片、漫画等,版本繁多。
作者与故事来源
故事大纲
《西游记》全书共一百回,可分为四个长短不一的部份。开头诗为“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第一部份是第一回至第七回,介绍故事主角孙悟空的诞生,孙悟空是吸收天地精华而生的石猴,因为向菩提祖师学法而得道,能通地煞七十二变、乘斤斗云、使如意金箍棒,他骄傲地自称为齐天大圣,桀骜不驯的行为让天庭十分头痛。在他大闹天宫之后,遭到如来佛祖降伏,如来佛祖将他压在五行山下长达五百年。
第二部份是第八回至第十二回,介绍名义上的主角唐三藏。故事背景发生在东土(唐朝),当时的中国人不识大乘佛法、成天享乐,如来佛祖派遣观音菩萨指示唐三藏前往天竺(现今之印度),将无上真经取回东土。这一段概述了唐三藏成为僧侣的过程,也说明他的前世是如来佛祖的高徒罗汉金蝉子,此外描述了唐太宗游地府的遭遇。
第三部份是自第十三回至第九十九回,描述唐三藏与他的徒弟前往天竺取经的冒险故事,亦即《西游记》这个标题指涉的故事。唐三藏离开唐国的管辖范围后,一路上跋山涉水、被妖魔鬼怪侵扰,他离开边境后所经历的地域多是虚构的。这段旅途中、许多妖魔都渴望能吃唐三藏的肉,因为吃下之后能长生不老。
第十三回至第二十二回中有几回是写唐三藏收徒弟的故事,唐三藏的徒弟都曾在过去犯下错误,受到观音指点后,答应护送唐三藏取经以将功赎罪。
- 第一个徒弟是孙悟空,出现于第十三回,他因为大闹天宫而遭佛祖收服。他聪明绝顶、神通广大但也十分暴躁,唐三藏透过从观音那儿取得的金箍制伏他。金箍套在孙悟空的头上,当唐三藏念紧箍咒,箍会勒紧痛得孙悟空满地打滚。
- 第二个徒弟是猪八戒,出现于第十九回,他曾是天蓬元帅,能通天罡三十六变,因调戏嫦娥而被贬下凡。虽然战斗起来有些可靠,但猪八戒贪吃、好色、懦弱、无能的个性经常拖累其它人,他也常和孙悟空吵嘴。
- 第三个徒弟是沙悟净,出现在第二十二回,他曾是卷帘大将,因打破琉璃盏而被贬下凡。沙悟净沉默寡言、勤奋可靠而且十分忠诚,经常在孙悟空和猪八戒吵嘴时缓颊。
- 另外在第十五回,唐僧和孙悟空行至鹰愁涧时,白龙吃了唐僧的马,又在观音点化下变成唐三藏的坐骑,即白龙马。
第二十二回除了介绍沙悟净之外,还介绍了流沙河,过了这条地理边界后,他们就进入一片未知领域。第二十二回至第八十六回可分为二十四个故事,每个故事里都有不同神通的妖魔鬼怪或恶人,还有著各种不同的场景,例如燃著大火的火焰山、全是女人的女儿国以及各种奇妙的地方。这一部份的故事通常由四个小节组成:第一小节是唐僧被捉走,生命受到威胁,通常是被妖魔捉走,不过偶尔也会被普通人所捉;第二小节是唐僧的徒弟试著找方式救他,通常依靠暴力、偶尔略施小计;第三小节是历经挫败,并找其它仙佛协助;第四小节是仙佛下凡收妖、唐僧获救,继续踏上旅程。唐僧师徒在这段旅程中总共经历了八十一难,尽管这些妖魔鬼怪十分强大,但都没有真正伤害到他们,因为这是如来佛祖安排的试炼。唐僧师徒在第八十七回抵达天竺边境,而第八十七回至第九十九回的冒险相较于先前虽然少了惊险刺激,但多了异国情调。唐僧师徒最终取得无上真经。
第一百回是唐僧师徒返回东土唐朝后发生的事,并描述了他们复返西方后,修成正果获得到封号。
角色
西游记的五位主角对应著五行:金对应著孙悟空,又称“金公”、“心猿”;木对应著猪八戒,又称“木母”、“木龙”;土对应著沙僧,又称“刀圭”、“黄婆”[1],水、火对应何人书中并未明言,一般认为唐僧对应水(因为“江流儿”),白龙马对应火;也有人认为唐僧对应火(因火能克金),白龙马对应水。白龙马又称“意马”,与孙悟空合成“心猿意马”之意。
- 孙悟空孕育自一颗位于东胜神州花果山上的灵石,该石吸纳日月精华,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见风化为石猴。它率领众猴在花果山称王,被敬拜为“美猴王”。它因见到其它猴子老死而兴起求得长生不死之法的念头,便前往斜月三星洞拜菩提祖师为师。菩提祖师赐它“孙悟空”之名,授他七十二般变化之法和斤斗云。孙悟空回到花果山后发现自己的猴子猴孙遭混世魔王打倒,他靠著法术收拾了魔王,并训练馀下的猴众,由于苦无称手兵器,他便进入海龙宫内向东海龙王要得如意金箍棒,又强取上等盔甲。后来他因阳寿已尽,便大闹地府、窜改生死簿。惹事的孙悟空引起天庭注意,玉皇大帝念在孙悟空是天生地养,便招安他做弼马温,但孙悟空因嫌官小受骗受辱,便下凡回花果山。他打败了三太子、巨灵神和哪吒,并自封齐天大圣。后来,天庭将其二次招安,承认了他自封的“齐天大圣”封号,但有名无禄,是个闲差。此后孙悟空在天界广交朋友,玉帝怕他闲来生事,叫他代管蟠桃园,但他却偷吃蟠桃,并在王母娘娘的蟠桃会举办之前潜入,偷吃御酒美食,乘醉进入太上老君的宫殿偷吃仙丹。加上自己原本的石头身体,成了刀枪不入、水火难攻的强者。孙悟空酒醒后发现事情闹大了,于是返回花果山,玉皇大帝收到报告说孙悟空偷蟠桃、御酒、仙丹等,下令动用十万天兵前去围剿,但都无法收服。参加蟠桃会的观音菩萨向玉帝举荐二郎神,在孙悟空与二郎神缠斗时,他被太上老君趁隙用金刚镯擒拿,并封在八卦炉中连烧四十九日,孙悟空躲在“巽”风口下,火没有把孙悟空烧死,反而炉中的烟使他练就火眼金睛。孙悟空出来后继续大闹天宫,最后被释迦如来压于五行山下五百年。五百年后,经观音菩萨劝化,表示愿意给取经人做个徒弟,此后,唐三藏远赴天竺取经,路过五行山时救下孙悟空并收之为大弟子。唐三藏为了驾驭他便让他戴上金箍,并透过念咒来惩罚他。取经路上,孙悟空机智勇敢、神通广大,他降妖伏魔、屡建奇功,然而数次被师父唐三藏误解、受到紧箍咒的惩罚,两度被逐出师门。最后师徒历经八十一难,终于大功告成取得佛经。在取得佛经后,孙悟空修成正果,被封为“斗战胜佛”。
- 唐三藏其原型是唐代僧侣玄奘。在小说里的他俗姓陈,自小出家、成了佛教僧侣。他实际上是如来佛祖的弟子罗汉金蝉子转世,不过他并不知情。他被派往天竺取得大乘佛经、以便佛法能在中国传扬,由于唐三藏无法保护自己,唐太宗便令两名随从侍其左右。但他的两名随从在离开长安不久后就遭妖怪所杀。观音菩萨现身告诉三藏,他将会在旅途中遇见三名有力的徒弟。在旅途中,唐三藏不断地被妖魔鬼怪侵扰,妖怪都希望可以吃到唐三藏的肉,因为吃下他的肉可以长生不老。在取得佛经后,唐三藏修成正果,被封为旃檀功德佛。
- 猪八戒,法号猪悟能。他原为天界率领八万兵马的天蓬元帅,后来因酒醉后调戏嫦娥而被贬入凡间,转世成了猪脸人身的怪物,名为猪刚鬛。唐三藏与孙悟空来到高老庄,高老庄长老告诉他们,三年前招的女婿是妖怪,求唐僧孙悟空解救,于是孙悟空便变化成高翠兰,打倒猪刚鬛。当猪刚鬛得知孙悟空是唐三藏的弟子后,便主动投入三藏门下,并告知三藏自己也被观音菩萨告知必须以协助三藏取经来赎罪。猪八戒懂得三十六般变化,手持九齿钉耙作为武器。在旅途中,他好色、懒惰、窝囊的种种表现不时拖累师徒,更屡屡陷唐三藏于生死关头,但他偶尔也有优异的表现。在取得佛经后,猪八戒被封净坛使者菩萨,负责代替十方诸佛下凡享用香火供品。
- 沙悟净如同猪八戒一样,沙悟净原本也是天界的一名将军。他本是卷帘大将,但因为不小心打破玻璃盏而让他受到玉皇大帝的惩罚,被贬入凡间后、他成了吃人妖怪。他住在流沙河中,袭击渡河船只。沙悟净的武器是降妖宝杖,他在吃人之后会将他们的头骨收集起来,无聊的时候把玩它们。后来观音菩萨告诉他、将会有位从东土而来的唐僧路经此地,观音要他拜唐僧为师。当唐僧和他的弟子来到流沙河时,沙悟净和孙悟空、猪八戒大打出手,当他得知他们是唐僧的弟子后,便拜唐僧为师共赴天竺。在旅途中,沙悟净沉默寡言、安份守己,尽管他在战斗上的表现不如两位师兄,但他是三名徒弟中对唐僧最忠诚有礼的。在取得佛经后,沙悟净被封为八宝金身罗汉菩萨。
- 白龙马本是西海龙王敖闰的第三太子,虽是唐僧徒弟,但小说中未出现其名,也没有法号,他因为纵火烧了龙宫殿上的明珠而遭处死刑,后被观音菩萨救下,命其在蛇盘山等待唐僧西天取经。当唐僧路经当地时,吃了唐僧坐骑。被唐僧收服后,锯角退鳞,幻化为其跨下白马代替原先坐骑,共同前往西天取经。他在旅途中最醒目的表现是当唐僧及其它师兄弟都被奎木狼捉拿时,幻化成人形与奎木狼缠斗。成功取得佛经后,白龙马功德圆满,因此被封为八部天龙广力菩萨。
主题
《西游记》富有浓厚的佛教色彩,其隐含意义非常深远,众说纷纭,见仁见智。[2]:26-28可以从佛、道、俗等多个角度欣赏。
证道说
《西游记》作者在书中加入了长生的观念,作为取经历程的目的;在西游记杂剧中,是完全没有炼丹的思想的。[3]取经者成为修炼成仙的化身,取经历程,则暗示道士修炼时所遇到的困难和不定,要不断和“分神”或肉体煎熬搏斗,还有走火入魔的危险。小说中的山川地理,则有象征人体器官,如“稀杮同”比拟结肠,“夹脊关”比拟脊髓。小说乃“将全真功法逐步演出”。[4]悟一子陈子斌评点本《西游记真诠》说:《西游记》讲的是“金丹大道”;刘一明评点本《西游原旨》也承袭了这种观点,说它是“专在养性修真,炼成内丹,以证大道而登仙籍。”[2]:26-28
早期《西游记》被认为是阐述“金丹大道”(即内丹术)的“丹经”。[5]澳洲柳存仁发现《西游记》中所引用语汇如“金公”、“木母”、“黄婆”、“元神”、“姹女”皆出自全真派内丹理论;很多韵文作品都出自道家典籍,如第八回开始引首词,即引用《鸣鹤余音》卷二的冯尊师的《苏武慢》第五首“试问禅关,参求无数”;第五十回引用马钰的《南柯子·赠众道友》“心地频频扫,尘情细细除”;第九十一回引用《瑞鹧鸪·赠众道契》“修行何处用工夫,马劣猿颠速剪除”;第三十六回引用张伯端的《悟真篇》中的《西江月》“前弦之后后弦前”;第七十八回国丈的大段唯道独尊的话则自《鸣鹤余音》卷九多篇赋中脱胎而来,等等。[6]在36回,悟空等弟子教唐僧“先天采炼”之法,所述结合了《周易参同契》、张伯端《悟真篇》及全真教的思想。[7]
李安纲也表示《性命圭旨》是《西游记》的文化原型,石泰的《还源篇》81章炼丹五言绝句是《西游记》唐僧81难的原型。[8]又如“孙悟空”这个角色主要是指代“人心”的,如书中第七回提示:“猿猴道体配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第三十一回书:“经乃修行之总径,佛配自己的元神”,提示中我们故事中的“佛”是指内丹术中的元神。又《西游记》第九十九回中,唐僧取到的“真经”没有字,如来佛即点明:“白本者,乃无字真经”。真经乃“修行之总径”、“真经无字”,可见道教吕洞宾的内丹诗《真经歌》:“真经原来无一字,能度众生出大罗”,表示元精、元气。修炼内丹时,元精、元气充足,能满足元神的需要。[9]
三教合一
《西游记》有大量佛教的词汇,如:四大部洲、佛、菩萨等,并且故事也是取经见佛,但它更有道教性命双修的特征,讲阴阳、五行等,具有道教内丹术义理的色彩。佛教以见性为长,道教炼命而著,此是内功;儒教之入世功行为外功。《西游记》是在三教参同思想下形成的,有学者则认为是“扬佛抑道”的倾向。[10]柳存仁更猜测“在明万历二十年金陵世德堂百回本《西游记》出现之前,有一个全真教本的《西游记》小说存在,这个假定可能性是很高的。”
书中的道佛关系
《西游记》是唐僧取经的故事,且书中对道士多有贬斥,容易让人认为《西游记》扬佛抑道,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西游记》对道教和佛教的描写其实很微妙。例如:第六回中太上老君在观音面前明言自己“化胡为佛”,观音并没有反驳,可见作者不是站在佛教的立场上来写《西游记》的,在作者看来,佛教就是老子化胡的产物[11]。而书中第七回表明如来佛祖抓捕孙悟空,自谦是奉玉帝宣命,前来救驾[12]。
劝学说
清朝学者张书绅在《西游记总论》、《新说西游记自序》、《新说西游记总批》中说:“至谓证仙佛之道,则误矣……予今批《西游记》一百回,亦一言以蔽之曰‘只是教人诚心为学,不要退悔’。……证圣贤儒者之道,今《西游记》,是把《大学》诚意正心,克己明德之要,竭力备细,写了一尽,明显易见,确然可据,不过借取经一事,以寓其意耳,亦何有于仙佛之事哉?”[2]:26-28
心学说
谢肇淛称:“《西游记》蔓衍虚诞,而其纵横变化,以猿为心之神以猪为意之驰,其始之放纵,上天下地,莫能禁制,而归于紧箍一咒,能使心猿驯服,至死靡他,盖亦求放心之喻,非浪作也。《西游记》为三教合一心学也。”[2]:26-28
讽刺说
部分研究人士认为,《西游记》其实带有吴承恩本人在实际遭遇上的不平的抒发与寄托,表面上是个以取经为主轴的小说,中间穿插孙悟空与猪八戒间的逗趣幽默,但实质上是对当时明朝的政治环境,“讽刺揶揄则取当时世态,加以铺张描写。”[13]
嘉靖年间,明世宗迷信道教,靠著方士的房中术纵欲无度,严嵩等因善写青词而备受宠信,朝政昏乱。《西游记》里面主要是道教的思想,却反对道士,支持佛教僧人,可能是对当时政局的反抗。[14]
所谓的暗喻、影射,小说中的主角“孙悟空”被设定为猴,而非人,意味著:虽有近似人的形体,但却不是人,依然被视为被异类来看待,这表示在明朝为官者,良官虽有官职官位,但却被其他贪官群所排挤。孙悟空虽多次遭唐僧误会、责备而气愤,但最后依旧会在危难时回来解救,此表示忠臣遭诬陷,但仍不损其忠君爱国之心。
其次,“猪八戒”所扮演的正是君侧的贪官小人,“唐三藏”则是昏庸皇帝,至于“沙悟净”则是默默受欺的百姓,小说过程中猪八戒经常巴结、讨好唐三藏,但也时常恶意中伤孙悟空(排挤良臣),同时也频频欺压比其更晚加入取经队伍的沙悟净(恶官欺压百姓),而唐三藏的反应经常是轻信猪八戒而误会、责备孙悟空,遇自称神佛之人物便拜、貌似可怜之人便救,有火眼金睛能辨妖邪的悟空善意提醒但常遭三藏斥责,迂腐昏庸不分是非,另一方面沙悟净也经常默默受欺而少有怨言。
玩世说
胡适在《西游记考证》中说:“《西游记》所以能成世界的一部绝太神话小说,正因为《西游记》里种种神话都带着一点诙谐意味,能使人开口一笑,这一笑就把那神话‘人化’过了,这种诙谐的里面含有一种尖刻的玩世主义。《西游记》的文学价值正在这里……这几百年来读《西游记》的人都太聪明了,都不肯领略那极浅极明白的滑稽意味和玩世精神,都要妄想想透过纸背去寻那‘微言大义’,遂把一部《西游记》罩上了儒释道三教的袍子;因此,我不能不用我的笨眼光,指出《西游记》有了几百年逐渐演化的历史;指出这部书起于民间的传说和神话,并无‘微言大义’,可说。至多不过是一部很有趣味的滑稽小说,神话小说。”同时指出孙悟空源自印度神话“猴行者的故事确曾从巫支祁的神话里得着一点暗示,也未可知。我总怀疑这个神通广大的猴子不是国货,乃是一件从印度进口的。也许连巫支祁的神话也是受了印度影响而仿造的。”[2]:26-28[2]:10-12
鲁迅传承了胡适的观点,归为“明之神魔小说”,“奉道流羽容之隆重,极于宋宣和时,元虽归佛,亦甚崇道,其幻惑故流遍行于人间,明初稍衰,比中叶而复板显赫,成化时有方士李孜、释继晓,正德时有色目人于水,皆以方技杂流拜官,荣华熠耀,世所企美,则妖妄之说自盛,而影响且及于文章。且历来三教之争,都无解决,互相容受,乃曰‘同源’,所谓义利邪正善恶是非真妄诸端,皆混而又析之,虽无专名,谓之神魔,盖可舷括矣。其在小说,则明初之《平妖传》已开其先,而继起之作尤彩。作者虽儒生,此书则实出于游戏,亦非语道,故全书仅偶见五行生克之长谈,尤未学佛,故未回至有荒唐元稽之经目,特缘混同之教,流行来久,故其著作,乃亦释迦与老君同流,真性与元神杂出,使三教之徒,皆得随宜附会而已。”[2]:10-12
世界观
三藏取经路线
部洲 | 地名 | 到达回数 | 途中遇到的妖魔 |
---|---|---|---|
南赡部洲 | 唐国长安 | 第十二回 | |
唐国法门寺 | 第十三回 | ||
唐国巩州城 | |||
唐国河州卫 | |||
唐国双叉岭 | 寅将军、山君、处士 | ||
两界山 | 第十四回 | 五行山心猿 | |
西番哈咇国
蛇盘山鹰愁涧 |
第十五回 | 西海龙王三太子 | |
西牛贺洲 | 观音禅院 | 第十六回 | 黑风山熊罴怪 |
乌斯藏国高老庄 | 第十八回 | 福陵山云栈洞猪刚鬣 | |
浮屠山 | 第十九回 | ||
黄风岭 | 第二十回 | 黄风洞黄风怪 | |
流沙河 | 第二十二回 | 卷帘大将沙悟净 | |
万寿山五庄观 | 第二十四回 | ||
白虎岭 | 第二十七回 | 白骨夫人 | |
黑松林 | 第二十八回 | 碗子山波月洞黄袍怪 | |
宝象国 | 第二十九回 | ||
平顶山 | 第三十二回 | 莲花洞金角大王、银角大王、压龙山九尾狐狸、狐阿七大王 | |
宝林寺 | 第三十六回 | ||
乌鸡国 | 第三十七回 | 狮猁王 | |
枯松涧 | 第四十一回 | 火云洞圣婴大王 | |
黑水河 | 第四十三回 | 泾河龙王第九子鼍龙 | |
车迟国 | 第四十四回 | 虎力大仙、鹿力大仙、羊力大仙 | |
通天河 | 第四十七回 | 莲花池金鱼 | |
金皘(鸊、兜)山 | 第五十回 | 金皘(鸊、兜)洞独角兕 | |
子母河 | 第五十三回 | 解阳山聚仙庵如意真仙 | |
西梁国 | 第五十四回 | 琵琶洞蝎子精 | |
草舍 | 第五十八回 | 六耳猕猴 | |
火焰山 | 第五十九回 | 翠云山铁扇仙 | |
祭赛国 | 第六十二回 | 乱石山碧波潭万圣龙王、九头虫 | |
荆棘岭木仙庵 | 第六十四回 | 十八公、孤直公、凌空子、拂云叟、杏仙 | |
小雷音寺 | 第六十五回 | 黄眉大王 | |
驼罗庄 | 第六十七回 | 红鳞大蟒 | |
朱紫国 | 第六十八回 | 赛太岁 | |
盘丝岭 | 第七十二回 | 盘丝洞蜘蛛精 | |
黄花观 | 第七十三回 | 百眼魔君 | |
狮驼国狮驼岭 | 第七十四回 | 狮驼洞青毛狮子怪、黄牙老象、云程万里鹏 | |
比丘国 | 第七十八回 | 白鹿、白面狐狸 | |
镇海禅林寺 | 第八十回 | 陷空山无底洞金鼻白毛老鼠精 | |
灭法国 | 第八十四回 | ||
隐雾山 | 第八十五回 | 折岳连环洞南山大王 | |
天竺国凤仙郡 | 第八十七回 | ||
天竺国玉华县 | 第八十八回 | 竹节山九曲盘桓洞九灵元圣 | |
天竺国金平府 | 第九十一回 | 青龙山玄英洞辟寒大王、辟暑大王、辟尘大王(俗称犀牛精) | |
天竺国百脚山布金禅寺 | 第九十三回 | ||
天竺国都 | 蟾宫玉兔 | ||
天竺国铜台府地灵县 | 第九十六回 | ||
天竺国灵山雷音寺 | 第九十八回 |
艺术成就
结构特点
《西游记》分为三大部分,前七回为第一部分,讲述了孙悟空的出身,经历和性格,主要事件是大闹天宫。第二部分是江流儿的故事,讲唐僧的出身,家世,魏征梦斩泾河龙、唐王入冥,为取经做伏笔。第三部分从第十三回到全书的末尾,写八十一难,取经成佛。第三部分为全书的重点,八十一难的描写,包括四十一个小故事,前后联系、互相串联。[2]:38-40
幻想丰富
《西游记》是中国神魔小说、神话文学以及浪漫文学的代表作。故事想像奇特,幻想丰富,情节神奇莫测,紧张曲折,布局严谨,文境恣肆,创造出无数引人入胜的故事,成功塑造许多生动的神话人物形象。
《西游记》创作了一个光怪陆离、神奇瑰丽的虚幻神话世界,有真有假,亦假亦真,有佛教的天堂地狱、道教的天宫神仙、民间的土地神、庙王,还有一群各色妖怪。人物塑造上,把人、神和动物原型的特点,巧妙的结合在一起。有浪漫主义的幻想,也有细节的合理和真实。浪漫主义的一个特点是人物形象的塑造。如:老鼠精住在无底洞;蝎子精有个蜇人的尾巴;白象王用鼻子卷人;狮子王一口吞入十万天兵;蜘蛛精的肚脐眼冒出蜘蛛丝,都符合动物的原型,也富有神奇的想象。浪漫主义的另一个特点是夸张的描写方法。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金箍棒可长可短,可大可小;芭蕉扇,可以把人扇出八万四千里,同时又可以含在嘴里;流沙河,飘不起鹅毛;火焰山可以融化任何物品;人参果是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2]:40-42
诙谐讽刺
《西游记》善于讽刺现实中的丑恶事物,并揭露可笑可鄙的现象,诙谐幽默惹笑。所描写的幻想世界和神话人物,都赋予人情世故的精神实质,和现实生活现实思想的基础,寄托了作者的美好愿望。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讽刺,以及严峻的批判艺术地结合起来,使不少章回妙趣横生,圆满地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鲜明爱憎。
诙谐、讽刺的语言是《西游记》的一个重要特点。从玉皇大帝、老君、如来佛祖、阿傩、迦叶、各国的国王都是作者笔下的讽刺对象,如猪八戒挖苦朱紫国王说:“这皇帝失了体统,怎么为老婆就不要江山?”;孙悟空在花果山时说“大王我是老孙,我们都姓孙,是二孙、三孙、细孙、小孙……家孙、一国孙、一窝孙!”[2]:42-48
语言生动
《西游记》用经过提炼加工的活口语写成,活泼生动,语言有散文、有韵语,汲取了民间说唱和方言口语的精华。善于运用对话形式,往往在对话中渗透人物的个性特征。书中夹杂不少诗词歌赋,而散文、韵文又穿插配合得非常自然。
《西游记》中的语言是口语化、通俗化、散文化和韵文化。如猪八戒骂孙悟空“破猴子!弼马温!”、“毛脸雷公嘴”;孙悟空叫土地神和老君、玉帝等是“老儿”。同时书中有许多方言,如:“拐呀拐的”、“蹦呀蹦的”、“溜呀溜的”。书中的谚语、俗语也是一大亮点,如“树大风高风撼树、人为名高名丧人”、“强龙不压地头蛇”、“大海里翻了豆腐船,汤里来,汤里去”。韵文化的句子主要表现为一些诗词歌赋的咏叹。如第十三回“双叉岭伯钦留僧”的诗句“寒飒飒雨林风、响潺潺涧下水。香馥馥野花开,密丛丛乱石磊。闹嚷嚷鹿与猿,一队队獐和鹿。喧杂杂鸟声多,静悄悄人事靡。那长老,战兢兢的不宁,这马儿,力怯怯蹄难举”[2]:48-58。
与大乘佛教不同之处
- 《西游记》中太上老君住在“离恨天兜率宫”里,而道教中的太上老君是居住在大赤天太清境[15],大乘佛教里,释迦牟尼成佛前,是住在兜率天,从兜率天降生人间成佛。未来成佛的弥勒,住在兜率天。
- 《西游记》中释迦牟尼佛跟阿弥陀佛是同一尊佛,释迦如来第一次见到孙悟空,自我介绍说道:我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释迦牟尼尊者,南无阿弥陀佛。
- 《西游记》中六道轮回是“行善的升化仙道,尽忠的超生贵道,行孝的再生福道,公平的还生人道,积德的转生富道,恶毒的沉沦鬼道”。而佛教的六道轮回是“1. 天道;2. 阿修罗道;3. 人道;4. 畜牲道;5. 饿鬼道;6. 地狱道。
影响、地位
衍生作品
版本
中国现存的古本有:
- 金陵世德堂本:今存最早刻本,现存刻本其中第76—80回,91—100回残缺。世德堂本《西游记》卷首有陈元之的序,云:“《西游》一书,不知其何人所为。或曰出天潢河侯王之国’,或曰出八公之徒,或曰出王自制。”
- 西游真诠:清朝陈士斌点评
- 华阳洞天主人校本
- 西游证道书
- 新说西游记
- 西游原旨:清朝内丹家刘一明的著名证道本,阐述道家金丹大道。
- 通易西游正旨
续书
在中国文学史上,《西游记》同其他小说一样,有众多的续书,最为著名的有以下三部,合称“《西游记》三大续书”。
- 《后西游记》,清代小说,作者不详,现存版本仅标明“天花才子评点”字样。
- 《续西游记》是《西游记》的一部续书,共一百回。
- 《西游补》明代章回体长篇白话神魔小说,《西游记》续书之一。明末清初董说(字若雨,法名南潜)作,共十六回。
其他作品也会借用《西游记》中的角色,如明代的《南游记》中出现了孙悟空,《薛丁山征西》中登场了取经回唐的唐三藏师徒四人跟红孩儿、铁扇公主母子。而《薛丁山征西》故事是距离《西游记》的事件53年后,其中铁扇公主是一位居住在火焰山的修行居士。樊梨花对阵五龙公主时受阻于其阵法,樊梨花派了秦汉及窦一虎请求协助;秦汉往西天观音寺,窦一虎则以土行术前往火焰山,商借芭蕉扇一用,承诺用毕即还,果真借得芭蕉扇。但回营覆令时被不明所以的善财童子(红孩儿)误会是贼,幸秦汉赶到化解误会。后破五龙阵之魔性火,由善财童子带回归还。[16][17][18]
到了近现代,与新兴的电影电视相结合,《西游记》又出现了各种不同的改编和续书。
译本
《西游记》还被翻译成了多种语言,译名也有多种:《圣僧的天国之行》,《一个佛教徒的天国历程》,《猴》,《猴王》,《猴与诸神魔历险记》。在其他国家,《西游记》最早的正式译本是18世纪中叶的日文译本。英译版则于1983年余国藩翻译完成,译名为《Journey to the West》。
参考文献
引用
- ^ 第7回“五行山下定心猿”;第19回有诗“金性刚强能克木,心猿降得木龙归。”;第32回“莲花洞木母逢灾”;第38回“金木参玄见假真”;第40回“猿马刀圭木母空”;第41回“木母被魔擒”;第47回“金木垂慈救小童”;第53回“黄婆运水解邪胎”;第76回“木母同降怪体真”;第85回“心猿妒木母”;第86回“木母助威征怪物,金公施法灭妖邪”;第88回“心猿木土授门人”;第89回“金木土计闹豹头山”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吴承恩. 《西游记》. 北京市: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年. ISBN 9787020070282 (中文(中国大陆)).
- ^ 余国藩:《余国藩西游记论集》,页206。
- ^ 余国藩:《余国藩西游记论集》,页210-211。
- ^ 袁世硕〈清代《西游记》道家评本解读〉曾指出:“有清一代道家垄断了《西游记》的评说。《西游证道书》首发其端,《西游真诠》大张其说,后出之评本均依从之,都是将《西游记》附会为隐喻道家的修炼之道的书,其目的就是借这部为人爱读的通俗小说,传布其教,招徕信徒,挽救道教日益衰落的历史命运。”
- ^ 柳存仁:《全真教和小说西游记》,《和风堂文集》下
- ^ 余国藩:《余国藩西游记论集》,页207-208。
- ^ 李安纲:《苦海与极乐》
- ^ 郭健:〈《西游记》中“真经”的内丹学含义〉
- ^ 陈洪:〈论《西游记》与全真教之〉
- ^ 第六回:“老君道……左膊上取下一个圈子……一名‘金钢琢’,又名‘金钢套’。当年过函关,化胡为佛,甚是亏他。”
- ^ 第七回:“如来闻说,即对众菩萨道:“汝等在此稳坐法堂,休得乱了禅位,待我炼魔救驾去来。”……如来不敢违悖,即合掌谢道:“老僧承大天尊宣命来此,有何法力?还是天尊与众神洪福。敢劳致谢?””
- ^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 ^ 苏兴在〈《西游记》对明世宗的隐喻批判和嘲讽〉引《万历野获编》卷二一《 幸秘方见幸》所记考证:“世宗接待陶仲文虽然比玉帝接待太上老君,车迟国王,比丘国王对妖道要有些身份,但由于陶仲文献房中秘方和传授房中术之功,‘必于门庭握手方别’带点现代洋味的迎送方式,其谄媚道士的神情灼然可见。至此,明世宗已与玉帝、车迟国王、比丘国王难分彼此,融为一体了。明世宗信道的本质,包括《明史记事本末》在内的有关明代历史著述,多言之暗昧,只说他求神仙,希延年益寿等。读者往往误以为明世宗不理朝政,是为了专意清修而清心寡欲。孰知恰恰相反,不但不清心寡欲,反而是借方士献的房中秘方多迩女色,无节制的纵欲。所谓延年益寿仅是壮阳的代名词。”
- ^ 大赤天太清境. [2023-1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12).
- ^ 第六十一回〈樊梨花一打五龍陣 竇一虎求借芭蕉扇〉. 《薛丁山征西》. [2022-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07).
- ^ 第六十二回〈善才途中戰秦漢 五公主陣上收寶〉. 《薛丁山征西》. [2022-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07).
- ^ 第六十三回〈元帥營中產薛強 善才大破五龍陣〉. 《薛丁山征西》. [2022-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07).
来源
- 余国藩 著,李奭学 译:《余国藩西游记论集》(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9年).
- 余国藩 著,李奭学 译:《红楼梦、西游记及其他》(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
- 孙立川:《西游记辨证》(香港:香江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
- 中野美代子 著,王秀文 等 译:《西游记的秘密》(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 胡适:《西游记考证》,1923年.
- 《〈西游记〉作者之谜》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社会科学报》,1996年12月12日.
- 刘怀玉:《吴承恩论稿》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 刘毓忱:《论〈西游记〉及其他》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年.
- 蔡铁鹰:《〈西游记〉成书研究》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
参见
延伸阅读
[在维基数据编辑]
外部链接
- 西游记在线阅读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简体中文)
- 曹仕邦:〈谈谈百回本《西游记》的故事背景与主要情节来源〉
- 曹仕邦:〈谈西游记中某些情节的来源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刘琼云:〈圣教与戏言——论世本《 西游记》中意义的游戏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柳存仁:〈《西游记》简本阳(至和)、朱(鼎臣)二本之先后及简繁本之先后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西游记宫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中国江苏省淮安楚州西游记研究会网站
- 大道西游记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展示《西游记》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