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学校友列表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此列表收录在香港中文大学毕业的知名、公众人物。栏目中的校友包括香港中文大学以及崇基学院、新亚书院、联合书院。但是尚未完全涵盖崇基学院和联合书院前身的13所清朝、民国的基督教大学、广州、上海的5所民国私立大学;亦尚未涵盖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知名校友。

演艺界

学术界

补习界

出版界

广播及新闻界

政治界

法律界

  • 林森,化学系毕业 (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 (英格兰威尔斯事务及讼辩律师、爱尔兰事务律师、美国律师、中国律师、中国专利律师) ,[7]香港历史上首位中国专利代理及诉讼律师,香港专利师协会的副主席。香港中国专利代理师协会的主席[8][9][10]
  • 王鸣峰,工商管理毕业(联合书院),为香港资深大律师,罗德学人,大律师公会的中国业务发展委员会主席。[11]

警界

商界

文化界

  • 陈隽骞,香港钢琴家
  • 何藩,著名摄影家、电影导演
  • 黄易,香港玄幻武侠小说家,艺术系毕业
  • 尊子,香港政治漫画家,艺术系毕业
  • 黄碧云,香港作家,新闻系毕业
  • 李敏,香港流行音乐填词人、作家、编剧、电台、电视节目主持人,新闻及传播学系毕业
  • 刘细良JP,香港跨媒体时事评论家,历史系毕业、前商业一台节目及发展总监
  • 梁文道,香港跨媒体文化人、素有“道长”之称,哲学系毕业
  • 邵国华,香港作家、电影编剧,社会学系毕业
  • 庄梅岩,香港舞台剧编剧,心理学系毕业
  • 王贻兴,香港流行作家、电视节目主持人,中文系毕业
  • 徐沛之,书法家
  • 陈心遥,香港电影监制及编剧、流行音乐作词人,人类学系毕业
  • 关展博,香港电视剧、舞台剧编剧,新闻系毕业

哲学界

体育界

其他

崇基学院和联合书院前身的13所清朝、民国的基督教大学、广州、上海的5所民国私立大学

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即为现今中大崇基学院前身)

就读于之江大学(即为现今中大崇基学院前身)

就读于华西协合大学(即为现今中大崇基学院前身)

  • 马临,香港生物化学家,香港中文大学第二任校长。

就读于岭南大学 (广州)(即为现今中大崇基学院前身)

就读于金陵大学(即为现今中大崇基学院前身)

  • 张德慈,农业学家、环境学家、生物学家、植物遗传学者。
  • 李景均,遗传学家和生物统计学家,匹兹堡大学终身教授,就读于金陵大学(即为现今中大崇基学院前身)。
  • 李卓皓,生物学家,就读于金陵大学(即为现今中大崇基学院前身)。
  • 李卓敏,教育家、工商管理学家和经济学家、香港中文大学创校校长,就读于金陵大学(即为现今中大崇基学院前身)。
  • 杭立武,中华民国教育家、政治学家、政治家、外交家,就读于金陵大学(即为现今中大崇基学院前身)。
  • 左天觉,农学家,烟草专家,植物生理学家,就读于金陵大学(即为现今中大崇基学院前身)。
  • 蒋彦士,曾任中华民国教育部部长、外交部部长、总统府资政,就读于金陵大学(即为现今中大崇基学院前身)。
  • 王应睐,生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就读于金陵大学(即为现今中大崇基学院前身)。
  • 马保之,农学家,就读于金陵大学(即为现今中大崇基学院前身)。
  • 南怀瑾,教育家、学者、作家,就读于金陵大学(即为现今中大崇基学院前身)。
  • 陶行知,中国著名教育家,就读于金陵大学(即为现今中大崇基学院前身)。
  • 刘伯明,哲学家,教育家,就读于金陵大学(即为现今中大崇基学院前身)。
  • 程千帆,中国文史学家,就读于金陵大学(即为现今中大崇基学院前身)。
  • 孙明经,中国教育家,就读于金陵大学(即为现今中大崇基学院前身)。
  • 刘国钧,中国企业家,就读于金陵大学(即为现今中大崇基学院前身)。
  • 吴德耀,教育家、政治学家,就读于金陵大学(即为现今中大崇基学院前身)。
  • 牟复礼,美国儒学学者、汉学家、中国学家、东亚学家,就读于金陵大学(即为现今中大崇基学院前身)。
  • 程抱一,法国著名华裔作家、诗人、书法家、法兰西学术院院士,就读于金陵大学(即为现今中大崇基学院前身)。
  • 章之汶,就读于金陵大学(即为现今中大崇基学院前身)。
  • 蒋亦元,中国农业工程专家,东北农业大学教授,就读于金陵大学(即为现今中大崇基学院前身)。
  • 戚寿南,著名医学家、医学教育家。中国现代内科医学的奠基人,就读于金陵大学(即为现今中大崇基学院前身)。
  • 戴安邦,中国无机化学家、化学教育家、南京大学教授,就读于金陵大学(即为现今中大崇基学院前身)。
  • 魏荣爵,中国声学家、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就读于金陵大学(即为现今中大崇基学院前身)。
  • 沈嵩生,电影教育家、文艺理论家,就读于金陵大学(即为现今中大崇基学院前身)。
  • 王绳祖,中国历史学家、国际关系史学家、中国国际关系史学的奠基人,就读于金陵大学(即为现今中大崇基学院前身)。
  • 彭珮云,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就读于金陵大学(即为现今中大崇基学院前身)。
  • 简立,就读于金陵大学(即为现今中大崇基学院前身)。
  • 蒋纬国,曾任国家安全会议秘书长、国防部联合作战训练部主任、联勤总司令、三军大学校长,就读于东吴大学 (苏州)(即为现今中大崇基学院前身)。
  • 程金冠,中国短跑运动员,就读于东吴大学 (苏州)(即为现今中大崇基学院前身)。
  • 倪征,中华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法学家,曾任国际法院法官,就读于东吴大学 (苏州)(即为现今中大崇基学院前身)。
  • 李浩培,中国国际法学家。瑞士国际法研究院院士,就读于东吴大学 (苏州)(即为现今中大崇基学院前身)。
  • 谢东闵,前中华民国副总统、实践大学创办人,就读于东吴大学 (苏州)(即为现今中大崇基学院前身)。
  • 谈家桢,著名遗传学家,“中国遗传学泰斗”,就读于东吴大学 (苏州)(即为现今中大崇基学院前身)。
  • 杨铁梁,前香港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香港红十字会主席,就读于东吴大学 (苏州)(即为现今中大崇基学院前身)。
  • 周宏涛,前行政院主计处主计长、财政部次长、国民党副秘书长,就读于东吴大学 (苏州)(即为现今中大崇基学院前身)。
  • 赵朴初,中国社会运动家、宗教领袖、诗人、书法家、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第六至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就读于东吴大学 (苏州)(即为现今中大崇基学院前身)。
  • 端木恺,安徽大学法学院院长、行政院参事、行政院会计长、国策顾问、在台复校最力校友,有“再创办人”之称,就读于东吴大学 (苏州)(即为现今中大崇基学院前身)。
  • 高文彬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检察官向哲浚的英语翻译、秘书,找出百人斩杀人竞赛的证据,就读于东吴大学 (苏州)(即为现今中大崇基学院前身)。
  • 查良镛,武侠小说作家、香港新闻、文艺界创办人及评论家,就读于上海东吴大学法学院。
  • 桂裕,国民党元老、法学家,就读于东吴大学 (苏州)(即为现今中大崇基学院前身)。
  • 贾玉铭,中国基督教新教福音派神学家、解经家,就读于齐鲁大学(即为现今中大崇基学院前身)。
  • 徐志摩,中国著名新月派现代诗人,散文家,就读于沪江大学(即为现今中大崇基学院前身)。
  • 唐涤生,著名粤剧剧作家,就读于沪江大学(即为现今中大崇基学院前身)。
  • 戴琳,就读于沪江大学(即为现今中大崇基学院前身)。
  • 李公朴,中国社会教育家,中国民主同盟的发起人和领导人之一,就读于沪江大学(即为现今中大崇基学院前身)。
  • 吴经熊,中华民国法学家,就读于沪江大学(即为现今中大崇基学院前身)。
  • 吴嵩庆,企业家,为台湾钢铁业的先驱,就读于沪江大学(即为现今中大崇基学院前身)。
  • 夏志清,中国文学评论家、教授,就读于沪江大学(即为现今中大崇基学院前身)。
  • 邓家栋,中国血液学家、曾任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副校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就读于沪江大学(即为现今中大崇基学院前身)。
  • 徐次达,就读于沪江大学(即为现今中大崇基学院前身)。
  • 冯亦代,中国作家、翻译家、出版家,就读于沪江大学(即为现今中大崇基学院前身)。
  • 张资珙,中华民国外交官、曾任中华民国外交部部长,就读于沪江大学(即为现今中大崇基学院前身)。
  • 程及,就读于沪江大学(即为现今中大崇基学院前身)。
  • 朱抚松,曾任中华民国外交官、中华民国外交部部长,就读于沪江大学(即为现今中大崇基学院前身)。
  • 李道豫,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官(即为现今中大崇基学院前身)。
  • 龚祥瑞,中华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学家,就读于沪江大学(即为现今中大崇基学院前身)。
  • 陈廼沅,就读于沪江大学(即为现今中大崇基学院前身)。
  • 李储文,中国共产党高级官员,曾任上海市革命委员会外事办公室主任、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社长、全国政协委员,就读于沪江大学(即为现今中大崇基学院前身)。
  • 周联华,为教师、基督新教浸信会牧师、传教士与神学家,曾任蒋介石家族三代专任牧师,就读于沪江大学(即为现今中大崇基学院前身)。
  • 张蔚观,就读于沪江大学(即为现今中大崇基学院前身)。
  • 文忠杰,外科医生、医学家、曾任国防医学院及三军总医院外科主任,被称为“台湾外科教父”,就读于沪江大学(即为现今中大崇基学院前身)。
  • 刘元方,中国放射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就读于沪江大学(即为现今中大崇基学院前身)。
  • 许地山,中国作家、学者,就读于燕京大学(即为现今中大崇基学院前身)。
  • 郑念,女作家,就读于燕京大学(即为现今中大崇基学院前身)。
  • 冰心,中国现代作家,就读于燕京大学(即为现今中大崇基学院前身)。
  • 周南,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副部长、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就读于燕京大学(即为现今中大崇基学院前身)。
  • 赵兰坤,为连震东之妻,连战之母,就读于燕京大学(即为现今中大崇基学院前身)。
  • 杜联喆,旅美汉学、历史学者,就读于燕京大学(即为现今中大崇基学院前身)。
  • 房兆楹,历史学家,明、清史权威学者,就读于燕京大学(即为现今中大崇基学院前身)。
  • 沈昌焕,中华民国著名外交官,就读于燕京大学(即为现今中大崇基学院前身)。
  • 黄华,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就读于燕京大学(即为现今中大崇基学院前身)。
  • 俞启威,中国共产党高层领导人之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任天津市市长,就读于燕京大学(即为现今中大崇基学院前身)。
  • 沈剑虹,中华民国政治人物、外交官,曾为末任驻美大使,就读于燕京大学(即为现今中大崇基学院前身)。
  • 余梦燕,知名女报人,就读于燕京大学(即为现今中大崇基学院前身)。
  • 魏景蒙,曾任中华民国第六任行政院新闻局局长及总统府国策顾问,就读于燕京大学(即为现今中大崇基学院前身)。
  • 侯祥麟,中国化学工程学家、石油化工科学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就读于燕京大学(即为现今中大崇基学院前身)。
  • 谭其骧,中国著名历史学家、中国历史地理学主要奠基人,就读于燕京大学(即为现今中大崇基学院前身)。
  • 罗香林,新亚书院教授、香港大学中文系教授,就读于燕京大学(即为现今中大崇基学院前身)。
  • 翁心植,中国医学家,内科专家,就读于燕京大学(即为现今中大崇基学院前身)。
  • 王夔,中国无机化学家,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就读于燕京大学(即为现今中大崇基学院前身)。
  • 翁独健,中国史学家、教育家,就读于燕京大学(即为现今中大崇基学院前身)。
  • 周一良,中国历史学家,就读于燕京大学(即为现今中大崇基学院前身)。
  • 李慎之,国际问题专家,就读于燕京大学(即为现今中大崇基学院前身)。
  • 蒋彦永,中国当代著名外科医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就读于燕京大学(即为现今中大崇基学院前身)。
  • 褚圣麟,中国物理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就读于燕京大学(即为现今中大崇基学院前身)。
  • 张文裕,中国高能物理学家、中国宇宙线研究和高能实验物理的开创人之一,就读于燕京大学(即为现今中大崇基学院前身)。
  • 王承书,中国核物理学家,曾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就读于燕京大学(即为现今中大崇基学院前身)。
  • 黄昆,中国物理学家、中国固体物理学和半导体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就读于燕京大学(即为现今中大崇基学院前身)。
  • 吴兴华,现代文学家及诗人,就读于燕京大学(即为现今中大崇基学院前身)。
  • 王世襄,中国文史学者,文物收藏家、鉴赏家,就读于燕京大学(即为现今中大崇基学院前身)。
  • 阮铭,政治学者以及政治评论家,据称是中国共产党前书记胡耀邦的“智囊”,就读于燕京大学(即为现今中大崇基学院前身)。
  • 侯仁之,中国历史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就读于燕京大学(即为现今中大崇基学院前身)。
  • 周汝昌,红学家、作家,就读于燕京大学(即为现今中大崇基学院前身)。
  • 连士升,新加坡著名报人和作家,就读于燕京大学(即为现今中大崇基学院前身)。
  • 薛寿生,教育家、曾任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系教授、新加坡南洋大学校长,就读于燕京大学(即为现今中大崇基学院前身)。
  • 司徒乔,现代画家,就读于燕京大学(即为现今中大崇基学院前身)。
  • 江平 (学者),中国著名民法学者,有“民法泰斗”之称,曾任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就读于燕京大学(即为现今中大崇基学院前身)。
  • 孙道临,中国大陆演员、配音演员、导演,就读于燕京大学(即为现今中大崇基学院前身)。
  • 张继高,新闻工作者、作家、评论家,就读于燕京大学(即为现今中大崇基学院前身)。

资料来源

  1. ^ 存档副本. [2018-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2). 
  2. ^ 吴伦霓霞. 邁進中的大學: 香港中文大學三十年. 香港: 中文大学出版社. 1993: 68. ISBN 9789622016057. 
  3. ^ 王宏志. 中國文化的傳承與開拓: 香港中文大學四十周年校慶國際硏討會論文集. 香港: 中文大学出版社. 2003: 13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08). 
  4. ^ [许金山案:许与女生婚外情 家产拒分半无离婚]
  5. ^ 蘇慶祥 (PDF). [2021-03-0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2-06-26). 
  6. ^ 人物系列:矢志堅守崗位,政治記者創辦巴士的報. 六四屠殺後,記者盧永雄矢志堅守崗位,說逐漸學懂如何務實應對新宗主國,在限制中爭最大自主,避免刺激中央。後來輾轉創辦了巴士的報。. [2021-10-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6). 
  7. ^ 存档副本 (PDF). [2016-04-0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8-06). 
  8. ^ 存档副本. [2016-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17). 
  9. ^ 存档副本. [2016-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4). 
  10. ^ 存档副本. [2020-09-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04). 
  11. ^ 存档副本. [2022-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