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讨论:中法战争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本条目页依照页面评级标准评为乙级
本条目页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台湾专题 (获评乙级中重要度
本条目页属于台湾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台湾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乙级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已评为乙级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中重要度
欧洲历史专题 (获评乙级高重要度
本条目页属于欧洲历史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欧洲历史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乙级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已评为乙级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高重要度
中国专题 (获评乙级高重要度
本条目页属于中国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中国领域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乙级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已评为乙级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高重要度
法国专题 (获评乙级中重要度
本条目页属于法国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法国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乙级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已评为乙级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中重要度
越南专题 (获评乙级高重要度
本条目页属于越南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越南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乙级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已评为乙级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高重要度

Untitled

中法战争(就战争本身而言)的倒底是谁胜了?是中国胜了,法国胜了,还是其实没有胜利一方?在英文维基的此条目中,有个叫UberCryxic的人一直将表格中的结果改为“法国胜利”(French Victory),是否正确?--Wengier留言) 21:32 2006年7月29日 (UTC)

  • 中法战争双方互有胜败(海战法军大获全胜,陆战清军在越南、云南获胜,台湾战事则互有胜败),所以最后是签定条约,只是该条约对中国方面十分不利。因此严格来说是签定停战协议,那位编辑者的写法显然错误。--阿儒 | 这里泡茶 22:04 2006年7月29日 (UTC)
自从上次英文维基的此条目中战争的结果被改为“签定停战协议”(negotiated cease-fire)后,看起来与UberCryxic又发生了争议,他认为虽然签定了停战协议,但仍然坚持战争胜利的一方是法国。UberCryxic提出的理由见英文维基中此条目的讨论页:en:Talk:Sino-French War。如有必要,不妨去澄清一下。--Wengier留言) 23:02 2006年8月23日 (UTC)

现在English wikipedia上的本条目是一派胡言

那些人只看著1884年的战果,这是错误的,这样算下来二次大战德国赢了苏联,荒谬得很。中法战争打到1885年,参见西仔反镇南关之战镇海之战条目,法国已经一败涂地,唯一一个能打胜仗的孤拔也要死了,剩下些残兵败将,又没有军费(法国内阁以超过2/3的多数,306对149的票数否决给中法战争中的法军继续军费支持),连炮弹都买不了的军队,还打什么打?

如果不是李鸿章,法国陆军在越南只有被赶下海的结果,在澎湖的海军也大部生病失去战斗力(他们确实在4月14日就单方面停火不打了,自说自话的单方面结束了战争)。打个比方,二次大战苏联要是也有李鸿章这号人,就是苏军打到波兰以后就和德国议和,没见过如此作践自己的民族的“外交家”。现在还被人反咬一口。—霍枯燥 2007年4月24日 (二) 05:51 (UTC)[回复]

等我写完中文的有关中法战争的主要条目再说。现在被宋代和金代的条目拖住,没有太多的时间写这些清末的条目。—霍枯燥 2007年4月24日 (二) 07:21 (UTC)[回复]

我不想卷入民族主义的争端,在此只提个建议:去翻翻中法侵台档或相关研究书籍,你会发现法国的海军远比你想像的强势许多。
我曾为这个条目收集过资料,打算一次写完相关条目,不过因为一些原因没完成,很高兴看到有人愿意把相关条目的内容补完。--阿儒 | 这里泡茶 2007年4月24日 (二) 11:18 (UTC)[回复]
法国陆海军的武器都比清军强势许多,这是史实,所以清军死伤较多,和二次大战苏联的胜利是一个性质。但是,法国本土远在万里,其军队除了孤拔等几个冒险家,并无决战到底的决心。尤其是1885年3月30日以后没了军费,孤拔也立刻将死,这个仗已无法再打,法军前景不是黯淡,而是已经认输。李鸿章突然送给人家一个大礼,人家事后只当是应该得到的,并不领这份情(政治本来如此,谁让你自杀的?)。李的一生,都是靠一味龟缩来搞外交,这次是很过份的一次,非但左宗棠不敢相信,就是张之洞也被激怒。—霍枯燥 2007年4月24日 (二) 11:30 (UTC)[回复]
不能完全这样说。首先,李在北京,加上清朝的通讯设施远法国差,前线的战况并不清楚,误判的可能性自然高出许多,所以战后清军第一件事情就在江南和台湾是铺设电报线。其次,法国海军打垮舰队后随时能北上炮轰北京,这对北京而言是个压力,如果陆战战况持续不明,时间越拖下去北京当局的压力只会越大。最后,李鸿章依淮军起家,在太平天国时期见试过法军的战力,对于法军多少有些担忧。这样看来,李会急著谈和不是没道理的。维基不是谈历史的地方,我就先打住了,只希望阁下写这条目时尽量避免参入个人好恶,这样我就宽心了。--阿儒 | 这里泡茶 2007年4月24日 (二) 21:42 (UTC)[回复]

1. “前线的战况并不清楚,误判的可能性自然高出许多,所以战后清军第一件事情就在江南和台湾是铺设电报线。”

这个问题在镇南关之役时虽然还有,但并不像你想得那么糟糕。据《中国近代战争史》:“1885年初,(广西崇左市)龙州至(越南境内)宣光前线始通电报”。龙州即崇左市龙州县,就在中越边境上,并非大都市,也早有电报通讯了,此时更是通讯通到了越南前线(当时冯子材已经打到河内)。1884年时,情况是很糟糕,这是史实;但1885年时,中国军队的各个环节都开始赶上,这也是史实。关键一点就是不要老是拿1884年的战况来判断1885年的局势,这显然是错误的。

2. “法国海军打垮舰队后随时能北上炮轰北京,这对北京而言是个压力,”

这个可能性是0。孤拔的远东舰队3月初在浙江镇海之战中吃了大亏,3月底攻下了澎湖孤岛,滞留在澎湖养精蓄锐,结果什么都没养出来,倒养出一堆瘟疫来(见“西仔反”条目)。这个瘟疫也许是托辞,如果瘟疫不存在,则孤拔就必定是在镇海之战中被守备吴杰的一炮打成重伤而死。不管怎么假设,法远东舰队已经没有实力北上攻下镇海一个小小堡垒,枉谈天津北京,孤拔也许有此梦想,但无法实现。

3. “李鸿章依淮军起家,在太平天国时期见试过法军的战力,对于法军多少有些担忧。这样看来,李会急著谈和不是没道理的。”

看李鸿章一生,一个较普遍的说法是“内战内行,外战外行”:内战杀太平军、捻军,他带领淮军是毫不畏惧,攻为主守为辅;可是一到外战,如果不算小打小闹的冲突,看他一生主导的外战大战役,宗旨一直是“胆怯龟缩,只守不攻”,战胜对方的记录是0,可谓完败。关键是李鸿章完败的同时,有人大胜,一对比就见真章了。
1876年收复新疆,让李鸿章来管,必定完败,但左宗棠大胜;
1884年中法战争,让李鸿章的心腹潘鼎新来打,一路完败从河内退到镇南关,但1885年让张之洞的心腹冯子材、左宗棠的心腹王德榜来打,一路大胜从镇南关打到河内。
1885年左宗棠死湘军楚军失势。李鸿章倒好,虽然他看中的潘鼎新一军在中法战争中表现极差,刘铭传一军表现一般,但战后的好处却全归了李鸿章,军费全用来建他的北洋水师。按李鸿章用人的眼力,一个问题就是:让李鸿章来主外战,能有好结果吗?结果是没有。1885年1891年,李鸿章花了比日本多一倍的银子,建了一个完败的海军和陆军。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李鸿章老先生仍然还是老一套,保存实力,一味龟缩。当然,进攻方有一定的实力,这仗不好打。但李鸿章这种打法,百战百败是肯定的。假设我们替他开脱,认为他的优点是打仗谨慎,可要像他一样,等自己的实力大过对方几倍才能战胜对方,这有得李鸿章等上几百年了。恰巧在新疆之战和中法战争中,还有完全相反的例子说明进攻方并非不可战胜,1885年的法国是欧洲二流强国(大败于普鲁士才15年,元气未复),只要别让李鸿章统帅潘鼎新这种人,而用左宗棠统帅冯子材、王德榜这种人就行了。1894年的日本,实力更在中国之下,李鸿章在甲午用陆军统帅叶志超、海军统帅丁汝昌,目盲乎?习惯乎?自虐乎?

4. “维基不是谈历史的地方,我就先打住了,只希望阁下写这条目时尽量避免参入个人好恶,这样我就宽心了。”

人人皆有观点,关键是说出的话要有史实为依据,以中立客观的方式表达出来。“维基不是谈历史的地方”?这个说法比较不能赞同。作为百科,维基是写史实的地方,评价一个人,要看其人的作为;手中有权的,要看其人下的命令产生了什么结果。只要不是空口白话地诬陷,对其人的负面评价、正面评价不妨都写上。我对李鸿章的评价是负面的,写的也是史实,并没有编造什么东西去诬陷他,他干过的事由后人评说是很正常的;阁下有正面评价,只要是史实,也不妨写上。至于“宽心”云云,太离题了。—霍枯燥 2007年4月24日 (二) 23:19 (UTC)[回复]

《中国近代战争史》一书中的关于法军清军武器对比

(一)法军概况及其远征军的编成

在发动中法战争时,法国已从普法战争失败所造成的窘境中摆脱出来,军事力量有所恢复,但并不十分强大。普法战争前,法国有步兵三百七十六营,加上其它部队,约有常备军六十万人。普法战争失败后,为了适应殖民战争和对付普鲁士军事威胁的需要,法国加紧进行军事制度的各种改革。废止代役兵制度,恢复十八世纪末法国革命时期首创的国民义务兵役制,规定男子自二十岁至四十五岁止,凡符合当兵条件者,都有服兵役的义务,一律不准替代赎免。由于实行举国皆兵的制度,每年可招新兵十五万人,保证了充足的常备军现役兵源和战时大量扩编部队的需要。根据1875 年通过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法国总统为全军最高统帅,指挥海陆军全部。有关国防的重大事项,由高级国防会议决定。高级国防会议由内阁总理主持,有外交、财政、陆军、海军、殖民等各部部长参加。法国陆军分本国军及殖民地军二种。本国军由步、骑、炮、工、宪、辎重、经理、卫生诸兵种组成,殖民地军只有步、骑、炮、工、经理、卫生诸兵种。

在武器方面,法国在弥补了普法战争的损失之后,从1875 年开始,又逐渐依靠自己的军事工业所生产的新式枪炮把军队重新装备起来。到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初,法国能生产口径三十七到三百二十毫米的各种火炮,其性能与英国的阿姆斯特朗炮及德国的克虏伯炮不相上下。法军轻武器主要是夏什普式中心发火击针后装线膛枪,口径十一毫米,射速为每分钟七发,射程一千八百米。此外,还有克罗帕契克连发枪和哈齐开斯机关炮(机关枪的前身)等。普法战争后,法国海军舰艇工业也有较大发展。1873年,法国首建钢甲舰,至1881年,便能建造万吨级军舰,装甲厚达十五英寸,航速达十四节。舰艇主要装备口径一百至一百九十毫米的中重型火炮和三十七、五十七毫米的速射炮。速射炮的射速每分钟四十至六十发。

当时,法国扩军备战的军费开支是相当惊人的。据统计,1883年法国陆军经费为五亿八千四百万法郎,海军经费为两亿零五百万法郎,共七亿八千九百万法郎,占国家总开支的22%强。正因为这样,法国政府有恃无恐地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

但是,法国为巩固和扩大其在非洲的殖民掠夺,占用了不少兵力,加上财力毕竟有限,又要防备德国的进攻,不可能派出大量军队远涉重洋来远东作战。因此,中法战争过程中,法国远征军的兵力是逐次增加的,总兵力最多时也只有两万余人。在大举进犯北宁中国防军时,法国远征军司令部下辖两个旅和一个内河舰队。每旅辖三个步兵团和炮兵、骑兵、工兵、电信兵等部队。步兵、骑兵全部装备后装线膛步沧以及少数机关枪。炮兵每连有火炮六门,射程最大的可达十公里,有的是连珠炮(机关炮)。

法国远征军主要由三部分人组成:本国兵约占三分之一;雇佣兵(由欧洲其它国家招募来的流氓打手)为数不多;附庸兵(阿尔及利亚和越南人)数量最大。这几种成分的军队待遇各不相同,装备、补给也不一样,因而互有矛盾。


(二)清军概况

中法战争时期,中国的洋务运动正处于发展阶段。当时,除江南制造总局、金陵制造局、福建船政局、天津机器局四大兵工厂以外,还在全国各地建立了规模较小的地方性兵工厂,仿制各种近代枪炮,并大量从外国进口武器,从而使军队装备有了较明显的改善。进口的步枪主要有英国1871 年式马梯尼—亨利、李·恩飞后装枪,法国1866年式和1876年式夏什普击针后装枪,奥地利的曼利夏后装枪,美国的林明敦后装枪等。进口的火炮主要有英国阿姆斯特朗炮厂、德国克虏伯炮厂生产的各种口径的后装钢炮,美国的诺登飞和加特林机关炮等。仿制的近代枪炮也为数不少。其中江南制造总局在1867— 1884年共生产了各种步枪近三万五千支,各种炮二百门。但由于生产和进口的新式武器有限,远难满足全国军队的需要。据李鸿章当时奏称:“近年北洋购新式枪皆精坚适用,淮、练各军皆改习洋操;而滇、粤、闽、浙防军器械缺乏,操法尚未讲求。”因此,和法国侵略军相比,清军不但组织编制和训练等方面相形见绌,在武器装备方面也差距很大。陆军武器土洋参杂,既有后装枪炮,又有不少刀矛、鸟枪、土枪等,且式样繁杂,质量较差,又无统一的后勤机构保障作战供应。这些,都使军队作战行动受到影响。

参加中法战争的中国军队主要是练军和勇营。勇营包括湘军、淮军和由湘淮军演变而成的防军,以及大量临时招募成军的地方部队。这些军队的营制饷章大体都沿袭湘军旧制,均以营为单位。营一般辖前、后、左、右四哨。各营兵额,大营约五六百人,小营约二三百人。战争过程中,由总督、巡抚或提督负责指挥一个方向的作战,统领数营以至数十营的兵力。“而兵与兵不相习,将与将不相能,统帅、疆臣又复观望迟徊,各怀畛域”,极大地影响了军队的指挥和协同作战。

除陆军外,中国海军也部分地参加了战斗。早在光绪初年,清廷鉴于日军依仗军舰侵扰台湾,即有加强海防之议,认为“海防关系紧要,既为目前当务之急,又属国家久远之图,……亟宜未雨绸缪,以为自强之计。”1875 —1879年间,清廷对海防事宜抓得较紧,曾多次谕令北洋大臣李鸿章、南洋大臣沈葆桢认真筹办。初未形成舰队,南北洋大臣分别向外国订购和自造舰只,自行节制。后由沈葆桢等倡议,经总理衙门核准,每年从关税和厘金中调拨四百万两作为筹建海军的专款,拟于十年内建成北洋、南洋、粤洋海军三大支。由于经费有限,建设的重点始终放在北洋。1879年,清廷鉴于海军建设进展缓慢,又令福建船政局将当时已有轮船先行练成一军,以备不虞。中法战争前夕,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初步形成,分别由北洋大臣李鸿章、南洋大臣曾国荃、福建船政大臣何如璋掌握。三支海军各有舰船十余艘,大多购自外洋,质量较好的铁甲舰以北洋居多,南洋次之。

中法战争时期,有线电报已成为军队指挥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也开始采用这一手段,从而打破了几千年来单纯依靠驿站传递命令和报告的状况。从1881 年底上海至天津的电报线路正式启用开始,两三年后,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福州、武汉等大城市之间,以及广州与龙州、天津与山海关等地之间,都建立了电报联系。不过,云南以及北圻战场方面,尚未通报,仍靠驿递,以致“奏折往返须五十余日。滇桂军队相距远,常月余不通问”。迨至1885年初,龙州至宣光前线始通电报。----2007年4月24日 (二) 11:43 霍枯燥

请教一下能否将两幅图片上载wikimedia

镇南关清军布防图

镇南关大捷图

这里请教一下具体过程,原因是我上载这种图片从来没成功过,中文管理对图片版权的解释不能令我满意。很多古图无法上载,造成中文wiki的图片缺乏,都是从english wiki那里抄来。—霍枯燥 2007年4月24日 (二) 11:35 (UTC)[回复]

黑旗军大战法国黑人兵 看看谁较黑?

  • 晚清五场对外战争,清法战争过程应是最精彩,拍成电影会相当过瘾!关键还是在剧本,剧本写得好,会胜过谢晋导电影鸦片战争!法军援兵是东非外岛马达加斯加黑人兵;黑人晚上在黑夜森林里攻击清军,……太黑啦!可是黑旗军还是战胜黑人兵,嘿嘿!

。—裕纶 2007年12月11日 (二) 18:35 (UTC)[回复]

关于《法安第二次顺化条约》的一些疑问

在中文维基显示是1884年6月6日,由越南宪宗忠皇帝Nguyễn Ưng Lịch签订的,但问题是,当时宪宗并未登位。当时的在位者是简宗毅皇帝。不过,在下在留意到英文维基条目en:Kien Phuc时,发现有一条Harmond Treaty,不过并不是他所签订的,更何况他是一位反法主义者,更没可能签订。而签订这条Harmond Treaty的,是废帝阮福洪佚,但他在位时间,根据越文维基vi:Hiệp Hòa,是在1883年7月30日11月29日期间在位。

所以,其实,这条条约的确实资料是如何? 是谁签的? 何时签的? 和Harmond Treaty有关系吗?

滇魂 (留言) 2008年6月10日 (二) 15:37 (UTC)[回复]

“中法战争应该正名为清法战争,因为当时只有大清帝国(清国),中国还没有成立。”???

“中法战争应该正名为清法战争,因为当时只有大清帝国(清国),中国还没有成立。”???这是某编者荒谬绝伦的原创研究,历史上多个王朝都自称“中国”,清朝也自称“中国”,与西洋签订条约时使用“China”这个名字,china就是中国!!!什么叫“中国还没有成立”??即使你排满也不能这样歪曲历史,隐瞒历史真相!!!

让历史可以回到历史发生的当下去讨论

在“维基百科:格式手册/两岸四地用语”中,有这么一段:

在描述国家或政权时,应尽量以确切的国家或政权名称取代“中国”一词,以避免歧义。如:“大清/清朝”、“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等。

这是最能避免歧义,且能表达出历史发生当下的描述方式。清法战争、清日战争,改成了中法战争、中日战争,让读者难以将自己投射到历史的当下,也就无法真正的了解历史。以[宋越熙宁战争]来说,宋朝是被认为是中国的一个朝代,那么我们要将它称为[中越战争]吗?──以上未签名的留言由格瓦拉讨论贡献)于2021年3月7日 (日) 15:07 (UTC)加入。[回复]

阁下所言差矣。如果真要回到历史发生的当下去讨论,晚清当时的国民肯定是称为中法战争、中日战争的,而不是清法战争、清日战争。以清朝末年的官方历史教科书为例,以下是清末1904年由学部审定通过并公布的《高等小学用最新中国历史教科书》第四册中目录的相关部分的截图:
https://pic4.zhimg.com/v2-02c81e1f81990ca8e2532a2f727e7b1b_r.jpg
由截图可见,清末历史教科书的第五十一课标题为“中法构兵”,第五十五课标题则为“中日构兵”,并非“清法构兵”、“清日构兵”之类的(构兵即交战)。相关目录亦可在这儿看到:最新中国历史教科书(第一册至第四册)
显然,在清朝当时的中文中是称为“中法xx”、“中日xx”之类的,能表达出历史发生当下的描述方式,而“清法xx”、“清日xx”之类的则是近代某些人所改(或是中文以外如日文中的表达方式)。此外,在“维基百科:格式手册/两岸四地用语”中,随后有这么一句: “在1949年以前的相关条目中,若有歧义,则应当选择(较)无歧义的名词描述。” 中法战争作为专有名词,至少中法战争是没有歧义的,因为历史上并不存在另一场被称为“中法战争”的战争。所以按照“维基百科:格式手册/两岸四地用语”,看来并无改名的必要。--Wengier留言2023年9月8日 (五) 03:49 (UTC)[回复]

就这样

满意了吧?耍够了吧?--Waylon1104留言2022年12月9日 (五) 10:45 (UTC)[回复]

不过一个随便伪造扭曲历史的人居然要我尊重历史也是蛮可笑的:版本差异,就这种行为也敢继续待在维基?--Waylon1104留言2022年12月9日 (五) 10:47 (UTC)[回复]
感谢您思考后所做出的决定,剩下的就交给有职权的编辑者来审慎评估后续,您只需谨记一点,编辑条目切勿发生连续性的编辑战,有争议应当先寻求共识透过管道解决,避免您的意见尚未被采纳而因为违规的事实遭到封禁,这样子不是很吃亏嘛?陈仁宏累了来个🍫 2022年12月9日 (五) 20:24 (UTC)[回复]

请注意傀儡的编辑战

User:莫哈道鲁为之前被封禁的傀儡,从这些帐号[1]可看出与User:富祥与其傀儡User:蔡洁生12编辑重叠与习惯相同,特别是中法战争番膏的编辑战。

--Outlookxp留言2023年10月30日 (一) 11:27 (UTC)[回复]

毫无证据的乱指控--莫哈道鲁留言2023年10月30日 (一) 11:48 (UTC)[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