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大樓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上海工部局大樓
大樓正門
概要
類型建築物
建築風格歐洲新古典派與巴洛克式混合
所屬國家/地區 中國
行政區上海
起造1914年底
竣工日1922年11月16日
造價白銀175萬兩
承建商裕昌泰營造廠
擁有者上海市人民政府
設計與建造
建築師特納(Robert Charles Turner)(工部局工務處)
保護情況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公共租界工部局
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所在上海市黃浦區
分類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時代1913年建
1921年竣工
編號5-19
登錄1989年9月25日
工部局大樓面向福州路的大門
工部局大樓中庭東北角

上海工部局大樓(英語:The Building of Shanghai Municipal Council)坐落於上海市江西中路215號、209號、漢口路193號,是上海公共租界最高行政機構工部局的辦公大樓。1854年7月11日,鑑於太平天國運動開始波及一帶,因而為了確保外國在上海的利益,從而由英、法、美三方駐滬領事召集租界納稅人組成市政委員會。1862年法方退出合作,英、美兩租界於次年合併,1893年英美租界更名為公共租界,於是工部局成為公共租界範圍內最高行政當局。工部局大樓也就成為實際上的上海租界市府駐地。大廈的建築風格包括古典主義、巴洛克和文藝復興式樣,南、東、北幾個立面分別採用不同的風格。4個角都採用凹進方式。正門開在東北角,即江西路漢口路西南轉角,漢口路北就是著名的上海聖三一堂(紅禮拜堂)。大廈的東南轉角,即江西路福州路路口,後來4面的建築:都城飯店(Metropole Hotel)、漢彌爾登大樓(Hamilton House)和建設大樓(Development Building)都採用凹進方式,形成一個微型圓形廣場。[1]

早期辦公地點

由於上海一百年來變化很大,以致無法確切了解當初工部局具體辦公地址,但是據史料證實在河南路江西路一帶。主要的辦公區域初期位於河南路上,此後逐漸向江西路擴展。根據工部局董事會會議記錄的記載可以證實:1866年9月24日,首次出現的地址為河南路12號。次年7月的會議在河南路15號召開。1874年會議便已經在江西路17號,1880年1月5日變更為江西路23號,並一直沿用下來。

大樓的興建

背景

隨着公共租界的擴大,工部局機構逐漸增加,原先的辦公用房已經無法滿足需求,於是公共租界董事會希望斥資修建一幢新的辦公大樓來一次性解決問題。1913年,工部局工務處的工程師特納(Robert Charles Turner)[2][3]完成了大樓的設計方案,樣式為歐洲新古典派與巴洛克式的混合,原定大樓基本為3層,局部地方為4層,不過在後來正式建造中普遍都加蓋為4層。為了更加完善建築的設計,特納工程師特地前往英國與一些同行交流看法,同時與工部局駐倫敦辦事處聯絡,開始為大樓的修建訂購材料。

動工修建

在1913年度的上海公共租界納稅人會議上,特納的設計方案獲得批准。1914年年底,工部局大樓開始動工興建。開工後不久,由於時值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一些原定的進口材料無法抵滬,使得工程進展緩慢,趨於停滯的狀態。1918年,歐洲戰事基本結束,工程重新進入正常的施工軌道。

1922年11月,大樓基本建成。據載:「11月間正式開放行政大樓。那時董事會將於每天下午4時-6時在『工部局辦公室』及各『委員會辦公室』接待來訪者。具體事宜將有總辦安排,到時還將在工部局公報和報界印發對納稅人的邀請,還要特別邀請領事團,法租界當局以及中國官員。還要準備有關大樓的歷史及耗資等方面的資料,因為到時總董在『接待時間』內的演說里將會介紹這方面的情況。」[4]同年11月16日下午,工部局正式宣布啟用漢口路新大廈。

大樓布局

大樓總占地約8,000平方米,建築占地4832平方米,建築面積達29,800平方米,樓內總共有400間辦公室,可以容納將近數千人同時辦公。因為外牆使用花崗石築成,所以被普通市民俗稱為「石頭房子」。

整幢大樓呈環形,三面建築房屋,邊門十處,東北角為正門,即今漢口路江西中路處。正門為凹面扇形門廊,上為平台,可以用於觀景檢閱。樓內有中央廣場,占地約為3畝半,除了停放工部局職員的私人汽車以外,還同時為萬國商團總部,經常停放6輛裝甲車,並附設一個面積為1,700平米的風雨操場和小型靶場。同時設有萬國商團俱樂部,擁有圖書室、閱覽室、大演講廳,軍官、軍士休息室和健身房等。總巡捕房於1935年拆除後,改建為停車場。

大樓內部亦耗資不菲,走廊過道和牆壁都採用大理石或者彩色釉面瓷磚。主要入口和通往董事會會議室的樓梯則採用黑白相間的大理石,辦公室一般鋪設楊松、柳桉木地板。大樓的低壓熱水供應系統的設計聘請了當時為倫敦市政廳設計供熱系統的英國設計師諾布斯(W. W. Nobbs)設計,樓內還配備了自動電話交換機。內部所使用的衛生設備、電梯、熱水汀都為進口品牌。

大廈使用者的變更

自大樓建成以後,到1943年一直都為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所使用。隨着太平洋戰爭的爆發,日軍於1941年12月8日進駐租界,工部局總董改由日本人擔任。而實際的管理權也由日軍負責。1943年7月30日,工部局董事會「最後一次會議於5時15分結束」[5],工部局宣告解散。

1945年,抗戰勝利後,上海市政府由楓林橋搬遷至該樓辦公。同時大樓也成為上海市衛生局、工務局、財政局、中國航空建設協會上海分會、上海市消防處等單位使用。

1949年10月2日,工部局大樓升起了上海歷史上第一面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

1949年5月25日,上海市區蘇州河以南部分的防務由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時任上海市長趙祖康,命令上海市警察局停止抵抗,務必維持社會秩序與治安。5月26日上午,趙祖康在市府大廈召開最後一次局、處負責人會議,商討向解放軍移交上海全市行政、防務問題。5月27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中國人民解放軍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於該大樓宣告成立。10月2日,上海市人民政府舉行升國旗儀式,在工部局大樓升起了上海歷史上第一面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6]

1955年,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移駐外灘滙豐銀行大樓,工部局大廈成為上海市民政局、規劃局、園林局、衛生局、環保局等機關辦公處,並稱為「老市府大樓」。1989年,工部局大樓被公布為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之後,上海醫療器械集團也進駐此大樓作為總部,後遷址。

2014年,外灘投資開發集團着手對大樓所在街坊進行置換,年底啟動徵收工作。[7],2019年10月9日,大樓連同其所在的「160街坊」(由江西中路、福州路、河南中路及漢口路圍合而成)保護性綜合改造項目開工。[8]2024年1月,啟動招商。3月完成更新改造。改造後的老市府大樓地上面積約4.2萬平米,地下面積約2.6萬平米,包含辦公、商業和文化功能。[9]

大樓設計之初的爭議

塔樓問題

在最初提交的設計圖紙上,江西路、漢口路的主入口部分上面有一座高約50米的塔樓,據當時資料記載:「古柏和梅里門先生提到分發給納稅人會議的圖紙上呈現的塔樓,公眾普遍有些評論。董事會回憶董事們初次審查圖紙時,曾認為塔樓是不必要的,但經過深思熟慮,卻對其越益欣賞。愛士拉先生提到了董事會6月5日所發表的會議記錄,是否聲稱納稅人可以在年會上討論此項建築的設計。董事會指示,對塔樓頂端的修改設計圖紙應儘快呈報,以便對此問題作進一步考慮。」[10]

改造計劃

上海黃浦區政府計劃在2019年對大樓開始保護性綜合改造,預計在2022年(大樓建成100周年時)完工。改造方案由英國戴維·奇普菲爾德建築事務所設計,將重建大樓始建時未完成的L型部分。按照計劃,改造完成後的大樓70%空間將用於金融機構辦公區域;20%空間將用於文化建設;10%空間作為商業空間。[11]

參考文獻

引用

  1. ^ 潘玲. 《Shanghai Style:Art and Design Between the Wars》. Long River Press. 2008: 224. ISBN 9781592650781. 
  2. ^ https://www.virtualshanghai.net/Asset/Source/bnBook_ID-1963_No-01.pdf
  3. ^ https://visualisingchina.net/blog/2012/03/14/metropole-hotel-shanghai-1930/
  4. ^ 《工部局董事會會議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22卷第595頁
  5. ^ 《工部局董事會會議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28卷第735頁、但到1943年12月17日,「總董向各位董事熱烈祝賀說現在召開董事會最後一次會議,目的是為了最終了結工部局一切未了之事」。
  6. ^ 你不知道的上海工部局大楼. [2019-09-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0). 
  7. ^ 三转齐发,吹响外滩转型的集结号. [2014-1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19). 
  8. ^ 上海工部局大楼160街坊改造项目开工 预计2023年竣工. [2022-07-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03). 
  9. ^ 新旧共融,101岁的上海老市府大楼即将揭开面纱. 上海頻道--人民網_網上的人民日報. 2024-01-12 [2024-01-15] (中文). 
  10. ^ 《工部局董事會會議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9卷,第527頁。
  11. ^ 孫今涇. 上海外滩的“老市府大楼”开始改造,将会补上 L 型的缺口. 好奇心日報. 2019-0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2). 

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