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丹徒縣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丹徒縣,中國江蘇的舊名,在今鎮江市,亦是丹徒區的前身。

歷史沿革

其地古名朱方,後名谷陽。秦朝時置丹徒縣[1]。西漢時,屬會稽郡[2]。東漢時,會稽郡分出吳郡,屬吳郡。孫吳時,分吳郡無錫以西為毗陵典農校尉晉滅吳之後的太康二年(281年),省毗陵曲農校尉,為毗陵郡,郡治丹徒縣,後復還毗陵縣。西晉永嘉五年(311年),因避諱東海王司馬越世子司馬毗之名,改為晉陵郡。始自毗陵縣遷治丹徒縣。東晉太興初年(318年或319年),毗陵郡及丹徒縣的治所皆在京口郗鑒復遷還丹徒縣。義熙九年(413年),復還晉陵縣[1]

劉宋元嘉八年(431年)立南徐州,以東海郡為治下,丹徒縣屬之,以峴西為郯縣[1]隋朝開皇九年(589年),隋滅南陳,州郡並廢,丹徒縣廢入延陵縣[3],為延陵鎮。唐朝武德三年(620年),杜伏威以延陵縣改置丹徒縣,屬潤州;延陵縣還治故縣,屬茅州。曾屬丹陽郡[4][5]

北宋時,潤州升為鎮江府,仍隸之[6]。元朝時,屬鎮江路。明清時,為鎮江府附郭縣[7]。清朝時,下有五鎮:丹徒、高資、諫壁、大港、新豐。晚清時,縣北二里為英租界。終清一朝,考評沖,繁,疲,難[8]

辛亥革命時,江蘇獨立廢府,丹徒縣直屬江蘇省。1928年,改名為鎮江縣。1937年12月,鎮江縣淪陷於日軍之手。日軍在當地組織維持會,成立鎮江自治委員會。1938年8月1日,鎮江自治委員會正式改組為丹徒縣公署郭志誠縣知事。由此復名丹徒縣[9]:93。後,汪偽政權又復名鎮江縣。

1949年4月渡江戰役開始後,解放軍攻占鎮江縣後,設立中國人民解放軍鎮江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新政府分設市鎮,分別是鎮江市、丹徒縣。初隨鎮江專區蘇南行署區,後屬江蘇省。1958年,曾撤銷丹徒縣,併入鎮江市。1962年恢復。1970年,屬鎮江地區。1983年,屬鎮江市。2002年,丹徒縣改置丹徒區

注釋

  1. ^ 1.0 1.1 1.2 宋書·卷三十五·州郡一》南東海太守[……]文帝元嘉八年立南徐,以東海為治下郡,以丹徒屬焉。郯、利城並為實土[……]領縣六。戶五千三百四十二,口三萬三千六百五十八。郯令,漢舊名。文帝元嘉八年,分丹徒之峴西為境。丹徒令,本屬晉陵,古名朱方,後名谷陽,秦改曰丹徒。孫權嘉禾三年,改曰武進。晉武帝太康三年,復曰丹徒。[……]晉陵太守,吳時分吳郡無錫以西為毗陵典農校尉。晉武帝太康二年,省校尉,立以為毗陵郡,治丹徒,後復還毗陵。東海王越世子名毗,而東海國故食毗陵,永嘉五年,元帝改為晉陵。始自毗陵徙治丹徒。太興初,郡及丹徒縣悉治京口,郗鑒復徙還丹徒,安帝義熙九年,復還晉陵。本屬揚州[……]
  2. ^ 漢書·地理志·第八·上》會稽郡[……]縣二十六:吳[……]丹徒,餘姚[……]
  3. ^ 隋書·卷三十一·志第二十六·地理下》江都郡,梁置南兗州……延陵,舊置南徐州、南東海郡,梁改曰蘭陵郡,陳又改為東海。開皇九年州郡並廢,又廢丹徒縣入焉。十五年置潤州……
  4. ^ 舊唐書·卷四十·志第二十·地理三》潤州,上,隋江都郡之延陵縣。武德三年,杜伏威歸國,置潤州於丹徒縣,改隋延陵縣為丹徒,移延陵還治故縣,屬茅州。六年,輔公祏反,復據其地。七年,平公祏,又置潤州,領丹徒縣。八年,廢簡州,以曲阿來屬。九年,揚州移理江都,以延陵、句容、白下三縣屬潤州。天寶元年,改為丹陽郡。乾元元年,復為潤州……丹徒,漢縣,屬會稽郡。春秋吳朱方之邑地,吳為京口戍。晉置南徐州。隋為延陵鎮,因改為延陵縣。尋以蔣州之延陵、永年,常州之曲阿三縣置潤州,東潤浦為名。皆治於丹徒縣。丹陽……
  5. ^ 新唐書·卷四十一·志第三十一·地理五》潤州,丹楊郡,望。武德三年以江都郡之延陵縣地置,取潤浦為州名。土貢……丹徒,望。本延陵縣地,武德三年置。開元二十二年,刺史齊浣以州北隔江,舟行繞瓜步,回遠六十里,多風濤,乃於京口埭下直趨渡江二十里,開伊婁河二十五里,渡揚子,立埭,歳利百億,舟不漂溺。有勾驪山。丹楊……延陵。緊。故治丹徒,武德三年別置,隸茅州……
  6. ^ 宋史·卷八十八·志第四十一·地理四》鎮江府,望……本潤州,政和三年升為府……縣三:丹徒,緊。有圌山砦。丹陽……
  7. ^ 明史·卷四十志第十六·地理一》鎮江府,元鎮江路,屬江浙行省[……]丹徒,倚。北有北固山,濱大江。江中西北有金山,東北有焦山。又城西江口有蒜山。又京峴山在東,圌山在北,濱江爲險。又南有運河。西有高資鎮、東北有安巷、東有丹徒鎮、北有姜家觜四巡檢司。丹陽[……]
  8. ^ 清史稿·卷五十八·志三十三·地理五》鎮江府……丹徒,沖,繁,疲,難。倚。西北:金山,臨江,有中泠泉。北:北固山。焦山,江中,南北與象山、連城洲對,又東圌山、五峰山,隔江與高橋對,皆設炮台。大江,城北逕孩溪,復南繞圌山,分支為大小夾江,有寶晉、天福、補沙諸洲。運河南自丹陽入,逕雩山西、洪山東,折西環城北流,所謂南運河。糧艘渡江入伊婁河,至邗溝,為北運河,併入於江。橫越彷有彷官。西:高資河,東西與新開河合。河為乾隆四十五年巡撫吳壇浚,出排灣西經高資入句容。商埠,縣北二里,外國互市租界,咸豐十年英法條約長江三口之一。有新關,常鎮道監督。鎮五:丹徒、高資、諫壁、大港、新豐。朱家圩有汛。二驛:京口、炭渚。京口有驛丞,裁。高資、安港、丹徒巡司三。有鐵路。丹陽,繁……
  9. ^ 劉潔. 抗戰初期華東淪陷區親日群體研究-以「大民會鎮江聯合支部」為中心的探討. 《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台灣: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2017, (98期): 89—114. ISSN 0453-2899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