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豫
席豫(680年—748年),字建侯,襄州襄陽縣(今湖北省襄陽市)人,後遷徙到河南(今河南省洛陽),北周昌州刺史席固七世孫,官至禮部尚書,六十九歲逝世,謚曰文。[1][2] 追贈江陵大都督、襄陽縣侯。[3]席豫與韓休、許景先、徐安貞、孫逖四人齊名,[4]《全唐詩》存有詩五首。
生平
長安年間,十六歲的席豫參加考試,考中舉人,恰逢父親去世所以沒有出仕。[1]
景龍元年(707年),安樂公主李裹兒要求唐中宗廢去太子,立自己為皇太女,席豫聽聞此事,歎息認為西漢末年時外戚王莽橫行,梅福上書抨擊朝廷,天底下正直的不只梅福他一個,於是上書請求唐中宗早點立太子,言辭深刻而切實,此事受世人稱讚。太平公主知道後,打算推薦席豫為諫官,席豫對被太平公主推薦一事感到羞恥,於是逃走。[5][1]
太極元年(712年),應考手筆俊拔科(科舉制科之一,文類科目)[6],考中後補任襄邑縣尉。
開元年間,觀察使因席豫賢能而推薦他,席豫遷任監察御史,出任樂壽縣令。前任的縣令因親人去世而離職,席豫的母親當時生病,席豫上訴朝廷,於是改任懷州司倉參軍。後來席豫應考超拔群類科,又考中,但恰逢母親去世,於是又請辭。喪期後,被任命為大理丞,遷任考功員外郎。後歷任陽翟縣尉、中書舍人、鄭州刺史。[1]
開元二十三年(733年),韓休輔政,推薦席豫可以接替他,席豫受唐玄宗讚賞擔任考功員外郎時的工作能力,於是升任吏部侍郎。[7][2]席豫選才授官六年,提拔了不少優秀人才為國效力,被譽有眼光而能舉薦賢良,人們稱他為席公。[1]
天寶年間,席豫升任禮部尚書,累封襄陽縣子。先後出任江南、江東、淮南、河北按察使。南方各地當時有個習俗,人們去世後並不埋葬,而是暴屍荒野,席豫對當地百姓進行入殮埋葬的教育,改變了暴屍的風俗。[1]
天寶五年(746年),唐玄宗派時任禮部尚書的席豫、御史中丞王鉷、蕭隱之、諫議大夫韋見素、李麟、尚書左丞崔翹等七人分別到各地巡行按察各地風俗並獎懲各地官吏。[8][9]
席豫病重後,遺令說他去世後三日更衣入棺,然後立即埋葬,不要因為喪葬的事情,誤了公私事,如果喪葬費不夠,就賣了住宅辦理後事。天寶七年(748年),席豫去世,享壽六十九歲。[1][2]
軼事
詩人之冠冕
唐玄宗前往溫泉宮中的朝元閣賦詩,朝臣名人跟著一起賦詩,唐玄宗認為席豫之詩最工妙,詔曰:「詩人之冠冕」。[10][11][2]
靈異事件
開元年間,時任監察御史的席豫前往河西審查。距離河西還有一段路,到達驛站後,席豫準備吃飯,席豫想吃羊肝,但店家目前沒有,席豫就鞭打管理驛站的官吏(唐宋時,御史、中使經過驛站,經常向主驛者提出過分要求。若招待不周,則驛吏往往遭到責罵鞭撻)[12],不久,外面有人報告說肝已經來到。席豫見肝在盤中搖動不息,便派人撤下這道料理,然後拿了一匹絹,為羊鑄佛,過了半天左右,席豫突然死亡。席豫在陰間被陰間的使者帶去見閻王,閻王問他殺生有道,為什麼要活取肝,席豫回答本來他雖然想吃羊肝,但看見它動來動去,不敢吃。說完便看見一小佛從雲飛下,閻王起身禮拜,小佛說席豫說的是真的。閻王對羊說他不吃你的肝,現在有何打算?不久,席豫被放回陽間。[13][14]
性格
席豫為官清廉,沒有私慾,為官不被權勢動搖,性情謙厚謹慎,做事認真負責。給家人、下屬的信件都不寫草書。有人認為這種小事何必認真。席豫回答小事都不認真的話,何況大事?[1]
家庭
弟
- 席晉,以文章知名於時。
女
參考書目
-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登科記考》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維基文庫《唐詩品彚》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參考資料
-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新唐書·席豫傳》
- ^ 2.0 2.1 2.2 2.3 《舊唐書·席豫傳》
- ^ 《新唐會要·卷七十九》
- ^ 《唐詩紀事》
- ^ 《資治通鑑·卷二百八》
- ^ 鄭婷尹. 《文選》五臣注詩之比興思維. 花木蘭文化工作坊. 2009.
- ^ 《太平御覽·卷二百一十五》
- ^ 《冊府元龜·卷一百六十二》
- ^ 《舊唐書·卷九》
-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 ^ 馬學強. 江南望族: 洞庭席氏家族人物傳.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07. ISBN 9787806816080.
- ^ 李德輝. 唐宋時期館驛制度及其與文學之關係研究.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10. ISBN 9787020065981.
- ^ 《太平廣記·席豫》
- ^ 14.0 14.1 《廣異記》
- ^ 《全唐文·卷五百二十二·處州刺史李公墓志銘》:公姓李氏,諱某,隴西成紀人也,字曰公受。其先在晉霸西涼,在魏侯姑臧,長發有光,乃熾而昌。五代生秦王府戶曹贈太子舍人某,以恭德垂裕,實公之大父;水部郎中眉州刺史某,以宏材廣化,實公之烈考;禮部尚書襄陽席豫,以大名諡文,實公之外祖。
- ^ 陶敏. 全唐詩人名考證. 陝西人民敎育出版社. 1996. ISBN 9787541943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