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豫
席豫(680年—748年),字建侯,襄州襄阳县(今湖北省襄阳市)人,后迁徙到河南(今河南省洛阳),北周昌州刺史席固七世孙,官至礼部尚书,六十九岁逝世,谥曰文。[1][2] 追赠江陵大都督、襄阳县侯。[3]席豫与韩休、许景先、徐安贞、孙逖四人齐名,[4]《全唐诗》存有诗五首。
生平
长安年间,十六岁的席豫参加考试,考中举人,恰逢父亲去世所以没有出仕。[1]
景龙元年(707年),安乐公主李裹儿要求唐中宗废去太子,立自己为皇太女,席豫听闻此事,叹息认为西汉末年时外戚王莽横行,梅福上书抨击朝廷,天底下正直的不只梅福他一个,于是上书请求唐中宗早点立太子,言辞深刻而切实,此事受世人称赞。太平公主知道后,打算推荐席豫为谏官,席豫对被太平公主推荐一事感到羞耻,于是逃走。[5][1]
太极元年(712年),应考手笔俊拔科(科举制科之一,文类科目)[6],考中后补任襄邑县尉。
开元年间,观察使因席豫贤能而推荐他,席豫迁任监察御史,出任乐寿县令。前任的县令因亲人去世而离职,席豫的母亲当时生病,席豫上诉朝廷,于是改任怀州司仓参军。后来席豫应考超拔群类科,又考中,但恰逢母亲去世,于是又请辞。丧期后,被任命为大理丞,迁任考功员外郎。后历任阳翟县尉、中书舍人、郑州刺史。[1]
开元二十三年(733年),韩休辅政,推荐席豫可以接替他,席豫受唐玄宗赞赏担任考功员外郎时的工作能力,于是升任吏部侍郎。[7][2]席豫选才授官六年,提拔了不少优秀人才为国效力,被誉有眼光而能举荐贤良,人们称他为席公。[1]
天宝年间,席豫升任礼部尚书,累封襄阳县子。先后出任江南、江东、淮南、河北按察使。南方各地当时有个习俗,人们去世后并不埋葬,而是暴尸荒野,席豫对当地百姓进行入殓埋葬的教育,改变了暴尸的风俗。[1]
天宝五年(746年),唐玄宗派时任礼部尚书的席豫、御史中丞王𫟹、萧隐之、谏议大夫韦见素、李麟、尚书左丞崔翘等七人分别到各地巡行按察各地风俗并奖惩各地官吏。[8][9]
席豫病重后,遗令说他去世后三日更衣入棺,然后立即埋葬,不要因为丧葬的事情,误了公私事,如果丧葬费不够,就卖了住宅办理后事。天宝七年(748年),席豫去世,享寿六十九岁。[1][2]
轶事
诗人之冠冕
唐玄宗前往温泉宫中的朝元阁赋诗,朝臣名人跟着一起赋诗,唐玄宗认为席豫之诗最工妙,诏曰:“诗人之冠冕”。[10][11][2]
灵异事件
开元年间,时任监察御史的席豫前往河西审查。距离河西还有一段路,到达驿站后,席豫准备吃饭,席豫想吃羊肝,但店家目前没有,席豫就鞭打管理驿站的官吏(唐宋时,御史、中使经过驿站,经常向主驿者提出过分要求。若招待不周,则驿吏往往遭到责骂鞭挞)[12],不久,外面有人报告说肝已经来到。席豫见肝在盘中摇动不息,便派人撤下这道料理,然后拿了一匹绢,为羊铸佛,过了半天左右,席豫突然死亡。席豫在阴间被阴间的使者带去见阎王,阎王问他杀生有道,为什么要活取肝,席豫回答本来他虽然想吃羊肝,但看见它动来动去,不敢吃。说完便看见一小佛从云飞下,阎王起身礼拜,小佛说席豫说的是真的。阎王对羊说他不吃你的肝,现在有何打算?不久,席豫被放回阳间。[13][14]
性格
席豫为官清廉,没有私欲,为官不被权势动摇,性情谦厚谨慎,做事认真负责。给家人、下属的信件都不写草书。有人认为这种小事何必认真。席豫回答小事都不认真的话,何况大事?[1]
家庭
弟
- 席晋,以文章知名于时。
女
参考书目
-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登科记考》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维基文库《唐诗品彚》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参考资料
-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新唐书·席豫传》
- ^ 2.0 2.1 2.2 2.3 《旧唐书·席豫传》
- ^ 《新唐会要·卷七十九》
- ^ 《唐诗纪事》
- ^ 《资治通鉴·卷二百八》
- ^ 郑婷尹. 《文選》五臣注詩之比興思維. 花木兰文化工作坊. 2009.
- ^ 《太平御览·卷二百一十五》
- ^ 《册府元龟·卷一百六十二》
- ^ 《旧唐书·卷九》
-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 ^ 马学强. 江南望族: 洞庭席氏家族人物傳.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7. ISBN 9787806816080.
- ^ 李德辉. 唐宋時期館驛制度及其與文學之關係研究.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0. ISBN 9787020065981.
- ^ 《太平广记·席豫》
- ^ 14.0 14.1 《广异记》
- ^ 《全唐文·卷五百二十二·处州刺史李公墓志铭》:公姓李氏,讳某,陇西成纪人也,字曰公受。其先在晋霸西凉,在魏侯姑臧,长发有光,乃炽而昌。五代生秦王府户曹赠太子舍人某,以恭德垂裕,实公之大父;水部郎中眉州刺史某,以宏材广化,实公之烈考;礼部尚书襄阳席豫,以大名谥文,实公之外祖。
- ^ 陶敏. 全唐詩人名考證. 陕西人民敎育出版社. 1996. ISBN 9787541943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