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花園 (北京故宮)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御花園北部,自西向東拍攝。右為欽安殿,左為集福門
御花園天一門前西側

御花園,位於紫禁城中軸線上,坤寧門以北。

綜述

御花園明朝稱「宮後苑」,清朝稱「御花園」。該園始建於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後來曾有增修,如今仍保留有初建時的格局。該園南北長80米,東西長140米,占地面積12000平方米。御花園的主體建築欽安殿是重檐盝頂式建築,處在紫禁城中軸線上,以欽安殿為中心,向南側及東、西兩側布置亭台樓閣。御花園內的竹、柏、松之間點綴山石,形成了四季長青的景觀。[1]

御花園的主要特色有:[1]

  1. 建築布局對稱但又靈活,舒展而又有機地融為一體。欽安殿兩側平衡布置將近20座各類建築。其中,浮碧亭和澄瑞亭、萬春亭和千秋亭獨具特色,這兩對亭子東西對稱分布,浮碧亭和澄瑞亭是橫跨水池的方亭,南側出抱廈;萬春亭和千秋亭是上圓下方、四面出抱廈、平面呈十字形的多角亭,表現「天圓地方」的觀念。
  2. 園內奇石星羅棋布,草木茂盛,古柏和藤蘿都有數百年歷史。御花園內現存160多株古樹,分布在園內各處,還有各種山石盆景點綴園中。例如絳雪軒前的一段木化石製成的盆景,貌似長年曝曬的朽木,敲擊卻有聲,確實是石質。
  3. 園內甬路都是用各種顏色的卵石鋪砌,組成900多幅圖案,包括人物、景物、花卉、戲劇、典故等等。[1]

御花園原來是皇帝及后妃憩賞的園林,也兼具頤養、祭祀、讀書、藏書等功能。[1]

2014年,故宮博物院開展了御花園景觀環境提升,採取的主要措施包括:拆除不規則護欄,在石子路兩側土地上鋪裝防護透水板,樹坑墊防腐板,修復彩色石子路,增加路椅,撤除御花園內出售食品的全部商鋪,恢復堆秀山前的水法(噴泉)噴水,保持澄瑞亭水池清潔。[2]

建築

中軸線

御花園內的古樹
天一門外的連理柏,自南向北拍攝,其後面是青銅香爐,遠處為天一門。

御花園中軸線上的建築有:

  • 天一門:位於御花園內,紫禁城中軸線上,是欽安殿院落的南門,明朝嘉靖十四年(1535年)添建欽安殿院牆時興建。最初名為「天一之門」,清朝更名為「天一門」。陰陽五行說中,北方屬水,欽安殿地處紫禁城中軸線北端,院門名「天一」,取自《易經》「天一生水」,正和五行之說相應。而且由於明朝嘉靖年間紫禁城多次發生火災,在這種背景下興建欽安殿的院牆、院門,並由嘉靖帝親自為院門題名「天一門」,亦有祈求平安、防止火災的意思。天一門坐北朝南,主體建築由青磚砌成,磨磚對縫,正中為單洞券門,門內裝有雙扇朱漆宮門,宮門上嵌有縱橫各9路的銅鎏金門釘。天一門為黃琉璃瓦歇山頂,檐下為綠琉璃仿木結構椽、枋、斗栱。額枋彩畫採用典型的明朝特徵的旋花彩畫,這是清朝旋子彩畫的前身。天一門兩側分別出琉璃影壁同院牆相連接,影壁的盒子及岔角飾有琉璃仙鶴、雲朵。門前左右兩側有銅鍍金獬豸各一隻,門前御路正中設有青銅香爐一座。香爐南面有對曾經結合的連理柏,也是御花園中唯一的連理柏,為二級保護古樹,樹齡在100年至300年間。天一門內正對着門有「人」字柏一株,樹齡在300年以上,為一級保護古樹,多年一直被誤認作兩株柏樹結合成的連理柏,但其實是「人」字柏。天一門為紫禁城內少見的青磚建築,既反映了避免火災的願望,也可起到實際的防火功能,青磚的淡雅色澤也和御花園的環境相統一。 [3][4]
    • 幡杆:位於天一門內東側。現僅存幡杆石座。
    • 焚帛爐:位於天一門內西側。
2007年的欽安殿,殿前已加蓋五間抱廈
順貞門北側,左上方露出宮牆的是御景亭
  • 欽安殿:位於御花園正中偏北,處在中軸線上,主供玄天上帝。欽安殿始建於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嘉靖十四年(1535年)添建牆垣後自成一個院落。[5][6]明朝嘉靖帝真武大帝為尊神,認為應當「治世玄岳」。清朝雍正時期,任命江西省龍虎山道士婁近垣擔任欽安殿住持,並且下令在御花園玉翠亭東側的空地上添蓋多間房屋供法官居住。清朝乾隆時期,乾隆帝御書「統握元樞」匾,懸掛在欽安殿明間主梁上。[6]另有嘉慶帝御書「道崇輯武」匾。清朝乾隆年間,曾經在欽安殿前檐接蓋抱廈三間,1970年拆除前檐抱廈,2004年故宮博物院決定恢復欽安殿清中期原貌,2005年9月修復完工,前檐接蓋抱廈五間。[7][5][8]此次維修時,在欽安殿寶頂內發現3000多卷藏文佛教經卷,維修後除了留下少數收藏外,其餘均按原狀回藏於寶頂內。[9][10]欽安殿是重檐盝頂,位於漢白玉單層須彌座上,坐北朝南,面闊五間,進深三間,黃琉璃瓦頂。殿前有月台,四周環繞穿花龍紋漢白玉欄杆,龍鳳望柱頭,僅有欽安殿後面正中的一塊欄板是雙龍戲水紋。月台前出丹陛,東西兩側分別出台階。院內東南設有焚帛爐,西南設有夾杆石,二者以北分別有香亭一座。欽安殿前院牆正中央辟「天一門」,東西牆有隨牆小門,通往花園。欽安殿內供奉玄天上帝。清朝,每年元旦,在天一門內設斗壇,皇帝在這裡拈香行禮;每逢年節,在欽安殿設道場,道官設醮進表;欽安殿事務由太監道士負責管理。[5]欽安殿內如今的陳設有:
    • 五彩龍架大鐘:位於殿內西南角。明朝弘治二年制。鐘面有文字及年款。
    • 五彩鳳架大鼓:位於殿內東南角。明朝弘治年間制。
    • 青龍白地瓷大缸:位於五彩鳳架大鼓北側。
    • 西大龕、正龕、東大龕:位於殿內正北側。正龕及其中的玄天上帝像為明朝永樂年間制。清朝乾隆三十二年增供東、西大龕。三個龕均供奉玄天上帝像,像前各立「玄天上帝」神牌,龕前各有一張紅硃油大案,案上各擺銅五供。三個龕之間,各有1個(共2個)重檐龕,均供奉玄天上帝像。正龕前地上還有一尊銅製玄武(龜蛇)像。
    • 六從:位於正龕前的東西兩側,共6尊,為明朝永樂時期制。西側自南至北分別是請劍鞘從神、請琉璃旙從神、請銅印從神;東側自南至北分別是請旗從神、請琉璃旙從神、請書卷從神。除了六從之外,在西大龕前西側、東大龕前東側,另各有2尊從神,自南至北分別是請劍鞘從神、(空位)、請旗從神。
    • 五供:位於六從之間,殿內中心,五供為藍色,各配一個香幾承托。
    • 紫檀龕,內供白玉胎玄天上帝像。[11]
    • 銅絲罩宣石海燈:1件,位於。
    • 東、西描金漆神龕及四令:殿內東北、西北角,各有一描金漆神龕,其內均供奉關聖大帝像,像前各立「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神牌,龕前各擺銅五供。兩龕的東西兩側,又各有1個(共4個)紅油帖金木龕,4個龕自東至西分別供奉「春令司掌至德尊神」、「夏令司掌至德尊神」、「秋令司掌至德尊神」、「冬令司掌至德尊神」的神牌,龕前各擺銅五供。
    • 簽筒:位於西描金漆神龕前靠西的地上,紅色,體量巨大,內盛木籤許多支。
集福門,後面的樓是延暉閣,右側的琉璃門是順貞門
延和門 (滿語ᠶᠠᠨ
ᡥᠣ᠋
ᠮᡝᠨ
穆麟德轉寫yan ho men)
  • 順貞門:位於內廷中路北端,是御花園的北門。始建於明朝初年,原名「坤寧門」,明朝嘉靖十四年(1535年)由於坤寧門移至坤寧宮後北圍廊正中,所以此門更名為「順貞門」。順貞門是隨牆琉璃門三座,每座門都安裝有雙扇實榻大門,每扇門上嵌有縱橫各九顆門釘。順貞門外是北橫街(紫禁城北城牆與神武門以南的紅色宮牆之間的東西走向長街),隔街和神武門相對。順貞門內南向正對承光門,順貞門內左右兩側各有東西向琉璃門一座,分別是延和門、集福門。承光門、延和門、集福門之間用琉璃頂矮牆相連接,在順貞門前圍成一個很小的院落。順貞門是內廷通往神武門的要道,無故禁止開啟。皇后到西苑先蠶壇行祭祀禮或者赴圓明園壽皇殿等處都從順貞門出入,皇帝有時也經順貞門出入。欽安殿舉辦道場時,隨時啟閉順貞門供道士出入,但要嚴格稽查,禁止閒人出入。明朝逢宮人病故,棺槨自順貞門的右側之門送出。清朝後宮親族女眷曾經奉旨在順貞門會親,選秀女也進順貞門。如今,順貞門建築保存完好。[12]
    • 承光門:順貞門內南北向的門,明朝已有,清朝沿襲明制。承光門為一開間,雙扇大門,廡殿式琉璃門樓,左右兩側分別接有轉角琉璃頂矮牆同集福門、延和門相連接。承光門內左右兩側分別有一隻鎏金銅臥象。承光門裝飾性很強,關閉後作用類似順貞門前的影壁。[12]
    • 延和門:順貞門內西側東西向的門,明朝已有。延和門為一開間,雙扇大門,廡殿式琉璃門樓,左右兩側接有琉璃頂矮牆,向北連接御花園的北宮牆,向南折向東連接承光門。如今建築保存完好。[12]
    • 集福門:順貞門內東側東西向的門,明朝已有。集福門為一開間,雙扇大門,廡殿式琉璃門樓,左右兩側接有琉璃頂矮牆,向北連接御花園的北宮牆,向南折向西連接承光門。如今建築保存完好。[12]

中軸線兩側

絳雪軒(左)及其前面的花壇
養性齋
萬春亭
萬春亭藻井
千秋亭
千秋亭藻井
堆秀山,山上為御景亭

御花園中軸線兩側的建築主要有:

  • 瓊苑左門、瓊苑右門
    • 瓊苑左門:位於御花園東南角,坐西朝東。出瓊苑左門向南,便是坐北朝南的長康左門。
    • 瓊苑右門:位於御花園西南角,坐東朝西。出瓊苑右門向南,便是坐北朝南的長康右門。
  • 絳雪軒、養性齋
    • 絳雪軒:位於御花園東南,東依御花園院牆,坐東朝西,面闊五間,黃琉璃瓦硬山頂,前接歇山卷棚頂抱廈三間,平面形成「凸」字形。絳雪軒的明間開門,次間、梢間是檻窗,上是福壽萬字支窗,下是大玻璃方窗。門窗是楠木本色,未加油飾,框、柱、梁、枋繪有斑竹紋彩畫。絳雪軒正前方(西側)有一座琉璃花壇,花壇下部是五彩琉璃須彌座,裝飾有行龍以及纏枝西番蓮圖案,上部採用翠綠色欄板、絳紫色望柱環繞,基座和欄板間施用一條漢白玉上枋。花壇內疊石為山,栽種着牡丹等名貴花木。絳雪軒前原來有海棠樹5株,花瓣飄落之時,恰似雪片紛降,遂將此軒命名為「絳雪軒」。清朝末年,慈禧太后命從河南省移來太平花栽植,取代了古海棠。太平花的葉片呈長橢圓形,邊緣帶有稀疏的小齒,4枚白色花瓣,每年初夏開花,花氣清香。花壇前有一個木化石柱,色澤鐵灰,上面刻有乾隆帝御題。 [13]
    • 養性齋:位於御花園西南,始建於明朝,初稱「樂志齋」,清朝更名「養性齋」。養性齋是兩層樓閣式,原為七間,坐西朝東。清朝乾隆十九年(1754年)在樓兩端向前各接出三間,改建成轉角樓,平面呈「凹」形,前出月台一座。清朝嘉慶二十年(1815年)重修,月台的台面改墁金磚。道光年間又曾修葺。養性齋為黃琉璃瓦轉角廡殿頂,上層前檐出廊,下層東面的明間開門,次間和南北轉角三間都是支摘窗。樓上正中懸掛着康熙帝御筆「飛龍在天」匾額,樓下正中懸掛「居敬存誠」匾額,北樓下東向懸掛「悅心頤神」匾額。養性齋前有疊石環抱,曾經建有曲流館,後來拆除。清朝嘉慶帝道光帝經常來養性齋。遜帝溥儀的英文老師莊士敦曾在養性齋居住。[14]
  • 四神祠:位於西井亭東北,是供奉四神之所。建於明朝嘉靖十五年(1536年)。四神祠是一座八角形亭子前出抱廈,周圍出廊,八方攢尖頂,覆黃琉璃瓦,黃琉璃寶頂。抱廈為卷棚歇山頂,黃琉璃瓦。梁枋繪有龍錦旋子彩畫。錦紋支條纏枝蓮天花。未施斗栱,檻窗採用豆腐卦槅心,青磚檻牆。廊下設有木坐凳欄杆,上有華板。亭內靠南牆砌有磚台,乃架設供案供奉神牌之處,坐南朝北。關於四神祠供奉的四神,有兩種說法,一說為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即道教的四方之神;另一說是風神、雲神、雷神、雨神。鑑於四神祠的亭取八方,似仿照道教八卦,故應與道教有關。[15]
  • 東井亭、西井亭
    • 東井亭:東井亭位於天一門外左側、萬春亭前西側。東井亭平面呈方形,面闊1.94米,亭內有井,井口石上覆蓋着石蓋板,此亭為朱紅色四柱。此亭下部是方形,頂部轉為八方形,四柱上各架一個與平面四角呈45度的轉角桁,兩端分別與懸在柱外的四根轉角桁相連接,形成八邊,將承擔的頂部荷載傳至四柱。由於利用懸挑實現力的平衡,故也有的稱之為「擔梁」。亭頂覆蓋黃琉璃瓦,八條脊,本來應該是八角攢尖頂,但按照井亭做法採用盝頂,上面安有四對合角吻。井亭頂上開的洞口正對井口,既可納光,又便於使用長竿掏井。亭檐下繪有花草枋心蘇式彩畫,白石雕欄板,雲龍望柱頭,覆蓮雕花柱礎。[16]
    • 西井亭: 西井亭位於天一門外右側、千秋亭前東側。西井亭平面呈方形,面闊1.94m,亭中有井,四周有泄水溝槽,此亭為朱紅色四柱。此亭的構造和東井亭相同。亭檐下繪有海墁斑竹彩畫,白石雕欄板,雲龍望柱頭,亭內橫架一長木,上面有滑輪,是過去利用簡單機械打水的遺蹟。[17]
  • 萬春亭、千秋亭:分別位於浮碧亭、澄瑞亭以南,東為萬春亭,西為千秋亭。按照五行方位,東方屬春,西方屬秋,故得名。[18]萬春亭、千秋亭建於明朝嘉靖十五年(1536年),是一對形制相同的建築,僅藻井的彩畫帶有細微差別。均是由一座方亭四面出抱廈而成。四面抱廈前各有漢白玉台階,四周圍有漢白玉欄板,綠色琉璃檻牆飾有黃色龜背錦花紋,檻窗與隔扇門的槅心均為三交六椀菱花,梁枋繪有龍錦彩畫。重檐攢尖頂,下層檐施有單昂三踩斗栱,下層檐以上改為圓形,施有單昂五踩斗栱。圓攢尖頂,明朝稱為「一把傘」式,黃琉璃竹節瓦。寶頂用彩色琉璃寶瓶承托鎏金華蓋形成。上圓下方的屋頂仿「天圓地方」的古明堂形制。亭內的天花板上繪有雙鳳,藻井內有貼金雕盤龍,龍口銜有寶珠(軒轅鏡)。[19]萬春亭東南西北四個門之外,以及千秋亭北門之外,各有「人」字柏一株。[4]千秋亭內的軒轅鏡已卸下多年,萬春亭內的軒轅鏡於2013年出於安全考慮也卸下放入庫房。清朝曾在萬春亭供奉關帝像。[18]
  • 浮碧亭、澄瑞亭
    • 浮碧亭:位於御花園東北,正北為摛藻堂,正南為萬春亭。建於明朝萬曆十一年(1583年),前檐抱廈是清朝雍正十年(1732年)添建。浮碧亭平面呈方形,三開間,通面闊約8米,前出抱廈,下面為東西長、南北短的矩形水池,水池上橫跨單券洞石橋,浮碧亭即建在橋上。浮碧亭和抱廈頂都是綠琉璃瓦黃剪邊,攢尖頂上有琉璃寶頂。一斗二升交蔴葉斗栱,檐枋下安裝有華板,方柱。浮碧亭的東西兩側有石雕欄板,也是橋的欄板,南北兩側在石欄板中間設有兩步台階作為亭的出入口。方亭內的天花正中有雙龍戲珠八方藻井,四周是百花圖案天花,檐下繪有蘇式彩畫。抱廈三面開敞。亭下池中的水引自紫禁城護城河,池壁雕有石蟠首出水口,池中有芙蓉、游魚。[20]
    • 澄瑞亭:位於御花園西北,正北為位育齋,正南為千秋亭。建於明朝萬曆十一年(1583年),前檐抱廈是清朝雍正十年(1732年)添建。澄瑞亭平面呈方形,三開間,通面闊約8米,前出抱廈,下面為東西長、南北短的矩形水池,水池上橫跨單券洞石橋,澄瑞亭即建在橋上。澄瑞亭和抱廈頂都是綠琉璃瓦黃剪邊,攢尖頂上有琉璃寶頂,一斗二升交蔴葉斗栱,檐枋下安裝有華板。澄瑞亭的東西兩側有石雕欄板,也是橋的欄板,蕉葉紋望柱頭。南北兩側在石欄板中間設有兩步台階作為亭的出入口。方亭內的天花正中有雙龍戲珠八方藻井,四周是金龍圖案井口天花,檐下繪有龍錦彩畫。抱廈三面開敞。亭的四面原來安裝有護牆板以開門窗,亭內設斗壇,後來均拆除。[21]
延暉閣
  • 堆秀山、延暉閣
    • 堆秀山、御景亭:御景亭位於御花園內北側偏東的假山「堆秀山」頂上,堆秀山北依宮牆。此處原是明朝觀花殿的舊址,明朝萬曆年間改堆假山。堆秀山的東、西山石間分別有磴道,可到山頂的御景亭。御景亭坐北朝南,平面呈方形,四柱,一斗二升交蔴葉斗栱,攢尖頂,覆翠綠琉璃瓦黃剪邊,鎏金寶頂。御景亭四面設有隔扇門,四周有漢白玉欄板。御景亭內天花藻井,朝南設有寶座。御景亭是皇帝、皇后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登高之處。從亭上可俯瞰紫禁城,眺望景山西苑[22]
    • 延暉閣:位於御花園內北側偏西,北依宮牆。明朝初建時稱為「清望閣」,清朝更名為「延暉閣」。延暉閣坐北朝南,三開間,外觀為兩層,內部在兩層間還有一個暗層。黃琉璃瓦歇山頂,前檐明間開有門,燈籠框隔扇門六扇,兩個次間是燈籠框檻窗。延暉閣上層有迴廊環繞。延暉閣與堆秀山形成左右平衡的格局,是一處供登高遠眺的建築,登上延暉閣,可俯瞰紫禁城,北望景山。冬季晴朗之日,還可望見西山的積雪。清朝乾隆帝道光帝咸豐帝等皇帝經常登延暉閣吟詩賞景,留下了吟詠延暉閣的詩。[23]
位育齋匾額 (滿語ᠸᡝᡳ
ᡳᠣᡳ
ᠵᠠᡳ
穆麟德轉寫wei ioi jai)
  • 摛藻堂、位育齋
    • 摛藻堂:位於堆秀山東側,北依宮牆,坐北朝南,面闊五間,黃琉璃瓦硬山頂。摛藻堂西牆辟有一個小門,通往西耳房。摛藻堂前出廊,明間開門,次間、梢間是檻窗。室內放有書架,是宮中藏書之處。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之後,《四庫全書薈要》曾貯藏於摛藻堂。 [24]
    • 位育齋:位於延暉閣西側,建於明朝,初名「對育軒」,明朝嘉靖年間更名「玉芳軒」,清朝更名「位育齋」。位育齋坐北朝南,面闊五間,黃琉璃瓦硬山頂。明間開門,兩次間是支摘窗。清朝雍正時期,位育齋曾作為佛堂。[25]
凝香亭的檐角
  • 凝香亭、玉翠亭:原來分別名「金香亭」、「毓翠亭」。建於明朝嘉靖十五年(1536年),萬曆十九年(1591年)後重建。凝香亭位於御花園的東北隅,玉翠亭位於御花園的西北隅。四周有翠竹。兩亭的形制基本相同。方形攢尖頂,四柱,柱間設有坐凳欄杆,天花板繪有五彩百花。玉翠亭曾經增設門窗。兩亭的瓦是黃色、藍色、綠色琉璃瓦相間,很像棋盤格,為宮中僅有。[26]

另外,養性齋北側的宮牆上有一門,為漱芳齋的東旁門。

參考文獻

浮碧亭下水池東壁上的石蟠首出水口
  1. ^ 1.0 1.1 1.2 1.3 御花園,故宮博物院,於2013-10-22查閱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3-10-23.
  2. ^ 故宮博物院召開「平安故宮」工程月度新聞發布會——徹底進行環境整治 全面恢復歷史風貌,故宮博物院,2014-10-10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6-03-05.
  3. ^ 天一門,故宮博物院,於2013-10-22查閱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3-10-23.
  4. ^ 4.0 4.1 黃熒,故宮御花園的連理柏和「人」字柏,中國花卉盆景,2010年06期
  5. ^ 5.0 5.1 5.2 欽安殿,故宮博物院,於2013-10-22查閱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3-10-23.
  6. ^ 6.0 6.1 故宮講壇第二十八講講座信息,故宮博物院,於2013-12-02查閱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7. ^ 故宫钦安殿下月将对外开放,腾讯网,2005年09月10日. [2013年10月22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年12月21日). 
  8. ^ 鄭志標,欽安殿外景之一,紫禁城2008年10期
  9. ^ 讓古都神韻永續--德陵明樓修繕前後,京報網,2006-05-29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5-05-10.
  10. ^ 故宫大修时间表公布2020前完成 午门今年修,搜狐,2006-02-11. [2014-06-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11. ^ 《欽安殿檔案》(乾隆二十一年之一),故宮博物院,於2015-05-01查閱[永久失效連結]
  12. ^ 12.0 12.1 12.2 12.3 順貞門,故宮博物院,於2013-10-22查閱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3-10-23.
  13. ^ 絳雪軒,故宮博物院,於2013-10-22查閱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3-10-23.
  14. ^ 養性齋,故宮博物院,於2013-10-22查閱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3-10-23.
  15. ^ 四神祠,故宮博物院,於2013-10-22查閱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3-10-23.
  16. ^ 御花園東井亭,故宮博物院,於2013-10-22查閱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3-10-23.
  17. ^ 御花園西井亭,故宮博物院,於2013-10-22查閱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3-10-23.
  18. ^ 18.0 18.1 故宫回应万春亭轩辕镜"失踪"传闻:已入库房,人民网,2014-02-11. [2014-1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29). 
  19. ^ 萬春亭和千秋亭,故宮博物院,於2013-10-22查閱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3-10-23.
  20. ^ 浮碧亭,故宮博物院,於2013-10-22查閱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3-10-23.
  21. ^ 澄瑞亭,故宮博物院,於2013-10-22查閱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3-10-23.
  22. ^ 御景亭,故宮博物院,於2013-10-22查閱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3-10-23.
  23. ^ 延暉閣,故宮博物院,於2013-10-22查閱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3-10-23.
  24. ^ 摛藻堂,故宮博物院,於2013-10-22查閱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3-10-23.
  25. ^ 位育齋,故宮博物院,於2013-10-22查閱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3-10-23.
  26. ^ 玉翠亭和凝香亭,故宮博物院,於2013-10-22查閱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3-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