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暴力效應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暴力效應
A History of Violence
電影海報
基本資料
導演大衛·柯能堡
監製克里斯·班德英語Chris Bender (film producer)
J·C·史平克英語J. C. Spink
劇本喬許·歐森英語Josh Olson
原著
主演
配樂霍華德·肖
攝影Peter Suschitzky英語Peter Suschitzky
剪輯隆納·桑德斯英語Ronald Sanders (film editor)
製片商班德與史平克製片公司(BenderSpink)
片長96分鐘
產地
語言英語
上映及發行
上映日期
發行商
預算3200萬美元[6]
票房6138萬美元(全球)[6]
296萬新臺幣臺北[3]
各地片名
香港暴力效應
臺灣暴力效應
新加坡暴力前科

暴力效應》(英語:A History of Violence)是一部2005年劇情片,由大衛·柯能堡擔任導演,喬許·歐森英語Josh Olson編劇,劇情改編自約翰·華格納英語John Wagner文斯·洛克英語Vince Locke創作的1997年同名圖像小說英語A History of Violence (comics)。本片講述平靜小鎮的餐館老闆湯姆(維高·摩天臣飾演)制服並擊斃兩名搶匪,此英雄行為使他聲名遠播,卻也導致他不為人知的黑暗過去找上他和家人。

本片於2004年9月至11月拍攝,雖然故事舞台位在美國,電影實際上是在加拿大拍攝[7]。《暴力效應》首先在2005年5月於第58屆戛納電影節上首映,後於同年9月在美國上映。本片備受影評人讚賞,入圍或榮獲多個獎項,演員威廉·赫特與編劇歐森分別入圍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配角最佳改編劇本

劇情大綱

本片設定在印地安納州的米爾布魯克鎮(Millbrook),這座小鎮偏僻且平靜。湯姆·史托是餐廳「史氏小館」(Stall's Diner)的老闆,愛妻伊蒂是律師,有一個在讀中學的兒子傑克和一個學齡前的女兒莎拉。一天晚上,史氏小館要打烊時,兩名搶匪上門,湯姆服從搶匪的要求以保眾人安全,但搶匪欲對女店員下手時,湯姆俐落地奪槍,並射殺兩人,不過腳被刺傷。

這件事很快眾所皆知,湯姆變成眾人和記者的焦點。以傅格迪為首的三名費城黑社會份子到鎮上騷擾湯姆和其家人,聲稱湯姆過去其實是個黑社會人物:喬伊·古薩克。湯姆堅稱自己是被認錯,但也做出警戒的行為,要伊蒂準備散彈槍以防萬一,令伊蒂和傑克惶惶不安。之後,傑克在校被同學巴比霸凌,巴比出言相譏提到湯姆,傑克一怒之下將巴比打到送醫。湯姆告誡傑克暴力無法解決問題,被傑克用先前餐廳搶案的事情反諷,湯姆一怒之下甩了傑克一巴掌,傑克離家而去。

不久後,傅格迪等三人押著傑克到湯姆家,以傑克為人質,要求湯姆跟他們去費城見一些人。湯姆確保傑克安全後拒絕服從,隨後打倒了傅格迪的兩名持槍手下。傅格迪持槍要殺死湯姆,傑克撿起散彈槍從傅格迪身後殺了他。親眼目睹湯姆殺人時的表現後,伊蒂懇求他說出實話。湯姆稱過去的自己「喬伊」是個殺人不眨眼的人渣,他花了數年時間「殺死」喬伊,改頭換面過上家庭生活,但遇到暴力場面時,喬伊就會浮現。

湯姆面對傑克與伊蒂的質疑與衝突,在變成喬伊的狀態下粗暴地與伊蒂做愛,事後黯然神傷。當晚,湯姆接到來自兄長——黑道老大瑞奇·古薩克的電話,為了避免對方直接前來,決定去費城將過去了結。湯姆開了半天的車抵達費城,見到了住在豪宅裡的瑞奇。然而瑞奇尋找湯姆是為了殺掉他,因為喬伊過去惹了很多麻煩,使瑞奇名望受損而當不上老大,折損傅格迪等人更讓瑞奇丟臉。面對這種情況,湯姆暴力地將瑞奇的手下全部殺死,最後手刃兄長。

隔天早上,湯姆在水邊洗滌,隨後開車回家。到家時家人正在用晚餐,莎拉將湯姆的餐盤拿給他。伊蒂原本低著頭,最後與湯姆相視而泣。

演員

備註:角色名翻譯取自臺灣版DVD,若無譯名則以原文表示

  • 維高·摩天臣飾演湯姆·史托(Tom Stall),又稱喬伊·古薩克(Joey Cusack)。
  • 瑪麗亞·貝羅飾演伊蒂·史托(Edie Stall)
  • 艾德·哈里斯飾演卡爾·傅格迪(Carl Fogarty),費城的獨眼黑道份子,前科累累的危險人物。
  • 威廉·赫特飾演瑞奇·古薩克(Richie Cusack),喬伊的親生兄弟,費城的黑道老大。
  • 阿什頓·霍爾莫斯飾演傑克·史托(Jack Stall),湯姆與伊蒂的兒子。
  • 彼得·麥克尼爾英語Peter MacNeill飾演山姆警長(Sheriff Sam)
  • 史蒂芬·麥克哈提英語Stephen McHattie飾演Leland Jones,搶劫史氏小館的搶匪之一。
  • 葛瑞格·布萊克飾演比利(Billy),搶劫史氏小館的搶匪之一,是另一人的姪子。
  • 凱爾·施密德飾演巴比(Bobby),傑克的同學,惡霸。
  • Sumela Kay飾演朱蒂(Judy),傑克的女性友人。
  • Gerry Quigley飾演米克(Mick),史氏小館雇用的廚師。
  • Deborah Drakeford飾演夏綠蒂(Charlotte),史氏小館的女服務生。
  • Heidi Hayes飾演莎拉·史托(Sarah Stall),湯姆與伊蒂的女兒。
  • 艾登·德凡英語Aidan Devine飾演查理·洛克(Charlie Roarke),傅格迪的手下。
  • Bill McDonald飾演法蘭克·穆利根(Frank Mulligan),傅格迪的手下。
  • Michelle McCree飾演魏珍妮(Jenny Wyeth),試圖採訪湯姆的女記者。
  • Ian Matthews飾演魯本(Ruben),在費城接應喬伊去見兄弟的人。
  • R·D·瑞德英語R. D. Reid飾演派特(Pat),史氏小館的客人。
  • 摩根·凱利英語Morgan Kelly飾演巴比的哥兒們

製作團隊

取自片頭製作人員名單:[8]

製作過程

發展

2003年3月20日,《好萊塢報導》稱,圖像小說暴力效應英語A History of Violence (comics)》的改編電影將由班德與史平克製片公司(BenderSpink)製作,新線影業出資,並由喬許·歐森英語Josh Olson執筆劇本[9]。2004年2月13日,《每日綜藝報》報導,大衛·柯能堡將擔任導演[10]。柯能堡一向拍攝獨立電影,此次是他首度與大片廠合作製片[11]。2004年6月9日,《每日綜藝報》稱維高·摩天臣確定飾演主角[12]。2004年7月14日,《好萊塢報導》稱,瑪麗亞·貝羅正在洽談飾演主角的妻子[13][14]。2004年8月2日,《好萊塢報導》指出,威廉·赫特艾德·哈里斯也在協商參演,角色分別是緊追主角的壞人和主角失散已久的兄弟[15][16]。2004年8月23日,《每日綜藝報》稱,阿什頓·霍爾莫斯將飾演主角的兒子[17]。2005年2月25日,《每日綜藝報》報導,《暴力效應》定於該年9月30日在美國上映[18]

拍攝

本片於2004年9月7日在加拿大多倫多開拍[19],一直進行到同年11月[20]。本片的預算為3200萬美元[6]

上映與票房

2005年4月,本片獲選為坎城影展競賽片之一[21],於5月16日深夜在影展上放映(同時也是全球首映[22])。影展放映獲得觀眾起立鼓掌5分鐘[23],但最終未獲評審團青睞,一獎未得[24]。本片隨後也在多個影展放映,包含多倫多國際影展[25](9月10日[26])、蒙特利爾世界電影節[27]根特電影節[28]等。

2005年9月21日[29],一場慈善首映會在Grauman's Egyptian Theatre英語Grauman's Egyptian Theatre舉行[30]。2005年9月23日星期五,電影在美國的14家影院先行有限上映[31][32]。本片在首映週末收穫50.4萬美元,被《每日綜藝報》視為強勁的票房表現[33],而最大的觀眾族群是25歲以上的男性[34]。隔週末,本片增開至1,340家影院,開始全國上映[34],收穫840萬美元,排名該週末第四[35]。再下一個週末,電影進帳510萬美元,位居第八[36]。最終,本片的北美總票房為3150萬美元,加上在其他地區收穫的2988萬美元,全球票房共計6138萬美元[6]

迴響

評價

《暴力效應》獲得多數影評人的好評。根據匯總媒體網站爛番茄匯總的216篇評論文章,88%的評論家給予該作正面評價,平均分數為7.90分(滿分10分)。該網站總結的評論家共識是「《暴力效應》對暴力的本質拋出了引人深思的問題,導演大衛·柯能堡這部更為非典型的作品也代表著他的成功回歸。」[註 1][37]Metacritic網站上,本片得到「普遍讚譽」的綜合評分,獲得了82/100分(37位影評人)[38]。據美國CinemaScore所進行的調查,觀眾的平均評價於A+至F間落於「C+」[39]

獎項

  • 註:以獎項名稱的原文首字母做排序
獎名或頒獎者 獎項 提名對象 結果
第78屆奧斯卡金像獎[40] 最佳男配角 威廉·赫特 提名
最佳改編劇本 喬許·歐森英語Josh Olson 提名
美國電影學會獎英語American Film Institute Awards[41] 年度十大電影 入選
第1屆英語Austin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 Awards 2005奧斯汀影評人協會[42] 最佳男配角 威廉·赫特 獲獎
比利時影評人協會英語Belgian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43] 大獎英語Grand Prix (Belgian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 提名
第59屆英語59th Bodil Awards波迪獎[44] 最佳美國電影英語Bodil Award for Best American Film 獲獎
第59屆英語59th British Academy Film Awards英國電影學院獎[45] 最佳改編劇本英語BAFTA Award for Best Adapted Screenplay 喬許·歐森 提名
電影手冊》(2005年)[46] 年度十大電影英語Cahiers du Cinéma's Annual Top 10 Lists 第2名
《電影手冊》(2010年)[46] 2000年代最佳電影 第5名
第58屆戛納電影節[47] 金棕櫚獎 提名
第31屆英語31st César Awards凱撒電影獎[48] 最佳外語電影英語César Award for Best Foreign Film 提名
第18屆英語Chicago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 Awards 2005芝加哥影評人協會[49] 最佳影片 提名
最佳導演 大衛·柯能堡 獲獎
最佳女配角 瑪麗亞·貝羅 獲獎
最佳劇本英語Chicago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 Award for Best Screenplay 喬許·歐森 提名
第11屆英語11th Critics' Choice Awards評論家選擇電影獎[50] 最佳女配角 瑪麗亞·貝羅 提名
第11屆英語Dallas–Fort Worth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 Awards 2005達拉斯—沃斯堡影評人協會[46] 最佳影片 第8名
意大利電影金像獎[46] 最佳外語電影英語David di Donatello for Best Foreign Film 大衛·柯能堡 提名
加拿大導演工會英語Directors Guild of Canada[51] 傑出長片 獲獎
傑出導演——長片類別英語DGC Award for Best Direction in a Feature Film 大衛·柯能堡 獲獎
傑出電影剪輯——長片類別 隆納·桑德斯英語Ronald Sanders (film editor) 獲獎
傑出美術設計——長片類別 卡蘿·史匹爾英語Carol Spier 提名
傑出音效剪輯——長片類別 亞利斯特·格雷(Alastair Gray)與麥可·歐費若(Michael O'Farrell) 獲獎
愛倫·坡獎[52] 最佳電影劇本英語List of Edgar Allan Poe Award for Best Motion Picture Screenplay winners 喬許·歐森 提名
第11屆英語11th Empire Awards帝國獎[46] 最佳驚悚電影英語Empire Award for Best Thriller 提名
最佳男主角 維高·摩天臣 提名
2006年英語French Syndicate of Cinema Critics Awards 2006法國影評人聯合會英語French Syndicate of Cinema Critics[46] 最佳外語電影 獲獎
金德比獎英語Gold Derby[53] 最佳影片 提名
最佳導演 大衛·柯能堡 提名
最佳女配角 瑪麗亞·貝羅 提名
最佳改編劇本 喬許·歐森 提名
第63屆金球獎[54] 最佳戲劇類影片 提名
劇情類電影最佳女主角 瑪麗亞·貝羅 提名
金愚人獎英語JoBlo.com[55] 年度最佳女配角 獲獎
第15屆英語Gotham Independent Film Awards 2005哥譚獎[56] 最佳長片英語Gotham Independent Film Award for Best Feature 提名
國際電影愛好者協會英語International Cinephile Society[57] 年度十大電影 第3名
最佳導演 大衛·柯能堡 獲獎
最佳男配角 威廉·赫特 亞軍
最佳改編劇本 喬許·歐森 亞軍
國際電影音樂評論家協會英語International Film Music Critics Association[58] 最佳恐怖/驚悚電影原創配樂英語International Film Music Critics Association Award for Best Original Score for a Fantasy/Science Fiction/Horror Film 霍華德·肖 獲獎
第26屆英語London Film Critics Circle Awards 2005倫敦影評人協會[59] 年度電影英語London Film Critics' Circle Award for Film of the Year 提名
年度導演英語London Film Critics' Circle Award for Director of the Year 大衛·柯能堡 提名
年度男主角英語London Film Critics' Circle Award for Actor of the Year 維高·摩天臣 提名
年度女主角英語London Film Critics' Circle Award for Actress of the Year 瑪麗亞·貝羅 提名
第31屆英語2005 Los Angeles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 Awards洛杉磯影評人協會[60] 最佳影片英語Los Angeles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 Award for Best Film 亞軍
最佳導演英語Los Angeles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 Award for Best Director 大衛·柯能堡 亞軍
最佳男配角英語Los Angeles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 Award for Best Supporting Actor 威廉·赫特 獲獎
第77屆英語National Board of Review Awards 2005國家評論協會[61] 十大電影英語National Board of Review: Top Ten Films 第5名
第40屆英語2005 National Society of Film Critics Awards國家影評人協會[62] 最佳影片英語National Society of Film Critics Award for Best Film 第2名
最佳導演英語National Society of Film Critics Award for Best Director 大衛·柯能堡 獲獎
最佳男配角英語National Society of Film Critics Award for Best Supporting Actor 艾德·哈里斯 獲獎
第71屆英語2005 New York Film Critics Circle Awards紐約影評人協會[63] 最佳影片 亞軍
最佳導演 大衛·柯能堡 亞軍
最佳男主角 維高·摩天臣 亞軍
最佳男配角 威廉·赫特 獲獎
最佳女配角 瑪麗亞·貝羅 獲獎
第9屆英語Online Film Critics Society Awards 2005在線影評人協會[64] 最佳影片英語Online Film Critics Society Award for Best Picture 獲獎
最佳導演英語Online Film Critics Society Award for Best Director 大衛·柯能堡 獲獎
最佳男配角英語Online Film Critics Society Award for Best Supporting Actor 威廉·赫特 提名
最佳女配角英語Online Film Critics Society Award for Best Supporting Actress 瑪麗亞·貝羅 獲獎
最佳改編劇本英語Online Film Critics Society Award for Best Adapted Screenplay 喬許·歐森 提名
最佳剪輯英語Online Film Critics Society Award for Best Editing 隆納·桑德斯 提名
第10屆英語San Diego Film Critics Society Awards 2005聖地牙哥影評人協會[46] 最佳剪輯英語San Diego Film Critics Society Award for Best Editing 隆納·桑德斯 獲獎
聖喬迪獎英語Sant Jordi Awards[46] 最佳外語電影 獲獎
第10屆英語10th Satellite Awards衛星獎(2005年)[65] 最佳電影 提名
最佳男主角 維高·摩天臣 提名
最佳女配角 瑪麗亞·貝羅 提名
第11屆英語10th Satellite Awards衛星獎(2006年)[66] 整體最佳DVD英語Satellite Award for Outstanding Overall Blu-Ray/DVD 提名
第32屆英語32nd Saturn Awards土星獎[67] 土星獎最佳動作或歷險電影 提名
土星獎最佳電影男主角 維高·摩天臣 提名
土星獎最佳電影男配角 威廉·赫特 提名
2006年英語2006 Scream Awards尖叫獎[46] 最佳導演 大衛·柯能堡 提名
最具英雄氣質演出(Most Heroic Performance) 維高·摩天臣 提名
「天啊!」/「從觀眾席跳起」獎(The "Holy Sh!t"/"Jump-From-Your-Seat" Award) 餐館槍戰(The diner shootout) 提名
第2屆聖路易斯影評人協會[46] 最佳導演 大衛·柯能堡 提名
第9屆英語Toronto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 Awards 2005多倫多影評人協會[68] 最佳影片 獲獎
羅傑斯最佳加拿大電影獎 獲獎
最佳導演 大衛·柯能堡 獲獎
土耳其影評人協會英語Turkish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46] 最佳外語電影 第3名
USC寫手獎英語USC Scripter Award[69] 喬許·歐森(劇本)
約翰·華格納英語John Wagner文斯·洛克英語Vince Locke(原著作者)
提名
第6屆英語Vancouver Film Critics Circle Awards 2005溫哥華影評人協會[70] 最佳導演 大衛·柯能堡 提名
村聲電影票選獎英語Village Voice Film Poll 最佳影片[71] 第1名
最佳導演[72] 大衛·柯能堡 第1名
最佳主演[73] 維高·摩天臣 第7名
最佳配角[74] 瑪麗亞·貝羅 獲獎
艾德·哈里斯 第8名
威廉·赫特 第5名
最佳劇本[75] 喬許·歐森 第3名
第58屆英語58th Writers Guild of America Awards美國編劇工會獎[76] 最佳改編劇本英語Writers Guild of America Award for Best Adapted Screenplay 提名
第27屆英語27th Young Artist Awards青年藝術家獎[77] 長片最佳演出——十歲以下(含)年輕女演員 Heidi Hayes 提名

家用媒體

2006年3月14日,本片的DVDVHS在美國發行[78]。據《洛杉磯時報》報導,本片是最後一部發行VHS的主流好萊塢電影[79]

影響

《暴力效應》為2023年印度泰米爾語電影《啡常火拼》的故事靈感來源[80]

備註

  1. ^ 原文:A History of Violence raises compelling and thoughtful questions about the nature of violence, while representing a return to form for director David Cronenberg in one of his more uncharacteristic pieces.

參考資料

  1. ^ A HISTORY OF VIOLENCE (2005). catalog.afi.com. [2022-0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29). 
  2. ^ A HISTORY OF VIOLENCE (2005). BFI. [2022-0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14) (英語). 
  3. ^ 3.0 3.1 《2007年台灣電影年鑑》 2007,第250頁.
  4. ^ A History of Violence. 加拿大國家圖書館暨檔案館. 2015-05-12 [2022-05-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31). 
  5. ^ A History of Violence. filmportal.de英語filmportal.de. [2022-05-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14). 
  6. ^ 6.0 6.1 6.2 6.3 A History of Violence. Box Office Mojo. [2023-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9-22) (英語). 
  7. ^ Kelly, Brendan. The great wide north. Variety. 2005-09-08 [2023-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28) (美國英語). Though the story is set in the U.S., pic was shot in Canada and observers have noted it’s a very Canadian take on the topic of violence. 
  8. ^ 《暴力效應》片頭名單
  9. ^ Josh, Spector. Olson wields pen for NL 'Violence'.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03-03-20 (英語). New Line Cinema has hired Josh Olson to write the big-screen adaptation of the graphic novel "A History of Violence," which is being produced by Benderspink. 
  10. ^ Brodesser, Claude. New Line hit by ‘Violence’. Variety. 2004-02-13 [2023-08-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20) (美國英語). 
  11. ^ Brodesser, Claude. 'London' calls Cronenberg. Daily Variety 282 (61). 2004-03-22: 7- [2023-08-20] –透過Gale英語Gale (publisher) (英語). 需註冊
  12. ^ Brodesser, Claude; Fleming, Michael. New Line sets return of king Mortensen. Variety. 2004-06-09 [2023-08-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20) (美國英語). 
  13. ^ Kit, Borys. Bello turns to 'Violence' for NL.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04-07-14 [2023-08-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4-07-14) (英語). 
  14. ^ Maria Bello signs on for A History of Violence. MovieWeb. 2004-07-14 [2023-08-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20) (英語). 
  15. ^ Kit, Borys; Foreman, Liza. Harris, Hurt put dukes up for 'Violence'.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04-08-02 [2023-08-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03-10) (英語). 
  16. ^ Ed Harris and William Hurt join A History of Violence. MovieWeb. 2004-08-02 [2023-08-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20) (英語). 
  17. ^ Feiwell, Jill; McNary, Dave. Ashton Holmes. Daily Variety 284 (35). 2004-08-23: 30 [2023-08-20] –透過Gale英語Gale (publisher) (英語). 需註冊
  18. ^ Staff, Variety. Weekend Box Office Preview February 25, 2005. Variety. 2005-02-25 [2023-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27) (美國英語). 
  19. ^ Filming outside the U.S.. Daily Variety 284 (48). 2004-09-10: 12+ [2023-08-20] –透過Gale英語Gale (publisher) (英語). 需註冊
  20. ^ Filming outside the U.S.. Daily Variety 285 (36). 2004-11-19: 12+ [2023-08-20] –透過Gale英語Gale (publisher) (英語). 需註冊
  21. ^ James, Alison. Comfy fest nest. Variety. 2005-04-19 [2023-08-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22) (美國英語). 
  22. ^ Fritz, Ben; McNary, Dave. New Line, BenderSpink draw sniper pic ‘R5’. Variety. 2005-05-17 [2023-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27) (美國英語). The shingle is readying David Cronenberg’s 「History of Violence,」 which New Line just premiered at Cannes; and 「Red Eye」 for DreamWorks. 
  23. ^ Harris, Dana. New Line gives a ‘History’ lesson. Variety. 2005-05-18 [2023-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27) (美國英語). 
  24. ^ Elley, Derek. Cannes wild about ‘Child’. Variety. 2005-05-21 [2023-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27) (美國英語). 
  25. ^ Kelly, Brendan. ‘Pirates’ pair pique auds at Toronto fest. Variety. 2005-09-12 [2023-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28) (美國英語). 
  26.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60118142453/http://www.e.bell.ca/filmfest/2005/films_schedules_gala.asp
  27. ^ Kelly, Brendan. Tyro Montreal fest unspools. Variety. 2005-09-16 [2023-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28) (美國英語). 
  28. ^ Graydon, Danny. Kudos for Elvis songwriters, Badalamenti. Variety. 2005-10-16 [2023-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28) (美國英語). 
  29. ^ SEPTEMBER/OCTOBER CALENDAR (PDF). American Cinematheque. [2023-08-29].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5-11-29) (英語). 
  30. ^ Higgins, Bill. Gentle bow, violent movie. Variety. 2005-09-26 [2023-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28) (美國英語). 
  31. ^ Variety Staff. Weekend Box Office PreviewSept. 23, 2005. Variety. 2005-09-23 [2023-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28) (美國英語). 
  32. ^ Variety Staff. Get a life. Variety. 2005-09-23 [2023-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28) (美國英語). 
  33. ^ Snyder, Gabriel. ‘Flight’ control. Variety. 2005-09-25 [2023-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28) (美國英語). 
  34. ^ 34.0 34.1 Snyder, Gabriel. Aqua actioner races space saga. Variety. 2005-09-30 [2023-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28) (美國英語). 
  35. ^ Snyder, Gabriel. A plane weekend. Variety. 2005-10-02 [2023-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28) (美國英語). 
  36. ^ Snyder, Gabriel. D’Works’ feat of clay. Variety. 2005-10-09 [2023-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28) (美國英語). 
  37. ^ A HISTORY OF VIOLENCE. Rotten Tomatoes. [2023-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23) (英語). 
  38. ^ A History of Violence. Metacritic. [2023-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12) (英語). 
  39. ^ 需在「FIND CINEMASCORE」下面的搜索框輸入電影原名「HISTORY OF VIOLENCE, A」,頁面會自動顯示評分:CinemaScore. CinemaScore. [2022-0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16) (英語). 
  40. ^ The 78th Academy Awards (2006) Nominees and Winners. 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 (AMPAS). [2011-1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09). 
  41. ^ AFI Awards 2005. 美國電影學會. [2022-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18). 
  42. ^ 2005 Austin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 Awards. 奧斯汀影評人協會. [2016-12-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04). 
  43. ^ Kim Ki-duk, Grand Prix de l'UCC. La Libre Belgique英語La Libre Belgique. 2006-01-09 [2012-10-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22) (法語). 
  44. ^ 2006. Bodilprisen. 2015-11-20 [2021-06-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6) (丹麥語). 
  45. ^ BAFTA Awards: Film in 2006. 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 2006 [2016-09-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31). 
  46. ^ 46.00 46.01 46.02 46.03 46.04 46.05 46.06 46.07 46.08 46.09 46.10 A History of Violence - Awards. IMDb. [2023-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10) (英語). 
  47. ^ Festival de Cannes: A History of Violence. festival-cannes.com. [2009-1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04). 
  48. ^ The 2006 Caesars Ceremony. 凱撒電影獎. [2021-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20). 
  49. ^ 1988-2013 Award Winner Archives. 芝加哥影評人協會. [2021-08-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0). 
  50. ^ The BFCA Critics' Choice Awards :: 2005. 評論家選擇協會. [2015-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29). 
  51. ^ "David Cronenberg sweeps Director's(原文如此) Guild of Canada award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CBC Arts英語CBC Arts, October 15, 2006.
  52. ^ Category List – Best Motion Picture. 愛倫·坡獎. [2022-03-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9). 
  53. ^ 2005 Gold Derby Film Awards. Gold Derby英語Gold Derby. 2016-03-07 [2016-03-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1). 
  54. ^ A History of Violence – Golden Globes. 好萊塢外國記者協會. [2021-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14). 
  55. ^ GOLDEN SCHMOES WINNERS AND NOMINEES (2005). JoBlo.com. [2021-1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26) (英語). 
  56. ^ 2005 Winners and nominees. Gotham Independent Film Awards. [2017-1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19). 
  57. ^ 2006 ICS Award Winners. International Cinephile Society英語International Cinephile Society. 2010-06-14 [2010-06-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2). 
  58. ^ IFMCA英語International Film Music Critics Association. 2005 IFMCA Awards. IFMCA. IFMCA. 2006 [2020-05-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29). 
  59. ^ London Critics Circle nominations announced. Time Out London.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25). 
  60. ^ The 31st Annual Los Angeles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 Awards. 洛杉磯影評人協會. [2021-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11). 
  61. ^ 2005 Award Winners. 國家評論協會. [2021-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14). 
  62. ^ Past Awards. 國家影評人協會. 2009-12-19 [2021-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29). 
  63. ^ 2005 New York Film Critics Circle Awards. 紐約影評人協會. [2021-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18). 
  64. ^ 9th Annual Online Film Critics Society Awards (2005). 在線影評人協會. 2012-01-03 [2021-05-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21). 
  65. ^ 2005 Satellite Awards. 衛星獎. [2021-08-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14). 
  66. ^ 2006 Satellite Awards. 衛星獎. [2021-08-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30). 
  67. ^ Past Saturn Awards. 土星獎. [2008-05-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9-14). 
  68. ^ Past Award Winners. 多倫多影評人協會. 2014-05-29 [2022-03-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23). 
  69. ^ Past Scripter Awards. USC Scripter Awards. [2021-1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2). 
  70. ^ 6th Annual VFCC Award Winners. Utah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 2006-02-07 [2006-0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7). 
  71. ^ Best Film. Village Voice. [2006-06-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6-14) (英語). 
  72. ^ Best Director. Village Voice. [2006-05-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5-26) (英語). 
  73. ^ Best Performance. Village Voice. [2006-05-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5-26) (英語). 
  74. ^ Best Supporting Performance. Village Voice. [2006-05-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5-26) (英語). 
  75. ^ Best Screenplay. Village Voice. [2006-05-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5-26) (英語). 
  76. ^ Awards Winners. wga.org. Writers Guild of America. [2010-06-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2-05). 
  77. ^ 27th Annual Young Artist Awards. YoungArtistAwards.org. [2011-0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7-04). 
  78. ^ Fienberg, Daniel. A History of Violence. Morning Call. 2006-03-14 [2019-1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02). 
  79. ^ Boucher, Geoff. VHS era is winding down. Los Angeles Times. 2008-12-22 [2023-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22) (美國英語). 
  80. ^ Abrams, Simon. Leo movie review & film summary (2023) | Roger Ebert. www.rogerebert.com. [2023-1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22) (英語). 

引用作品

書籍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