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察·尼爾·扎爾(英語:Richard Neil Zare,1939年11月19日—)是一名美國化學家,現任史丹佛大學瑪格麗特·布萊克·威爾伯自然科學教授以及化學教授[6]。在他的職業生涯中,扎爾在物理化學和分析化學方面產生相當大的影響,特別是通過發展雷射誘導螢光(LIF)和研究分子和奈米水平的化學反應[7] 。LIF是一種極其敏感的技術,其應用範圍從分析化學和分子生物學到天體物理學[8]。其應用之一是人類基因組的測序[9]。
扎爾以其對科學的熱情和對新研究領域的探索而知名[1]。他已經指導了150多名博士生和博士後研究人員,其中超過49人是女性或少數民族成員[6]。札爾是科學界女性的堅定倡導者[10],從2008年起成為科學界女性協會的研究員[1]。
參考資料
- ^ 1.0 1.1 1.2 1.3 1.4 Arnaud, Celia Henry. Bubbling With Enthusiasm. Chemical & Engineering News. March 22, 2010, 88 (12): 14–18 [March 28, 2017]. doi:10.1021/cen-v088n012.p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26).
- ^ Cromie, William J. It's a small, small world for Hongkun Park. Harvard Gazette. May 19, 2005 [March 28,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29).
- ^ News Release. Stanford News. December 5, 1991 [March 28,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14).
- ^ Orr-Ewing, A J; Zare, R N. Orientation and Alignment of Reaction Products. Annual Review of Physical Chemistry. 1994, 45 (1): 315–366. Bibcode:1994ARPC...45..315O. ISSN 0066-426X. S2CID 29421274. doi:10.1146/annurev.pc.45.100194.001531.
- ^ Dick Zare. Stanford University. [March 28,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11).
- ^ 6.0 6.1 Richard Zare – Marguerite Blake Wilbur Professor in Natural Science; Professor of Chemistry. Presidential Awards for Excellence in Science, Mathematics & Engineering Mentoring. [March 28,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20).
- ^ Mukhopadhyay, Rajendrani. A quest for fun (PDF). Analytical Chemistry. November 2007, 79 (21): 7945–7947 [March 28, 2017]. PMID 18044020. doi:10.1021/ac071983m .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2-11-11).
- ^ Professor Richard Zare Winner of the 2011 KFIP Prize for Science. King Faisal International Prize. [March 29,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22).
- ^ Arnaud, Celia. Zare is 2010 Priestley Medalist. Chemical & Engineering News. June 15, 2009, 87 (24): 5 [2023-02-17]. doi:10.1021/cen-v087n024.p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30).
- ^ Zare, Richard N. Sex, Lies, and Title IX Federal law banning sex discrimination in schools may do as much for academics as it has for athletics. Chemical & Engineering News. May 15, 2006, 84 (20): 46–49 [March 28, 2017]. doi:10.1021/cen-v084n020.p04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28).
|
---|
行為與社會科學 |
---|
1960年代 | |
---|
1980年代 | |
---|
1990年代 | |
---|
2000年代 | |
---|
2010年代 | |
---|
|
|
生物學 |
---|
1960年代 | |
---|
1970年代 | |
---|
1980年代 | |
---|
1990年代 | |
---|
2000年代 | |
---|
2010年代 | |
---|
|
|
化學 |
---|
1960年代 | |
---|
1970年代 | |
---|
1980年代 | |
---|
1990年代 | |
---|
2000年代 | |
---|
2010年代 | |
---|
|
|
工程科學 |
---|
1960年代 | |
---|
1970年代 | |
---|
1980年代 | |
---|
1990年代 | |
---|
2000年代 | |
---|
2010年代 | |
---|
|
|
數學、統計與計算機科學 |
---|
1960年代 | |
---|
1970年代 | |
---|
1980年代 | |
---|
1990年代 | |
---|
2000年代 | |
---|
2010年代 | |
---|
|
|
物理科學 |
---|
1960年代 | |
---|
1970年代 | |
---|
1980年代 | |
---|
1990年代 | |
---|
2000年代 | |
---|
2010年代 | |
---|
|
|
|
---|
1920年代 | |
---|
1930年代 | |
---|
1940年代 | |
---|
1950年代 | |
---|
1960年代 | |
---|
1970年代 | |
---|
1980年代 | |
---|
1990年代 | |
---|
2000年代 | |
---|
2010年代 | |
---|
2020年代 | |
---|
|
|
---|
1970年代 | |
---|
1980年代 | |
---|
1990年代 | |
---|
2000年代 | |
---|
2010年代 | |
---|
2020年代 | |
---|
|
|
---|
1990年代 | |
---|
2000年代 | 2000年 | |
---|
2001年 | |
---|
2002年 | |
---|
2003年 | |
---|
2004年 | |
---|
2005年 | |
---|
2006年 | |
---|
2007年 | |
---|
2008年 | |
---|
2009年 | |
---|
|
---|
2010年代 | 2010年 | |
---|
2011年 | |
---|
2012年 | |
---|
2013年 | |
---|
2014年 | |
---|
2015年 | |
---|
2016年 | |
---|
2017年 | |
---|
2018年 | |
---|
2019年 | |
---|
|
---|
2020年代 | |
---|
|
|
---|
1994年 | |
---|
1996年 | |
---|
1998年 | |
---|
2000年 | |
---|
2002年 | |
---|
2004年 | |
---|
2006年 | |
---|
2007年 | |
---|
2009年 | |
---|
2011年 | |
---|
2013年 | |
---|
2015年 | |
---|
2017年 | |
---|
2019年 | |
---|
2021年 | |
---|
2023年 | |
---|
註:楊振寧、姚期智、蒲慕明、孫立成、謝曉亮因加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依《中國科學院章程》和《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暫行辦法》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