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因哈德·根舍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賴因哈德·根策爾諾貝爾獎得主
Reinhard Genzel
出生 (1952-03-24) 1952年3月24日72歲)
 西德巴特洪堡
國籍 德國
母校波恩大學
知名於紅外和亞毫米天文學
獎項奧托·哈恩獎章 (1980)
巴爾贊獎 (2003)
邵逸夫獎 (2008)
克拉福德獎 (2012)
第谷·布拉赫獎 (2012)
皇家學會會士[1]
哈維獎 (2014)
諾貝爾物理學獎(2020)
科學生涯
研究領域天體物理學
機構馬克斯·普朗克地外物理研究所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慕尼黑大學
中國大陸賴因哈德·根策爾[2]

賴因哈德·根策爾ForMemRS(德語:Reinhard Genzel,1952年3月24日),德國天體物理學家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物理學教授、慕尼黑大學榮譽教授[3]。1990年代起,根策爾領導研究團隊以紅外線探測銀河系中心區域,終於探明銀河中央存在一個質量約為太陽400萬倍的緻密天體,並對其性質做了研究。因為這項成就,他與羅傑·彭羅斯安德烈婭·蓋茲同獲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4]

科學貢獻

廣義相對論從理論上預言了黑洞的存在。1960年代,銀河系外的類星體被發現,它們距離遙遠卻又非常明亮,因而從理論上可以推定其中心存在着高質量星體,但是這些河外星體的細節性觀測在當時十分困難。人們推測,銀河系內部是否也存在黑洞。由於星際塵埃的存在,恆星的視覺大小又非常小,銀河系中心區域實際上亦觀測不易。根策爾的團隊使用了智利歐洲南方天文台甚大望遠鏡,這座望遠鏡的近紅外高分辨率成像和光譜可以滿足觀測精度的要求。有了好的工具,根策爾團隊還研發了自適應光學新技術矯正地球大氣造成的誤差。甚大望遠鏡的「GRAVITY」(「重力」)設備使他們得以研究人馬座A*巨大引力的影響,比如其周圍的一些氣體的流動情況,尤其是辨認出活動星系核的寬線區[5][6]

近20年觀測積累的恆星動力學證據,結合馬克·里德(Mark Reid)等人對人馬座A*的甚長基線射電干涉測量,根策爾斷定它就是黑洞。美國天文學家安德烈婭·蓋茲的團隊也得出了類似結果。利用在銀河系中心區的觀測,根策爾對廣義相對論的理論做了檢驗,實驗的結果到目前均能符合廣義相對論的預測。例如2018年7月,根策爾等人報道,2018年5月他們觀測到以7650公里/秒或光速的2.55%圍繞人馬座A*運行的恆星S2,距離人馬座A*約120 AU ≈ 1400史瓦西半徑。這使他們能夠以相對論速度檢驗廣義相對論預測的紅移,從而進一步證實了該理論[7][8]。不過一些性質仍有待研究:比如超大黑洞自否自旋、無毛定理是否普遍成立,等等[5]

根策爾團隊還觀測了其他的一些天體,比如更遠的星系以及恆星正在生成的區域。2009年他們加入了赫歇爾空間天文台的項目,給那裡的太空紅外望遠鏡安裝了光電導陣列照相機和分光計。歐洲極大望遠鏡計劃於2020年代啟動,根策爾和同事着手打造其首個光學部件「MICADO」,並希望憑藉這一望遠鏡觀測宇宙中最古老的星系。他們相信,每個星系中央都有超大質量黑洞[5]

生平

賴因哈德·根策爾1952年生於德國黑森州巴特洪堡,這一市鎮位於法蘭克福北郊[9]。他的母親是艾娃-瑪利亞·根策爾,父親路德維希·根策爾(1922-2003)是固體物理學教授。他中學就讀於弗萊堡的一所「人文體育學校」,學習過9年的希臘語和拉丁語,之後也保持了對於歷史和考古學的興趣。16歲時,父親給他展示過如何製做光譜儀,激發了他對實驗物理學的熱情。他曾熱衷於標槍運動,並且是學校手球隊隊員。1972年,他參加過青年國家田徑隊的集訓[10]

1970年-1974年,根策爾於弗萊堡大學和波恩大學進修物理,之後在波恩馬克斯·普朗克射電天文學研究所開始了天文學生涯,作為論文學生。1976年-1978年完成了關於星際水蒸氣激微波的博士論文,之後赴馬薩諸塞州劍橋市哈佛-史密森天體物理學中心做博士後研究。1980年加入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查爾斯·湯斯研究團隊。在伯克利的時候,湯斯團隊已然推定銀河系中心存在着質量約400萬太陽質量的天體,根策爾認為它就是黑洞[10]

1976年,根策爾與奧爾索利婭·布羅維切尼結婚,布羅維切尼是一位醫生。1980年根策爾成為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米勒研究員,次年成為該校物理學副教授。根策爾夫人於1979年、1983年產下二女——達麗雅和麗莎。1987年回到德國之後,成為慕尼黑馬克斯·普朗克天體物理研究所所長,並任教於慕尼黑大學。1999年起任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兼職教授[10]

榮譽

根策爾所獲獎項有:米勒研究獎學金(1980-1982年)、馬克斯·普朗克學會奧托·哈恩獎章(1980年)、國家科學基金會總統年輕研究者獎(1984年)、美國天文學會牛頓·萊西·皮爾斯天文學獎(1986年)、德國科學基金會萊布尼茨獎(1990年)、得克薩斯大學德沃庫勒爾獎章(2000年)、法國天文學會朱爾斯·讓森獎(2000年)、德國物理學會實驗物理斯特恩·格拉赫獎章(2003年)、巴爾贊紅外天文學獎(2003年)、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獎章(2007年)[11]邵逸夫獎(2008年)、「伽利略 2000」獎(2009年)、卡爾·史瓦西獎章(2011年)[12]瑞典皇家科學院克拉福德獎(2012年)、歐洲天文學會第谷·布拉赫獎(2012年)、以色列理工學院哈維獎(2014年)[13]皇家天文學學會赫歇爾獎章(2014年) [14]諾貝爾物理學獎(2020年)。

根策爾還是美國和德國天文和物理學會會員、美國物理學會會員(1985年)、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2000年)、法國科學院外籍院士(1998年)、利奧波第那科學院院士(2002年)、歐洲科學院院士(2002年)、巴伐利亞科學院資深院士(2003年)、西班牙皇家科學院外籍院士(2011年)、英國皇家學會外籍會士(2012年)[1]

參考文獻

  1. ^ 1.0 1.1 Professor Reinhard Genzel ForMemRS.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20). 
  2. ^ 10月9日译名发布:Reinhard Genzel. 參考消息. 2020-10-09 [2020-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7) (中文(中國大陸)). 
  3. ^ Reinhard Genzel (E). UC Berkeley Physics. [2020-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08). 
  4.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2020. NobelPrize.org. [2020-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09). 
  5. ^ 5.0 5.1 5.2 苗千. 我们把银河系中心的黑洞作为一个实验室——专访20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赖因哈德·根策尔. 三聯生活周刊. 2021-07-26, (1147): 108–110. 
  6. ^ 诺奖得主根策尔:尊重科学才能不断进步. 科技日報. [2021-10-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16). 
  7. ^ Abuter, R.; Amorim, A. Detection of the gravitational redshift in the orbit of the star S2 near the Galactic centre massive black hole. Astronomy & Astrophysics. 2018, 615: L15 [2020-10-06]. Bibcode:2018A&A...615L..15G. S2CID 118891445. arXiv:1807.09409可免費查閱. doi:10.1051/0004-6361/2018337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29). 
  8. ^ Star spotted speeding near black hole at centre of Milky Way – Chile’s Very Large Telescope tracks S2 star as it reaches mind-boggling speeds by supermassive black hol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The Guardian, 2017-07-26
  9. ^ 德国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根策尔:“这太疯狂了!”. 騰訊. [2021-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30). 
  10. ^ 10.0 10.1 10.2 Autobiography of Reinhard Genzel. 邵逸夫獎. [2021-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30). 
  11. ^ The Awarding of the Einstein Medal: Albert Einstein Medal Laureate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at Albert Einstein Medal website
  12. ^ Reinhard Genzel receives Karl Schwarzschild Medal 2011. 2011-07-13 [2016-1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01). 
  13. ^ Harvey Prize 2014. [2018-05-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02). 
  14. ^ Awards, Medals and Prizes - Herschel Medal.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2014-1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01).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