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丕廉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趙丕廉

趙丕廉(1882年—1961年),芷青麓台山西五台縣五級村人。中華民國教育家。

生平

早年入讀於山西大學堂中齋。1906年,在日本加入中國同盟會[1]。畢業後,趙丕廉到定襄縣高小任教,與當地進步人士、同盟會員牛誠修等,一起開展革命宣傳。不久,他與朋友張淑琳康佩珩等,聯絡忻縣崞縣定襄五台的志士,推續西峰(趙的山西大學堂同學)為首,以地方學校為基礎,建立保安社,進行自衛自保。

1911年,辛亥革命太原起義後,續西峰到太原找閻錫山商談建立武裝。閻錫山決定在忻州代州寧武府所轄各縣建立一支武裝,以壯大起義後的革命力量,並以續西峰為團長、康佩珩為副團長、趙三成為參謀長、趙丕廉為糧台督辦。1911年11月23日,趙丕廉率五台縣民兵一隊到原平與各縣民兵會合,忻代寧公團正式成立,共有1000餘人。都督府發給公團800支步槍。公團成立後,續西峰即與山西軍政府派出的北路軍總司令張瑜商定,共同抵禦由大同開到雁門關、準備南下鎮壓起義的清軍:由北路軍在雁門關正面與敵作戰,忻代寧公團抄襲敵後,直取大同。1911年11月28日,忻代寧公團出師北伐,出雁門,於1911年12月5日進入大同,與大同起義民軍會合。大同光復,俯瞰京師,清廷大震,於是調清軍武衛左軍統領陳希義重兵圍攻大同。公團官兵與起義民軍以土塞城門,以防清軍攻城,展開激烈的攻防戰。[2]。12月18日,南北開始停戰議和。山西諮議局原副議長杜上化等到大同調停,決定將大同讓給清軍,忻代寧公團撤回雁門關內。1912年1月17日,忻代寧公團撤出大同。1912年初公團解散,任豐鎮縣知事。後又調太原任山西軍政府秘書。1914年,袁世凱任金永擔任山西巡按使,搜捕山西革命黨人,趙丕廉被逮捕,經督軍署秘書長馬駿說情釋放。趙即赴南方,就職於安徽省教育廳。袁世凱死後,他再返回山西,辦平民工廠。後任山西省警務廳科長,旋又在《山西日報》社、山西官書局任職。1918年任屯留縣縣長,復調任潞澤遼沁營務處處長(相當於鎮守使),掌管上黨19縣的地方治安事宜,兼長治縣長。1923年年底,趙丕廉因病離職,改任督軍府參議,兼管太原平民工廠。[3]

1925年,趙丕廉任山西國民師範學校校長,並創辦了教育學院。1927年,中國國民黨實行清黨山西法學院教授胡遽然等多人被省黨部逮捕,趙曾奔走營救,始得保釋。1927年7月,山西省政府改組,趙任委員兼農工廳廳長。1928年被任命為內政部次長,期間與邵力之葛天明等創設文化大學。1929年春,趙丕廉被選為中國國民黨候補中央執行委員,擔任并州大學校長。1932年,任蒙藏委員會副委員長[4]。1933年8月內蒙古西部三盟由錫盟盟長索王領銜聲稱西蒙「自治」,陰謀投日。國民政府派趙丕廉協同內政部長黃紹竑入蒙巡視,維護了祖國的統一。1947年,趙丕廉任行政院顧問,閒居北平,與友人集資經商。1949年1月,國共北平和談,趙丕廉協助章士釗等,奔波於傅作義與和談代表之間,勸傅接受和平改編。[5]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北京市文史館館員、民革中央委員、山西省政協特邀委員。1961年,病逝於北京,享年79年。

參考書籍

參考資料

  1. ^ 散木. 邓之诚笔下燕大学生赵宗复的故事. 人民網. [2015-02-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9). 
  2. ^ 军阀“不倒翁”:阎锡山当38年山西土皇帝. 搜狐網. [2015-02-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3. ^ 杜彥興《我所知道的趙丕廉先生》,《山西文史資料全編》第5卷。
  4. ^ 张皓:1946年西藏地方代表出席制宪国大问题之探析. 《史學集刊》2013年第4期. [2015-02-02]. [失效連結]
  5. ^ 趙理中《趙丕廉先生事略》,《滄桑》2003 年第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