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分類討論:台灣歷史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分類依照頁面品質評定標準無需評級。
本分類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台灣專題 (獲評分類級不適用重要度
本分類屬於台灣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台灣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分類級分類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分類無需評級。
歷史專題 (獲評分類級不適用重要度
本分類屬於歷史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歷史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分類級分類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分類無需評級。

將台灣的歷史獨立於中國歷史是不行的,這將無法很好的理解台灣的歷史,作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灣的歷史與中國大陸有着割捨不斷的關係,台灣的歷史應該放到中國的歷史當中。

樓上可能弄錯了。台灣有其本身的歷史,中國與台灣有中央-地方的統治關係僅在清朝時期及1945-1949期間,其他時間,統治中國跟統治台灣的政府均無隸屬關係,請明察。--Theodoranian|虎兒 (talk) 23:43 2005年9月2日 (UTC)
預設立場地認為「OO是XX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似乎不是一個尊重歷史的態度,而且不署名的發言也顯然不夠負責。-Gonbom (留言) 2009年4月10日 (五) 13:31 (UTC)[回覆]
   應當承認,臺灣確實有自己本身的歷史,二樓關於這一點是對的。但是同時我們也不能否認在1661年之前由於兩岸的經濟、文化往來頻繁、中華文化對臺灣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同時在鄭成功打敗葡萄牙之後,中華政治體系也在臺灣牢固地樹立起來。距今可考的歷史發掘發現臺灣最早的原人“左鎮人”與福建的“清流人”為同一人種,兩者有共同的起源。當然這並不能作為臺灣是中國的一部份的強力佐證,引用上述科考證據僅是爲了說明兩岸從遺傳、文化和政治三個方面的傳承性和一致性,而通過這三個方面就可以看出臺灣與中國大陸戀人或兄弟一般的剪不斷的關係。
   現在回到臺灣自己本身的歷史這一觀點上來,上面已經點明了,臺灣文明的主體是中華文明,臺灣的土著居民由於生產力的落後導致人口較少、社會組織落後,所以不能與渡海來台的移民相抗衡。另一方面,在1661年之前,傳統意義上的中央政府的管轄範圍並未覆蓋臺灣島,而登臺的移民在生產生活的過程中逐漸意識到一個有組織的、穩定的社會的重要性,於是便自發組成管理機構,管理機構進一步發展、擴大和併吞便構成了一個區域性的行政機構了。這就是臺灣獨立於中國大陸的自己本身的歷史淵源。可以看出,這裡的管理機構,除了土著族少數裔的自生管理機構外,主要是指受到中國大陸政治經濟文化影響的移民所建立的,因此有著濃厚的中華情調。而臺灣自身的獨立歷史亦即大陸移民自行管理的歷史。而在1949年以前抵臺的大陸移民自稱【本省人】或【臺灣人】、在此之後抵臺的大陸移民被稱為【外省人】,其中會說台語(閩南話)、熟悉臺灣風俗的【外省人】又或被稱之為【新台灣人】。
   對於現在兩岸的情況,我個人的判斷是兩個獨立的政權,互不統屬的關係。在政治上,大陸政府無法併吞臺灣政府,反之亦然。在經濟文化上,兩岸的交流合作之特殊、之便宜是不言自明的。很簡單的一個例子,兩岸相互隔絕整整40多年,如果是在兩國之間或兩種文明之間,隔絕了將近半個世紀之久之後雙方的文化認知度會降低、感情亦會變得冷淡。但是1989年大陸“六四”運動卻讓開禁不到5年的臺灣人對大陸激起了無限的同情,而這種同情與愛心是基於兩岸的“中華情”,這在當時臺灣舉辦的多場“中華情”、“民主之聲耀中華”等支援活動可以見證出來。而翌年臺灣也爆發了學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