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行知中學
31°25′N 121°30′E / 31.41°N 121.5°E
上海市行知中學 | |
---|---|
地址 | 上海市寶山區子青路99號 |
郵區編號 | 201900 |
其它名稱 | Shanghai Xingzhi High School |
類型 | 公辦高級中學 |
開課日期 | 1939年7月20日 |
創辦日期 | 1939年3月 |
創始人 | 陶行知 |
首任校長 | 陶行知 |
校長 | 沈偉 |
職員人數 | 130 |
年級 | 三年級制(高一、高二、高三) |
學生人數 | 約1200(2019) |
校園面積 | 約130畝 |
校訓 |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1] |
電話號碼 | 021-56104504 |
學校網址 | https://school.bsedu.org.cn/xzhs/ |
上海市行知中學,前身是[2]教育家陶行知於1939年在重慶創辦的育才學校,學校地理位置毗鄰上海吳淞口國際郵輪港。
校史
中華民國時期(1939—1949)
前身是民國28年(1939年)3月初[3]由教育家陶行知創辦的鄉村建設育才學院專修科[4],學校取校名為育才學校,原址位於中華民國陪都重慶市郊北溫泉。
陶行知創辦育才學校的計劃,得到了當時正在北溫泉休養的吳玉章的支持[5]。育才學校成立了籌備處,由生活教育社社友王洞若[6]協助陶行知制訂辦校計劃;委派馬侶賢[7]負責籌募經費和租借校舍;請陸維特[8]組織選拔測驗組,分赴各兒童保育院、孤兒院等難童機構,擇優選拔十五省流亡到後方的難童入學[9]。招生對象還包括共產黨烈士後代和學校附近的農家子弟[10]。7月20日[11]育才學校第一批學生共71人(當日到校的學生有40餘人)[5]借北溫泉小學舉行了開學典禮[12],陶行知親自擔任首任校長。8月初學校遷至合川縣草街子古聖寺上課。後於1946年初遷至紅岩村[3]。學校的創辦得到了以周恩來為首的中共中央南方局的重視和支持[13]。陶行知、盧子英(北碚實驗區[14]區長)又分別邀請馮玉祥、邵力子、鄒韜奮、吳玉章等知名人士專程來校演講,迅速擴大了學校的知名度[15]。周恩來曾親自到育才看望全校師生,並題詞「一代勝似一代」。中華民國國民政府領導人蔣介石、陳誠亦於1943年參觀過實際上是由共產黨操辦的育才學校[13],並給予了正面評價。當時國民政府統治下的報刊《婦女新運通訊》和《現代婦女》正面報導了該學校。[16]
育才學校的教學與一般的學校不一樣,同時注意基礎教育和專業教育並重,基礎教育按不同年級,學習語文、數學、物理、化學、歷史、地理、英語、哲學常識、音樂、體育等文化必修課(基礎課)。專業教育是按照學生的特長進行專業編組,設立音樂組、戲劇組、文學組、繪畫組和社會科學組,後來增設了自然科學組、舞蹈組與普通組。[17][18]
音樂組的組長是賀綠汀、范繼森[19],另有著名音樂家任光、任虹[20]、馬思聰、夏之秋[21]等人執教;戲劇組的組長是章泯、錢風[22],劇作家舒強、水華等人先後執教;文學組的組長是魏東明、大詩人艾青,艾青還利用自己的社會關係,常常請來當時在重慶的文學名家來校講學。如郭沫若講形勢、講歷史劇,茅盾講小說,夏衍講戲劇,史東山講電影,馮雪峰講魯迅,聶紺弩講雜文,邵荃麟、胡風、葉以群講文藝理論,曹靖華講蘇聯文學,袁水柏講諷刺詩,沙梅[23]講川戲等。繪畫組組長陳煙橋、劉鐵華[24][25],陳煙橋是魯迅的學生,畫家張望、汪刃鋒[24][26]、豐子愷、華君武、王琦、許士騏[24][27]、梅健鷹[24][28]等都在學校任教。舞蹈組的組長是戴愛蓮,老師吳曉邦、盛婕等都是著名的舞蹈教育家。[29]社會科學組的組長是孫銘勛[30];自然科學組的組長是曲仲湘。[31]
同時,當時在重慶的許多名流作家,如翦伯贊、何其芳、田漢、吳玉章、鄧初民、周谷城、秦邦憲、薩空了、徐遲、姚雪垠、黎國荃、陸詒[32]、陽翰笙等在學校兼課或講學。
此外,學校還開設「林間講座」,邀請郭沫若、夏衍、曹靖華、劉白羽、周而復、邵荃麟、艾蕪、戈寶權、沙汀、程今吾[33]等發表演講。 [29]
育才學校要求老師「要為整個民族利益來造就人才,要引導學生們團結起來做追求真理的小學生,團結起來做自覺覺人的小先生,團結起來做手腦雙揮的小工人,團結起來做反抗侵略的小戰士」,與當時重慶另外一所貴族學校,即現在的「重慶南開中學」不同,陶行知校長指出育才學校不是培養「人上人」,而是培養「人中人」,孩子們都從老百姓中來,還要回到老百姓中去影響教育更多的老百姓,成為人民認知進步的力量。
抗日戰爭勝利後,1946年4月11日,陶行知為籌備育才遷校和籌辦上海社會大學,由重慶飛南京。4月中旬去南京梅園新村看望周恩來,談及對育才學校遷滬的設想[3]。4月18日抵上海。1946年7月25日,由於勞累過度,陶行知因突患腦溢血病逝於上海。育才學校搬遷計劃未能在其生前啟動。到1946年7月陶行知逝世前學校共招收學生410人。[17]
陶行知逝世後,育才學校副校長馬侶賢經校董事會一致推選[34],繼任育才學校校長。同年8月育才學校教務主任方與嚴[35]赴上海接手育才學校遷校事宜[36]。學校在上海四川北路843號設立育才學校上海辦事處。
上海商界人士趙竹林先生因素慕陶行知辦學熱忱作育英才,將位於大場鎮餘慶橋自置的花園連同房屋9間及所種花樹、農作物(所以又稱之為趙氏花園)於1947年4月無償贈與育才學校作為校舍所用[37]。
1947年1月至7月,育才學校各專業組分三批遷往上海[38],辦學地點分為三處,校本部和音樂、戲劇兩組在四川北路1859弄幾座歐式的洋房裏,即今天的多倫路文化街旁邊。文學和社會科學組在郊區大場鎮餘慶橋。而繪畫組單獨設在塘沽路一所日式的樓房內。[22]
1947年5月馬侶賢離開重慶,把重慶的校務交由郭平負責。育才學校已遷滬的師生在馬侶賢的帶領下,繼承了陶行知的遺志,在上海繼續辦學[39]。
於此同時,位於重慶的育才學校(分部)並未停辦,相繼由郭平和孫銘勛[30]主任主持學校工作,以育才學校的校名在重慶繼續辦學。[40]
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位於上海的育才學校即改為公辦。由上海市教育局局長戴伯韜直接指導育才學校的發展,由市教育局劃撥教師工資、辦公經費、人民獎學金等。1950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將位於塘沽路306號原「少年村」校舍劃撥給育才學校,藝術類所屬各組遷入。1950年夏,位於上海的育才學校第一次向社會公開招生[41],藝術類學生在上海市虹口區塘沽路306號上課,文學和社會科學組兩組在寶山區大場本部上課。[42]
1950年春位於重慶紅岩村的育才學校(分部)遷到九龍坡區謝家灣92號,並更名為重慶育才學校,正式獨立辦學,由孫銘勛擔任校長。[40]
1951年9月育才學校更名為上海市行知藝術學校[43],下轄藝術部和普通部(在文學和社會科學組兩組基礎上建立)。後來,大場的普通部改為中學部[42],按全日制中學課程設置上課。
1952年,上海市行知藝術學校[43]增設師範部,校址在萬航渡路435號(原梵皇路435號[42])。
1953年,上海市行知藝術學校撤銷,更名「上海市藝術師範學校」,設音樂舞蹈、美術等專業。為上海最早單獨設置藝術專業的公立師範學校。1955年停辦。[43]
1953年,為永久紀念陶行知先生,寶山區大場的中學部更名為上海市行知中學。並逐步發展成為全日制完全中學。馬侶賢繼續擔任上海市行知中學校長。[34]
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十年動亂中,學校遭到巨大衝擊,校史資料付之一炬,教學設備大量遭受破壞,幾近半數教職工被批鬥[44],學校先後三次被更名為「東方紅」中學、「大場」中學、「風慶」中學。[45]
1978年,上海市行知中學被上海市教育局批准為全市26所上海市重點中學之一[46]。
改革開放時期
1985年底學校決定擴大高中辦學規模,停止初中招生,逐步建成以住宿生為主的高級中學。[47]
1993年8月,行知中學自大場餘慶橋東遷至寶山區寶林九村寶林支路1號(現更名為子青路99號)[48]。新校舍總投資近3000萬元,其中寶鋼集團出資1700多萬元。學校佔地5.53公頃,劃分為教學、校辦企業、住宿服務中心3個區域。總建築面積1.8萬平方米,有教室18個,理化實驗室各3個,生物、電腦、語音室各2個。各教室備有電視機、錄像機、錄音機及投影教學儀器。另有八角形286個座位的階梯教室1個,圖書館,師生食堂,室內體育館,400米塑膠跑道的田徑運動場及校外的6層樓住宿服務中心和行知實業公司。[44]
1996年7月,學校東遷寶林支路1號新校址後入學的第一屆學生參加高考,盛曉華以542分的成績成為當年度上海理科狀元。[49]
20世紀末,學校將陶行知教育思想與素質教育實踐相結合,以「真人教育」的育人模式,發展了陶行知教育思想。之後,學校探索了課堂教學的「四動策略[50]」、「新行知高效課堂[51]」等教學形態。[45]
2001年3月,學校順利通過了上海市創建實驗性示範性高中規劃初評,同時被市教委確定為面向全國招生的重點學校。[52]
2004年,在學校主要領導的努力和寶山區教育局支持下,行知中學大規模改擴建工程正式批准立項。寶山區政府出資1.2億元,寶鋼集團無償劃撥55畝土地,用於興建2幢學生宿舍樓,學校餐飲中心及學生室外運動中心,並翻建學校新教學大樓、圖書館及報告廳。[36]
2005年,學校被上海市教委列為首批28所上海市實驗性示範性高中之一。
2006年,由寶山區教育局副局長張步華擔任校長,大規模改擴建工程啟動。[52] 2008年,改擴建工程全部完工。[36]
田徑是學校的傳統體育類目。2000年學校被上海市體育局和體教委首批命名試辦二線運動隊學校,2003年被批准為田徑二線運動隊學校[53]。作為老牌的田徑傳統學校,學校被選為北京2008奧林匹克教育示範學校[54]。
在2009年,學校與大學建立了合作發展的共同體。它與上海其他24所重點高中一起,組成了與國家「211工程」重點大學——上海大學的自主招生選拔聯盟。這一合作旨在實現高中教育和大學教育的銜接,為學生提供了發展新途徑。
2010年後的信息化時代,以「互聯網+教育」為導向,學校首次進行了常態化錄播、微課間、智能學習空間、雲書院等信息化技術與課程改革深度融合的嘗試。
在2015年,學校創辦了上海行知工業版畫研究院,沿襲了育才學校版畫傳統教學。[45]
校園文化
校徽釋義
三環校徽:1939年由陶行知構思、學校繪畫組主任陳煙橋設計出育才學校第一代校徽,校徽呈三角形外形,外框藍色三角形,內部是三個紅色的圓環相扣在一起,三環上是育才二字。[55]
第一個圓圈代表全校一體,第二個圓圈代表世界一體,第三個圓圈代表古往今來一體。
這三個圓圈校徽的意義還可以表示:
(一)民族、民權、民生;(二)智、仁、勇;(三)真、善、美;(四)工學團;(五)教學做合一;(六)自然、勞動、社會;(七)頭腦、雙手、機器;(八)迎接困難、分析困難、解決困難;(九)認識社會、適應社會、改造社會;(十)檢討過去、把握現實、創造未來;(十一)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註釋:(五)教學做合一 ,陶行知關於生活教育的理論。認為教、學、做是一件事,主張「在做上教,在做上學」;「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要根據做的法子」。[56]
校訓、學校精神
校訓
-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57]
這一校訓源於陶行知先生創作的《百侯中學復校十周年紀念》詩。1943年9月,陶行知在百侯中學復校10周年之際作詩慶賀,提出了「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的理念。這句話後來被用作育才學校的校訓,並延續至今,強調教育和學習的核心是追求真理和做真人。
學校精神
- 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58]
1929年6月6日,陶行知在江蘇淮安蕭湖創辦新安小學[59],任首任校長。面對經費和校舍短缺的困境,陶行知為學校題寫了「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對聯,鼓勵師生克服困難,繼續辦學。該精神後來在育才學校的辦學過程中被秉持,並延續至今,成為學校教師奉獻精神的象徵。
- 每日四問[60]
陶行知在育才學校三周年紀念晚會上,向全校師生提出了每日四問:
- 我的身體有沒有進步?如果有,進步多少?
- 我的學問有沒有進步?如果有,進步多少?
- 我的工作有沒有進步?如果有,進步多少?
- 我的道德有沒有進步?如果有,進步多少?
陶行知強調「健康第一」,認為身體健康是教育的基礎。同時,他提出了學問、工作和道德進步的重要性,希望師生在日常生活中自我提升。這四問在學校的辦學過程中不斷被強調。
- 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60]
「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陶行知認為,教育應包含生活的意義,實際生活是教育的中心,並且教育能夠改造生活。他主張將教育與生活緊密聯繫,使學生在生活中接受教育。「社會即學校」則強調社會生活對教育的影響。陶行知主張將社會作為教育場域,反對傳統學校與社會隔離。他希望通過社會的力量促進學校進步,並使學校成為社會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該學校精神源自於美國哲學家、教育家約翰·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的觀點。此觀點對陶行知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育才學校作為陶行知創辦的第三所學校,這一精神一直影響着學校的辦學,延續至今的上海市行知中學。
歷任領導
中華民國時期
校長 | 任期 |
---|---|
陶行知 | 1937.7—1946.7 |
馬侶賢 | 1946—1949 |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校長 | 任期 | 備註 |
---|---|---|
馬侶賢 | 1951—1954 | |
馬侶賢 | 1954—1959 | 彭永年 主持工作 |
馬侶賢 | 1959—1961 | 劉文英 主持工作 |
馬侶賢 | 1961—1966[61] | 蔡子強 主持工作 |
劉彥培[44] | 1968—1968 | 革命委員會主任 |
張友章 | 1969—1971 | 革命委員會主任 |
毛逴 | 1972—1978 | 革命委員會主任 |
羅成洤 | 1978—1985 | |
陳培能 | 1985—1995 | |
沈子華 | 1995—2001 | |
諸雨谷 | 2001—2006 | |
張步華 | 2006—2014[62] | 寶山區教育局副局長兼 |
陳振華 | 2014—2019 | |
楊衛紅 | 2019—2023[63] | |
沈偉 | 2023至今[64] |
註:1949至1950年,上海市教育局局長戴伯韜直接指導育才學校的發展。[45]
學生社團和生活
學校設立了戲劇社、天文社、心理社、籃球社、民樂社、版畫社。[65]
學校每年定期舉辦科技節、藝術節、勞動節、運動會、足球賽和籃球賽,為學生提供了多樣化的活動環境,支持他們的興趣和個性發展。[65]
國際交流
學校在國際間的交流始於1995年台海危機之後。1995年,學校與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貝瑟爾公園中學(Bethel Park High School)建立了友好關係。為此,時任美國副總統阿爾·戈爾就兩個學校的初始聯誼,發了賀電[66]。截至2006年兩所學校各派出了五個師生代表團進行了互訪[67],行知中學還派出教師去貝瑟爾公園中學作了為時半年的漢語與中國文化課的教學[66]。[68]
2003年,學校與法國勒步倫中學(Lycée Charles-François Lebrun)結成姐妹學校[53],並先後派出師生代表團進行了互訪。
2000年至2004年中行知中學先後派出10多名教師分赴英國、美國、加拿大等國交流教學和進修學習。[68]
寶山區第一至第十屆國際民間藝術節,學校每屆都成為外國團體接待單位。[69]
在美國數學及其應用聯合會(Consortium for Mathematics and Its Applications,COMAP)舉辦的第20屆全美高中生數學建模競賽(HiMCM)中,行知中學高二學子取得了一等獎,二等獎和優秀獎。[70]
學校開展國際化辦學,成立了中澳班[65],並為學生設計了系統的培養方案。學校聘請外教,開設英語課程。
學校與法國、德國、美國、英國等國的高中名校進行學術互訪。[65]
2021年,學校成為「劍橋大學中國遴選中心AST官方考試中心」[71]。
知名校友
(領域專家,省部級以上政治人物和省部級以上科學技術獎項獲得者)
- 曾在育才學校求學的校友
- 卞祖善[41]:指揮家
- 陳貽鑫[72]:指揮家、音樂教育家
- 程代輝:上海芭蕾舞團一級編導,芭蕾舞劇《白毛女》編導之一。
- 戴曉林[73]:航空航天部有突出貢獻專家
- 杜鳴心:作曲家
- 高纓:作家
- 李鵬:重要政治人物,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大常委會前委員長、國務院前總理
- 盛楊[74]:雕塑家
- 田大畏:俄語翻譯家
- 王惠莉[22]:兒童戲劇家
- 伍必端:版畫家
- 楊秉孫[22]:小提琴演奏家
- 鄭勝天:藝術評論家及國際資深策展人
註:1947年5月後入學位於重慶的育才學校(分部)的學生不視作上海市行知中學的校友序列。
- 曾在育才學校(1939.7—1947.5)執教或工作的校友
艾青、陳煙橋、戴愛蓮[75]、范繼森[19]、方與嚴[35]、馮蘭瑞[76]、豐子愷、賀綠汀、華君武、劉鐵華[25]、馬思聰、 梅健鷹[24]、彭松[77][78]、強明[79]、曲仲湘、任光[80]、任虹[20]、盛婕、舒強、水華、王琦、汪刃鋒[26]、吳曉邦、夏之秋[21]、許士騏[24]、葉寧、張望、章泯、鄒尚錄[81]、莊嚴[82]
- 上海市行知中學的校友
- 侯凱宇: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航天獎、航天基金獎獲得者
- 潘玉民:特型演員,晚年鄧小平扮演者第一人
- 譚敏佳:中國青年科技獎獲得者
- 趙志榮[45]:雕塑家
師資力量
截至2024年,該校有正高級教師4名、特級教師2名,共有15位教師獲得上海市中小學中青年教師教學比賽一等獎,16位教師入選上海市第四期「雙名工程」攻關計劃名師後備人選。該校還擁有寶山區語文、數學、英語等7個學科基地和7個中學研究團隊。[65]
學校榮譽
上海市文明校園;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和復旦大學等高校的優質生源基地;全國學陶師陶先進學校;全國生態文明教育特色學校;上海市提升中小學(幼兒園)課程領導力行動研究項目(第四輪)「上海市種子校」;上海市學校德育工作先進集體;上海市中小學行為規範示範校;「十四五」期間上海市科技教育特色示範學校;上海市綠色學校;上海市第三批教育信息化應用標杆培育校;上海市中小學(中職校)勞動教育特色校;上海市學校心理健康示範校;教育部、北京2022冬奧會組委會「奧林匹克教育示範校」; 上海市「雙新」示範校等。[65]
參考來源
- ^ 上海市行知中学. [2024-07-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20).
- ^ 羅炳權; 辛國鈞.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 東南大學校史文化網. 2018-03-26 [2024-07-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23).
- ^ 3.0 3.1 3.2 陶行知年谱简编. 南京曉莊學院陶行知研究院. [2024-07-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1.
- ^ 近現代人物資訊整合系統. mhdb.mh.sinica.edu.tw. [2024-08-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8-03).
- ^ 5.0 5.1 首页-上海市陶行知纪念馆. school.bsedu.org.cn. [2024-08-04].
- ^ 王洞若. xyw.njxzc.edu.cn. [2024-08-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21).
- ^ 吳宇平. 行知中学与老校长马侣贤. 上海地方志辦公室. 2005-12-27 [2024-07-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24).
- ^ 陆维特. 95.njxzc.edu.cn. [2024-08-04].
- ^ 潜心抚育难童——陶行知_教育. 搜狐. 2019-07-27 [2024-07-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8-02).
- ^ 陶行知经营战时育才学校 打造一个大后方的“小延安”_重庆市合川区人民政府. www.hc.gov.cn. [2024-08-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8-02).
- ^ 徐瑞哲. 今天如何纪念陶行知从上海码头留学百年?他对同窗室友孙科说“我可不想当官”. 上觀新聞. 2024-07-21 [2024-07-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8-02).
- ^ 邀您探寻为什么在古圣寺里诞生了育才学校?. xzx.shnu.edu.cn. [2024-08-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8-02).
- ^ 13.0 13.1 周恩来与重庆育才学校. 中國統一戰線新聞網. 2024-03-12 [2024-07-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23).
- ^ 历史沿革. 重慶市北碚區人民政府. 2023-10-13 [2024-07-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23).
- ^ 王洪. 陶行知艰难办育才学校的故事. 北碚報. 2021-05-18 [2024-07-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26).
- ^ 檢索結果|MHDB. mhdb.mh.sinica.edu.tw. [2024-08-02].
- ^ 17.0 17.1 周志平. 学校活力的表现、内涵与生成逻辑——基于陶行知两所学校的办学实践分析. 當代教育科學. 2019, (4): 19–23,62 [2024-07-26]. ISSN 1672-2221. CNKI SDJK201904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26) –透過中國社會科學網.
- ^ 民族的号手——任光. 紹興史志網. 2015-08-26 (中文(中國大陸)).
- ^ 19.0 19.1 《范继森 中国风格钢琴五指独立练习(梅洛斯钢琴作品图书馆)》 - 335.0新台幣 - 范继森 - HongKong Book Store - 台灣·大書城. www.megbook.com.tw. [2024-07-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31).
- ^ 20.0 20.1 中国音乐家协会第三届理事会名单. www.cflac.org.cn. [2024-07-26].
- ^ 21.0 21.1 夏之秋在重庆创办军乐学校. 重慶市地方志辦公室. 2024-07-11 [2024-07-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28).
- ^ 22.0 22.1 22.2 22.3 北欧随想. www.dodoz.com. [2024-07-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29).
- ^ 1993年5月31日中国作曲家沙梅逝世. 樂器學習網. 2012-11-22 [2024-07-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27).
- ^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抗战时期重庆育才学校美术教育文献展(四)——教师简介 - 陶行知纪念馆 - 重庆市育才中学校. www.cqyc.com. [2024-08-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8-03).
- ^ 25.0 25.1 河南大学已故著名版画家刘铁华先生作品展开幕. 藝海大觀網. 2015-11-20 [2024-07-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31).
- ^ 26.0 26.1 汪刃锋(已故). 北京畫院. [2024-07-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26).
- ^ 许士骐致言心哲书法4. lib.ecnu.edu.cn. [2024-08-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8-03).
- ^ 新中国陶瓷艺术设计教育的先驱——梅建鹰先生. www.zhongguociwang.com. [2024-08-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8-06).
- ^ 29.0 29.1 育才学校——名人执教最多的中学. 重慶晚報. 2009-10-19 [2024-07-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26) –透過新浪網.
- ^ 30.0 30.1 孙铭勋. xyw.njxzc.edu.cn. [2024-07-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20).
- ^ 重庆珍档 | 陶行知声东击西,跨地区办起育才学校_晓庄. 上游新聞. 2020-12-02 [2024-07-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8-06).
- ^ 战地记者陆诒:“一•二八”事变的新闻报道是如何产生的?. 澎湃新聞. 2015-01-28 [2024-07-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8-02).
- ^ 民国丛书(第5编). 123567.net. [2024-07-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27).
- ^ 34.0 34.1 宝山-地方人物. 寶山區圖書館. [2024-07-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22).
- ^ 35.0 35.1 方与严. xyw.njxzc.edu.cn. [2024-07-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23).
- ^ 36.0 36.1 36.2 上海市行知中学建校80周年!全国校友相聚,重温青春记忆. 上海市行知中學. 2019-11-17 [2024-07-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23).
- ^ 行知育才学校旧址. 上海市寶山區人民政府. [2024-07-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23).
- ^ 育才中学红岩村成长之一. 重慶市育才中學校. 2011-04-02 [2024-07-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8-06).
- ^ 行知校史. 上海市行知中學. 2019-09-12 [2024-07-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21).
- ^ 40.0 40.1 重庆育才中学历任校长书记一览表. 重慶市育才中學校. 2018-08-27 [2024-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28).
- ^ 41.0 41.1 访中国交响乐团联盟主席、中国当代著名指挥家卞祖善老师. 中國音樂網. 2021-09-27 [2024-07-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29).
- ^ 42.0 42.1 42.2 从育才学校到行知中学,大华地区第一所中学变迁记. 搜狐. 2017-06-14 [2024-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8-06).
- ^ 43.0 43.1 43.2 上海通志館. 教师节 | 上海历史上的那些【师范】学校. 澎湃新聞. 2021-09-10 [2024-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21).
- ^ 44.0 44.1 44.2 行知校史. 上海市行知中學. 2019-09-12 [2024-07-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21).
- ^ 45.0 45.1 45.2 45.3 45.4 白羽. 这所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亲手创办的学校,现在如何了?. 上海教育新聞網. 2020-11-17 [2024-08-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4).
- ^ 網易. 不数不知道,上海市竟然有三分之一的高中是市重点. 網易. 2020-08-15 [2024-07-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8-06).
- ^ 宝山县情要览. 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 2018-12-04 [2024-07-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31).
- ^ 宝山年鉴1994 【行知中学东迁】. 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 2018-12-04 [2024-07-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27).
- ^ 汇思想 _ 2015中国高中排行榜 上海哪10所学校上榜?. 文匯網. 2015-09-13 [2024-08-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8-01).
- ^ 聚焦行知论坛 | 行知思想+教学转型=精彩课堂. 陶行知研究中心. [2024-07-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8-06).
- ^ 白羽. 探校 | 在上海市行知中学读书,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上海教育新聞網. 2021-02-22 [2024-07-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8-06).
- ^ 52.0 52.1 上海市行知中学. 陽光高考中學版. [2024-07-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21).
- ^ 53.0 53.1 行知中学:发扬行知精神 融入北京奥运 促进学校发展. 新浪網. 2007-03-26 [2024-07-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29).
- ^ 第29届奥运会组委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命名北京2008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入門網站. 2006-10-13 [2024-07-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21).
- ^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重庆育才中学建校80周年老校友访谈 - 校友会. 重慶市育才中學校. 2019-11-30 [2024-07-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8-06).
- ^ 我们的校徽. 上海市陶行知紀念館. [2024-07-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8-06).
- ^ 何知秋. 陶行知的“求真”与“做人”. 江蘇教育新聞網. 2023-03-17 [2024-07-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8-06).
- ^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他的精神闪耀至今. 搜狐. 2021-03-08 [2024-07-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26).
- ^ 張大冬. 陶行知与新安小学. 淮安區報. 2021-12-02 [2024-07-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27).
- ^ 60.0 60.1 弘扬教育家精神 | 陶行知:万世师表. 重慶工程學院. 2024-07-01 [2024-07-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26).
- ^ 历任领导. 上海市行知中學. [2024-08-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4-06-21.
- ^ 二O一四年四至六月份人事任免事项. 上海市寶山區人民政府入門網站. 2014-06-30 [2024-08-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8-01).
- ^ 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政府关于罗文杰等同志任免职的通知. 上海市寶山區人民政府入門網站. 2019-10-10 [2024-08-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8-01).
- ^ 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政府关于沈伟等同志任免职的通知. 上海市寶山區人民政府入門網站. 2023-07-14 [2024-08-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8-01).
- ^ 65.0 65.1 65.2 65.3 65.4 65.5 行知合一 卓育英才——上海市行知中学2024年春季教师招聘公告. 微信公眾平台. 上海市行知中學. 2024-03-01 [2024-07-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8-02).
- ^ 66.0 66.1 Back to Bethel Park. Pittsburgh Post-Gazette. [2024-07-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8-06) (英語).
- ^ 宝山年鉴2002 【行知中学教育代表团访美】. 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 2018-12-04 [2024-07-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8-06).
- ^ 68.0 68.1 上海市行知中学 学校 教学. 打印貿. [2024-07-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29) (中文(中國大陸)).
- ^ 上海市行知中学:发扬行知精神 融入北京奥运会. 搜狐. 2007-03-25 [2024-07-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29).
- ^ 喜报 | 行知中学高二学子在第20届全美高中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微信公眾平台. 上海市行知中學. 2018-03-11 [2024-07-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8-02).
- ^ 寶教新聞宣傳中心. 【第一线】直通世界名校,圆梦科创宝山!剑桥大学中国遴选中心AST官方考试中心落户宝山. 微信公眾平台. 2021-03-25 [2024-07-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8-02).
- ^ 陈贻鑫. 中央音樂學院. 2023-11-07 [2024-07-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28).
- ^ 育才知名校友——戴晓林. 重慶市育才中學校. 2020-07-16 [2024-07-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28).
- ^ 誓言 | 曾任毛主席纪念堂雕塑组组长,九旬老教授盛杨:“能领到‘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很光荣”_京报网. news.bjd.com.cn. [2024-08-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8-03).
- ^ 中国文艺网_艺坛大家_叶浅予:戴爱莲的舞蹈生涯. www.cflac.org.cn. [2024-08-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8-01).
- ^ lixindai. 冯兰瑞:从稻草人到思想者 | CND刊物和论坛. [2024-07-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31) (中文(中國大陸)).
- ^ sina_mobile. 舞蹈学者彭松书法轶事. k.sina.cn. 2020-10-19 [2024-08-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8-01).
- ^ 我所珍藏的交大山茶社歌曲集《大家唱》-校史网. sjtuhistory.sjtu.edu.cn. [2024-08-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8-01).
- ^ 强明. 豆瓣. [2024-08-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8-04) (中文(中國大陸)).
- ^ 任光:民族的号手-嵊州新闻网. sznews.zjol.com.cn. [2024-07-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30).
- ^ 孙中山宋庆龄文献与研究. 上海: 上海書店出版社. : 213.
- ^ Tai yang yi chu man tian hong : gang qin ban zou pu / [Ji ti zhong xin tian ci ; Zhuang Yan qu ; Wang... - Catalogue | National Library of Australia. catalogue.nla.gov.au. [2024-08-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8-01)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