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祖修
吳祖修(1714年12月24日—1766年8月21日,康熙五十三年十一月十八日-乾隆三十一年七月十六日),字慎思,號雪軒。江南省常州府武進縣(今屬江蘇省常州市)人,清朝政治人物,官至知州。
生平
早年為監生。雍正十年(1732年),中式壬子科鄉試舉人。十一年(1733年),中式癸丑科會試,殿試位列第二甲第四名進士出身,朝考選翰林院庶吉士。年僅二十歲,與時任編修的父親吳龍應同時在翰林院任職。在館期間,請假至浙江迎娶浙江糧儲道劉復之女。[1]
乾隆元年(1736年)四月,散館,以知縣即用。二年(1737年)[2],授直隸保定府唐縣知縣,受直隸總督李衛器重。三年(1738年),充戊午科順天鄉試同考官。
調任大名府南樂縣知縣。十年(1745年)[3],調任河間府任邱縣知縣。
十三年(1748年),大計獲評卓異,陞調廣東惠州府連平州知州,赴任前丁父憂歸鄉。
服闕,十七年(1752年)[4],選授山東武定府濱州知州。後調任濟南府德州知州。[5]時乾隆帝特旨命督撫大臣舉薦州縣官才能勝任知府者,吳祖修受山東巡撫鶴年舉薦,取咨文赴北京之際,受人牽連革職。居家讀書侍母數年,後循例捐復原官,揀發湖北,署理武昌府嘉魚縣知縣,後改署漢陽府沔陽州知州,借補襄陽府襄陽縣知縣。[1]三十年(1765年),充任乙酉科湖北鄉試同考官。敕授文林郎,例授奉直大夫。
因捕盜有功,奉旨回京吏部引見,三十一年(1766年)七月十六日,未及啟程而卒,年五十三歲。[1][6]
家庭及關聯
- 祖父:吳玉耑(1663年-1717年),康熙五十一年進士,官內閣中書。誥贈朝議大夫,晉贈通奉大夫。
- 祖母:陳氏,廩貢生陳匡如之女。誥贈恭人,例贈淑人,晉贈夫人。
- 父:吳龍應(1692年-1749年),雍正二年進士,官至山西布政使。誥授朝議大夫,例授通奉大夫。
- 母:沈氏,監生考授縣丞沈治臣之女。誥封恭人,例封夫人。
兄弟
祖修為長子,有五弟三姊妹:
- 吳祖任(1722年-1758年),監生。娶毗陵莊氏,雍正五年進士浙江海防道莊柱養女,許臨燿之女;繼娶許氏,甘肅平涼府同知許文秀之女。
- 吳祖倫(1727年-1793年),監生。娶蘇州姜氏,康熙六十年進士湖北荊宜施道姜邵湘之女。
- 吳祖儼(1731年-1801年),監生,貴州候補吏目,借補婺川縣典史。娶蘇州姜氏,康熙六十年進士湖北荊宜施道姜邵湘之女。
- 吳祖倬(1734年-1808年),無出身官職,娶史氏,康熙五十七年進士趙州知州史增孫女、監生候補州同史瀛峙之女。
- 吳祖健(1735年-1798年),監生,四庫館謄錄、候選縣丞。娶潘氏,雍正二年進士福建巡撫潘思榘之女。
- 姊妹一,適史氏,監生史士超。
- 姊妹二,適毗陵莊氏,雍正五年進士浙江海防道莊柱之子、乾隆十年榜眼禮部左侍郎莊存與。
- 姊妹三,適安徽休寧汪氏,雍正二年傳臚太子太傅吏部尚書汪由敦之子、戶部郎中汪承沆。
妻室
- 正室:武進西營劉氏,康熙五十一年進士協辦大學士吏部尚書劉於義孫女、雍正五年進士浙江糧儲道劉復之女,敕封孺人,例晉宜人。
- 繼室:武進段莊錢氏,康熙四十五年進士翰林院檢討錢榮世孫女、拔貢生山西朔州知州錢標長女,敕封孺人,例晉宜人。
- 側室:程氏,敕封孺人。
- 側室:顧氏,敕封孺人。
子女
有五子三女:
- 長子:吳錫綬(1737年-1800年),程氏出,監生,官至湖南宜章縣典史。
- 次子:吳錫緒(1748年-1813年),程氏出,監生,四庫館議敘分發甘肅候補州同、署安西州州判、借補甘州府經歷。
- 三子:吳錫緯(1749年-1786年),顧氏出,乾隆四十四年舉人,四庫館議敘分發河南候補知縣。
- 四子:吳錫寶(1753年-1821年),程氏出,監生。
- 五子:吳錫綮(1754年-1805年),顧氏出,監生。
- 長女,顧氏出,適武進西營湯氏,廣西潯州府知府湯大賓之子、候選同知湯敦業。
- 次女,顧氏出,適武進段莊錢氏,康熙四十五年進士翰林院檢討錢榮世曾孫、乾隆四十年進士福建龍溪縣知縣錢致純。
- 三女,顧氏出,適高氏,山東掖縣知縣候選同知高光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