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妙津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1年9月1日) |
邱妙津 | |
---|---|
出生 | 中華民國臺灣省彰化縣 | 1969年5月29日
逝世 | 1995年6月25日 法國巴黎 | (26歲)
國籍 | 中華民國 |
教育程度 | 台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 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系 法國巴黎第八大學心理學研究所臨床組 |
代表作 | 《鱷魚手記》 《蒙馬特遺書》 |
獎項 | 中央日報短篇小說文學獎 聯合文學中篇小說新人獎 時報文學推薦獎 |
邱妙津(1969年5月29日—1995年6月25日[1]),台灣彰化縣人[2],同志文學作家。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畢業。後赴法國巴黎第八大學留學,1995年於巴黎寓所自殺亡故。其作品善於刻劃女同志的愛慾關係,並彰顯同性戀者在當代環境下的心理與認同危機,曾獲中央日報小說獎、聯合文學新人獎,代表作有《鱷魚手記》和《蒙馬特遺書》等小說。[3]
生平背景
邱妙津高中就讀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1991年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曾任張老師心理輔導中心輔導員、《新新聞》雜誌社記者。1994年赴法國巴黎第八大學第二階段心理學系臨床組攻讀碩士。1995年6月25日,在巴黎自家寓所自殺身亡,得年26歲。[3]
創作風格與影響
邱妙津的創作文類以小說為主,並以女同性戀為主題與主體。他的作品寫實地刻劃女同志的愛慾關係,並彰顯同志在父權社會體系下的心理困境,表現出同性戀者在當代所面臨的生存環境和認同危機。[3][4]
在美學上,邱妙津揉雜女同性戀羅曼史、藝術家小說與抒情小說的特色;慣以第一人稱書寫,其筆下敘述者多認為女同性戀既是愛女人的女人,也是男性化的女人(即T);善於跳脫寫實主義之直線是描寫,刻意利用時間上的模糊與錯亂感,呈現孤獨、不辨真幻的心境。[4]
邱妙津是1990年代台灣最重要的同志小說家之一,就同志社群方面的影響,其長篇小說《鱷魚手記》中「拉子」一詞,也作為女同志的代稱被廣泛使用;就文學傳播層面,邱妙津成為《紐約評論業書》[需要解釋]書單上唯二近代華語作家(另一位為張愛玲)。[5]
著作
- 《鬼的狂歡》(1991年,聯合文學)
- 《鱷魚手記》(1994年,時報;2006年,INK印刻)
- 《寂寞的群眾》(1995,聯合文學)
- 《蒙馬特遺書》(1996,聯合文學;2006,INK印刻)
- 《邱妙津日記》(2007,INK印刻)
得獎紀錄
參考資料
- ^ 台灣文學作家系列[永久失效連結],中央廣播電台。
- ^ 2.0 2.1 2.2 周碩彥. 世界總是沒有錯的,錯的是心靈的脆弱......談邱妙津與《蒙馬特遺書》. 2008-10-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04) (中文(臺灣)).
- ^ 3.0 3.1 3.2 邱妙津. 臺灣作家作品目錄資料庫. [202308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11).
- ^ 4.0 4.1 劉亮雅. 〈愛慾、性別與書寫:邱妙津的女同性戀小說〉. 《中外文學》. 1997-8, (26(3)): 8-30.
- ^ 塗芝瑄. 《邱妙津經典化過程:一個社會學式的考察(1988-2018)》. 高雄: 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2019.
外部連結
- 馬嘉蘭(Fran Martin),陳鈺欣、王穎譯,朱偉誠校訂〈揭下面具的鱷魚:邁向一個現身的理論〉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No.15,頁1-37(2003)
- 羅敬堯〈肢解「鱷魚」:閱讀邱妙津《鱷魚手記》中的書寫策略與「鱷魚」意象〉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2002)
- 陳思和〈鳳凰‧鱷魚‧吸血鬼——試論台灣文學創作中的幾個同性戀意象〉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香港文學》196期(2001)
- 陳鈺欣〈透過小凡看到的風景:讀《鱷魚手記》中一段遺落的同性愛欲關係〉(2005)
- 台灣大學戲劇系製作的同名電影已提供在網絡上。鱷魚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