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薩辛派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哈沙辛
حشّاشين
命名緣由哈希什
成立時間1090年
創始人哈桑·沙巴
撤銷1275年
總部
地址
官方語言
波斯語 (官方) & 阿拉伯語 (地區) & 其他地方語言

阿薩辛派(阿拉伯語:حشّاشين‎、Ḥashāshīn)是中世紀時期活躍於阿富汗敘利亞山區的伊斯蘭教當中的一個異端教派,由它所演變而成的哈沙辛教團是一個秘密的暗殺組織。哈沙辛教團以裏海南岸山區為根據地,大本營設在阿拉穆特堡(意為「鷹窠」)。

哈沙辛教團的創立者哈桑·沙巴

詞源

「哈沙辛」在中華古籍中被稱為木剌夷、木羅夷或木乃奚[1],可能源自阿拉伯語الملحد‎(al-mulaḥid),意指無神論者。該詞語有另一種說法,即「阿薩辛」一詞。

在12世紀中期,由於拉希德丁·錫南與十字軍的交往不斷增多,因此在眾多西方旅行者、外交使節和十字軍編年史家的筆下,開始出現「山中老人」一詞,並開始以「assassin」一詞的各種變體來稱呼其追隨者。《馬可波羅遊記》記載:「名叫阿拉丁的山中老人信奉伊斯蘭教。他在兩座高山之間一條風景優美的峽谷中,建造了一座華麗的花園」,其中鋪設着流淌美酒、牛乳、蜂蜜和清水的河流,居住着姣美的女郎。他培訓勇敢的青年人,採用麻藥和假造的天國幻象來激發他們來為自己效勞和對仇敵進行暗殺行動。」劉郁的《西使記》也記載:「縱其慾數日,復置故處。既醒,問其所見,教之能刺客,死則享福如此。」[2]

雖然阿薩辛派的暗殺往往有着明確的政治目的,但是給歐洲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最初是他們狂熱的獻身精神,因此歐洲中世紀常有情書或是情詩以阿薩辛為比喻,顯示自己對對方無保留的愛。但丁的《神曲》中也曾提到「充滿危險的暗殺」。到14世紀左右,阿薩辛一詞已經在歐洲多種語言中出現,專指出於狂熱或是貪婪的目的,以秘密或是背叛的方式殺害某個公眾人物。基督教世界對哈沙辛教團研究的興趣是與其歷史發展相關聯的。宗教改革、宗教戰爭、歐洲內部的紛爭,都成為培育暗殺與陰謀論的土壤。

此後,法國大革命再次讓公眾對於陰謀與謀殺的問題產生了興趣。1809年5月,東方學家、阿拉伯語學者西爾維斯特·德·薩西(Silverstre de Sacy)在法蘭西學院作了一場名為「關於阿薩辛𡈼朝及其名稱的語源學研究報告」。在報告中,他論證說阿薩辛是阿拉伯語中大麻(Hashīsh)一詞的變體。雖然他沒有認為所謂哈沙辛教團就是嗜食大麻的癮君子,但是他解釋說,該組織的首領會秘密地使用大麻,讓自己派出的使者相信成功完成任務之後,能夠享受到與此類似的天堂般的愉悅。他對哈沙辛教團名稱的這種解釋與馬可波羅記述的麻藥聯繫在了一起,並流傳廣泛。此後的很多研究都引用了他的觀點。在現有的一些中文著作和工具書中,也援引了這種看法。

到了20世紀,著名的東方學家伯納德·劉易斯對德·薩西的說法提出了質疑。他指出「儘管這種解釋出現早、流傳面廣,但是屬實的可能性卻並不大」。原因在於大麻的使用及其效果在當時並不是什麼秘密;使用大麻這樣的做法在嚴肅的遜尼派作家和伊斯瑪儀派的記載中都無法得到驗證;並且hashīshī這樣的名稱,也僅流行在敘利亞地區,作為哈沙辛教團大本營的波斯地區並不使用這一詞彙。

伊斯瑪儀研究所的法爾哈德·達夫塔里在多本有關伊斯瑪儀派的著作中指出,阿薩辛這一稱呼來源於盛行於法蒂瑪帝國國土上的伊斯瑪儀派,以及遜尼派對於尼查里派的蔑稱「hashīshī」。這一蔑稱寓意為「粗俗的下等人」、「被社會拋棄的無信仰者」,並不具體地指代吸食大麻。因此,這一名稱顯示了當時伊斯蘭教當中的主流教派對於伊斯瑪儀派普遍的敵意,也是西方對於東方的某種神秘幻想所致。對伊斯瑪儀派深惡痛絕的遜尼派史學家志費尼曾經詳細描寫哈沙辛教團的各種「罪狀」,但他的書中從來沒有提到吸食大麻、或是哈沙辛教團首領以大麻為誘惑來鼓勵暗殺者,這也是關於大麻的傳言可能有誤的證據之一[3]

哈沙辛教團的刺客「費達伊」的阿拉伯語發音為fidā'ī,意思是「準備好為某個理由犧牲的人」或者是「敢死隊」之意,亦可以理解為「志願者」[4]

歷史

起源

阿薩辛派起源於伊斯蘭教當中的伊斯瑪儀派所分裂出來的教派尼查里派(Nizari),在公元十世紀,部份尼查里派人士離開了此教派丶形成了阿薩辛派,後來這些阿薩辛派人士脫離了伊斯蘭教並創立了哈沙辛教團。

尼查里派人士可以因各種不同的政治宗教目的而受僱於人,是一個激進且好戰的教派。尼查里派活躍於公元八世紀至十四世紀,專門對阿拔斯帝國的精英進行恐怖主義式的大膽處決行動或帶有政治性質的暗殺行動。

創立

最早可追溯到公元1080年的第一次十字軍東征,由於早期的活動情況是基於傳言或者敵方的迷信說法所描述,因此很難發現關於哈沙辛教團起源的史料。大多數資料來源都隨着哈沙辛教團的大本營阿拉穆特波斯語意為「鷹堡」)被蒙古軍隊佔領而被燒毀,但其名稱可追溯至第一任突厥籍波斯首領哈桑·薩巴赫。薩巴赫在1090年奪取伊朗北部厄爾布爾士山脈並在阿拉穆特堡創立哈沙辛教團,教首之位先後傳給八人,哈沙辛教團統治該地區長達一百八十六年。

興起

建立群眾基礎

哈桑·薩巴赫早年信奉伊斯蘭教當中的尼查里派,曾在波斯各地遊歷傳教。他注意到波斯北部靠近裏海的吉蘭和馬贊德蘭等省份地形與波斯其他地區完全不同。當地居民一直保持着相對獨立的地位,未完全臣服于波斯當權者的統治。8世紀後期,一些阿里後裔及其追隨者為逃避阿拔斯人迫害來到這裏,逐漸形成一個什葉派活動中心。在城市地區的活動不斷遭受挫折後,薩巴赫開始轉向邊遠的要塞地區,最終選中了位於厄爾布爾士山脈腹地的一片高聳的山崖上的阿拉穆特(Alamut)堡。此地海拔高,四周峽谷環繞,只有一條狹窄陡峭的蜿蜒小道可通山頂,因其險峻,也被稱作「鷹堡」,據說城堡的主人也是第一伊瑪目阿里的後代。薩巴赫派出宣教師在阿拉穆特周圍的村莊傳播尼查里派的思想,逐漸贏得了大批的追隨者,形成了阿薩辛派。

奪取阿拉穆特堡

經過精心的準備,薩巴赫於1090年喬裝進入了阿拉穆特堡。城堡的主人見大勢已去,於是接受薩巴赫三千個金第納爾的出價後離開了城堡。作為阿薩辛派最早的領導人,薩巴赫宣稱自己是伊瑪目的代表,但從來沒有自稱伊瑪目。在伊瑪目隱遁時期,他被稱為「胡加」,意思是證據、證明,被認為是伊瑪目與一般人之間的紐帶、達瓦(宣教)的領導者。與關於建立秘密花園和培訓基地、以吸食大麻和贈送美女為誘惑手段等事宜的傳言截然不同的説法是 薩巴赫統治阿拉穆特堡的35年中一直嚴格實行伊斯蘭教法,他的一個兒子就因飲酒而被處死。他本人聰明穎悟,精通幾何學算學天文學,一直過着苦行僧式的生活。據說在進入了阿拉穆特堡並創立了哈沙辛教團之後,他終生只走出過自己居住的房子兩次,主要時間裏都在房中閱讀書籍和撰寫宣教辭。

定立教理

哈沙辛教團的教理非常強調權威的作用。對教徒來說, 最高的指引源泉就是伊瑪目,最直接的指引人就是伊瑪目委派的代表。人沒有選擇伊瑪目的權力,也沒有對教義和律法的真實性作出判決的權力。真主阿拉指定的伊瑪目才是真正的伊瑪目,其他自稱伊瑪目的都是篡權者,其追隨者是罪人。在薩巴赫的努力下,這種強調忠誠和服從的教義,逐漸成為一個秘密的、具有革命性的勢力最強大的精神武器。

鞏固勢力範圍

哈沙辛教團在波斯建造堡壘的初期,哈沙辛教團的新宣傳方式雖能說服伊斯蘭教的一些信奉者,但其力量既無法與塞爾柱人的軍隊相抗衡,也無法與各個地方勢力相對抗,擴展自己容身之地的努力困難重重。不過,當時各個 伊斯蘭教地方政權都是高度集權的個人獨裁政權,一旦消滅其領導人,往往會對這一政權造成致命的打擊。在這種情況下,伊斯瑪儀派開始組織一小部分訓練有素、富有獻身精神的成員,對其進行培訓,組成敢死隊(費達伊),通過暗殺對方的顯要人物來打擊和威懾敵人以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最早被伊斯瑪儀派暗殺的,是掌控阿拔斯帝國的塞爾柱人宰相尼扎姆·穆爾克。此人聲名顯赫,擔任朝廷的實際掌控者多達20餘年。由於他認為哈沙辛教團的教義乃是異端邪說,目的是消滅伊斯蘭教以將凡人引入萬劫不復的境地,因此他不僅在其作品《政治之書》中大肆抨擊哈沙辛教團,還派出士兵征討波斯境內的伊斯瑪儀派據點,因而被哈沙辛教團視為頭號敵人。經過周密安排之後,哈沙辛教團的一名成員於1092年10月喬裝成一名蘇非派修行者,在接近尼扎姆乘坐的轎輦後刺殺了他。但尼扎姆只是哈沙辛教團暗殺的第一個顯要人物。此後, 該組織陸續刺殺了一些反對哈沙辛教團的王公貴族和達官政要,還有一些公開譴責哈沙辛教團的伊斯蘭教神職人員。

對外擴張

在尼扎姆離世之後,塞爾柱人的統治也開始分崩離析。原來屬於阿拔斯帝國管轄的廣闊領域越來越分裂,成為小軍閥割據的戰場。哈沙辛教團並不是高踞堡壘的避世者。為了保障自身安全和擴大影響力,它積極參與與塞爾柱人及各分裂勢力之間的爭鬥。塞爾柱蘇丹伯克亞茹克致力於消滅和自己爭奪王位的同父異母兄弟穆罕默德·塔帕爾,無暇外顧,因此容忍了哈沙辛教團的發展,在庫希斯坦地區甚至明確支持阿薩辛派對抗穆罕默德·塔帕爾的活動。

消滅外敵

據記載,在薩巴赫統治時期,哈沙辛教團共執行過近五十次暗殺,其中一半都是在蘇丹伯克亞茹克統治時期進行的,針對的都是穆罕默德·塔帕爾的支持者,或是伯克亞茹克的反對者。1100年,伯克亞茹克在同穆罕默德·塔帕爾的鬥爭中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此後哈沙辛教團的力量一度高漲,活動趨於公開,一些人甚至滲透到蘇丹的宮廷和軍隊。暗殺的威懾使得反對該派的高官顯貴們不得不小心警惕、處處設防,甚至有人請求蘇丹允許自己帶着武器上朝,以防不測。到了十二世紀中後期,阿拉穆特的領導人由伊瑪目代理人開始自稱真正的伊瑪目,並且向同樣多山偏遠的敘利亞山區擴展[3]

崛起

活躍於敘利亞一帶的哈沙辛教團胡加拉希德丁·錫南曾經派人暗殺多名十字軍領導人及其敵國的政要,並且建立了木剌夷國,法蘭克人所寫的史料將其稱為「山中老人」。哈桑死後兩年,即是1126年,哈沙辛教團正式承認木剌夷國的合法性。它們擔任防守班亞要塞,這裏是對抗十字軍的前線,亦在此時開始與十字軍作戰。1132至1133年間奪得卡德穆斯要塞。

對外征戰

然而,木剌夷國對政治態度飄忽不定,對十字軍及其敵對勢力保持着亦敵亦友的關係。在1139年被當局再次鎮壓,其在大馬士革的勢力被肅清,班亞要塞被法蘭克十字軍佔領,不過在一百年間活躍於在兩個十字軍公國 安條克公國的黎波里伯國 之間。而且在1152年對於的黎波里伯國的國君雷蒙二世和1192年阿克王國的國王康拉德一世的暗殺活動都是木剌夷國所策劃。

天主教國家從木剌夷國那𥚃很早知道蒙古西征。在1238年派使者到英法兩國覲見國王,提議伊斯蘭教國家與天主教國家講和合作對抗蒙古,卻得到冷淡的回應,當時天主教國家指望蒙古與伊斯蘭教國家互相殘殺,日後蒙古鉄騎於1240年至1242年短短三年間在對歐洲國家的侵略中幾乎蹂躪整個東歐

衰落

1221年,阿拉丁繼位為阿拉穆特堡的首領,時年只有9歲。雖然有説法聲稱因為他幼年因接受了不當的治療而損傷了大腦,所以性格乖戾,但是他在位期間的主要貢獻是對此前多位首領時而偏向遜尼派,時而又走向另一個極端的態度進行了調和。在他統治的後期,來自於蒙古人的威脅開始加劇。很多被蒙古人佔領地區的伊斯蘭教神職人員逃往木剌夷國的國土尋求庇護,其中就包括什葉派著名學者納西爾丁·圖西。圖西曾在阿拉穆特和其他幾個尼查里派要塞居住,他把自己關於倫理學的兩本著作都題獻給自己的庇護者。阿拉穆特和其他幾個要塞一時成為繁榮的學術中心。但對蒙古人來說,木剌夷國在波斯北部山區的要塞就是一個個武裝的獨立王國,也是西征道路上的障礙。旭烈兀西征的目標之一就是剷除木剌夷國諸城堡。1255年,阿拉穆特堡一些決意與蒙古人講和的大臣政變推翻了阿拉丁,擁戴他的兒子魯克賴丁庫沙繼位[3]

衰亡

由於木剌夷國曾經派出刺客試圖刺殺蒙古帝國的大汗蒙哥,因此和蒙古人結下深仇大恨。1256年旭烈兀渡過阿姆河後,波斯高加索的小國君們紛紛投誠,木剌夷國的最後一任㫺赫魯克賴丁庫沙英語Rukn al-Din Khurshah也向旭烈兀請求成為其屬臣,遭到拒絕。之後魯克賴丁庫沙派兵在麥門底斯堡(Meimundiz)固守,直到同年11月19日投降。旭烈兀帶着魯克賴丁庫沙到蒙哥大汗處求和,但不久魯克賴丁庫沙被處死。同年12月20日,阿拉穆特堡的守兵投降[5]。1272年,黎巴嫩和敘利亞山區諸堡寨被馬穆魯克蘇丹國所毀,木剌夷國開始走向滅亡的結局[1]

流行文化

  • 文字冒險遊戲Fate/stay night與前傳Fate/Zero裏面,職階「Assassin」的從者即為哈沙辛教團領導者、獲得「哈桑·沙巴」稱號的人們。

參見

參考文獻

  1. ^ 1.0 1.1 辭海編纂委員會. 《辞海》(1999年版) (M) 1.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 ISBN 978-7-5326-0630-6. 
  2. ^ 西使記》,一卷,元代劉郁作
  3. ^ 3.0 3.1 3.2 王宇潔. 王宇洁:阿萨辛派探微——历史与传说. 中國—阿拉伯國家合作論壇研究中心. 2015-06-15 [2021-07-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31). 
  4. ^ P900《阿拉伯語漢語詞典》2008年12月第二版 ISBN 9787310142776
  5. ^ 勒內·格魯塞 (藍琪 譯). 《草原帝国(M) 1. 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98: 448. ISBN 978-7-100-02862-2. 
  6. ^ 《中東現場》,張翠容,馬可孛羅出版社,2006年,ISBN 978-986-7247-22-3

延伸閱讀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新元史/卷256》,出自柯劭忞新元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