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上李屋邨

這是一篇優良條目,請按此取得更多資訊。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上李屋
Sheung Li Uk
攝於1980年代初的上李屋邨
概要
類型資助房屋:出租單位
地點香港深水埗區
承建商 香港房屋協會
入伙年份1952年
拆卸年份1990年
技術細節
座數5
其他資訊
單位數360
網站
房協上李屋網頁

上李屋邨,正式名稱為上李屋(英語:Sheung Li Uk),是香港房屋協會首個出租屋邨,以及全香港首兩個發展的公營房屋之一(另一個是由香港模範屋宇會興建的北角模範邨[1]。該屋邨位於九龍深水埗區東北部的保安道順寧道東端一帶,第一期共四幢樓宇在1952年8月落成,9月11日正式開幕,建立的時間比起由港府興建,在上李屋附近的石硤尾徙置區(今石硤尾邨,1954年落成)還要早兩年[2]。1958年2月,加建一座大廈,使屋邨樓宇座數增為五座。該屋邨落成時開放予市民申請並獲得超額認租,不少人因搶不到而失望而回。另外,雖然為全港首批公屋之一,但因房協委員鄔勵德的主張下,本邨所有單位均設有獨立廚廁,而這個主張是為「鄔勵德原則」。不過由於樓宇老化,房協於1990年決定將上李屋清拆,原址重建成樂年花園[3]

屋邨結構

上李屋邨總共有五座長型大廈,佔地近9,300平方公尺,合共提供360個單位,容納達1,900名租戶,建築成本為250萬港元[4],當時港府以市值三分之一的地價撥交房協,並提供了40年低息貸款[5]。其中A、B、C、D座於1952年落成,單位分甲種大型單位(供四至六人家庭用)和乙種小型單位(供四人以下家庭用),僅前者有獨立廚房廁所;而E座則於1958年落成,是房協為試驗興建工人住宅而加建,每個單位則皆有獨立廚房及廁所[6]。在A至D座當中,每座大廈有五至六層樓,而每層樓至少有十個單位,即每座大廈至少有50個單位,至於E座就有90個單位。除了上述的獨立廚廁外,每戶不單有獨立門戶,還有六扇鋼窗及附設小露台以供晾曬衣物[7]

這個內部設計安排,是依據後來歷任房協執行委員和工務司的工務局總建築師鄔勵德提議,並由T.S.C.Feltham建築師設計[8],鄔勵德當時主張除了公共房屋的建築物需要足夠的採光和空氣流通,更重要的是為居民提供獨立廚廁[9]。這個主張後來得到房協接納,並應用在部份房協發展項目,是為「鄔勵德原則」,不過後來的徙置區卻因成本問題、興建急切和空間不足而未能應用[10]

屋邨資料

歷代樓宇

以下是上李屋邨內的歷代樓宇,全部現已拆卸重建[11]

樓宇名稱 落成年份 拆卸年份 建築師[8] 重建後建築 安置屋邨
A座 1952年 1990年 T.S.C.Feltham 樂年花園 家維邨[12]
B座
C座
D座
E座 1958年

歷史

上李屋邨的現址已重建為樂年花園

第二次國共內戰開始,大量來自中國大陸的移民湧入香港,人口大增下造成嚴重住屋問題,而大批移民現象衍生出不少寮屋[13]。港府為鼓勵私人機構或團體可以多建房屋,自1946年中開始以「私人協約」方式,邀請他們提出非牟利建屋方案,獲港府批准後便可透過優惠地價獲得土地建屋,這個政策除了促使不少建屋合作社的成立外,後來更吸引房協香港模範屋宇會香港平民屋宇有限公司香港經濟屋宇會等機構響應[13]

上李屋邨的選址,原本是前上李屋村位於大埔道青山道之間一帶的木屋區之部份用地,房協興建時便沿用「上李屋」此名,但傳媒為區分上李屋村木屋區、房協出租單位及後來的徙置大廈,普遍使用「上李屋村平民屋/平民大廈」或「上李屋邨」等通稱[12]。房協於1948年成立並着手覓地建屋,在得到英國殖民地部的支持及香港政府發展基金撥款後,便計劃在這裏初試啼聲,興建逾三百個單位[14]。不過,由於附近上李屋村有太多所謂的「霸王屋」,即佔據官地的房屋,而港府沒有相關法例去即時取締,故此房協只能略縮規模並四幢興建平民屋,直到港府到1952年平民屋興建期間,分別設立《1952年緊急(立即收回土地)規則》、《1952年緊急(徙置區)規則》、及修訂《1948年公共衛生(潔淨規定)規則》,這些「霸王屋」才被加速拆掉[15]

當年上李屋A至D座共270個單位,每個單位不連差餉的每月租金為大型單位70港元、小型單位56港元,並於1952年5月20日起開始接受租住申請,市民若在香港住滿五年、有固定入息、屬於三至七人的家庭者,便有資格申請,戰前在港居住或在港出生及低收入者優先[16]。不過自開放申請以來到落成為止,共收到約六千份申請,即至少22戶競爭一戶,情況激烈[17]。就算連公務員,尤其是警員和便衣探員,都因為所屬機關自有宿舍提供,而不獲房協酌情處理[7]。雖然不少人因搶不到而失望而回,但獲房協保留申請資格,在日後建築項目中再行予以分配[18]。經過一段時間籌備,上李屋項目終在同年8月落成,9月11日下午四時半舉行啟鑰典禮,由署理港督、時任輔政司柏立基主持[17]

石硤尾大火後,港府為解決木屋區火災風險,便在房協上李屋附近的上李屋村土地開始興建多座七層徙置大廈,並遷拆區內數千間大小木屋[19]。而徙置區第一期建築地基工程也於1955年5月10日開始,落成後成為李鄭屋徙置區,即今日的李鄭屋邨[20]。1955年底,邨內加建一個公共會堂[21],房協又同時宣佈自落成以來首次減租,甲種大型單位租戶租金(含差餉,下同)從原來每月85港元減至80港元,而乙種小型單位則從67港元減至61港元,減幅均逾半成,10月1日生效[22]。1957年8月17日,房協宣佈屋邨旁邊加建一幢樓宇,即為後來的E座[23],主要供低收入者入住,月租最低每月45港元,翌年2月28日宣告開始入伙[24]。1959年,房協再次推出少部份單位供在港住滿三年者申請,以當時四至七人單位的租金計為每月53至80港元[25]

上李屋規模不大而且單位數目不多,但單位內部設計和周邊設施較為齊全,比起鄰近的石硤尾邨和李鄭屋邨徙置大廈,質素較為優勝[26]。而上李屋落成後,房協開始了長達數十年的公營房屋發展,並沿用前者的內部設計安排(鄔勵德原則)在港九各區興建房屋,提供徙置屋邨、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廉租屋邨和日後的政府廉租屋以外的房屋選擇,其後隨着市區發展,石硤尾和李鄭屋徙置區都相繼重建[1]

社區環境

上李屋邨原址所在的深水埗市區發展成熟,圖片中央棕、白色相間,背靠後山的樓宇是上李屋重建後的樂年花園,左邊後方數幢白色高樓,即為重建後的李鄭屋邨

上李屋邨位處九龍市區,交通配套上已經成熟,而且鄰近大埔道一帶的山區,環境上都較為清幽[14]。屋邨內設有一些休憩設施,例如沙地和球場等,有住過上李屋的居民在2018年因應房協成立70周年接受香港01訪問,表示上李屋鄰里關係很好,在日間時單位正門大門,經常有小朋友在走廊或室外玩耍,而婦女亦不時聚集打麻將;當年更有房協女性職員「收租姑娘」,在每月底逐家逐戶收租,居民也會等候迎接,鮮少有不交租的事件[27]

上李屋落成初期,鄰近的李鄭屋村木屋區因為是從舊李、鄭氏兩鄉村發展而來,而且戰後大量移民湧入,已自有一個大型的半自給自足的社群,之後李鄭屋於1955年只用八星期變為港府規劃下的徙置區後,周圍昔日混亂的環境已大為改善,同時設有天台小學等教育設施[28]。1966年10月14日下午四時半,位於上李屋隔鄰的上李屋花園由市政局李有璇議員主持下開幕,設有花園、涼亭、籃球場及排球/羽毛球兩用場地等,為上李屋一帶的居民提供基本的康樂設施,這花園直到現在還仍然存在[29]。自李鄭屋和石硤尾相繼重建後,周圍已變為密度較高的新型房屋,同時亦有新式街市圖書館體育館等設施,例如於1988年6月4日開幕,在寶麗苑基座的保安道市政大廈[30]

重建

1990年4月16日,房協宣佈動用4.6億港元(建築費3.8億港元、補地價0.8億港元)將日漸老化的上李屋邨清拆,重建成七幢13層樓高的出租及出售混合住宅,提供共728個單位,並計劃沿用「上李屋」這個名稱[12]。受影響的住戶一早從1988年起,已獲安排遷住紅磡家維邨安置,選擇不遷入家維邨而外找地方暫住的,亦可優先購買重建後的單位;房協稱在兩年的安置期間居民相當合作,願意接受遷出安排,因此所有單位於1990年3月底搬離,5月開始清拆工程,原預期於1992年4月落成[12]。而市政局也永久讓出附近的上李屋花園小部份用地,方便房協在重建期間設立行人天橋供日後屋苑內連接之用,但條件是房協需要自費為上李屋花園進行改善工程[31]。重建工程最終如計劃一樣完成,不過名稱卻不是「上李屋」,而是借用房協創辦人之一兼前主席龔樂年之名,重新命名為樂年花園,而原本的出租及出售混合發展變為全部出售,入伙期延至1995年7月[3]

影響

上李屋邨是房協首個公共屋邨,以及全香港首兩個發展的公屋之一,另一個是位處香港島北角英皇道,由香港模範屋宇會興建的模範邨,該建屋團體由J·H·律敦治周錫年等人在1950年7月發起成立,並隨即獲港府撥地建屋[32]。雖然直到今日港府仍將石硤尾大火視為香港公屋歷史的起點,但這是1953年尾的事情,而且港府早於1951年展開「徙置平房區計劃」,並於翌年1月公佈近廿個徙置地點,顯示政府一早注視住屋問題卻推行進度緩慢,只是石硤尾大火加速徙置區發展和促成石硤尾邨的誕生[15]

在上李屋開始發展同時,模範邨也在興建當中,原規劃有七座大廈,首兩幢大廈A及B座於1952年3月建成,並開放予合資格人士申請,並於5月起開始入伙,時間上略早於上李屋[33],但到1955年4月才建成其中五幢,整條屋邨要到翌年才全數完成,比後者更遲[34]。這兩條屋邨提供的單位不多,但租金相對其他住屋較為低廉,也令港府意識到興建多層大廈可以用較小土地安置大量人口,經濟效益明顯,後來的首批徙置區都因而以七層大廈為主[35]

自「鄔勵德原則」應用在上李屋之後,雖然未能套用在徙置區,但鄔勵德亦提出在徙置大廈天台設課室(天台小學雛型)、地下設商店等建議,這些提議之後都化為現實,改善了日後基層生活[36]。房協於1953年邀請鄔勵德加入執行委員會,為發展公共房屋給予意見,後來房協為表揚鄔勵德,將1976年落成的香港島大坑新公屋命名為勵德邨[37]

參考文獻與備註

  1. ^ 1.0 1.1 香港房屋協會70周年紀念特刊. 香港: 香港房屋協會. 2018年: 29-33 [2020-05-09]. ISBN 978988985467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06). 
  2. ^ 石硤尾邨歷史背景. 「光影樓情」圖片及錄像展覽. 香港房屋委員會. [2020-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3). 
  3. ^ 3.0 3.1 樂年花園. 住宅發售計劃. 香港房屋協會. [2020-04-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09). 
  4. ^ 上李屋(已拆卸). 出租屋邨. 香港房屋協會. [2020-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11). 
  5. ^ 爾東撰文; 李健信攝影. 漫遊九龍屋邨. 香港: 明報出版社. 2009年: 215. ISBN 9789888026098. 
  6. ^ 【勵德邨】香港建築物好醜樣?. 香港樹仁大學新傳網. 2018-01-31 [2020-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2). 
  7. ^ 7.0 7.1 令人羨慕的上李屋村平民屋. 工商晚報. 1952-07-12. 
  8. ^ 8.0 8.1 房協成立70載 歷盡滄海桑田 20幅圖片走入時空隧道見證歷史時刻. 香港01. [2020-05-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04). 
  9. ^ 曾參與香港保衛戰 「公屋之父」鄔勵德逝世 享年105歲. 立場新聞. 2018-01-30 [2020-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29). 
  10. ^ 104歲勵德邨之父港人自居 創本港公屋楷模. 香港蘋果日報. 2016-12-15 [2020-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12). 
  11. ^ 房協屋村(一). 建設及建築物. 香港地方. [2020-05-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03). 
  12. ^ 12.0 12.1 12.2 12.3 房屋協會動用近四億元 上李屋邨年中重建 建七座13層高樓宇 九二年竣工部份單位公開發售. 華僑日報. 1990-04-17. 
  13. ^ 13.0 13.1 徐頌雯. 戰後房荒(1)— 房屋供應的第三條出路. 立場新聞. 2019-02-24 [2020-05-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23). 
  14. ^ 14.0 14.1 深水埗上李屋村平民大廈落成 已定下月中旬正式開幕. 工商晚報. 1952-08-31. 
  15. ^ 15.0 15.1 余震宇. 戰後香港寫照 1945-1967. 香港: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2016年07月: 59–62. ISBN 9789888420308. 
  16. ^ 上李屋村平民屋 每層月租定七十元 開始接受各界申請. 工商晚報. 1952-05-20. 
  17. ^ 17.0 17.1 上李屋村平民大廈 今午由護督啟錀. 工商晚報. 1952-09-11. 
  18. ^ 深水埗上李屋村平民屋宇落成 十一日由護督啟鑰. 華僑日報. 1952-09-07. 
  19. ^ 上李屋村木屋拆卸 興建七層徙置大樓 第一批千五百間限期自動遷拆. 華僑日報. 1954-12-29. 
  20. ^ 上李屋村徙置大樓動工建地基. 工商晚報. 1955-05-11. 
  21. ^ 紅磡上李屋 北角健康村 續建平民屋. 華僑日報. 1955-07-17. 
  22. ^ 住的問題又一建議 空置新樓徵差餉 迫新樓租值降低 上李屋村平民屋下月實行減租. 華僑日報. 1955-09-12. 
  23. ^ 房屋協會興建較小型廉價房屋 第一座試驗性收容九十戶. 工商晚報. 1957-08-18. 
  24. ^ 香港房屋協會興建 六層廉租大廈落成. 華僑日報. 1958-03-01. 
  25. ^ 香港房屋協會各廉租房屋恢復登記 在港居住三年者即可申請. 華僑日報. 1959-12-01. 
  26. ^ 上李屋邨. 香港歷史系列. 香港電台. [2020-05-09]. 
  27. ^ 梁德倫. 【房協70年】消失的首個公屋上李屋 居民憶獨立廚廁房度無憂童年. 香港01. 2018-04-12 [2020-05-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2). 
  28. ^ 檔案話你知…?. 同一屋簷下—1950年代香港的徙置工作展覽.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檔案處. [2020-05-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19). 
  29. ^ 上李屋公園開幕. 華僑日報. 1966-10-15. 
  30. ^ 市局在市區最大型建設 保安道市政大廈今開幕 設有街市圖書館運動場健身室等. 大公報. 1988-06-04. 
  31. ^ 配合上李屋邨重建計劃 市局讓出花園部份土地 建行人天橋連接屋邨兩個分隔部份. 華僑日報. 1990-04-17. 
  32. ^ 模範屋宇會成立 擬在北角興建平價樓四百層. 香港工商日報. 1950-07-26. 
  33. ^ 北角首批平民屋 一百層已建築完成 小家庭可申請居住 深水埗二百七十層八月竣工. 香港工商日報. 1952-03-31. 
  34. ^ 香港的住屋問題:香港模範屋宇會. 華僑日報. 1956-08-23. 
  35. ^ 徐頌雯. 戰後房荒(3)──政府提供公營房屋. 立場新聞. 2019-03-10 [2020-05-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23). 
  36. ^ 曾在集中營生活 堅持廚廁獨立 104歲勵德邨之父:公屋戶都有尊嚴. 香港蘋果日報. 2016-12-15 [2020-05-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12). 
  37. ^ 陳天權. 勵德邨的名字. 大公報. 2016-09-29 [2020-05-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3). 

參見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