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馬斯·馬薩里克
托馬什·馬薩里克 Tomáš Masaryk | |
---|---|
捷克斯洛伐克總統 | |
任期 1918年11月14日—1935年12月14日 | |
前任 | 首任 |
繼任 | 貝奈斯 |
個人資料 | |
出生 | 奧地利帝國摩拉維亞侯國霍多寧 (今捷克共和國) | 1850年3月7日
逝世 | 1937年9月14日 捷克斯洛伐克Lány (今捷克共和國) | (87歲)
政黨 | 青年捷克黨 (1890–1893) 捷克現實黨 (1900–1918) |
配偶 | Charlotte Garrigue |
兒女 | Alice Masaryková (1879–1966) Herbert Masaryk (1880–1915) Jan Masaryk (1886–1948) Eleonor (1890–1890) Olga (1891–1978) |
母校 | 維也納大學 |
專業 | 哲學家 |
簽名 |
托馬斯·加里格·馬薩里克(捷克語:Tomáš Garrigue Masaryk,[ˈtomaːʃ ˈɡarɪk ˈmasarɪk],1850年3月7日—1937年9月14日),是捷克斯洛伐克首任總統(1918年-1935年)。因他在爭取獨立中所起的作用,同愛德華·貝奈斯和米蘭·拉斯蒂斯拉夫·什特凡尼克一起,被稱作捷克斯洛伐克開國三元勛,但只有他被稱為「祖國之父」。
馬薩里克生於摩拉維亞的霍多寧,畢業於維也納大學,獲博士學位。1882年任查理大學哲學教授,創辦《雅典文藝》、《時代》等刊物,抨擊奧匈帝國的專制和民族壓迫。多次被選為奧地利帝國議會議員。
經歷
早年生活及教育
馬薩里克生於南摩拉維亞霍多寧,在捷伊科維采鎮長大,之後搬到布爾諾求學。馬薩里克生於一個斯洛伐克的貧戶,父親為貴族家中的車伕,[1]母親為受過德國教育的斯洛伐克人。1900年創建捷克人民黨 (1905年改名捷克進步黨)。早年定居在布拉格且出任奧地利與波希米亞議員,在國回時也肩負新聞記者的工作,同時遊歷過德國、美國、美國、俄國、意大利與巴爾幹半島等地,如1902年他曾到芝加哥大學演講過。[2]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
1914年12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與女兒奧爾加(Olga)流亡國外,途經意大利羅馬(1914年12月~1915年1月)、瑞士日內瓦(1915年1月~9月)、法國巴黎與英國倫敦(1915年1月~1917年4月)等地組織反奧活動。在日內瓦,因為情報傳遞問題,女兒愛麗絲(Alice)被捕。1915年4月半前,馬薩里克曾到巴黎與倫敦調解捷克僑界的紛爭,並在倫敦搜集德國的情報且和俄羅斯帝國公使亞歷山大·康斯坦丁諾維奇·本肯多夫伯爵會面。在英國時,馬薩里克在國王學院擔任斯拉夫學教授,並組織捷克僑民的反奧運動。在法國時,馬薩里克則在1916年2月8日會見了法國總理阿里斯蒂德·白里安,在巴黎也會面其他政要。[3]1916年在巴黎建立捷克斯洛伐克國民會議,任主席。
俄國二月革命後,馬薩里克為了捷克復國運動在1917年5月5日啟程途經挪威卑爾根、瑞典斯德哥爾摩最終進入俄羅斯彼得格勒、莫斯科、基輔公開演講、召集各界人士開會與發表論文。另外,他主張建立一支捷克人的軍隊,故他主張從俄國的戰俘中組織一個捷克師團,馬薩里克並不在意指揮者出身何族;再者,他主張這支軍隊應該調去法國,儘管該主張遭受反對,但在俄國革命後得到首肯,連同南斯拉夫人在內遣往法國需在三萬人左右,這有一部分人將在法國工廠工作。俄國十月革命後,馬薩里克先到莫斯科再轉往基輔召開國民會議的分會,不過由於新的共產政權與同盟國簽訂《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媾和,馬薩里克知曉在俄國已無所事,時值烏克蘭宣佈成為完全獨立國家並取消與國民議會所訂之條約,令其及早離開該國,故馬薩里克設法取道羅馬尼亞、西伯利亞與海參威赴法國;在羅馬尼亞的雅西,他會見該國的政治家、軍事領袖、法軍宣傳首腦與俄軍司令;隨後,因局勢關係馬薩里克決定加速返法,他返回莫斯科與共產政權交涉武裝中立一事,被要求交出一部分軍器即可通行西伯利亞鐵路。[4]
1918年馬薩里克離開俄國,原欲直赴美國卻被迫改道滿洲鐵路,穿過韓半島到釜山在該年4月1日抵達日本,該月8日會見美國大使莫理斯,他要求馬薩里克提交備忘錄討論俄國與共產主義之狀況以呈伍德羅·威爾遜,並建議協約國應該對共產政權有所作為;19日,馬薩里克到橫濱正巧有航班到加拿大,並在29日抵達維多利亞與溫哥華後;隔日他便轉往芝加哥,該地是除了布拉格外最大的捷克僑胞集居地、捷克的金融中心,接着他陸續到紐約、波士頓、巴爾的摩、克利夫蘭、匹茨堡與華府等地;在匹茨堡時,他簽訂旅美捷克人和斯洛伐克間的協定,緩和後者對獨立的主張並應許其享行政自治並自有議會與法庭;在華府時,馬薩克里接近各黨的議員,如:時任外交委員會主席的基爾伯特·希區柯克、參議員洛治和羅脫等,也拜訪美國各界學者如:哈佛大學與哥倫比亞大學校長等;在6月19日更與伍德羅·威爾遜總統會面,兩人商討哈布斯堡、但澤戰後處理等問題;另外,他會見波蘭、南斯拉夫與羅馬尼亞等地的流亡人士,並與之在9月15日召開被奧匈帝國所壓迫的民族大會。10月14日國民會議改組為臨時政府,並暫時以巴黎為行政地點,馬薩里克出任總統、國務總理與財政部長;次日,便獲得法國的承認,11月13日得到希臘、28日得到比利時兩國承認,11月14日布拉格當地宣佈共和並推舉馬薩里克為總統。[5]
建國後
1918年12和1919年初,馬薩里克動用軍隊鎮壓企圖在斯洛伐克建立獨立共和國之行動;1919年5、6月,來自匈牙利的親共產主義勢力侵佔斯洛伐克,他向協約國求援並宣佈進入緊急狀態,派遣由法國軍官指揮的部隊擊退入侵者而收復失土,他任命由獨立於各個政黨的官員組成的內閣,以便處理該年夏天所發生的一系列騷亂。[6]之後,他接連在1920、1927、1934年3度連任總統,1935年12月因病重辭去總統職務,最後於1937年9月14日在拉尼逝世,安葬於拉尼市立公墓。
私生活與哲學
馬薩里克的座右銘為"Do not fear and do not steal",他是一個哲學家、理性主義者以及人道主義者。他在自傳中表示無法苟同托爾斯泰的「無抵抗學說」,馬薩里克認為:對於任何時、任何事的惡都應抵抗;之所以反對托爾斯泰的理由是:真正人道是應時時預備超越為名殉身的舊思想,以仁愛的精神去做工作,雖小事也盡力去做,強權與武力必須以刀劍向之反攻,以保護弱者而反對強權。對於共產主義,馬薩里克認為個人若缺乏自由的創造力,社會便不能得到政治與社會的常態;實際上,此等制度表現許多體格與智力天賦不平等,社會上也不可能有兩個人有平等地位或同樣環境,政治上共產主義的中央集權特別嚴峻,但科學及其哲學相同,若無自由存在則科學和民主一樣是不可能的。故他認為民主政體是美滿的社會制度,資本主義只是片面無法成為一套完備的制度,其僅能把個人創造力機會給予一部分人而非全體。[7]
馬薩里克與Charlotte Garrigue於1878年結婚。他們相識於德國萊比錫,於1877年訂婚。
紀念
- 被捷克及斯洛伐克人民視為民主的代表
- 位於捷克布爾諾的馬薩里克大學即以之命名
- 2005年6月捷克票選「最偉大的捷克人」(Největší Čech)中,他排名第二。
參考資料
- ^ 馬薩里克著、郎醒石譯. 馬塞克建國史. 河南人民出版社. 2018年06月: 7. ISBN 978-7-215-11475-3.
- ^ 馬薩里克著、郎醒石譯. 馬塞克建國史. 河南人民出版社. 2018年06月: 253、352~3. ISBN 978-7-215-11475-3.
- ^ 馬薩里克著、郎醒石譯. 馬塞克建國史. 河南人民出版社. 2018年06月: 41、53、56、57、63、83、100、111. ISBN 978-7-215-11475-3.
- ^ 馬薩里克著、郎醒石譯. 馬塞克建國史. 河南人民出版社. 2018年06月: 152~5、188、198、208、211、222. ISBN 978-7-215-11475-3.
- ^ 馬薩里克著、郎醒石譯. 馬塞克建國史. 河南人民出版社. 2018年06月: 227、233~4、247、249、266~7、281~2、323、330~1、340、342. ISBN 978-7-215-11475-3.
- ^ Ian Kershew著、林華譯. 地獄之行:1914-1949. 中信出版集團. 2018年12月: 137~8. ISBN 978-7-5086-8300-3.
- ^ 馬薩里克著、郎醒石譯. 馬塞克建國史. 河南人民出版社. 2018年06月: 69、201~2. ISBN 978-7-215-114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