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林毅夫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林毅夫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經濟委員會副主任
現任
就任日期
2013年3月
主席俞正聲 汪洋 王滬寧
主任周伯華 尚福林 王國生
任期
2005年2月—2008年3月
主席賈慶林
主任劉仲藜
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專職副主席
任期
2013年3月—2017年
主席王欽敏
世界銀行高級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
任期
2008年—2012年9月
行長羅伯特·佐利克
個人資料
性別
出生林正義
(1952-10-15) 1952年10月15日72歲)
 中華民國臺灣省宜蘭縣
國籍 中華民國(1952年-1979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1979年-)
配偶陳雲英1975年結婚)
兒女2
親屬林火樹(父親)
居住地 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市
職業經濟學家
獲獎
軍事背景
效忠 中華民國
服役 中華民國陸軍
服役時間1975-1979 投降(棄職叛逃)
軍銜 上尉
部隊金門防衛司令部284師馬山連
學歷
經歷
著作

林毅夫(1952年10月15日),原名林正義,後改林正誼,後再改為林毅夫,男,臺灣宜蘭人,現定居於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學家,教授職稱。現任全國政協常委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副部長級),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北京大學南南合作與發展學院院長,國務院參事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

林毅夫於2008年起曾出任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師兼負責發展經濟學的高級副行長。與妻子陳雲英育有兩名子女。1972年林毅夫由國立臺灣大學轉入陸軍軍官學校,為第44期步兵科畢業,後於1978年取得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1979年擔任中華民國金門馬山連連長駐守金門時泅水離臺至廈門(2012年被中華民國通緝)。1982年取得北京大學政治經濟學碩士,1986年取得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博士,1993年升任北京大學教授,1994年共同創辦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並擔任主任,後任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曾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七至第十屆政協全國委員會委員[2]第十、十二、十三、十四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副主席。並獲選第三世界科學院(現名世界科學院院士英國科學院外籍院士[3]

生平

臺灣成長

1952年10月15日,林毅夫生於臺灣宜蘭縣,原名林正義。幼時家境貧苦,母親以洗衣謀生。林正義在宜蘭中學初中部畢業後,獲保送就讀宜蘭高中。1971年大學聯考後,錄取國立臺灣大學農學院農業工程機械[4]

在就學於臺灣大學期間,林正義熱衷學生運動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時,林正義擔任臺灣大學一年級學生代表會的主席,他曾經在學生代表會的聚會時發動「校園絕食[5],並在「反對共匪混入聯合國」的座談會上號召在聯大開會前發動全國示威遊行,以表達國人抗議,當時對正處於爭取民主權利熱潮的臺大學生而言,對於如何去挽救國府在國際上的敗象並不特別熱心,何況當局也不希望學生來攪局,因此林正義的建議也就不了了之。[6]

1971年冬,大一上學期結束,新生赴成功嶺寒訓。林正義在成功嶺受訓到第四、五週時,向部隊班長排長報告,決定要投筆從戎,不回臺大唸書。當時臺大學生追求赴美留學者眾,而像林正義決定從軍的行動,剛好是中華民國國軍召募新血廣為宣傳的好題材,林正義被軍方接納,軍方並運用宣傳媒體將他塑造成明星一般的樣板人物。例如,當時的參謀總長賴名湯,在林正義自動請纓轉從軍時,「聽完林正義的心聲以後,深受感動告訴在場的人,這就是中國一定強的鐵證,因為我們國家像這樣有熱血的年青人非常多」。此外,在林正義投筆從戎的兩天後,大同工學院化學系的陶立民也向成功嶺寒訓班主任表示要轉讀陸軍官校,當時媒體就將陶立民的行為視為「響應林正義的行動」[7]。之後,賴名湯亦在1972年3月4日代表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主任蔣經國,頒發「優秀青年獎章」給林正義[8]

林正義刻意不選中正理工學院就讀,而是特別向參謀總長賴名湯請求轉到陸軍軍官學校(承襲原黃埔軍校)。1975年,林正義以第二名的成績在陸軍官校第44期畢業[9],但在確定其叛逃後,已被陸官除名獎項,校史館之榮譽榜─畢業前三名已不見其名。畢業後,林正義留校擔任學生連排長,並與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畢業的陳雲英結婚,一年後生子[10]

在林正義求學過程中,蔣經國已升任行政院院長。因林正義具本省籍又是名校臺大肄業,符合蔣經國的擢用臺籍人士的政治策略,所以一直受到蔣經國的關心。蔣經國囑咐心腹學生、當時的總政戰部主任王昇,必須特別照顧林正義,畢業之後,林正義不必立刻下野戰部隊帶兵,而可以軍職身份及國防公費的特權進入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就讀。

下部隊後,林正義因與部隊長官同名而自行改名為「林正誼」。1978年夏,林正義以林正誼為名字,畢業於政大企管所。同年12月1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美國簽訂建交公報,確定於1979年1月1日建立正式外交關係,同時美國將與中華民國斷交。同年12月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上,鄧小平擊潰以華國鋒為主的「凡是派」,掌握了政權,中國大陸的對臺政策開始轉變。1979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部長徐向前宣佈,停止對金門持續20年的「單打雙不打」砲擊。

1979年2月16日,林正誼成為金門防衛司令部284師馬山連長,軍銜上尉。馬山位於金門主島的東北角,距中國大陸的解放軍據點角嶼僅約2公里,是國軍前線的最前哨,可以掌握福建白河口小嶝角刀嶼大伯嶼小伯嶼等一線解放軍的動態。馬山還設有對大陸心戰喊話的播音站,因此馬山連連長經常要向到前線視察的長官和外賓們簡報,只有最優秀的基層軍官才能出任馬山連連長,由此也可見蔣經國對林正誼這位臺籍青年的提攜眷顧之隆[11]

前往大陸

1979年5月16日夜,從臺灣探家回到金門約一週後,林正誼身上攜帶軍籍證明及有關資料,從金門泅海約2公里到廈門,投奔中國大陸。2012年,林毅夫叛逃案的當事人高華柱在擔任中華民國國防部長時指出他是通緝中的叛逃軍官,其刑事責任免除需以法律判斷。[12]

入學北大

林毅夫和妻子陳雲英在2009年法蘭克福書展

到了中國大陸之後,改名為「林毅夫」的林正誼先後輾轉各地,最後到達了北京。時為文革結束不久,而林毅夫的臺籍身份又極為敏感,他首先準備就讀的中國人民大學就曾以「此人來歷不明」為由把他拒之門外,最終是北京大學接納林毅夫為北大經濟系碩士生;林毅夫至今對此心存感激。[13]1980年,剛於1979年獲諾貝爾經濟學獎芝加哥大學榮譽教授西奧多·舒爾茨到訪北大,校方指派林毅夫為舒爾茨翻譯;舒爾茨對林的翻譯和經濟學上的領悟頗為讚賞,回到芝加哥後便安排推薦給林毅夫獎學金就讀芝加哥大學經濟系。[14][13][15]

留學美國

1982年林毅夫取得北大經濟系政治經濟學碩士,獲派前往芝加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成為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首批赴美留學生。1986年林毅夫取得了芝加哥大學經濟系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授就是西奧多·舒爾茨。1986年至1987年,林毅夫以訪問學者的身份在耶魯大學經濟發展中心做了一年博士後研究。林毅夫的妻子陳雲英得知丈夫在美國留學後,1983年亦從臺灣輾轉赴美留學,與丈夫在美重聚。[14]

中華民國官方對於前往中國大陸後的林毅夫或許一無所悉,但是,在林毅夫於芝加哥大學求學時,已經有留學生知道林毅夫具有臺灣背景。曾任中華民國財政部長劉憶如就表示,她1986年時也在芝加哥大學經濟系博士班就讀[16],她剛到芝加哥大學時,是就讀於企管系碩士班,對於林毅夫並不認識。後來,劉憶如被推舉為芝加哥大學的中國同學會會長,由於當時在芝加哥的中國學生人數少,劉憶如就將來自於香港、大陸、臺灣的留學生納入同學會。因此,原本只顧讀書、不和中國學生往來的林毅夫,才會參與同學會的活動,劉憶如也就是在活動時,從林毅夫的舞步猜到林毅夫具有臺灣的背景。劉憶如原本與林毅夫不熟,之後,劉憶如轉念芝加哥大學經濟系的博士班,因為選修同一門課,才與林毅夫有密集的接觸[16]

留美結束回到中國大陸

林毅夫於1987年結束在耶魯大學的研究攜妻兒一起回到中國大陸,任北京大學副教授,並任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發展研究所副所長。他是中國第一位「海歸」經濟學家,並帶回了整整30箱的西方經濟學術資料[17],為中國大陸的經濟學研究提供了基礎。1993年,林毅夫升任北京大學教授。1994年8月林毅夫與易綱海聞張維迎張帆余明德等6人在北京大學創辦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林毅夫出任主任,是中國大陸經濟學研究的最前沿,也一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決策部門重要的智庫之一。[13][14]

林毅夫說,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有三個定位:「作為中國經濟學教學的革新中心、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政策研究中心、作為中國與國際學術交流中心」。在時任北大校長吳樹青的支持下,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成為北大、乃至全中國大陸的學術特區。大陸最早的總體經濟學個體經濟學計量經濟學發展經濟學國際經濟學等課程,都從該中心開始。大陸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有如臺灣戒嚴時期的「國父思想」般是政府高度關注的課程,但是1994年,林毅夫打破慣例在「政治經濟學」課程中,介紹了西方經濟理論和經濟學方法論。[18]

工作與成就

專業成就

自1987年林毅夫回北大後,就不斷發生經濟政策的辯論,包括他在內的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成員,如:海聞易綱張維迎等,他們的意見都直接影響中共中央經濟政策的制定。如1997年底,林毅夫發表〈關鍵在於戰略目標的轉移──評中共中央14屆三中全會的決議〉,提到國企改革不彰、中央政府財政收入比重偏低、貪腐嚴重等問題,後來都出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總理朱鎔基的政策中。因此,就有媒體稱林毅夫是朱鎔基的智囊。[18]

林毅夫主張中國大陸應繼續實施比較優勢發展戰略,[19]利用較低成本引入先進技術,快速積累資本,再實現產業升級。他也認為國有企業改革是繼續保持經濟高速發展的關鍵,改革國有企業才能夠給民營經濟提供更公平的競爭環境。林毅夫一直以來都對中國大陸經濟保持樂觀,認為中國大陸能夠在2030年左右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

林毅夫認為,世界經濟處在復甦的十字路口,發達國家尚需推進結構性經濟改革,而增加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防火牆對於抵禦歐債危機的擴散效應非常關鍵。儘管世界經濟近期出現一些復甦跡象,但仍面臨較為嚴峻的挑戰,主要是發達國家面臨的高失業率、低產能利用率、鉅額財政赤字等結構性難題尚未消除,經濟增長態勢總體疲軟。[20]

工作簡歷

2005年,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3]

2008年2月4日,世界銀行行長羅伯特·佐利克正式宣佈,已經任命林毅夫為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師兼主管發展經濟學的資深副行長,於5月31日上任,補缺2007年離職的布吉尼翁。林是世界銀行史上第一個來自於發展中國家而獲聘擔任這個職務的人[15]。林毅夫「帶着對中國30多年經濟發展的深入了解」開始就職於世界銀行;在他4年任期里,「西方對中國乃至亞洲經濟的種種誤讀時常讓他反思」,很多經濟學家曾相信亞洲是最沒有希望的一洲,認為非洲比亞洲有希望,拉丁美洲更有希望,結果卻是亞洲國家經濟普遍發展得較好,其發展遠遠超過拉美和非洲;林毅夫說,這些誤讀讓他聯想到世界銀行並進而推動世界銀行反思,因為「世界銀行的目標一直是幫助發展中國家發展經濟,解決貧困問題,多年來取得不少成就,但很多地方不盡如人意」。[21]

曾任職務

  • 1987年-1990年,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發展研究所副所長[22]
  • 1990年-1993年,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 副部長[22]
  • 1994年-2008年,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22]
  •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22]
  • 1998年4月-2008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七、八、九、十屆政協全國委員會委員[22](經濟界別)。
  • 2008年-2012年9月,世界銀行高級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

現任職務

  1.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22]
  2. 第十二、十三、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常委[22]
  3. 第十、十二、十三、十四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22]
  4. 全國工商聯副主席[22]
  5. 國務院參事[1]

研究與著作

研究範圍:農業經濟學發展經濟學制度經濟學,與中國經濟改革。[3][22]

1990年-2000年,林毅夫的論文在國際上被引用次數,排名全球經濟學家第205位,在華人經濟學家中排前兩名。林毅夫形容大陸經濟學者現在是「近水樓臺先得月」,他解釋說,隨着大陸經濟在世界的比重不斷增升,解釋大陸經濟現象的經濟論文,將愈來愈受到國際重視。[18]

1992年,林毅夫發表《農村改革和中國的農業增長》於《美國經濟評論》,該文被美國科學信息研究評為1980年至1998年間的經濟學論文中,引用率最高的論文之一。林毅夫長期關注中國經濟的改革與發展,他在制度經濟學領域做出了突出貢獻,有關中國農村改革與發展的研究成果享譽海內外。共出版13本學術專著,其中《充分信息及國有企業改革》被翻譯成英文、日文出版,並以中文繁體字分別在香港臺灣出版。《中國的奇蹟:發展戰略與經濟改革》被相繼轉成中文繁體字或譯成英文、日文、韓文、法文、越文、俄文等版並被數次增訂。[3]

2011年年底林毅夫的《解密中國經濟》一書由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林旨在以「局內人」身份解讀30多年來舉足輕重的經濟事件中國崛起,並對中國在19世紀落到了西方的後面的原因、對現在中國大陸經濟成功的快速發展進行了探討和解讀。[21][23]

著作一覽

  • 《制度、技術和中國農業發展》,上海人民出版社和三聯出版社,1993年。
  • 《中國的奇蹟:發展戰略與經濟改革》,中文簡體字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中文繁體字版,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5;英文版,香港中文大學出版 社,1996;日文版,東京日本評論社,1996;韓文版,漢城白山書社,1996年;法文版,巴黎Economica出版社,1998;越文版,胡志明 市,西貢時報出版社,1998。
  • 《中国农业科研优先序》. 中國農業出版社. 1996年. 
  • 《充分信息與國有企業改革》,中文簡體字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中文繁體字版,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7;英文版,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8;日文版,東京日本評論社,1998。
  • 蔡昉、林毅夫. 《中國經濟》. 麥格羅·希爾. 2003-10-28. ISBN 9789574938179 (中文(繁體)). [永久失效連結]
  • 林毅夫. 《解讀中國經濟》. 時報出版. 2009-03-26. ISBN 978957135003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28) (中文(繁體)). 
  • Justin Yifu Lin(林毅夫). 《Demystifying the Chinese Economy》 (解密中国经济). Cambridge CB2 8BS,UK 英國: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劍橋大學出版社. 2011-12-27. ISBN 9780521191807 (英語). 
  • 林毅夫. 探寻中国经济背后的逻辑. FT中文網. 2013年7月11日 06:08 AM [2013年7月1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4月13日). 
  1. 序列項目

家庭

  • 父:林火樹,日本殖民統治時代曾任網球(當時依日文稱庭球)社團宜蘭菁英團的代表人。
  • 妻子:陳雲英(1953年2月16日-)[24]
  • 子:林旭初(1976年12月12日-)[25],現任廣東省臺灣同胞聯誼會副會長,廣州產業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兼城發基金董事長。
  • 女:林曦(1980年8月5日-)[26]

榮譽

其著作《再論制度、技術與中國農業發展》獲教育部第三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第四章「價格雙軌制與供給反應:理論與來自中國農業的經驗證據」榮獲第九屆孫冶方經濟科學論文獎。《制度、技術與中國農業發展》獲1992年度「孫冶方經濟科學獎」;《技術變遷和家庭收入分配》一文為被評為1999年度《澳大利亞農業和資源經濟學》最佳論文。[3]

1993年獲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國際糧食與農業政策研究中心最佳政策論文獎。[27][28]

1997年獲澳大利亞農業和資源經濟學會約翰·克勞夫爵士獎[27][28]。2000年獲美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的經典引文獎[27][28]。2009年,美國福坦莫大學授予其榮譽博士[29]。法國克萊蒙費朗大學英語University of Auvergne、英國諾丁漢大學、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中國香港香港城市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及中國澳門澳門科技大學亦先後授予其榮譽博士學位[27][28]

2011年獲美國芝加哥大學的校友專業成就獎。[27][30]

奔喪爭議與臺灣司法追訴

林毅夫對於他曾為臺灣軍官卻在金門前線逃亡至中國大陸的經歷很低調。2002年5月9日,林毅夫的父親林火樹在臺灣宜蘭過世。5月29日,臺灣民進黨立委蔡同榮向政府陳情,認為當年叛逃追訴時效已過,政府應讓「林正誼叛逃案」結案,批准林毅夫返臺奔喪,同時亦可借重林毅夫與中國大陸高層關係,及其在財經方面的專業,為兩岸經貿往來做有利於臺灣發展的建言。[11] 陸委會基於「人道精神」考慮同意林毅夫入境,內政部警政署入出境管理局亦將核發入境許可。

如果林毅夫赴臺奔喪,被指派調查本案的國防部北部地方軍事法院桃園分檢署檢察官,屆時為保存證據,將會限制林毅夫出境,並以必要手段要求他到案說明。官員同時指出,林毅夫如果來臺,將從桃園中正機場入境,因此指派桃分檢負責調查,由於林當年叛逃的真相有許多部份須釐清,所以原則上在林入境後就應該會傳喚林毅夫到庭說明,假若他拒絕,也可能強制拘提,這方面軍檢單位都已經着手進行沙盤推演。[31]

國防部長湯曜明指出,林毅夫仍被國軍視為叛變逃亡軍官,一旦返臺將面臨《陸海空軍刑法》調查與審判;而陸委會與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則表示,仍同意核發入境證件,但返臺後法律責任將由林毅夫自負。林毅夫當時正在美國訪問,他的妻子陳雲英赴香港等候。最後,局勢未能好轉,林毅夫確定無法赴臺,而由美國飛至香港後返回北京,由陳雲英赴臺代其追悼,林毅夫則在北大朗潤園設靈堂遙祭先父。

因配合軍事審判法修正,軍事案件全數移由司法處理。林毅夫案全案卷證,於2014年1月13日移由司法檢察署接辦,法務部研議後已認定林屬「繼續犯」,移交後仍持續通緝。[32]

參考文獻

  1. ^ 1.0 1.1 李克強向新聘國務院參事、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頒發聘書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新華網
  2. ^ 駕機叛逃 黃植誠林賢順任中國政協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2-04-30.
  3. ^ 3.0 3.1 3.2 3.3 3.4 北京大學-林毅夫. 北京大學. [2012-05-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0-23) (中文(中國大陸)). 
  4. ^ 楊立奇. 臺大怪客4.林毅夫. 臺大生活記憶. 臺北: 臺灣大學校史館. 2006-07-22 [2008-06-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4-30) (中文(繁體)). 
  5. ^ 蔣副院長壯語期勉 熱血青年投筆請纓 執干戈衛社稷報國最佳途徑 林正義惜別臺大參加革命行列,聯合報,1972.03.01,第3版
  6. ^ 鄭鴻生. 青年林正義之路. 文化研究月報. 三角公園 (臺北: 中華民國文化研究學會). 2002年6月15日, (第十六期).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年11月19日) (中文(繁體)). 
  7. ^ 大學生陶立民 決心投筆從戎 寒訓學生分三梯次離營,聯合報,1972.02.27,第2版
  8. ^ 愛國青年投筆請纓 救國團頒獎林正義,聯合報,1972.3.4.,第3版。
  9. ^ 愛國青年林正義放棄臺大進陸官接受四年文武合一革命教育 以全校第二名優異成績畢業,聯合報,1975.8.11,第3版
  10. ^ 郭曉濤. 听陈云英讲述林毅夫传奇姻缘. 新聞中心. 天津: 北方網 www.enorth.com.cn. 2008-03-03 [2011-0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3-17) (中文(簡體)). 
  11. ^ 11.0 11.1 管仁健. 搶救台灣的「雷恩大兵」. 你不知道的臺灣. 臺北: PChome Online 個人新聞臺. 2006-12-31 [2011-0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8-30). 
  12. ^ BBC中文網. 台灣拒絕中國要林毅夫返台呼籲. BBC. 2012-03-28 [2012-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01) (中文(香港)). 
  13. ^ 13.0 13.1 13.2 黃明. 林毅夫泪洒美利坚. 商務周刊 Business Watch Magazine (北京: 廈門經濟特區經濟研究所;廈門信息信達總公司). 2002年7月2日, 2002 (13) [2010年5月14日]. ISSN 1009-486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年10月7日) (中文). 
  14. ^ 14.0 14.1 14.2 張海龍. 世人瞩目的传奇人物——林毅夫. 共同家園> 文化中國> 兩岸名人堂. 北京: 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 2008年5月22日 [來源:《臺聲》2008年第3期].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年6月19日). 
  15. ^ 15.0 15.1 Evan Osnos. Boom Doctor: Can the Chinese miracle continue without reform?. New York, NY, USA 美國: The New Yorker. 2010-10-11: 42–48 [2012-05-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11) (英語). 
  16. ^ 16.0 16.1 陳碧芬,芝大同窗 劉憶如與林毅夫默契深,中國時報,2008.03.02,第A7版
  17. ^ 《經濟半小時》 2012/06/22 走近林毅夫(一):我在世行這四年 中央電視臺經濟欄目
  18. ^ 18.0 18.1 18.2 宋秉忠; 陳宗怡. 台大葉開溫 vs. 北大林毅夫 一場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角力. 遠見雜誌. 2006年10月號-第244期 [2012-05-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24) (中文(臺灣)). 
  19. ^ 研究院商務信息處. “出口至上”贸易战略的终结. 北京: 中國商品網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2006年9月7日 [2008年2月1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年6月1日). 
  20. ^ 大陸新聞中心/NOWnews.com. 林毅夫:世界經濟處在 復甦的十字路口. NOWnews. 2012-04-24 [2012-05-15] (中文(臺灣)). 
  21. ^ 21.0 21.1 《長江日報》曹歡歡. 林毅夫出书细述4年世行历程 任期即满将回北大教书. 湖北 武漢: 荊楚網. 2012-05-04 [2012-05-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24). 
  22. ^ 22.00 22.01 22.02 22.03 22.04 22.05 22.06 22.07 22.08 22.09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 林毅夫-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北京大學. 2010-04-27 [2012-05-05] (中文(中國大陸)). [永久失效連結]
  23. ^ 馬丁·沃爾夫. 书评:《解密中国经济》. 英國總部 London SE1 9HL, UK: 《金融時報》 FT中文網. 2011-12-08 [2012-05-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20) (中文). 
  24. ^ [鄭東陽2010《林毅夫─跌宕人生路》p.31:「雲英的生日是(1953年)2月16日。」]
  25. ^ [鄭東陽2010《林毅夫─跌宕人生路》p.31:「小龍(林旭初)則是(1976年)12月12日生日。」]
  26. ^ [鄭東陽2010《林毅夫─跌宕人生路》p.31:「小麟(林曦)應是(1980年)陽曆8月5日左右生的吧。」]
  27. ^ 27.0 27.1 27.2 27.3 27.4 World Bank Chief Economist: Justin Yifu Lin. Data & Research. The World Bank Group.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年3月27日) (英語). 
  28. ^ 28.0 28.1 28.2 28.3 責任編輯 劉欣榮. 推荐《中国经济专题(名师讲堂)》. 理論書架. 中國吉林網. 2012-03-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09). 
  29. ^ MAMTORA, BHAKTI. Archbishop of Constantinople Not the Only Honorary Degree. The Ram (Fordham University). 2009-10-20 [2012-05-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13). 
  30. ^ 2011 Alumni Awards. Alumni & Friends. Chicago, IL 60637, USA 美國: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2012-05-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20) (英語). 
  31. ^ 吳明傑. 軍檢單位:林毅夫若返台 將限制出境. 自由時報. 2002-06-02 [2012-05-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12) (中文(臺灣)). 
  32. ^ 林毅夫仍持續通緝 追訴時效尚未起算. 自由時報電子報. 2014-01-13 [2018-09-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20). 

參見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