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國恥
百年國恥是中國主流的學者、政治人物用來描述中國從十九世紀中葉到二十世紀中葉歷史的一個敘事框架。百年國恥的開端是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以1940年代抗日戰爭結束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為終結。[1]
此詞起源於1915年中國民族主義崛起的氛圍,反對中華民國北洋政府接受日本政府提出的二十一條要求。後來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都普遍使用。
歷史
這段時期通常認為自19世紀中葉開始,在第一次鴉片戰爭前夕,中國出現廣泛的鴉片成癮現象,隨後中國政治陷入混亂狀態,期間中國經歷了太平天國之亂、英法聯軍之役、甲午戰爭、庚子拳亂及八國聯軍之役、辛亥革命、九一八事變、南京大屠殺等等。以現代中國史觀分析,其史觀分界點常常是基於鴉片戰爭之前與鴉片戰爭之後。意思是說,鴉片戰爭之前,當時的清朝政府施行閉關鎖國政策,雖是天下首富,但以農業為主的中國逐漸成為先進工業國家盤剝的對象。先進工業國家紛紛強迫清政府接受其在中國設立租界,並在租界裏享有法外治權。在鴉片戰爭之後,中國遭受到西方列強及新興日本的不斷侵略,因而遭受到百年多的羞辱。在這期間,中國失去了三分之一的國土,被迫簽訂了許多不平等條約。這個「百年國恥」一直到「抗日戰爭結束」(二戰結束)後才終結。中國共產黨主張百年國恥終於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
歷史評價
現代中國史觀往往將百年國恥的出現歸咎於西方列強欺負中國,由於工業列強對中國的不斷盤剝,最終觸發了清朝政府的反抗。由於害怕與列強產生直接的對抗,滿清政府放任義和團製造輿論,指天災人禍都是洋人得罪神佛、數典忘祖而來,而且洋人有品德上的缺陷,縱容以義和團「扶清滅洋」活動,大舉進京「勤王」,殺害外國人及恐嚇中國基督徒,燒教堂破壞搗毀洋行與售賣洋貨的商鋪,並攻進天津租界,各國公使要求清廷取締義和團,但未獲清廷回應。其後在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慈禧太后以光緒帝(當時已被軟禁)的名義公佈《對萬國宣戰詔書》,向十一國宣戰,主動挑起戰爭,號召全國軍民抵抗英國、美國、法國、德國、意大利、日本、俄國、奧匈帝國、西班牙、比利時、荷蘭等十一國;同時,還懸賞捕殺洋人:「殺一洋人賞五十兩、洋婦四十兩、洋孩三十兩」。義和團及官軍(主要為榮祿手下之甘軍)開始圍攻使館區,結果為應對清政府的宣戰及保護外國僑民,引來上述八國聯軍派兵進入中國境內,當時清朝雖然經過洋務運動,但其國力及軍事實力仍無法與八國聯軍相比,加上東南各省組織的東南互保運動,結果八國聯軍僅派約5萬人便打敗北京一帶的清軍,最終清政府與包含派兵八國在內的十一國簽訂《辛丑條約》,付出龐大的賠款,並喪失多項主權,各國取得在北京駐軍及建築要塞特權。
對此,清末發行的《國民讀本》的「國恥」一節中有如下描述:「言雪恥矣,雖然欲雪恥,必先知恥。臚舉各恥,為少年告焉。一失地之恥,中國疆域東迄遼海,北至外興安嶺,西盡天山,今則俄之疆土日闢而南,中國之遼東無東海疆...各口岸之租界,既歸外人自治,又與割地無異。甚且有瓜分全地之議矣,可恥哉...」。隨後的「愛國」一節中則稱:「國民愛國之心厚則其國強...我中國之立國開化如是其古也,四萬萬同胞之助如是其眾也...我中國為禮義之邦,忠義如林,若而人者當迸之四夷勿使污我中國土可也。」[2]
中國共產黨對在百年國恥的評價方面,六四天安門事件後,中國共產黨發起全面愛國主義教育,重新評價了義和團運動的歷史影響,並對當時業已衰敗的清政府及掌權的慈禧太后盲目自大地公佈《對萬國宣戰詔書》進行了分析,總結出「落後就要挨打」的理論,將中國近代史描述為落後的中國在列強面前備受屈辱的歷史,稱為「百年國恥」[3][4]。
2012年中共十八大召開,習近平就任執政黨中共中央總書記後提出「中國夢」構想,提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並主張中國共產黨才能捍衛中國,重建國威。[來源請求]習近平任內提倡強硬的外交政策,發動引起爭議的「戰狼外交」。
參考
- ^ Alison Adcock Kaufman. The “Century of Humiliation,” Then and Now: Chinese Perceptions of the International Order. Pacific Focus. 2010-03-11, 25: 1–33 [2014-1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29).(英文)
- ^ 莊俞,蔣維喬. 中国近现代教育资料汇编1900-1911(第二册). 海豚出版社. 2015: 338–343. ISBN 9787511026880.
- ^ 汪錚. 中國有外交政策嗎?. 紐約時報. 2013年3月20日 [2014-1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09).
- ^ Zheng Wang. Never Forget National Humiliation: Historical Memory in Chinese Politics and Foreign Relations.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4-11-09]. ISBN 978-0-231-1489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09).(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