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計劃
Z計劃(德文:Z-Plan)是一個德國海軍的造艦發展計劃,該計劃預計自1935年開始,大幅度翻新和重建該國在海上的軍事力量。
一戰之後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德國的武裝力量因《凡爾賽和約》而被大大的限制。對於海軍來說,和約中為了限制德國海軍,規定德國海軍只能擁有6艘10,000噸級戰艦,六艘巡洋艦,12艘驅逐艦以及12艘魚雷快艇。而在1919年公海艦隊於斯卡帕灣在德軍官兵的秘密行動下集體自沉。頓時令這個德國海軍家徒四壁。之後根據和約,新的建造計劃被提上日程。戰後第一艘條約型艦——艾姆登號輕巡洋艦建成。在此之後德國進一步建造了三艘「K級」輕巡洋艦——柯尼斯堡號、卡爾斯魯厄號、科隆號。並且建造了「K級」的改良型號——萊比錫號和紐倫堡號。由於和約中規定德國海軍必須替換掉所有戰艦,而且每艘戰艦的噸位不得超過10,000噸,德國海軍提出了一個新的艦種——裝甲艦。其設計中首要目的是破壞海上通商,其最主要的設計理念是「要比巡洋艦猛,並且比戰艦快」1。該艦種首艦為德意志號,裝備6門(3X2)11英寸火炮,並且航速高達28節。其後又建造了舍爾海軍上將號以及斯佩伯爵號。這些裝甲艦被其他國家稱作「袖珍戰艦」。
納粹執政初期
在1933年之後,阿道夫·希特拉開始擔任德國(威瑪共和國)的總理,隨即撕毀凡爾賽和約,系統的重建武裝力量。 隨後德國海軍將原定的裝甲艦D號和E號,改進為戰鬥巡洋艦,即沙恩霍斯特號戰鬥巡洋艦和格奈森瑙號,該兩艘姊妹戰鬥巡洋艦裝配了9門11英寸主炮(前二後一,三聯裝),取代了原先的6門主炮。
與此同時,俾斯麥與鐵必制的設計建造計劃也進入了研討階段。對於俾斯麥級,最初設計安裝13寸主炮。但由於法國海軍迅速的崛起,導致德國海軍不得不將這兩艘戰艦重新設計。在這段時間,德國為海軍制定了龐大的重建計劃,Z計劃也得以改進並發展。
「巨獸」與「狼群」的抉擇
在Z計劃以後的改進中,兩種海軍重建的指導思路被提了出來:
- 重建一個大型的,足以同時對抗英國和法國的水面艦隊。該思路,以當時德國海軍總司令埃里希·雷德爾的觀點代表。
- 建造一個數量龐大的U-潛艇群,同時配合裝甲艦破壞敵人的海上交通線。這種思路則由一戰時曾駕駛過潛艇,後來任海軍司令的卡爾·鄧尼茨提出。
但是,必須要指出的一點是如果德國要破壞英國在大西洋的海上交通線,德國海軍的戰艦將不得不通過由皇家海軍稱霸的北海。於是德國選擇了前者。
建造計劃
在兩艘俾斯麥級建造的這段時間,往往被稱為德國海軍的過渡時期。這段時期里同時建造了三艘重巡洋艦希佩爾海軍上將號、布呂歇爾號和尤金親王號。而之後,則被稱為德國Z計劃中的「六年造艦時期」(1939年-1945年)。在Z計劃中所有現代化戰艦都計劃在這六年內完成,包括:
- 四艘航空母艦
- 六艘H級戰艦
- 三艘O級戰鬥巡洋艦
- 十二艘P級遠洋裝甲艦
- 兩艘希佩爾海軍上將級重巡洋艦:塞得利茨號(Seydlitz)和呂佐夫號(Lützow)
- 四艘「M級」輕巡洋艦
- 兩艘「改進型M級」輕巡洋艦
- 六艘「遠洋偵察級」大型驅逐艦
第一個航空母艦齊柏林伯爵號建造開始於1936年,同級二號艦定於1938年開工。到了1939年中旬,隨着俾斯麥號和鐵必制號的下水,三艘改良型戰艦(H級戰艦)開始鋪設龍骨。與此同時,Bf 109戰鬥機以及容克Ju-87施圖卡轟炸機的艦載型也開始研究。但十分不幸運的是,隨着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所有巨大而昂貴的建造計劃消耗了大量貴重的原材料,影響了陸軍和空軍的發展和運行。
最後,幾乎所有戰艦的建造計劃都被取消,並將其所需的材料以及拆卸下的材料,用於建造更多的U-潛艇。
註釋
^ 註解1:這種設計思路和原來的戰鬥巡洋艦設計思路有些相似,但戰鬥巡洋艦仍是為海軍炮戰的主力艦而設計,但裝甲艦則是為了破襲戰而設計。
參考
- Hillgruber, Andreas "England's Place In Hitler's Plans for World Dominion" pages 5–22 from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istory, Volume 9, 1974.
- Overy, Richard & Wheatcroft, Andrew The Road To War, Macmillan Press: London, United Kingdom, 1989
- Nolte, Maik: "... mit Anstand zu sterben verstehen.": Flottenrüstung zwischen Tirpitzscher Tradition, strategischer Notwendigkeit und ideologischem Kalkül 1933 - 1943, Der Andere Verlag: Tönning, Germany,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