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
山水画是中国画的一个重要分支,从隋朝就开始出现山水画,山水画强调“平远”、“高远”和“深远”更甚则以阔远,运用散点透视法,平远如同“漫步在山阴道上”,边走边看,焦点不断变换,可以画出非常长的长卷,括进江山万里;高远如同乘降落伞从山顶缓慢下降,焦点也在变换,从山顶画到山脚,可以画出立轴长卷;深远则运用远近山的形状深淡对比,画出立体,山谷深邃的效果。
历史
唐朝山水画有多个流派,一派以青绿山水画家李思训为代表,他发明的斧劈皴法,画中重用色彩,浓墨点苔上也用鲜亮的石青敷色,非常适合表现北方阳光灿烂、峭壁高耸的山峰。一派以吴道子为代表,注重线描,不设色。一派以张璪、王墨为代表,注重墨法。而王维兼学诸家,虽偏重青绿,亦用水墨,偶近吴道子。[1]:166
五代时期山水画发展较为停滞,但存在个别画家有突出的表现,如荆浩和关仝。荆浩兼采吴道子和项容,笔墨并重,开创了“全景山水”。关仝师承荆浩,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形成“关家山水”的画风。二人并称“荆关”。[1]:233-234同时这亦是山水画创作的高峰时期,并在宋代初期得以继续延续。[2]
宋代初年画家继承关仝的理念,主张“远取其势,近取其质”。同时后来技法也渐渐丰富,出现了“淡墨轻岚”、“溶金碧与水墨于一炉”等等画法。汤垕说“唐画山水,至宋始备”,他认为宋代最杰出的画家为“三家”,即董、李、范。[1]:277-280山水画在北宋中后期,盛行临慕李成的画,社会创作亦转向保守与复古。[2]
元朝山水画画家最著名者为元四家,即黄、王、倪、吴。他们讲究“清高”、“超然”,以“深山野水为友”。不过总体来说元朝山水画可以分为以下几派:[1]:402-403
- 受到唐代二李(李思训和李昭道)、南宋二赵(赵伯驹、赵伯骕)影响的,工青绿山水,如钱选、赵孟𫖯,但二人同时也擅长水墨画。
- 继承米氏云山(米芾和其子米友仁开创)一脉的,如高克恭、方从义。
- 继承董源、巨然一脉的,即元四家,为一时极盛。
- 继承马远、夏珪一脉的,如孙君泽、丁野夫、陈君佐。
- 继承李成、郭熙成一脉的,如朱德润、唐棣、刘伯希。
- 界画,别具一格,有“元季界画可为第一”之说,代表画家为王振鹏、朱玉、夏永。
明代山水画在各类绘画中最为出众,文人多为之。明代山水画流派也极多,有的是按地区划分的(如吴门画派、华亭派),有的是按风格划分的(如浙派、院派),而它们互相之间画风之间也有重叠,因此至今不同学者之间也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其中较重要的为吴门派和浙派。吴门派上追董巨及元四家,为典型的文人画,又称“利家画”,此派代表性画家为吴门四家。浙派的创始人是戴进,取法李唐及马远、夏珪。浙派的支派江夏派也较为出名,创始人为吴伟,实际上此派常与浙派混为一谈。师法南宋画院画师的院派有时也会和浙派联系到一起,唐寅有时也被划归这一派。他们都比较注重绘画技法,较缺乏文人气,因而受到文人们抨击,如张庚在《浦山论画》中说浙派具有四大缺点,即“硬板秃拙”。此外,明代大画家董其昌属于华亭派、蓝瑛属于武林派、项元汴属于嘉兴派。[1]:478-487
清初至乾隆时,山水画继承明代传统,文人画继续占统治地位。四僧(弘仁、髡残、八大山人和石涛)、扬州八怪等人强调“借古开今”、另辟蹊径。而号称“正传派”的“娄山派”和“虞山派”代表人物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强调继承古人,要“宛然古人”才好。当时两派中正传派占上风[1]:554-555。嘉庆至清末山水画开始走下坡路,这一时期的画家主要继承正传派。乾嘉时期的黄易、奚冈,嘉道时期的张崟,道咸时期的汤贻汾、戴熙都较为出名,其中汤戴二人更与四王并称“四王汤戴”[1]:587-588。
近代山水画
新一代大师如黄宾虹、李可染、张大千、傅抱石、关山月等人吸收西方绘画理论,深入观察自然,创造自己的风格,使山水画重新注入生气,将山水画发展到一个新阶段。而傅抱石和关山月合作的《江山如此多娇》开创了国画巨幅山水的先河。近代出现许多表现新的题材的年轻山水画家,用国画技法描绘黄土高原、西北大漠、西藏雪山、热带雨林,甚至境外各国的风景。山水画出现一个全新的局面,直到现代。
技法
山水画的技法包括“勾”、“皴”、“擦”、“染”、“点”五个步骤[3][4],先用墨线勾出山石的轮廓,再用各种皴法画出山石明暗向背,然后用淡墨渲染,进一步加强山石的立体感,最后用浓墨或鲜明的颜色点出石上青苔或远山的树木。
独特的绘画技法,形成了中国画特有的语汇:毛、涩、苍、润等等。所谓运笔,就是指用带有水分的毛笔,在绢纸上擦出既毛涩、又苍润的痕迹。只有对笔性、墨性、水性、纸性都有着深刻理解的画家,才有可能下笔有力、点如坠石。这种力量,是艺术家内心和情感的表现,虽然不讲究透视,却力透纸背、意赋流形,从而对观者产生共鸣。 [5]
特征
不拘泥于物体本身的真实性,而重在其背后的主观真实,“山川使我为山川言”,这是中国山水画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5]
从古代起,中国的山水画的特点是必须有人或建筑出现在画上,这幅画才显出生气;日本古代虽然也是学习中国画的技法,但日本的风景画始终没有人或动物出现,显示的是宁静的气氛;欧洲则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才出现作为人物背景的风景,到了17世纪才开始有纯粹的风景画。
注释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 方闻:〈中国山水画结构分析探讨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高居翰:〈中国山水画的意义和功能(上)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高居翰:〈中国山水画的意义和功能(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陈葆真:〈从空间表现法看南宋小景山水画的发展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石守谦:〈以笔墨合天地:对十八世纪中国山水画的一个新理解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饶宗颐:〈中国西北宗山水画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