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沙尼亚流亡政府
爱沙尼亚流亡政府(爱沙尼亚语:Vabariigi Valitsus eksiilis)[1]是爱沙尼亚共和国的流亡政府,于1944年成立,直至爱沙尼亚于1992年恢复对爱沙尼亚领土行使主权为止。流亡政府的合法性,源于它在宪法上继承了1940年苏联入侵前的爱沙尼亚政府。
时序
苏联占据爱沙尼亚
苏联于1940年6月非法吞并爱沙尼亚。康斯坦丁·佩茨总统遭苏联当局逮捕并囚禁在苏联,后来于1956年死于狱中。很多现届和前届政府成员,包括8位国家元首和38位官员,都被苏联驱逐或杀害。幸存者遂隐藏起来。
尤里·乌洛茨是苏联占领时最后一位符合宪法的总理。《爱沙尼亚宪法》规定,当总统一职悬空或总统未能履行职务时,总理须代行其职,而副总理则代行总理职。因此,当帕斯被拘禁后,乌洛茨按照宪法成为代理国家元首。
1941年7月,即德国占领之初,乌洛茨尝试委任一届政府,但德军拒绝承认爱沙尼亚为独立国家。
德占时的国务委员会
苏联吞并前担任政府官员的爱沙尼亚人组成爱沙尼亚共和国国务委员会。委员会由1944年3月23日起由卡雷尔·里达克领导,后来由8月15日或16日起由奥托·铁夫领导。1944年8月1日,委员会宣告拥有爱沙尼亚共和国的最高权力。
恢复独立失败
1942年6月,在苏联迫害中幸存的爱沙尼亚政治领袖举行秘密会议,讨论成立地下政府和延续共和国的选择[2]。1943年1月6日,他们在爱沙尼亚驻斯德哥尔摩代表处举行会议,决定为了保留爱沙尼亚共和国的法理延续,尤里·乌洛茨须继续履行总理职务[2]。1944年4月20日,宪法规定选出共和国代理总统的爱沙尼亚选举委员会在塔林举行秘密会议。委员包括:
委员会议决,康斯坦丁·佩茨在苏联占领期间委任约翰尼斯·韦雷斯为总理是不合法的,而乌洛茨自1940年6月21日起代行总统职务[3]。1944年9月18日,癌症病情严重的乌洛茨委派奥托·铁夫为代理总理,并任命一个由11人组成的政府。1944年9月20日,病情恶化的乌洛茨到达瑞典。铁夫按照宪法继任为总理,并藉德军撤离之机宣告合法的爱沙尼亚政府恢复运作。英国皇家国际事务学院记载:9月21日,爱沙尼亚国民政府宣告成立,爱沙尼亚军队夺取座堂山的政府建筑,并下令德军离开[4]。皮克·赫尔曼旗塔降下德国旗帜,升起爱沙尼亚三色旗。可是,因约翰·皮特卡率领的部队受德军和苏军夹击,铁夫政府未能取回控制。9月22日,苏军控制塔林,并扯下爱沙尼亚旗帜。政府大部分成员于9月21日离开塔林,而铁夫则于9月22日离开。
逃亡
铁夫政府逃离塔林,9月22日在普加利村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可是,负责接载他们越过波罗的海的船只因机件失灵而未能及时到达,使铁夫和大部分政府成员和官员遭苏军掳获、囚禁、驱逐或杀害。铁夫在西伯利亚熬过十年,于1976年返回爱沙尼亚后逝世。只有建筑部长卡雷尔·里达克于1945年1月16日在匿藏时逝世。
流亡政府成立
乌洛茨于1945年1月9日逝世后,政府中最资深成员奥古斯特·雷伊继任为代理国家元首。雷伊在瑞典得到铁夫政府的幸存成员支持。雷伊是苏联占领前最后一位爱沙尼亚驻莫斯科公使,于1940年6月逃离莫斯科,经里加到达斯德哥尔摩[5]。
1953年1月12日,雷伊在挪威奥斯陆正式宣告爱沙尼亚流亡政府成立;选择奥斯陆而非斯德哥尔摩,是因为瑞典禁止这种政治活动,而挪威没有禁止。然而,另一组爱沙尼亚政治人物认为总统应该由代表组织选出。他们包括1940年前国务委员会第二副主席阿尔福雷德·毛雷。1953年3月3日,毛雷在德国奥古斯多夫获选为流亡代理共和国总统。虽然毛雷一派获得流亡群体的较多支持,但他从未任命新政府──他宣称铁夫政府仍然在位,因此无须任命新政府。毛雷于1954年9月20日逝世后,他的派系随之而绝迹。只有雷伊政府继续延续法统。
雷伊于1963年逝世后,代理国家元首职位仍然传继。1953年至1992年间,共有五届流亡政府组成。
法理连续
被苏联占领的波罗的海三国当中,只有爱沙尼亚成立了正式的流亡政府。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的主权当局归属于其外交使馆。即使是爱沙尼亚,使馆仍然为外交和日常国务行政(如签发护照)的主要机构。爱沙尼亚的主要使馆是驻纽约领事馆。
美国奉行史汀生主义和相关政策,从未承认苏联占领波罗的海三国的合法性。由于外交权力主要是由爱沙尼亚驻纽约领事馆执行,位于奥斯陆的爱沙尼亚流亡政府其实只具象征意义。
然而,爱沙尼亚流亡政府事实上负起了延续爱沙尼亚甚至波罗的海三国国体的使命。最后一任代理总统,海因里希·马克,于1992年10月8日将权力象征交付刚就任的民选总统伦纳特·梅里。梅里发表声明,感谢爱沙尼亚流亡政府维护了爱沙尼亚国体的法理连续。
一群由米基尔·马提森等人组成的群体宣称,任何爱沙尼亚政府均须从1938年宪法取得权力,因此拒绝承认流亡政府解散。他们在讷梅重组的流亡政府运作至今。
代理总理列表
- 奥托·铁夫(1944年9月18日-1953年1月12日,留在爱沙尼亚,1944年10月10日起遭苏联囚禁)
- 约翰尼斯·锡卡尔(1953年1月12日-1960年8月22日)
- 托尼斯·基特(1960年8月22日-1962年1月1日)
- 亚历山大·华马(1962年1月1日-1963年3月29日)
- 托尼斯·基特(1963年4月2日-1970年12月23日)
- 海因里希·马克(1971年5月8日-1990年3月1日)
- 恩诺·品诺(1990年3月1日-1992年9月15日)
注释
- ^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Estonia - Page 332; ISBN 0-8108-4904-6. [2013-1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1).
- ^ 2.0 2.1 Chronology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7-06-09. at the EIHC
- ^ L. Mälksoo, Professor Uluots, the Estonian Government in Exile and the Continuity of the Republic of Estonia in International Law, Nordic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ume 69, Number 3 / March, 2000
- ^ By Royal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Information Dept. Published 1945. [2013-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12).
- ^ Diplomats Without a Country By James T. McHugh, James S. Pacy; p. 18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SBN 0-313-31878-6
参考
- Mälksoo, Lauri (2000). Professor Uluots, the Estonian Government in Exile and the Continuity of the Republic of Estonia in International Law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Nordic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69.3, 289-316.
- Made, Vahur. Estonian Government-in-Exile: a controversial project of state continuation. Estonian School of Diplomacy
- Tõotan ustavaks jääda... : Eesti Vabariigi Valitsus 1940-1992 / ((compiled and edited by) Mart Orav and Enn Nõu; preface by Lennart Meri) Tartu : Eesti Kirjanduse Selts, c2004; 1720 p; ISBN 9985-954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