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门县历史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金门旧名浯洲,又有仙洲、浯江、浯岛诸称[1]金门自古属福建同安县所辖,民国四年始创县治[2]。金门一地在同安县的历史有着重要地位,有“无金不成银”、“无金不成铜”[注 1]的俗谚。金门原名浯州,因其地形格外的重要,显得“固若金汤,雄镇海门”,金门这个地名由此而来。晋朝五胡乱华时因百姓不甘受外族统治纷纷南迁,成为最早到金门的人民。唐朝时金门便有牧马区当时跟随马监来金门的有将佐卫杰、李俊、王、钱,民国四年,金门设县,民国26年至34年抗日战争期间被日本攻占,民国38年中华民国政府退守台湾,以金门作为反共的第一要塞。

史前时期

金门岛的人类活动可以追溯至8000年前。学界普遍将金门史前文化分为复国墩文化(约8000~5000年前)及浦边文化(约4000~3500年前)两个类型,关于两种文化之间为何有断层,目前学者尚无定论。

晋代至唐代

汉族人对金门的开发依据可考的史料始于晋代。根据清代《金门志》的记载,晋代共有苏、陈、吴、蔡、吕、颜六姓家族因躲避战祸移居金门。

贞元十九年(803年),唐代朝廷在泉州设置五个牧马场,浯洲为其中之一,陈渊任牧马监, 闽观察使柳冕,在烈屿岛上红石山上设有牧马寨做为牧马之用,此为金门岛上设置行政机构之始。十二姓随陈渊入岛开垦,陈渊因此而被尊为“开浯恩主”。

宋代至明代中期

金门(旧称浯洲)因产盐, 在宋元两代烈屿岛上就已设盐场。历经五代闽王王审知及元明清等朝开发后,造就金门东半岛上之金沙湾周围盐埕林立,元朝统治时(1343年~1368年)实质统治,遂于浯洲凤翔里十七都后学村(今沙美),设置浯洲盐场司官职从七品官,在今金沙国中至东埔及荣光新村一带)及浯洲书院(今沙美菜市场),沙美因处金沙湾汶水溪金沙溪交汇处,在元代,系为金门地区最高行政机关浯洲盐场司与浯洲书院之旧址(元朝浯洲盐场司马阙司令兴建)。过往的金沙地区更是金门地区居住人口与风狮爷最为稠密的地方(金门全岛共64尊风狮爷,金沙镇则高达39尊、沙美有3尊)。元朝统治时,中国沿海各地与国外交流密集,当时的沙美(后学村),因位处金沙湾、浯洲盐场司、浯洲书院(明代为金山书院)、官镇埕、永安埕、浦头埕、沙美埕等盐埕边缘,除了岛民、盐工与书生众多及船运便利之外,区域内更是政商云集。明朝统治时金门盐产业到达颠峰,因为盐场多集中于后学村(今沙美)附近,使后学街(今沙美老街)成为当时各宗族间及沙美与金门、中国、南洋等商业、产业、农渔产品买卖集散地。

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太祖朱元璋江夏周德兴经略福建沿海,共设五卫十二所。金门守御千户所为十二所之一,明兵部称呼金门是“金门所”,下辖峰上官澳田浦陈坑四个巡检司,后又增设烈屿巡检司。因金门固守福建东南海口,取“固若金汤,雄镇海门”之意而得名金门。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青屿人张凤征、沙尾人萧复阳中进士,是金门首次有两名乡贤同时中进士[4]:49

隆庆二年(1568年),平林蔡贵易中进士,是平林蔡氏首位进士[4]:49。这年凤山(西洪)人洪受写成《沧海纪遗》一书[4]:49

万历十六年(1588年),戊子科乡试金门有八人同时中举,被誉为“八鲤渡江”[注 2][4]:49。万历十七年(1589年)己丑科会试金门有五人同时上榜,被誉为“五桂联芳”[注 3][4]:49。万历廿三年(1595年),蔡厝蔡复一、青屿张继桂中进士[4]:49。万历廿九年(1601年),后浦许獬夺魁成为“会元”,殿试二甲一名,此外大嶝张廷拱也有上榜[4]:49。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瓯垄出生的林焊取得殿试一甲三名的成绩,青屿张朝纲也在这年上榜[4]:49

明末至清代

明朝末年,郑芝龙称雄海域,以金门、厦门为基地,树旗招兵[5]。1645年(顺治2年)郑芝龙降清后,先派其弟郑鸿逵屯金门。不久,金、厦为拥护鲁王朱以海的郑联、郑彩兄弟所据。南明郑成功于1646年在烈屿岛上吴山会文武群臣,曾派林习山驻守烈屿,以此岛做为反清复明根据地之一。1650年(顺治7年;南明永历4年),郑成功驱逐郑氏兄弟,金厦成为其抗清基地之一。不久明郑又重返金、厦两岛,至康熙平台后,金门航运地位逐渐为厦门所夺。清代中后期,因生活困难,金门人相率下南洋或东渡日本,成为海外侨民[6]。1651年8月,南明鲁王朱以海舟山逃往金门,并于1662年11月病故于金门,死后安葬在金门城东之青山岩,为鲁王墓。1663年(康熙2年;永历17年)11月,耿继茂李率泰督清军及明郑降兵攻取金门和厦门,明郑周全斌部不敌而退至东山。清军登陆两岛后,男女被掳掠一空,最后“堕其城、焚其屋,弃其地而回。”[7] 永历十八年(1664年)清军攻占金门后,曾采取迁界措施,强制居民迁至海岸线30华里外,岛上人烟无存。永历二十八年(1674年)至三十三年(1679年),郑氏复占金门,并以此作为对大陆进行军事行动的前进基地。永历三十四年(1680年)清军二度攻占金门,明郑投降,金、厦遂为清朝所有。 永历三十七年(1683年)清军攻占台湾后实施复界,因迁界离开的居民陆续返回原籍。清代时为防倭寇,立塞置

中华民国

大陆时期

民国元年(1912年)4月18日厦门军政府参事会派代表向福建都督府请愿获准,厦门与金门一同从同安县独立为“思明县”,但该年9月18日思明县便升格为“思明府”,直到民国2年(1913年)3月30日又废府改回“思明县”[4]。民国3年(1914年)福建巡按使许世英咨陈内政部,派左树燮为金门筹办设治委员,于同年7月奉准后将金门地区(大、小金门与大、小嶝等岛)从思明县独立出来设置金门县(归厦门道管辖,乃二等县治)[4]。金门县于民国4年(1915年)4月9日奉批令成立县治,设县知事,改县丞署为县公署[4]。金门县辖境包括大、小金门,大、小嶝岛及周边岛屿;分为六都、十保、一百六十六乡。[8]民国22年(1933年)闽变发生后一度由中华共和国所据,划为泉海省。1935年改为4区32联保,民国25年(1936年)重新整编为3区12联保。

日本手时期

民国26年(1937年)中日战争时期,日军于10月26日进攻金门[4]:126[9]:21,金门县政府迁至大嶝乡上租借民房办公

民国34年(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华民国收复金门,设二镇四乡;民国35年(1946年)变更为二镇二乡。

军管时期

民国37年(1948年)12月10日,中华民国政府发布全国戒严令,从此金门县进入戒严。民国38年(1949年)年初,改为金城、沙美、烈屿、大嶝四区区公所,同年10月,解放军进占福建沿海,中华民国国军自嶝岛群岛(大嶝、小嶝)撤退,古宁头战役爆发,金门全境进入“军管时期”,同年11月古宁头战役结束后,金门县政府建制被撤销,中华民国国军将金门全境划分为金东、金西、烈屿三个军管区,各设民政处管辖地方行政,下辖城厢区金城区金盘区沧湖区碧湖区金沙区烈屿区古宁区琼浦区等九个区公所。民国39年(1950年)3月,金东、金西、烈屿三个军管区的民政处合并为“金门军管区行政公署”。民国40年(1951年)7月分设金城、金宁、金湖、金沙、烈屿五个行政区。同年12月增设金山行政区。

民国42年(1953年)2月结束军管制度,改实施军政一元化的战地政务体制,金门县政府恢复建制,原金门军管区行政公署各行政区改为乡镇,成立三镇三乡,但地方行政的决策与指挥监督由金门防卫司令部下设“政务委员会”负责,以军领政。民国43年(1954年)6月莆田县乌坵地区设乡,指定暂由金门县代管,此时金门县共辖有金城镇金沙镇金宁乡金湖乡金山乡烈屿乡乌坵乡等二镇五乡。民国48年(1959年)增设金琼乡,并改金湖为镇。民国54年(1965年)9月撤置金山乡及金琼乡。

民国47年(1958年)8月23日-10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声称“声援中东人民的反侵略斗争”,于金门爆发八二三炮战。民国68年(1979年),美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中国发表《停止炮击大、小金门等岛屿的声明》,历时21年的金门炮战正式划上句号。

中华民国国军自1949年10月撤出金门县大嶝郷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曾于1955年在大嶝郷设立金门县人民政府,1970年12月并入同安县(今厦门市翔安区大嶝街道),金门县人民政府撤销。

民国72年6月6日,料罗湾发生空难[4]:184

民国76年(1987年)3月7日至8日,烈屿乡东岗渔蚵港外滩岸发生滥杀越南难民三七事件东岗惨案)。[10]

民国80年(1991年)5月1日,《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被废除,同一天,金门县因为仍属战地,进入临时戒严。

正常化时期

民国81年(1992年)11月7日,随着两岸关系趋向和缓,加上各界力促金马解严,国防部宣布金门县解除戒严,正式结束长达四十三年之久的戒严与实施三十六年的战地政务实验。

民国84年(1995年)10月18日,成立“金门国家公园”,是中华民国第六座国家公园,是首座位于金马的国家公园,也是首座以维护历史文化资产、战役纪念为主,并兼具自然资源的国家公园。

民国90年(2001年)2月3日,启动金门-厦门航海线,开始“小三通”。

民国102年(2013年)5月23日,金门县政府委托美国Aecom公司与日月辰工程顾问公司规划“金门概念性总体规划案”,预计花费近两年时间完成[11]

气候

1872年,清同治11年,冬十一月,雨雪三日,冰坚二寸许,长老皆以为未见也。

1892年,清光绪18年,十二月初旬,雨雪三日,为年少者所未曾见。

1959年,民国48年,二月二十二日,奇寒,太武山上飘雪。

1819年,清嘉庆24年,夏四月,大雨雹,坏禾麦,总兵署大榕连数抱者,绝根而仆。

1827年,清道光7年,春三月,大雨雹,废(发)屋破窗,麦仆歉收。

1944年,民国33年,三月二十六日,降雹,大如拳,小如豆,农作物被毁殆尽。

1979年,民国68年,四月二日,全县各乡镇于上午九时五十分,突然降落大小不一之冰雹,历时十五分钟,此一异象为三十五年来所仅见。

战争

参见

注释

  1. ^ 两句俗谚中的“金”指金门,“银”、“铜”都是指同安县,银、铜字典故都与同安县城有关。[3]
  2. ^ 分别是平林蔡献臣、阳翟陈基虞、浦边蒋孟育、西黄黄华秀、青屿张继桂、西黄黄华瑞、浦边赵维藩、林兜吕大楠[4]:49
  3. ^ 分别是平林蔡献臣、平林蔡懋贤、浦边蒋孟育、阳翟陈基虞、西黄黄华秀[4]:49

参考资料

  1. ^ 认识金门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金门县政府© 2016
  2. ^ 县治沿革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金门县政府
  3. ^ 颜立水论金:厦富金贵“两门”对开才合璧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7-11-23.,厦门商报(2007-07-30)
  4.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4.14 郭哲铭. 《浯鄉小事典》. 金门县文化局. 2006-12. ISBN 978-986-00-6631-9. 
  5. ^ 中央研究院,《汉籍电子文献》,《漳州府志选录》,第10页
  6. ^ 《金门县志:卷首》,第154-156页
  7. ^ 夏琳,《闽海纪要》,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编,卷之上,第33页
  8. ^ 此时乡约相当于今日之的行政层级。
  9. ^ 林正珍. 《烈日顯影 一九三七年至一九四五年日據金門檔案史料彙編》. 金门县文化局. 2015-12. ISBN 978-986-04-7076-5. 
  10. ^ 管仁健. 國軍屠殺越南難民的三七事件. 《你不知道的台湾》. 2008-03-07 [2015-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08). 
  11. ^ 總體規劃 金門成國際自由市. 中央社. 2013-05-23 [2015-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3) (中文(繁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