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一念无明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一念无明佛教术语[1]无明可分两种:一念无明无始无明

概论

“一念无明”,义为在最初无妄想的状态之中,突然会有一念烦恼产生,由于这一念心动,就导致众生继续受生而轮回生死。[2]

一念无明的由来,乃是由阿赖耶识中所含藏的烦恼种子而生。在二乘法中,一念无明包括了我见我执,而我见就是一念无明的根本。在大乘法中,一念无明又称为四住地烦恼,包括了见一处住地(我见烦恼),以及欲界爱住地色界爱住地无色界爱住地。一念无明,是二乘菩提所断的惑;在大乘法中就叫做烦恼障,所断的惑就称为见惑思惑。四住地烦恼归根究柢仍是基于我见而有的。也就是二乘解脱道中所说的三缚结五下分结五上分结[3]

众生从无始劫以来,一直在熏习一念无明,也就是熏习我见我所的贪爱。一切修行人,若是真实修行禅定,凡是我见我执还没有断尽,凡是三界爱欲界爱色界爱无色界爱没有断除的人,都会有一念出现而出的现象。无始劫来与世世的见闻觉知心刹那刹那不断相应,能够出生一切世间法中的烦恼。一念者,谓如是四种烦恼未断之前,一念刚灭, 念又生,念念不断;乃至证得四禅八定,于等至定境之中,忽然又生一念我见或我执烦恼,致令意根意识不能永灭,致令不能入住无余涅槃之真正无我境界中。

如是一念又复一念,继起不断,致令(色、受、想、行、识五阴)、(地、水、火、风、空、识六界)、(眼、耳、鼻、舌、身、意六入)、(我执)不能断除,因此流转生死不已,故名一念住地者,谓住于其境界中,不知其本是妄,执着不能舍弃,故名住地。

辨义

“一念无明”与“无始无明”的辨义[2]

  • 无始无明是所知障,一念无明是烦恼障。明心见性后断除一念无明之“见破一处住地烦恼”,其余的三种烦恼是修所断烦恼,在开悟后历缘对境中修行去除。一念无明非无始无明的一部分。
  • 若亲证如来藏,定会打破无始无明。于打破无始无明的同时,就会一并断除一念无明中的见一处住地烦恼,也就是会同时断除三缚结,所以打破无始无明也可以让众生渐渐的出离三界生死。
  • 但当修行人探讨“如何证得解脱果,如何能证涅槃?”时,仍然是无明的表现,就与一念无明烦恼相应相续了。

参考条目

参考文献

  1. ^ 《本事经》二法品第二之二: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刍当知!一切世间恶不善法,皆以无明为其前导而得生长;以无惭愧为其后助而不损减。所以者何?诸趣有生,生老病死、愁叹忧苦热恼等法,一切皆用无明为根而得生长。既生长已,依之复能生起一切恶不善法。恶法既生,由无惭愧,都无悔变。无悔变故而不损减。一切世间善清净法,皆以慧明为其前导而得生长;以惭与愧,为其后助而不损减。所以者何?明处其前,惭愧为后,能永断灭诸趣有生生老病死、能超一切愁叹忧苦热恼等法,能触如理、能得甘露、能证涅槃。是故汝等应如是学:我当云何永断无明,发起慧明,永断一切诸趣有生生老病死,永超一切愁叹忧苦热恼等法,触于如理、得于甘露、证于涅槃?汝等苾刍,应如是学。”
  2. ^ 2.0 2.1 张正圜.《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应该如何修除烦恼?》
  3. ^ 《玄沙师备禅师广录》卷2:“你今唤什么作烦恼。若欲知得。我为你诸人说破。汝今眼见好之与恶。被色之所使。为身之拘系。唤作色爱。住他色爱烦恼。有色便有欲。起于妄心。以贪欲坚固。名为欲爱。住他欲爱烦恼。因贪欲故。便起种种见爱。虗妄分别。贪其父精母血。系着我人。能所攀缘。名为见爱。住他见爱烦恼。生灭现前。于一切处。执有滞无。起一切颠倒。所以四住烦恼和合一念无明。共成三界苦乐之因。日夜缠䌸。不得自由。从此迷其道眼。常困轮回。不得解脱。”(CBETA, X73, no. 1445, p. 10, c23-p. 11, a8 // Z 2:31, p. 185, d13-p. 186, a4 // R126, p. 370, b13-p. 371, a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