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东尼奥·萨列里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9年10月19日) |
萨列里 Antonio Salieri | |
---|---|
出生 | 威尼斯共和国莱尼亚诺 | 1750年8月18日
逝世 | 1825年5月7日 奥地利帝国维也纳 | (74岁)
国籍 | 意大利 |
知名作品 | 歌剧《音乐至上》《法尔斯塔夫》,威尼斯交响曲 |
所属时期/乐派 | 古典主义 |
擅长类型 | 歌剧,宗教音乐,管弦乐 |
学生/受影响人物 |
安东尼奥·萨列里(意大利语:Antonio Salieri,1750年8月18日—1825年5月7日),意大利作曲家,生于威尼斯共和国莱尼亚诺,在奥地利帝国维也纳逝世。
生平
他的出生地莱尼亚诺是当时威尼斯共和国的一个小镇,所以萨列里一直认为自己是威尼斯的公民。他的哥哥是塔蒂尼的学生,由他负责教授萨列里小提琴和大键琴。后来他与他众多的兄弟姐妹失去了双亲成为孤儿。他父亲一个富有的朋友朱塞佩·摩岑尼果就把萨列里带到了威尼斯。
在威尼斯,他引起了波希米亚作曲家佛罗里安·伽斯曼的注意,后者在1766年把他带到维也纳。加斯曼将萨列里介绍给皇帝约瑟夫二世晚餐期间举行的每日室内乐表演。萨列里很快给皇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加斯曼被指示尽可能多地带上他的学生。萨列里结识了格鲁克等许多作曲家。1769年萨列里创作了他第一部传世的歌剧《Le donne letterate》,脚本是由年轻的诗人吉奥凡尼·波切利根据莫里哀喜剧《可笑的女才子》为伽斯曼改编的。1770年1月10日该剧上演,标志着萨列里歌剧创作生涯的开始。在1770年到1804年年间他创作超过40部歌剧。其中大部分是为维也纳的观众而写的。当然也有为其它城市创作的歌剧如:米兰、罗马、慕尼黑、巴黎和的里雅斯特。
他曾在四代哈布斯堡皇朝中供职,掌握了维也纳所有重要音乐事务。1774年他接替伽斯曼成为意大利歌剧院乐队长和作曲家。1788年取代朱塞佩·邦诺成为宫廷乐队长。他是维也纳音乐艺术社团(由伽斯曼创办)的积极支持者并在1788年到1795年担任主席。他还是维也纳第一所音乐学院——1817年成立的演唱学院的院长。萨列里同时还是一名成功的教师,他的学生有贝多芬、舒伯特、李斯特、车尔尼和胡梅尔等。
名声起伏
在许多莫扎特传记中,萨列里被描述成一位嫉妒莫扎特才华,并处处刁难、阻挠他成功的音乐大师。19世纪后期以至整个20世纪期间,随着莫扎特评价与地位日益提高,萨列里则相对的连名字与作品都几乎为人所彻底遗忘,堙没于历史洪流当中。后来由于《阿马德乌斯》戏剧(1979年)以及电影版(1984年)发行,他以重要角色身份登场,细腻刻画了他与莫扎特之间亦敌亦友的复杂关系,因而知名度大幅上升。迈入21世纪之后,他的音乐开始为人重新予以正视,一些歌手开始演唱他的作品,并推出他的作品专辑CD。自2009年起,在他的故乡意大利莱尼亚诺,也开始每年举办“萨列里音乐节”来纪念他在音乐史上的成就。
与莫扎特的关系
萨列里是与莫扎特同时代的杰出音乐家。但因美国导演米洛斯·福曼(Milos Forman)所执导的电影《阿马德乌斯》(Amadeus)中浪漫的幻想和渲染下,使得人们产生一种迷思:他的才能不及莫扎特且妒忌心重。
事实上从1786年他和莫扎特在美泉宫里是同僚。而且1791年10月14日(此时离莫扎特逝世不到两个月)莫扎特写给妻子的一封信里提到,《魔笛》在维登剧院首演的时候,莫扎特非常热情地邀请萨列里到自己的包厢,而萨列里也对此歌剧充满赞美之辞,“里面每一号曲(魔笛是编号歌剧)都会让他大喊‘bravo’(棒极了)或‘bello’(美妙极了)。”
1949年至1950年间,捷克音乐博物馆发现了一套无名氏的清唱套曲乐谱,一直到2015年11月,德国音乐学者与作曲家赫曼(Timo Jouko Herrmann)才揭晓:这套乐谱就是失传230年的《奥菲莉亚的康复礼赞》,分别由萨列里、莫扎特与另一位作曲家柯奈蒂(Cornetti)谱曲,歌词则是维也纳宫廷诗人洛伦佐·达·彭特的手笔[1]。
部分作品
- 'La folia di Spagna'的26首变奏
- D大调威尼斯交响曲
- 'Il giorno onomastico'交响曲
- 歌剧《Prima la musica e poi le parole》(音乐至上)
- 歌剧《Le donne letterate》
- 歌剧《La locandiera》(女地主)
- 歌剧《Falstaff, ossia Le tre burle》(法尔斯塔夫,或三个戏弄者)
- 歌剧《La scuola de'gelosi》
参考资料
- 参照
- ^ 莫札特失傳兩個世紀的作品重見天日 共同作者竟然是……. [2016-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22).